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动词.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34383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动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动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动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动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动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动词+了+数量+了”的动态结构及“了”的意义与功能“动词了数量了” ,一般记作:“动词了 1数量了 2”。 1 数量包括物量、时量和动量。例如: (1)a.去了三个了 b.病了三个了 c.写了三个了 d.挂了三个了(2)a.去了三天了 b.病了三天了 c.写了三天了 d.挂了三天了(3)a.去了三次了 b.病了三次了 c.写了三次了 d.挂了三次了例(1)是动词物量,例(2)是动词时量,例(3)是动词动量。 2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语言使用的动态角度解析“动词了 1数量了 2”的结构,讨论“了”的意义与功能。本文认为,作为句子的“动词了 1数量了 2”,其“了”的意义与性质,必须在动态交际

2、类型中确立与验证。研究表明, “动词了 1数量了 2”常见动态用法有三:(一)条件应答句;(二)数量焦点句;(三)双焦点加合句。句子性质不同, “动词了 1数量了 2”的层次构造和组合方式不同,但是,在表义上,了 1和了 2却具有极大的同一性,即表已然(或完成)。我们通常感觉到的所谓“了”的差异,其实是“了”句法结构分布差异形成的句式整体表义差异和语用差异。从“了”看,人们的“语感” ,是一套系统规则的综合使用。一“动词了 1数量了 2”,是“动词了 1数量才能/就”一类句子的应答句。例如:甲(1)a:去了三个才能领本月奖金。 甲(1)b:病了三个才能打停产报告。乙(1)a:(他们)去了三个了

3、。 乙(1)b:病了三个了。甲(2)a:去了三天才能发一份补助。 甲(2)b:病了三天才能请假。乙(2)a:去了三天了。 乙(2)b:病了三天了。 甲(3)a:去了三次才能休息两天。 甲(3)b:病了三次就不能报名。乙(3)a:去了三次了。 乙(3)b:病了三次了。 3 由上可知,乙句都是甲句的应答句,甲句是乙句的(对话)先行句。在这类话轮(turn)中, “动词了 1数量(了 2) ”是一个“条件结论”句的前件(条件) 。在甲句中,“动词了 1数量”表条件的性质十分明显,在乙句其条件性质较隐蔽一些,因为单用时其后与甲句相同或相近的结论句隐含着。如例(1)a 的结论句就是“可以领本月奖金了”之

4、类,并可以在“去了三个了”之后补出。因此,这类“动词了 1数量了 2”结构,是条件性的应答结构。1如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1989。2这里动词是广义的,包括形容词(如:晚了三分种了) 。有时数量后面还有名词性的成分,构成“动词了数量名了” (如:写了三个字了丨病了三个人了) ,本文把它们看作“动词了数量了”的同类形式。3例(1) (2) (3)的 cd 类推。比较先行句(甲句)和应答句(乙句)的动词、数量和“了” ,不难看出:“动词了1数量了 2”是“动词了 1数量”的动态交际扩展式。甲中的“动词了 1数量” 借助对话前后两句共同的“条件结论”结构,在乙中扩展为“动词了 1数

5、量了 2”。在扩展式中, “了 2”既是原式的扩展成分,又是新结构的直接成分(IC) 。因此,条件句的“动词了 1数量了 2”,其层次结构是:(动词了 1数量)了 2。 4 “了 2”不仅是结构的直接成分,也是信息结构中的焦点(focus)。如在上述对话中,其交际作用就是肯定“动词了 1数量”是已然的,了 2都可以用“已经”替换。即(表条件合格的条件句) “动词了 1数量了 2”“动词了 1数量”已经。例如:(1)a.去了三个了已经去了三个 b.病了三个了已经病了三个c.写了三个了已经写了三个 d.挂了三个了已经挂了三个(2)a.去了三天了已经去了三天 b.病了三天了已经病了三天c.写了三天了

