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35720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板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浅谈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学生姓名: 谢 娜 学 号: 0611240234 专 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 级: 政行 0602 班 指导教师: 郭 宏 利 完成日期:2010 年 5 月 15 日- 1 -引言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己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完全过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代,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社会内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这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创新性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2、观,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提了出来。这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通过对孟子仁政思想深入系统的研究,吸取孟子仁政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对于深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完备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 孟子仁政思想的背景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基础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生追求而最终仍未能实现的理想。仁政思想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一)思想来源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从思想渊源来看,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论语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

3、人” 。仁就是爱,就是对别人施予爱,这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一般准则,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灵魂。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 , “侧隐之心,仁也。”人人都心怀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这是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的,它构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在孟子看来,从这种普遍的同情心、不忍人之心出发实现仁政,治理国家就易如反掌。换言之,只有用仁者爱人的观念来推行仁政,才能很好地治国平天下。应该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了自己仁政学说的总体纲领,并把它发展成为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服务的政治纲领。(二)历史前提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发展孟子通过总结历

4、代王朝兴衰的历史,得出结论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尽心下 ) 他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早在夏朝,桀王“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史记夏纪) 人民痛恨他,发誓与之同归于尽。继至商代末,纣王“暴虐百姓,奸宄商邑” ,激起人民的反抗,国家纷乱不堪,民怨沸天。西周末年,周厉王行暴政,强制推行领主国有制,禁止平民入川泽山林,渔猎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又采取高压手段,严禁人们议论国事,民众忍无可忍,于是起义攻占京都,捣毁宫室,厉王被逐。事实表明:民志不可侮,凡行暴政害民者,终归没有好下场。历史不只有反面的教训,也提供了正面的经验。商之汤王、周之

5、文王、武王行仁德,抚爱百姓,因而深得人民的拥护,在民的支持下,他们一举- 2 -灭桀、灭纣而得天下。正反两面的事实昭示人们:统治者施行仁政得天下,否则失天下。这些正是孟子仁政思想发展完善的历史基础。(三)现实依据现实社会实际和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孟子生活的战国中叶,战争频繁,各国人民不但惨遭战争之蹂躏,而且备受暴政之压迫。当时各国封建领主经济已濒于崩溃,封建地主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新兴地主阶级在各个诸侯国已相继取得了政权,建立了封建统治秩序,但由于地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地榨取人民,用严刑酷法钳制人民,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如何巩固政权,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问题

6、。孟子在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采取宽仁政治,走温和道路,收买民心的办法,注意解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缓和阶级矛盾,更有利于巩固封建制度。孟子的仁政学说,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补救时弊,革除暴政,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秩序。(四)哲学基础“性善论”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所经常探讨的中心问题之一。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本善。孟子主张性善论,并将其作为自己伦理观和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性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而具有先天的善端。孟子从性本善出发,探讨了仁政和善性

7、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仁政和善性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的。统治者之所以必须实行仁政,是因为人性本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必须实行仁政,而非暴政,同时也因为只有仁政的实行,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孟子看来,仁政来源于统治者的善性,并最后与庶民的善性相适应,因而能得民心。而暴政是违反人的善性的、不合人性的,必然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所以只有推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他认为历史上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君主,都是实行仁政的君主,而这种仁政来源于先王的不忍人的善心善性。指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公孙丑上) 可见“不

8、忍之(善)心”正是“不忍人之政” ,也就是“仁政”的出发点,而推行“仁政”正是人的善性的必然发展要求,从而孟子为其“仁政”学说找到了自己的哲学依据。二、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民为本”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和居仁行义,以德服人的王政思想。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认为,吾主不贤,不能治国,殃及社稷和人民,可以被贤臣流放,如伊尹放太甲,或当易位让贤。君主和社稷皆为人民而设,民生是目的,君主与社稷是手段,这是“民为贵”最基本的含义。孟子提醒君主只有自觉地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得人民的拥戴,才能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 3

9、 -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姿章句上 ) 人民是君位决定力量之一,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君主应具有忧国忧民的义务,不要把天下作为供个人享受的私有财产。君位只是民众为请人主事而授人的一种职责而已,孟子要求统治者掌握权力应时刻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孟子又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身”指个体的人,个体人构成家庭,家庭构成国家。所以,千千万万无数个体的人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主体。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没有人民哪来的

10、权力。并认为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换掉国君,但人民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变换,更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行拂乱其所为,具有大丈夫情操,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应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善养其心而不可旦旦而伐之。由此孟子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如果一个统治者不把人民看作国家的根本,当然就不会有合于人的善性的仁政措施,更谈不上王天下。孟子的”民为本” 思想最大化的从领导者、国家、人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取舍,相处之道,建设之途来加以诠释和阐述其中的平衡关系,并力图使三者处于一个和谐社会的局面。而

