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山涉水向天涯浅谈学校品质提升的路径尝试安徽省肥东第三中学 宋汝明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达标后,为什么有的学校还门庭冷落,濒临倒闭?为什么有的家长放弃公办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放弃免费上学的优惠条件,选择设施一般而且收费的私立学校?现实中,有的校长说是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造成的,有的认为是民办学校虚假宣传、不规范招生使然等等,实际上都是有失偏颇。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关键是学校有无良好的办学声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前,合肥市中小学校品质提升试验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答案。下面,我就学校品质提升的路径尝试,谈几点感受。一、寻路:品质提升,路在何方安徽省肥东第三中学(以下简称
2、“三中” ) ,地处肥东县城中心位置,是一所完中建制的公办初中。2010 年 6 月,根据组织的安排,我来到三中工作,面对的是一所领导班子不太团结、人心涣散、生源质量下滑、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办学声誉受到严重影响的普通学校。下一步,学校该走向何方?针对这一困惑,我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尽快熟悉情况,首先找班子成员分别谈话,然后走访了部分资深教师,还了解了部分离退休人员。通过分析发现,学校自 1987 年创办以来,教师主要从乡镇调入,部分是大学分配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起初,为了取得短暂的社会声誉,曾和民办学校一样,教师加班加点,对学生死锤硬打,学生成绩也取得过短暂的辉煌。但我清醒地
3、认识到,这样下去,这条路肯定走不远,而且问题已经凸显。如果不尽快更新观念,转变办学思路,学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办学质量也不可能提高,学校将面临生存的困难。因此,我认为,必须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学校的品质,方能避免学校走进“死胡同” 。 但是突破口在哪呢?我瞄准了教师,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带来学校发展的转机。二、探路:独辟蹊径,曲径通幽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赖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品质的提升,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因此,我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视作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在制度保证下成长。学校建立了严密的组
4、织。各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统筹下开展工作,对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受蹲点校长督查。严密的组织为制度的执行、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保障。教研组严格执行学校的业务学习及培训制度。教研组每周四开展一次理论学习,全组教师参与,非特殊情况不得请假。为保证高效率,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 1 小时,学习时间内不得做与业务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 1 节(青年教师不少于 2 节) ;听课必须有过程记录和听者感悟。教龄 10 年以下教师每学期上教研课不少于 4 节,每节教研课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打分定级。教师每学期必须通读教育教学著作一本,有读书笔记(教研组长不定时抽查) 。每学期必须撰写原创论文一篇,视等级
5、(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CN 刊物发表)打分。外出观摩必须在全组学习时作心得汇报。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情和教学内容,按时写出规范的教案和教学反思。作业布置适量适时,必须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学校每学期不定时召开学生干部会进行了解) 。教研组长分期中、期末对以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打分,作为教师本期绩效的主要依据。令人欣喜的是,老师们从一开始的陌生,迅速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大家很快认识到这些制度和措施在自身成长和学校成长中的必要性,不用扬鞭自奋蹄,所有预定计划均得以实施。有位青年教师,一年内通读了李镇西的所有正式出版论著,作了两大本的读书笔记,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心得感悟;还有位青年教师一
6、学期听课达 40余节次,记录本上很多教学过程旁的听课感悟就是一篇论文,在学校的很多地方都看到过他下课后和同事讨论的情景;有一个星期,老师就一个内容借班上了四节教研课,上课讨论上课讨论,周而复始,直到满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都非常乐意把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心得感悟通过论文的形式整理出来,老师们每年都有大量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其中不少论文获得了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奖。期末教案检查的优秀率很快上升到 90%以上;学生座谈会上对老师好评如潮。家长满意,社会放心,课堂教学迅速步入良性循环。在苦练硬功中成长。教学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除了万里挑一的天才教师以外,芸芸众师必须通过系统、扎实的学习
7、、训练、实战,方能逐步成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有计划的开展了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本内容的业务培训。主要形式为学科带头人讲解、看专家讲解录像;辅以读书、听课、教师传帮带和相互切磋。每次培训,都要求教师做好记录、写好感悟,当场收存,并就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测试。这些都作为学期末教师绩效评价的依据。通过理论学习,老师们较好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三中的课堂,焕然一新。我们借助“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评比(优质课) ”活动,聘请了合肥市的骨干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了课堂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三中绝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是正确的,在本地堪称先锋。在团队
8、合作中成长。我校的各个教研组都是一个团结合作、共同成长的团队。学校经常提醒大家,只有把个人参悟和相互启发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定期集体备课是三中教研组的制度,也是教研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备课组成员提前研究教材,讨论制定计划,把教研和教学工作落实在具体可行的细节中。学期中,具体到每一个单元教学和测试,各备课组总是集中交流商讨,形成共识后各自形成个性教案。定期集体备课,老师在合作中得到互补,在引领中得到提携,在争论中碰出创新的火花。在装修多媒体会议室的时候,大家高兴地在墙上贴上了这样的标语:“爱我教研组,成功靠大家” 。在三中教研组中,一个人的教研课就是大家的教研
9、课。教研组“一个课题,一同成长”的教研理念,逐渐升华成了团队的精神,手足的情感。往往是主讲教师“烹调” ,同事一起“择菜” 。三中老师上校外教研课或各级比赛课,绝不会单枪匹马,总是一个团队前往。一人上课,一同收获;成就了你,提高了我。可以说,三中老师在县级教学比赛、市级教学比赛中的屡获大奖,教师之间素质差距在迅速缩小,与教研组的团队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合作不仅共同提高了大家的教学水平,还使优秀教师的敬业精神“传染” 、熏陶了其他老师。龙学龙,凤学凤,三中教坛一片红。在“传帮带”中成长。培养年轻教师是教研组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年轻教师并不是仅仅靠教研组长来培养,更主要的是靠组内的骨干教师来指导,年