6、已经写了三天 d.挂了三天了已经挂了三天(3)a.去了三次了已经去了三次 b.病了三次了已经病了三次c.写了三次了已经写了三次 d.挂了三次了已经挂了三次在条件句中, “了 2”传递的新信息是“已经” (或已然) ,故我们说了 2是表已然的“了” 。 5条件句“动词了 1数量了 2”的另一个直接成分“动词了 1数量” ,也是一个预设的“旧信息新信息”的结构。其动态结构是:(动词数量)了 1,了 1是新信息,表已然。故“动词了 1数量”“动词数量”已(经) 。如:(4)a.去了三个已去三个 b.病了三个已病三个c.写了三个已写三个 d.挂了三个已挂三个(5)a.去了三天已去三天 b.病了三天已病

7、三天c.写了三天已写三天 d.挂了三天已挂三天(6)a.去了三次已去三次 b.病了三次已病三天c.写了三次已写三次 d.挂了三次已挂三次因此,在表义或传递语义信息上,条件句中的了 1了 2,都表已然。但二者入句的组合方式是不同的:了 1是嵌合,嵌在另一个直接成分中间;了 2是拼合,并在“动词了 1数量”之后。如果笼统地看,条件句中的了 1、了 2是同一词的复现或复用。同义复用,一种常见的用法是:语义上羡余,语用上表强调。但是,在条件句中,句子是在不同层次上使用“了”(已然) ,并不形成羡余强调。具体地讲,条件句是把“动词了 1数量”整个作为一个“词”加以整体引用后加“了 2”的,了 1的已然是

8、在“词”内部已然,并且一般不省略。例如:甲(1)a:去了三个才能领本月奖金。 甲(1)b:病了三个才能打停产报告。乙(1)a :(他们)去 三个了。 (?) 乙(1)b :病 三个了。 (?)比较:(1)a.(他们)去了三个了。 比较:乙(1)b.病了三个了。甲(2)a:去了三天才能发一份补助。 甲(2)b:病了三天才能请假。乙(2)a :去 三天了。 (?) 乙(2)b :病 三天了。 (?)比较:乙(2)a:去了三天了。 比较:乙(2)b:病了三天了。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动词后面的了 1有时可以省略,结束性动词和动宾构造的动词4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235

9、说:“动词后边用了过 ,还可以再加上了 ,形成V 过了 。这是多层次的时态建构:V|过为第一层次, V|过了构成第二层次。 ”“过” “了”连用处在不同层次, “了” “了”连用也是如此。5通常人们喜欢仿照印欧语把虚词所表的已然一类的意义称为完成态,用这种讲法,条件句中的了 2 就是表完成的动态助词。后面的了 1常常省略。例如:已经住(了)半个月了丨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丨大会结束(了)好几天了丨他们结婚三年了。从八百词所举例句看,如果这些例子用于条件性应答句,其前两例的省略,是因为有“已经”作状语在结构外做语义语形补足,否则作条件应答句的单音节动词后的了 1是不大能省略的。试比较乙、乙 、乙

10、:(7) 甲:住了半个月才行。乙:住了半个月了。 乙:住半个月了。 (?) 乙 :已经住半个月了。考察发现,双音节动词后的了 1常可省略,这可能是双音节与单音节“了”在语音音节上平行,借助条件结论格式和话轮,在认知上形成心理同构(借助平行包含已然的语义) 。例如:(8)甲:居住(了)半月才行。乙:居住了半月了。 乙:居住半月了。 乙 :已经居住半月了。再比较例(9)和例(10):(9)甲:结婚两年才能分房。 乙:结了婚两年了。 乙:结婚两年了。(10)甲:结了两年婚才能分房。 乙:结了两年婚了。 乙:结两年婚了。 (?)总之,不论是保留了 1还是动词为双音节, “动词数量”内带一个已然语义是必

11、须的。并且了 1是表:已 “动词数量 ”中的“已然” ;了 2是表:已符合条件中的 “已然” 。它们是在不同方面分层“已然” 。 6二“动词了 1数量了 2”,作为数量焦点的强调句。试比较:(11)你们去了多少? (12)你们写了多少?a.去了三个。 (数量焦点一般式) a.写了三个。 (数量焦点一般式)b.去了三个了。 (数量焦点强调 式) b.写了三个了。 (数量焦点 强调式) 7这两例的数量都是物量、时量与动量的类推。在口语中,强调数量,数量可重读;可写在书面上,这个逻辑重音就失效了。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加了 2的格式是口语和书面语共同的数量强调式。看两个书面用例:(13)今天已是七月十