11、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局限性和统治阶级不重民、爱民的统治意识,让这种早有预见性的治国方案未能实现和采纳。其实从客观方面讲,孟子的“民为本”思想是站在国家长久发展的角度上提出的,在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最大化的巩固统治者的统治以及使国家、人民融洽和谐发展、安定生活的理想治国策略。所以他提出的“民为本”思想不仅仅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而且更是极大的丰富了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内涵,使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三、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方略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论,并非是其对所理想的政治的一种原则性说明,关于如何实行仁政,孟子提出了一套具体的主张,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一)民生社会发展的根基与保障1.主张私人拥

12、有土地和住宅。土地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农民能安居乐业的依靠。这一点认识孟子可是超前的。实行仁政必须从划分田界开始,如果田界不清楚,存在纠纷,那么作为俸禄所分的谷物就不公平,个人所值的和个人所分的就不对称,势必影响食物的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仁君的责任就是“制民之产” ,把民生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家庭。2.确定合理的税收制度。孟子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出“取于民有制” ,即以用之于民取之于民作为指导思想,在事关民生的环节上确定一套合理的政策,在税收上就是薄税敛、轻徭役。孟子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怎样减轻赋税,使百姓富裕呢?其一,选择一种合乎- 4 -当

13、时民众收获情况的税收制度,反对多种税制重用。他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有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认为,对市场税、关税、农业税的征收,要有利于民众的生活,如果商人、官人、农民在生产经营时为各自的领域作出贡献,将促进社会的发展。3.君民同乐。孟子从民本思想出发,不仅主张在物质上给予民众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休养生息的住宅,而且提倡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上下和谐,即注重民生更深刻的内涵与民融洽。孟子从历史的角度论证贤人与民共乐。孟子总结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民利人民生存的基础和权益的

14、表达1.在义利观上,义与利需二者并重。孟子偏重义,但并不完全否定利,这和他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很难想象,如果连利都放弃只一味追求义,那么就谈不上治国为民,仁政只能是纸上谈兵,民众得不到实惠,连生存都无法保障,必然反抗。孟子明确反对功利主义,把道德和功利对立起来,但这是基于义的考虑,并不说明他反对人民获利的正当性,实际上他提出了求利的原则,即以义为前提的原则。2.在人性这个层面上,反对过分放纵个人的物质欲望。最后,孟子认为,国君要满足百姓对物质的正常需求,即“明君制民之产” ,否则民众反抗,政治废弛;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他论证了有恒产才有道德心,没有恒产就会民心大乱,这也证明了儒家并没有完全否

15、定民众对物质利益的正常拥有。以上说明,孟子虽然主张以义导利,但承认人民有正当利益,行仁政和求利益不是决然对立的。(三)民教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与灵魂孟子认为使百姓有稳定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王道之始” ,王道之终是教育,必须对人民施以教化,才能保证王道的完成。1.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尽心上) 好的教育比好的政令更重要,更带根本性,可见,教育机制在仁政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2.开办学校。在孟子看来,既然“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因此“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尽心上)3.教育

16、的重点是“明人伦” 。孟子指出:“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所谓“明人伦” ,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人伦就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如果每个人都按照封建伦常关系行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就其位,就能巩固封建统治。他明确指出:“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亲其亲,孝也;长其长,弟也。 ”推此孝弟之义以亲人之亲,长人之长,则天下可得而平,故“尧舜之道,教弟而已矣” 。( 滕文公上),可见,在孟子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民心,成王业。所以,如- 5 -果说前二个实施机制是通过外在的举措来笼络民心,那么通过教育就会使百姓从内心

17、自觉地“明人伦” 。无论是通过外在的举措,还是通过百姓内心的自觉,对于统治者来说,最终的目的就是得民心,成王业。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始终贯穿着“民本”主张,时刻提醒统治者要关心爱护人民,重视土地,发展生产;重视教育文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重民爱民,以民为本,使人民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4.统治者制定国家方针政策需要渊博的知识。对于劳力的被统治者,既必须“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又必须进行“仁义礼智”教育,把儒家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通过教育推行于天下,使之成为全民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从而起到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孟子继承孔子的教育方法并有所创新,是一代道德风范。孟子教育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加强生

18、态保护,目的是仁民,使人民懂得科学开发利用自然,造就一个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在他看来,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所以,人民的食和用都应该遵守规律,不能逆抗天意。总之,孟子从各方面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民教其实为了民利,更为了国家的安稳。四、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启示孟子的“仁政”思想实际上就是一套以仁的精神为核心、以民本思想为内容的施政方案。我们要剔除孟子“仁政”思想的糟粕部分,并在吸收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超越。应当看到,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学说, “仁政”的落脚点在于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巩固封建

19、君主的政治统治,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的政治理论。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仁政”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孟子在“君本”盛行的时代提出“民本”原则,这一点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民本思想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维持协调、统一、友善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在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而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 20 次政治学习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所以在我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仁政”思想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迪作

20、用。(一)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仁政思想中“以民为本” 、 “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对于当前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重大现实意义。孟子说: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施泽于民久” ,民众就拥为天子,相反,就不能做天子。由于民众的历史作用,孟子主张作为君主,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孟子的思想虽然着眼于巩固封建统治,但确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正体现了和谐社会观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精髓。读孟子的这些言论,当使今天那些高高在上无视民生唯上是从的当官执政者警醒,

