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9448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 略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外文题目 some discussions about the name of Confuciuss thoughts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学 号 0901010019 姓 名 陶红花 学 院 政法学院 指导老师 李丕洋 副教授 专 业 哲 学 完成时间 2013 年 4 月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以及法律规定允许的之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2、写完成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特此声明。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年 月 日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本科毕业生论文目 录摘要Abstract一、关于“正名”的各种解释1 二、孔子其人及他提出正名思想的社会环境1 (一)孔子其人1 (二)孔子提出正名思想的社会环境2 三、正名的要旨是恢复周礼2 (一)什么是周礼2 (二)

3、为什么要恢复周礼2 四、正名的具体内涵3 (一)以礼为标准3 (二)以仁为宗旨4 (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 五、正名思想的历史影响5 (一)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5 (二)有利于更加公平地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和谐6 (三)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6 六、结语7 参考文献8 后记9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本科毕业生论文I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孔子梦想恢复周礼,而“正名”则是他恢复周礼的基本要求。孔子希望通过“正名”的为政措施,重新确立周礼的权威,达到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各个社会角色都能各安其分、各守其责的治世,这种“正名”即正周礼之名。但孔子所说的周

4、礼有其特定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情感与道德两方面的重视。他的这种思想对于维护专制统治、塑造国民文化心理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关键词:孔子 周礼 正名 历史影响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本科毕业生论文IIAbstract: Confucius wa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he brought up the name, which is an explanatory thought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s. Confucius dream was to restore the rites of Zhou,

5、 and the name is a basic requirement of his dream. Confucius hoped to establish the authority of the rites by the enact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and his purpose was to let king be king, subject be subject, father be father and son be son, and here the name is equal to the rites of Zhou. H

6、owever, by emphasizing emotion and morality, Confucius shows a different meaning of the rites of Zhou. His thoughts about the name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yranny, na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Key Words: Confucius The rites of Zhou The name Historical influence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本科毕业生论文1

7、一、 关于“正名”的各种解释孔子的正名思想历来颇受争议,学术界专家们对此各持一端,难有定论。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流行的观点:第一、正名分说。这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在当时臣弑君、子杀父的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提出正名思想的,目的是要恢复周礼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第二、正文字说。这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出于列国语言、文字的不统一所造成的混乱状况,所以才想统一字义,以正言语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少,笔者也不认为孔子会去做如此繁杂的训诂学工作。第三、名实说。这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中国逻辑学的先声,他的正名思想涉及到了逻辑学的基本问题名实关系。名分说与名实说是当今主流的观点,也是多数学者研

8、究孔子正名思想的主要切入点,笔者对这两种观点也持基本赞同的态度。然而,笔者认为正名思想的内涵不止于此,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也是正名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思想,即以周礼为标准,以仁为宗旨,希望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因此从更全面的意义上来说, “正名”只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出发点, “正名”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有其更加本质的内容,这个内容正是笔者接下来研究的方向。 二、孔子其人及他提出正名思想的社会环境(一) 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 年,卒于公元前 479 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是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底层,从事的主要是帮助贵族相

9、礼的“儒”的工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 1这显示出孔子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礼仪。 论语卫灵公记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 2可见孔子周游各国时对诸侯推荐的是周礼,而不是争一时长短的行军打仗之术。孔子曾短暂地当过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孔子从事礼仪方面的工作,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不论在侍君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视对礼仪的遵守。如, 论语乡党中记载:“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等等。还有,在日常生活1易行,孙嘉镇校订,史记,【汉】司马迁著,第 2

10、31 页,北京,线装书局,2006 年。2【宋】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 ,第 219 页,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7 年。 (由于四书广为人知,下文凡引此书则只注篇名)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本科毕业生论文2中,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论语乡党 )等等。由于孔子好问,学无常师,所以在当时他就得到了“多能” 、 “天纵之圣”的美誉。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一个故事:“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愍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信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

11、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 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1这个故事中孔子向陈国的使者解释了陈国的肃慎矢的来源,显示出孔子的博学,就连反对他哲学思想的墨子也不得不承认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 。 2(二)孔子提出正名思想的社会环境孔子生活于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贵族没落的时代。在当时,社会的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周天子不再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某些诸侯的权力也旁落到大夫的手中,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 (论语季氏 )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周礼所确立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名存实亡,臣弑君,子杀父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夫僭用诸侯的礼仪,诸

12、侯僭用天子的礼仪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样一个靠强力说话的时代,周礼所确立的君臣父子关系已不再有约束力,各个新的势力崛起,纷纷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社会连年战争,对于博学好礼的孔子来说,这个社会已经陷入了“觚不觚” (论语雍也 )的境地,不仅社会关系混乱了,连物的名称都被弄混淆了。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孔子致力于宣传周礼,希望以周礼来匡扶社会的秩序。三、正名的要旨是恢复周礼(一)什么是周礼周礼,相传为周公所创,政治上主要是宗法等级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庶子或其他嫡系分封为诸侯;诸侯也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庶子或嫡系分封为大夫;大夫也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庶子与嫡系分封为士。天