10、轻教师的自身磨砺。学校建立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听课常规,要求听课反馈指导听课,形成系列;与之对应,也要求青年教师按计划完成上课听评求教上课这个系列。为了保证新教师成长的质量,我们要求新老教师进行实实在在的“1+1”结队,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教师传给他们经验和敬业精神,年轻教师也带给老教师以青春活力。 “1+1”的结队帮带后来转型为“团队帮带” ,教研组成立专家团集体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前指导、课后点评,避免了“1+1”型中师傅理念、风格的单一狭隘,使年轻教师在一个更丰富的指导环境中成长,博采众长而独成一家。在名师的指导下成长。 “走出去,请进来” ,是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之一。大师“佛”光的照耀,缩
11、短了我们探索真理的路程。为落实办学指导思想,我们分别派员前往全国各地观摩高级别的示范课和大奖赛;对在省城举行的省市级“教坛新星” 、优质课教学评比活动、示范课教研活动,总是千方百计让老师全程听课,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精妙的教学经验,为三中教研组“进补” 、 “充气” 。每当专家们来合肥讲学时,学校都紧紧抓住机会,争取门票,让老师们领略大师的风范,得到大师的点化。我们还想了个约会大师的土办法,就是派员外出搜集大师的教学光碟。经过反复观看、讨论、揣摩,与大师们达到了“千里之外”的心灵沟通。学校珍惜接近省城的机会,多次叩开省城名校的大门,与名校名师一对一交流。省城名校先进的理念和新颖的方法,如甘
12、露滋润着老师们的成长。为了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学校还定期邀请著名专家来校讲学、指点,定期邀请省城名师来校示范。如拨云见日,新课程在三中教师的心中渐次清晰了,完整了,成熟了。三中的老师越来越多地被兄弟学校邀请去讲学了,在当“专家”的过程中,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再学习,从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课题研究中成长。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手段。要真正有效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科研。近年来,学校教研组积极按上级要求申报并开展课题研究。老师们从教学中发现和提炼问题,学会了按教科研的方法和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提炼和概括研究成果。在成果激
13、励中成长。近年来,由于我们抓住课程改革机遇,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春风拂面。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论文评比中,获奖等级高、比例大。三、行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在培养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师主动参与不够;二是教师不愿承担公开课,教研组长感觉难当,任务有时很难分配下去;三是评上高职的教师,有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缺少积极性;四是教师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五是教师合作动机不够强烈,缺乏合作成长的能力技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真进行了研究,对症下药,将教研
14、活动进行了改进,具体为:常态化教研形式:四案定课一课促研。由教研组长确定周教研活动时间,一周内本组教师都没有课的某个半天或是某两节课,一节观课,一节议课。教研组每学期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选题,每个成员轮流承担任务,或上公开课,或作讲座。每次公开课,都必须做到“四案定课” ,即“自主备案小组议案个性补案课后议案” 。每位教师根据听课记录,思考本节课的优缺点,认真填写教师观课实录,科学做出评价,评价意见至少填写一条优点、一条缺点和一条建议,作为评课发言的内容。此内容代表着教师听课、思考的认真程度和教学水平。议课研讨时,由执教人先说课(课后说课) ;然后(主要是本组)各位教
15、师根据观评课实录逐一发言,交流碰撞各自的思想,执教人留意收集整理;最后组长做总结发言,做出书面总评。评课后组长将每位教师观课实录和执教人教案收齐后订好,连同书面总评共三类材料交教科室存档,作为教师成长的记录,并按次数及质量纳进教师个人量化考核,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和评优、评职称等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作为对教研组长及教研组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教科室将各组所确定的“一课促研”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时间汇总后打成表格,在全体教师会上公布,并对各组教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以赛促研。现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展示活动比较多,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各教研组“以赛荐人” ,即符合条件的教师全部参加比赛,胜出
16、者进入县城片比赛和更高级别的比赛。此举目的是以赛促练,通过个人备课、团队磨课、个人上课和课后反思,来促进每一位参赛者的成长。小课题研究。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求实效”的原则,坚持“重在参与,贵在持续,参评就有收获”的评价原则,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 ,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每组确立一个小课题,可以个人申报课题,也可以 1-3 人合作研究。时间短则为一个学期,长则一个学年,一般不超过一年,同一小课题可以深入推广或研究。学校每学年对一个项目进行一次评
17、估,评估结果在绩效考核方案中体现。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班班通,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建设了数字化校园办公平台,成立了信息中心。为了适应教育新常态,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确保人人过关,并会熟练使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应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承办大型教研活动。通过一些大型的教研活动,点燃一部分教师的教研热情,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影响学校的教研氛围。四、收获: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学校珍惜和创造各种培训机会,编织了一张由各级各类网络培训、集中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组成的立体培训网。特别是以“一课促
18、研”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既有阶段培训主题,又能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接地气,效果好。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几年来,肥东三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攀升,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捷报频传,多项评比喜事连连,3 人获全国一等奖,2 人获全国二等奖,3 人获全省一等奖,4 人获全省二等奖;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市县骨干,一批三中名师活跃在市县级教研大舞台,成为引领市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力量之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学校品质的提升,三中的发展愈加生机勃勃,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在肥东教育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社会公认的肥东县公办初中第一品牌,被授予“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 、 “合肥市百姓身边的好学校”等荣誉称号。五、感悟:品质提升,永在路上教育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所学校的品位。学校品质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周一月、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为之努力。只要我们怀揣“踏平坎坷成大道,翻山涉水向天涯”的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把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学生向往、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