21、使那些以权势欺民害国损公肥私的腐败分子汗颜,使那些真正视执政当- 6 -官为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认真真为民办事的优秀党政干部受到鼓舞。我们党必须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民本原则也是我们党执政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执政为民应当始终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力量,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党执政的合法性的来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忽视了人民,任何形式的领导、统治都将是非法的。在当前,我们必须把“民本”思想升华为民主,由被做主到自己做主,让人民由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参与,由只有义务没

22、有权利转变为不但拥有义务更拥有权利。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提高公民的政治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提升自身执政的合法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二)保持忧民意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仁政思想在经济上“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的主张又启示我们必须要解决民生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井田制”是作为仁政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方案,这一方案是从土地上解决人民的生活来源问题,其基本精神是: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第二,实行公平的土地分配制。这是解决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径,但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存在的社会里,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社会里,实行起来是

23、有很多困难的,但他毕竟提出了一个解决人民生活的方案,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就业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就业压力加大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失业人口越多,贫困人口就越多,贫富差距就越大,社会就难以和谐。我们要把心用在维护群众利益上,从政策上,制度上解决好就业和贫困人口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要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另外,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使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得到保障,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三)以德育人治国,促进社会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孟子非

24、常注重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我们不难理解这里的善教实际上是指做好道德教育,在孟子看来,要实现天下平安和谐,更为实质性的工程在于进行道德建设,人民只有基于仁义道德,才能形成一种真正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社会状态。这就昭示了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仁政强调的是“仁” ,而“仁”又是一种美德,把“仁”从伦理道德的领域迁移至政治领域,仁外化为德治。在今天,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坚持德治的治国方略,在加强自身执政道德和行政道德建设的前提下,把这种德行运用于执政和行政,以自身的高尚道德感化人民大众,进而提高全社会范围内的道德

25、水平。还应看到,仁政非但不排斥法治,而且必须和法治相统一,离开法治的仁政是软弱无力的,而不讲仁政的彻底法治又是不健全甚至是霸道的。仁政所要求的德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不可偏废。因此,我们现阶段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7 -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四)慎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文精神氛围仁政思想中关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观点对于指导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启示作用。和谐社会本质上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和”的一种状态。没有一种人与人的道德和谐,就不可能有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孟子注重君臣关系的和谐,在今天,我们应该注重党群关系的

26、和谐,努力形成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领导的和谐关系。 ”孟子突出阐发了孔子的“爱人”思想,强调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要仁爱百姓,爱万物。认为只要从爱人、敬人出发,直到“先人而后己”甚至“舍己从人” ,就能达到彼此相互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如果能对这种蕴涵人文色彩的“仁爱”精神加以批判地继承,并同今天的尊重人、关心人,关心、扶助弱势群体等等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能够使我们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真情,少一些猜忌;多一些他人意识,少一些自私自利;多一些“恻隐之心” ,少一些冷酷无情;多一些慈善,少一些暴戾。另外,孟子在倡导“制民之产”时说:“鸡豚狗

27、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里强调“无失其时” 、 “勿夺其时”就是依据客观规律来繁殖牲畜、种植谷物,也就是顺应天时,正确地掌握自然规律为民所用。又说“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些都颇具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这也就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孟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遵从孔子的“和为贵”的理念,为其长治久安提出了仁政的思想,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人和“ 社会即和谐社会的政治理论。其仁政思想是以仁学为核心以民本思想为内容的施政方案,主张以“爱人”的观念来推行仁政,要统治者必

28、须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做到“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统治者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关系才能和谐,社会秩序方可稳定。但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存在的社会里,统治阶级不可能贯彻实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要深入研究,对其中的糟粕要进行批判和摒弃,对其中的精华要继承,其丰富的仁爱思想必将构成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份十分宝贵的思想遗产。五、结束语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始终贯穿着“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一切从仁民、爱民出发,蕴含着朴素的亲民、爱民思想,这是我们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宝贵遗产。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了改造、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倡导的

2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同志主张的“三个有利于”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与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依据时代特征对民本思想的发展和概括,它们传承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全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政之所兴在于顺民心,政之所废在于逆民心。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 8 -归宿。孟子的“仁政”思想无外乎一个仁字,始终贯以“仁者爱人” 。仁爱是一切道德之根源与根本,是人最起码、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道德情感。仁爱为中华传统道德的首要观念,发展到现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现为为人民

30、服务。从孟子的仁爱到现代的为人民服务,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为人民服务内在地蕴含了传统的仁爱精神。提倡为人民服务依然要重视仁爱精神,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之,孟子“仁政”思想中的许多内容,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 9 -参考文献1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李清文:论先秦儒家的和谐社会观 , 北方论丛 ,2006 年第 4 期3葛满.试论孟子的民本思想J.浙江师院金华分校学报4董根洪:论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2005 年第 6 期5游唤民.论孟子的民本思想J.湖南师院学报6论语大学中庸M.李浴华,马银华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年7刘柞昌.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进步意义J.史学月刊8肖群忠.“仁爱”与为人民服务道德建设的内在起点与目标J.江海学刊9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