12、二,过了一半了,我好紧张,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416 页)(14)在广东已经打了两年工了, 这一次是回老家帮老板招工去的。 (鬼子被雨淋湿的河, 中篇小说1997 年第 8 期 75 页)例(13)是让注意 “一半” 这个数目及其含义:没多少时间他们的婚期就到了,例(14 )是让对方注意“两年”这个时间不短。总之,都是拿数量做信息焦点的。数量焦点式中的了 2首先是负载 “已经”的意义信息的, “动词了 1数量了 2”都能变换为“已经动词了 1数量” ,即了 2用“已经 ”替换,句子意思不变。例如:(11)你们去了多少? (12)你们写了多少?已经去了三个。 (比

13、较:去了三个了) 已经写了三个。 (比 较:写了三个了)(13)今天已是七月十二,已经过了一半,我好紧张, (比较原句)(14)在广东已经打了两年工, (句子有“已经” ,可不再加。比较原句)6从认知语言学背景-前景模式的角度看,了 1 是在背景已然,了 2 是在前景已然。7 当对话中对方没听清楚或有意确认而追问时,有可能拿动词做焦点。例如甲说“去了三个了” ,乙追问:乙 是去了三个了还是来了三个了? 甲 是去了三个了。这种焦点是对比焦点,不同于数量直接做焦点。数量也有用作对比焦点的情况。不仅如此,而且在一定条件下, 8了 1可删去或省略,删除之后,句子表已然的意义仍然存在。例如:(15)小娃

14、,离别一个多月了, (这滋味如何?屈指算来还有廿五天即可 见面矣! 我兴奋极了,你呢?)(梁实秋 韩菁清情书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421 页)(16)杨过等一辈则是第四代了。 (金庸射雕英雄传)例(15)的离别一个多月是已然的,离别一个多月了已离别一个多月;例(16 )的第四代是已然的,是第四代了已是第四代。 9但是,若同时删除了 2,句子表已然的意义就丧失。可见,对于所论句来讲,了 2都是负载已然信息的或说表已然的。比较用了 2与其用 “已经”的替换式不难看出,了 2替换为 “已经”后,句子意思不变,改变的只是对数量的强调。数量焦点式有两种形式:.动词了 1数量了 2 .动词 数量

15、了 2是基本式,式是特殊条件变式(变体) 。两式分别有用“已经”替换了 2的变换式:.已经(动词了 1数量) . 已经(动词 数量)比较和 ,不难看出,两式都有两个表已然的词:一是两个“了” ,一是一个“了”和一个“已经” 。用两个“了”的,句子强调数量;用一个“了”和一个“已经”的 ,句子强调已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强调是同义词复用的功能,不是哪个词单独的功能。 10 进一步观察语言事实还会看到“已经”在动词后替换了 2的用法:. 动词了 1已经数量 (如:来了已经一个星期;比 较:来了一星期了)虽然这样的句式不常用,但是它可以使我们看到:(1) “已经”说明或陈述的对象是后向的(

16、如“已经一个星期” , “已经”相当于一个逻辑谓语, “一个星期”相当于一个逻辑主语,主语在谓语后) , “了”说明或陈述的对象是前向的(如“来了” , “来”相当于一个逻辑主语, “了”相当于一个逻辑谓语,主语在其前) ;(2)动词后的“了”和“已经”把句子切分为两个部分:前段“动词了 1”整个相当于主语,后段“已经数量”相当于谓语(当把“已经”替换为其他副词时,这种结构特点十分明显。如:来了快(将近/差不多/刚刚)一个星期) ;(3)与 同义的式,其实与 在信息结构上是平行的,也是拿“动词了 1”做逻辑主语,但是以 “数量”为逻辑谓语。这里的逻辑谓语是信息传递中的新信息,因而准确地讲,其逻