13、子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士也同样既是大小宗关系,亦是上下级关系。这样就形成了等级严密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二)为什么要恢复周礼1史记,第 233 页。2 谭家健、孙中原注译, 墨子今注今译 ,第 38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 年。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本科毕业生论文3孔子十分推崇周礼,如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他还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恢复周礼,从而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孔子要恢复周礼,首先是因为社会环境对他的刺激。孔子十分反感那些不遵循礼乐制度的诸侯

14、与大夫,如他对于季氏僭用天子的礼仪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吼,他认为拥兵叛乱的臣子是“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论语阳货 ) ,对于这种人召他,他采取“君子不入也” (论语阳货 )的态度。其次是孔子认为周礼有其可资借鉴的地方。对于臣弑君、子杀父的乱世,孔子认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等级制、分封制,对于纠正这种乱世局面是十分有指导意义的。第一,以“亲亲”为原则的周礼遵循了人的自然情感与倾向,孔子在人的自然情感的基础上强调对礼的遵守。如, (论语阳货 )记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

15、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在这里,孔子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必须的,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因此守孝三年,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必须遵守的,他批评不守礼的宰我是个不仁之人。第二,在孔子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永远遵循一个常理,因此他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论语为政 )这种不变的常理在他那里即是父子之情、君臣之义。孔子

16、认为血缘情感是人类最不可摆脱的,不管制度如何变迁,最基本的血缘关系必定是每个社会的最基本关系,而周礼无疑为处理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四、正名的具体内涵(一)以礼为标准孔子关于正名的论述见于论语子路篇中: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本科毕业生论文4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在这段话中,孔子把“正名”看成

17、为政的第一步,认为只有“名正”才能“言顺” ,继而“事成” ,继而“礼乐兴” ,继而“刑罚中” ,最终“民有所措手足” 。孔子“正名”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民有所措手足” ,也就是达到天下之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业的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为了确立贵族的统治秩序,孔子认为首当“正名” ,而“正名”在孔子看来就是要恢复周礼,重新确立周礼的权威。礼以序尊卑,别长幼,从而成全君臣之义,人伦之理。 礼记曲礼上称: “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 非礼不备。纷争辩讼 ,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班朝治军, 莅官行法 , 非礼威严不行。” 1在孔子看来, “不知礼,无以立” (论语尧曰 )

18、,而且,一个人即使有良好的品德,但为人处事没有礼的指导,他的所有行动也不过是盲目的行动,这就是孔子说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正名”即是“正礼” ,孔子希望以礼为标准来规范社会关系,从而达到君臣父子各安其分、各守其责的治世。(二) 以“仁”为宗旨 然而,为了克服周礼已不完全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弊端,孔子对周礼的内容作了一定的补充和调整,这就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价值的关于“仁”的学说。孔子认为,对周礼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礼的形式上,如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论语阳货 )他呼吁要掌握周礼的实质,

19、这种实质即他所说的“天下归于仁” ,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礼与仁本来就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而且仁作为礼的实质,更得到了孔子特别的重视,如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 )这也就是说,孔子更倾向于赞同具有周礼实质的人,也即具有道德的人,而不是空有礼的形式却无道德的人。这也即是孔子说的“绘事后素” , (论语八佾 )即“仁”作为礼的实质,是礼赖以存在的基础。当然,孔子更希望仁与礼两方面都双修的君子,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还把实践仁看成是个人自觉的活动,他说:“为仁由己

20、,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仁”成为了个人自觉的、内在的道德规范, “礼”也就由外在的制度转而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自觉。如果不遵循礼,不1 杨天宇注译, 礼记译注 ,第 2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本科毕业生论文5仅要受到制度的制裁,还要接受内心的谴责。这个意义上的“仁”作为实现礼的道德手段,孔子进一步给出了实践仁的方法 ,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即所谓的“忠” ;从消极方面说,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 ,即所谓的“恕

21、” 。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通过“仁”把“礼”内化为个人自觉的道德情感,这就是要求君臣父子都能自觉地履行各自的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对于在上位的君,孔子认为他们首先要给在下位的臣民作出表率,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又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而且,孔子认为在上位的君的模范作用会对在下位的臣民产生巨大的教化作用,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2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同时孔子特别强调王道,强调用道德和礼仪统治臣民,而非简单的刑罚措施,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又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对于臣,孔子认为,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论语卫灵公 )即他所说的, “事君以忠” 。 (论语八佾 )而且,孔子一贯批评不守礼的臣子,如他批评管仲:“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当然对周礼的“亲亲”原则非常推崇,如他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 )又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论语学而 )孔子的弟子有若就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孔子还认为如果做到了孝弟,那么以孝弟为其本质的“一家之政”也是为政的表现, 论语为政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五、 正名思想的历史影响(一)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