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9155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5 年 1 月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关键词】关中概况 趣闻 面食 特色小吃1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

2、,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 400 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 。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

3、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 “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一)面条像裤带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 1 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

4、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奤”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2(二)锅盔像锅盖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当然它也很厚,吃

5、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三)辣子是道菜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 ,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四)大碗喝酒不耍赖。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二关

6、中的饮食消费生活民俗是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经济民俗中,最为敏感的神经,是日常生活最为活跃的事象,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下面就依此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一)茶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3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

7、不产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二)酒酒是我们祖先最早发明的饮料之一。关中人在日常礼俗中,处处事事离不开酒,酒的品种多,酒的佳话也多,名酒的传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味而传遍天下。白水县是杜康仙师的故乡,在那里流传着杜康美酒醉刘伶的传说。全国名优酒“西凤酒”,素有“醉倒蜂蝶十里香”的美誉。其中享有国际声誉的黄桂稠酒,那是远在唐代已久有盛名了。“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当年就是常到长安酒肆畅饮黄桂稠酒而吟诗论文的。(三)面食种类关中地区人民的饮食,随着节令的变化,一年四季不同。一般地说,冬天,人们喜食烩面

8、片、烩菜等热腾腾的饭菜;夏天,爱吃煎饼、面皮子、凉拌三丝等。关中面食主味离不开醋,在这一点上,正应了中华味系的一个铁则,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关中地区面食的种类很多,主要分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仅面条就有近千种名目,如臊子面、旗花面、麻食面、炸酱面、油泼面、 长面、短面、细面等。细分起来,东府(大荔一带)面 和西府(宝鸡一带)面又有不同。西府的面条,其特点在于一个“细”字, 最细的象头发丝那么细。东府的面条,其特点在于一个“宽”字,最宽的象宽皮腰带。蒸馍(馒头)类的有以下几种:蒲城蒸馍(椽头馍)因蒸熟后遇风一吹即裂开缝子,又称“开花馍” 。特点是面硬,有嚼头;合阳面花(花花馍)这种花花馍做

9、工精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配合四时八节,做成各有讲究的礼馍;兴平云云馍:因形状很像古画中的一朵云彩而得名。它又像一副没带腿 的眼镜,所以俗称“眼镜馍” 。此馍造形美观、白中透黄,久放不变质;金线油塔:民间最简单的制法如同花卷。不同的是将和好的面团拉成长丝,盘绕成一堆,呈塔形,就叫油塔。此品层多丝细,松绵不腻。食用时可配上葱节蘸面酱。此外还有蒸饺、包子、蒸麦饭、米面皮子等,都是生活中常吃的食品。(四)陕西风味名菜4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 201 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

10、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 (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五)特色小吃西安是中国的小吃王国。“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岐山哨子面”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下面就具体讲一下最能代表陕西特色小吃的牛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 是西安特有的风味食品,料重味醇,肉烂汤浓。牛羊

11、肉泡馍有三种烹饪方法,一是单做(烩成汤菜) , 二是干泡(无汤) ,三是水围城。食用时要告诉厨师,要哪种做法,并告诉要素要肥,或要“肥素” ,厨师都能满足要求。 吃时要像蚕食一样,从一边一点儿一点儿地吃,切忌搅动,能始终保持鲜味不变。说到饮食,离不开干鲜果品。关中地区首推临潼的石榴、火晶柿子,其它像关中红杏、彬县晋枣、三原鸡心黄柿子、富平庄里合儿饼、华县草莓、同州西瓜、周至猕猴桃、大荔花生都是历史上有名气的传统果品。三结语陕西美食由来已久尤其是关中的美食,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这里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关中的饮食与文化,更深入的东西还待以再研究。期待大家对关中的饮食文化加以关注加以研究,让我们共同了解共同促进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民俗学的新发展。5【参考文献】1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董宪民.陕西导游新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3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秦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王季生,刘志远.三秦文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