17、辑主语和逻辑谓语应是信息主语(话题)与信息谓语(述题) 。 11 观察语言事实我们会看到“已经”和两“了”复用的三“已然”式:. 已经动词了 1数量了 2 (如:已经来了一个星期了).动词了 1已经数量了 2 (如:来了已经一个星期了)比较和可看到,前者是已然强调式,后者是数量强调式。从一方面看是“已经”的分布不同有调整句子强调点的功能; 12 从另一方面看是后添加的同义词(与了 2同义的“已经” )有提示焦点的功能,这种提示往往会使我们觉得是后进入结构的这个词语具有强调作用。同理,对于已有“已然”义的数量焦点式“动词了 1数量”来说,再加一个8 当动词为双音节动词或“是”动词的时候。9不过,

18、这两例的了 1 出现情况是有差异的, (15) “离别”后的了 1 可补出, (16)动词“是”后的了 1 则不然。是否可以认为“是”类动词是动词语义导致了 1 以零形式出现。 (16)用不用“已”和“了”意义差别比较小,用是强调一种发展和变化,不用则只是单纯的判断。比较:是第四代了丨已是第四代丨是第四代。10数量焦点句的两“了”复用,语义上羡余,但满足了语用上的强调。如果句子再加上“已经” ,就是三个同义词在同一结构中复现。在这个意义上,并且可以说“已经”是动词前的“了” , “了”是动词后(乃至句末)的“已经” 。11这里我们用信息主语与信息谓语,不用话题与述题的概念是为了更好地揭示汉语句

19、法结构与信息结构的对应关系。12从另一方面看,是副词有标志和强制性显示句子焦点的功能,如把中的“已经”换成其他副词性词语,这种性质也十分明显。如:来了快(将近/差不多/整整)一个星期了。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句式中的数量焦点是能用副词修饰和标志的信息谓语。“了”变成“动词了 1数量了 2”,就使句子具有了对数量焦点的强调功能,这种有无的习惯对比,也很容易使我们认为这个强调是了 2负载的。事实上加了 2与加“已经”一样,都是使句子具有强调功能,了 2的使用只是形成了强调数量焦点的条件:同义词复用,复用具有强调功能,而并不是了 2表强调。在信息传递上,它与动词后的“已经”一样,也具有提示数量焦点的作用

20、。即使数量与了 2中间有名词,这种提示作用也不改变。如:来了一个星期时间了丨吃了三碗饭了。 13说到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汉语又有了 1不出现的数量焦点强调句呢?这是因为:(一)句式是一个系统,同一系统内意义相同的繁简式之间具有互注性。有了 1的繁式与无了 1的简式之间具有互注关系,简式的语义和传息功能依靠繁式提供依据和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国骂“他妈的”与“他妈的 X”之间一样。一个人假如没有关于繁式“他妈的 X”的语言知识一般就不能理解也不能解释简式“他妈的”的意义与语气。如你说一句“他哥的” “他爸的”一般就不可能产生“他妈的”这样的交际作用和心理效果。 14

21、 并且在结构上是繁式“动词了 1数量了 2”派生简式 “动词 数量了 2”,而不是由“动词 1数量 ”“了”派生句式,而且很多简式都能补出了 1还原为繁式,繁简两式意义和功能相同。如:离别一个月了离别了一个月了丨住三天了住了三天了丨吃三碗了吃了三碗了。 15 (二)语感不只是个别句式自身规则的反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系统内相关句式平行性功能的类推互动。 “动词了 1名词了 2”结构与 “动词了 1数量了 2”结构共同形成了动词后“了”复用的句式系统。 16 在这个系统中,同类句式表义传息功能是平行的,并且是相互支撑的。这两类句式非“了”部分可简化为:“动名”和“动数量” 。先看“动名”:(1

22、7)(回答“吃了饭没有?” ) a.吃了饭 b.吃饭了 c.吃了饭了 d.吃了(18)(回答“报了名没有?” ) a.报了名 b.报名了 c.报了名了 d.报了从联系看,四句同义同息,都表 VP 是已然的。并且不论焦点是动词或宾语(名) ,前三句(abc)都可以简化为第四句d ,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动词的信息能涵盖宾语的信息,或者说,可将宾语的信息处理为蕴涵信息。比较两例的 abcd,又可以看出,句 a 是动宾的全形已然分裂式,动词与宾语被“了”断开,这种回答与问句具有完全一致的对应性;句 b 是动宾已然凝固式,答话人是把动宾作为一个凝固的整体处理的,其最工整的对应问句是“吃饭了没有?” ;句

23、c 是动宾分裂已然强调式,即一个“了”表已然,两“了”连用形成复用强调。同理, “动词数量”的 abc 式, “了”的作用、意义和功能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数量焦点式的答句,其数量不能少,故 d 不成立,但是有 e。例如:(19)(回答“报了几个?” ) a.报了三个 b.报三个了(?)c.报了三个了 d.报了() e.三个了。(20)(回答“报了几次?” ) a.报了三次 b.报三次了c.报了三次了 d.报了() e.三次了。综观“动名”和“动词数量”的带“了”式,以及“动名”的 d 式、 “动数量”13如果名词成为对比焦点时,了 2 的提示对象就是名词了。14 语言是一个繁简互注系统可进一步

24、参看萧国政:形容词“点”信息功能与语义取值 , 世界汉语教学1999(3) 。15语言里还有类推派生句式的一面,即有些简式没有繁式,而是通过另一个简式类推形成的。比如在金庸的鹿鼎记中皇上骂韦小宝的话“你爷爷的”就是通过国骂简式在特定语用环境中类推出来的。例(16)的动词后不能加“了”应该是类推产生的句式变体。就是带“了”的动宾式,很多是有扩展式(如“死了三天、伤了三星期” ) ,而没有原动宾式“死三天、伤三星期”的,其扩展式是从其他有动宾式的带“了”式,比如“去了三天(去三天) 、吃了两碗(吃两碗)类推过来的。16相对于上面的繁简式形成的系统来说,这个系统是上位相关句式系统。的 e 式,不难发

25、现:“了”复用强调的是句子的现行焦点,或者说,语言有一条重要的语用规律:强调对象与焦点一致。如例(17) (18 )的焦点不仅是由 “动”体现的(两“了”复用强调的是“动” ) ,而且两例的焦点强调简省式 d 式成立也证明这一点。同理,例(19 ) ( 20)的焦点是数量,故其“了”复用是强调焦点数量的,故句子有省简式 e。从这个意义上讲,带“了”句的简省式,是强调手段与强调对象的超层次组合。因为数量焦点式“动词了 1数量了 2”的结构层次是:(动词了 1)数量)了 2。 17 不仅“动名”和“动词数量”的加“了”式如此,其加合式“动词数量名”也是如此。如例(14)的“打了两年工了 ”的焦点是

26、数量“两年” ,句子的结构层次是:(打工了)两年了,但其同息简省式是句子间接成分“两年”与句子的直接成分“了 2”的组合式:两年了。同样, “住了三年时间了”的数量焦点简省式“三年了”是句子的间接成分“三年”与句子的直接成分“了”的组合。至此,我们说, “动词了 1数量了 2”的动态结构层次是:(动词了 1)数量)了 2,数量是新信息,是焦点,两“了”复用是形成强调焦点的语法手段。由于语法系统是一个繁简互注和同类句式功能类推互动的系统,数量焦点的简省派生式以及简省类推式也同样具有强调数量焦点的功能。三“动词了 1数量了 2”,还是两个小句两个焦点的加合式。当 “动词了 1”和“数量了 2”可分

27、别单说时, “动词了 1数量了 2”就是其两小句的紧缩加合式。例如: (26)他死了,都三年了 他都死了三年了(27)他去了,已经三次了 他已 经去了三次了(28)他改了,至少两稿了 他至少改了两稿了(29)天黑了,都两个小时了 天都黑了两个小时了在这个意义上,两个“了”都表已然。因为从所表达的意思上看, “了”都可用“已经”去替换,意思不变,尽管足句程度不同。例如:他死了他已死, 都三年了都已三年他去了他已去, 已经三次了都已三次 18他改了他已改, 至少两稿了至少已改两稿天黑了天已黑, 都两个小 时了都已两个小时不过,能这样用的数量,常见的是时量与动量。在加合结构中,两个“了” (或曰两个

28、“已然” ) ,分别是两个小句的焦点。这种动态结构的“动词了 1数量了 2”,可称双焦点加合式,其构造层次是:(动词了 1)(数量了 2) 。从被加合的小句看,又可以说其了 1也是一个潜在的了 2,因为它们原都处于小句句末。四以上分析表明, “动词了 1数量了 2”结构,在语言使用中有三种不同的动态分17在组合方式上,了 1 拼合在动词后,了 2 拼合在“动词了 1数量”之后。18 这里的“都”也是一个动词前的“了” ,或说是“已经”的一个变体。割和焦点指派:条件句是两“了”分层出现的句子,句中“了”的了 1是前焦点,句末“了”的了 2是现行焦点;数量焦点句的两“了”都不是焦点,但却是两“了”

29、复用而凸现焦点数量;双焦点加合句的两个“了” ,都是焦点,这两个“了”平行地出现在一个连述结构中,虽然它们在加合结构中位置不同,但是其性质是相同的,可都看作句末“了”的了 2。以上研究表明,不论“了”是处于句中的了 1,还是处于句末的了 2,不论是处于条件句、数量焦点句,还是双焦点加合句,其“了”的表义性质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同一个表已然的助词。只是在不同的动态结构中, “了”所在的层次不同,负载的信息功能不同,或者反过来说,是表已然的“了”在句子动态使用中的结构、功能分布,使一个看似静态的线性序列“动词了 1数量了 2”,具有生动多样的表义类型。这种现象相对典型地表明句子动态使用平面的成分必须

30、在句子的动态平面才能真正说清楚。以前关于了 1、了 2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即:“了 1是动态助词,用在动词后(动词有宾语用在宾语前) ,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是动态助词;了 2用在句末,是语词助词,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 ”19“了”的这种解释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了 1和了 2不只是位置分布不同,而且其对应的意义不同,把带 “了”小句的意义或“了”分布不同形成的差异, “已经”复用形成的差异,都企图归结为“了”的意义,并希望找到句法位置与“了”语法意义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可实际上,语言实际并不支持这种解释。问题讨论到此,有两点应该指出:(一)一个孤立的句子是对

31、若干对话或连续句串中的句子的割裂,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孤立的具体的句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它还原到各种语境中去,尽可能使其动态类型得到全面展示。比如当我们面对“死了三年了”这个句子时,我们就要设置其三种动态交际环境 abc。例如:(30)a.甲:死了三年就不再登记了。 乙:死了三年了。b.甲:死了多长时间? 乙:死了三年了。C.甲:死了,都三年了。 乙:喔,死了三年了。 (重复甲的话)例(30)abc 乙的“死了三年了” ,就分别是条件应答句、数量强调句和双焦点加合句。应该说,语言中没有孤立的“动词了 1数量了 2”结构,有的只是上述几种动态用法中的一种。当然,对于某个孤立的“动词了 1数

32、量了 2”结构及其同质扩展式来说,有的可能三种动态结构都有,而有的可能只有其中两种。(二) “了”用在“动词了 1数量了 2”句末,很多句子还具有一种可能延续下去的意义。这一点很多研究文献已经说明。这里要说明的是,究竟延续不延续,有的是客观的,有的是非客观的。就拿“死”来说,用于行为(如:他死了) ,是一定不延续的;但用于状态(如:他死了三年了) ,即用于数量焦点句,表他处于死这种状态三年,其延续就是非客观的。猛一看似乎都是延续的,其实不然。如:(31)他死了三年了,不知怎么搞的,前天又活了。 (“死”不延续)又如“躺” “病”的状态用法:(32)躺了三天了,躺不住了,刚刚起来了。 (“躺”不延续)(33)病了三个星期了,昨天好了。 (“病”不延续)总之, “了”用于句末,句子可表正在延续,但不是一定都表正在延续。是否正在延续跟句末“了”的联系不是必然的。19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商务印书馆,1996,3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