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游走在“顽”与“主”之间试论电影顽主里人物的生存状态2011 届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070160103 时雨指导老师:燕俊【内容摘要】在电影顽主中,不仅仅是作为主人公的于观他们三个是处在现实与理想、玩世不恭与顽强 自守的痛苦与挣扎之中,其他人物也同样出现了内心世界与生活表现的脱节,他 们在精神的世界东奔西突,找不到根本的出路与归宿。只好在生活的“顽”与生命的“主” 之间无力的游走、徘徊。【关键词】顽世 信仰 调侃 喧嚣 孤独1989 年,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了十年的时候,在夹杂着浓重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气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导演米家山将王朔的小说顽主改编成电影搬
2、上了银幕。用三个青年的自我嘲讽、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折射出整个社会芸芸众生浮躁、空虚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渴望美好、追求自我的内心。当一部影片改编自一部较经典的文学作品时,大家往往会用一种怀疑与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影片,看它是否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作品和影片放在一起来对比,就如我们不能把诗和画的艺术价值同日而语。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也早就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所以,我们不妨先暂时淡化原著,着重从影片本身来谈论片中人物在行动和语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却又普遍的生存状态。一、行事:顽世的处理问题 坚定的追求信念全片主要围绕着三 T 公司的创办与经营,展现了三个主人
3、公于观、杨重和马清从始至终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影片开始,杨重出现在喧嚷的街头,摘下2墨镜和一个等人的姑娘搭讪,自我介绍:我是三替公司业务员。之后,接入三替公司门外打着三个大“T”的广告牌,下面写着本公司业务范围“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 ,公司里面主要负责人于观带着一种真诚中的嘲讽表情在和一个渴望个人价值肯定的“著名作家”宝康洽谈业务。而最口不择言的马清这时候正低眉顺眼的替不称职的丈夫挨妻子的臭骂。通过三个主人公所办理的事件向观众展示了三替公司的一些主要业务。业务之一:帮人谈恋爱+帮人分手。业务之二:替人挨骂,跟妻子沟通。业务之三:给名不见经传的作家搞假颁奖典礼。表面看来,三 T 公司本
4、身的性质带有浓重的荒诞不经色彩,类似于痴人说梦,拿现代社会、都市文明开涮,而且他们在办事时的随意的态度也让观众觉得三人在游戏大众、游戏人生。但是实质上,从他们的业务及其三人的所作所为看,在荒诞的面具之下,公司的成立与经营却有着一种真实的意义。因为他们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针对人们各种心理或精神上的弊病进行了缓解与安慰,满足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的需要。仔细考虑不难发现以上三项业务也有明确的针对人群和典型病因。病例一:女孩们太空虚了,迷恋文学青年,几句略有深度的话就能把她们迷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都市人类对于爱情的随意态度与错位理解。病例二:夫妻吵架家庭琐事是任何时候都避免不了的,自古以来清官难断家
5、务事,但请人代理就不正常了。用这种不正常的解决方式揭示出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是一种无奈与逃避的心态。病例三:人家都出名了有钱了,能落下我吗,我要出名!刻不容缓!人们对于名利的庸俗却又无可厚非的追求以一种虚伪无耻、欺世盗名的方式去解决。影片中围绕三替公司的业务活动还展现了奇奇怪怪的世态百象,借助他们可笑而又可悲的欲望,透露出面对现实乏力时心理的扭曲。其他病例:“我对前途永远充满信心”的“投资家” ,想要投资建一个万人大餐厅, 88 年,万人餐厅,满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不顾现实落魄的处境(为一顿饭不3惜任何代价,贪图一包烟的小利) ,隐藏着对未来的幻想,对物质与金钱的极度渴求。赵尧舜
6、,德育教授,绝对一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满口说教背后编造毁谤愚弄学生,却在任何时候都满口仁义道德的说辞。他的真正意图应该是想获得大众对于他的知识价值的赞誉与敬仰。为了一个见多识广,思想深刻的名。这些人的为名为利,为表为面,是源于内心对于物质或金钱等等的崇拜与信仰,虽然有时候确实不太正确。包括于观他们虽然创办了一个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三 T”公司,但这同样源于他们内心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追求。三替公司在玩世不恭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下,事实上解决了人们不正常的心理的种种问题。正如陈思和所说:“于观的三 T公司(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 ,本来是个荒诞剧,但在荒诞的现实生活中它又明明产生了实在的意
7、义。 ”1在三个主人公的身上,对于信仰的概念似乎不太明显,他们打着“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这一崇高的旗号,却做出种种放浪形骸、恣意妄为的事。他们用咸菜坛子给“作家们”颁发“三 T”奖,让各色人物滥竽充数娱乐大众,在吃饭时把擦手毛巾塞脖子里,否定例行的餐前宣言、用轻蔑与不屑的眼神对待伦理家们虚伪的说教,自嘲“我们不过是一群俗人,饮食男女” ,“我们什么也不干” ,自我标榜“我们没什么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不烦恼了。”对于人类几千年建构的伦理道德、崇高理性全盘怀疑与否定,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难道他们真的没有自己的内心的价值取向与精神信仰吗?难道他们也类似于“迷惘的一代” 、 “垮掉
8、的一代”吗?事实上,他们肯定不是整天无所事事,三替公司就是个明证,他们不但看书,而且对于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国家大事、世界形势知道的一点不少,甚至于还对尼采、弗洛伊德等精神领域的深层阐述有所接触。关于自己的内心他们一点不糊涂,只是“当作为个体的人感到自己无力去获取某种价值时,很容易走向同否定和诋毁价值本身这样一来,价值关怀就转为价值盲从与价值虚无。 ”2这时候,他们有一种人生的孤独感、失落感。影片开始杨重曾谈到“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踢足球。一大帮人在这里跑来跑去,也许整场都踢不1陈思和:黑色的颓废读王朔小说的札记 , 当代作家评论1989 年第 6 期,第 19 页。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34 页。4进一个球,但是你还得玩命儿踢。因为,因为观众在玩命儿的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 ”尽管明白这些,但他们还是“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规规矩矩地生活,比起那些倒爷、违法乱纪者,比起那些利用权势投机的人,他们要诚实可爱得多。 ” 影片快结束时于观对小鲁也像是对自己对所有其他看不起他的人说:“我看起来像在轻飘飘慢吞吞的下坠,可是你知道吗?我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得到了升华。 ”在道德传统与浮华文明的双重挤压下,他们用表面上玩世不恭的做事方式去满足内心对于理想的守望,对于世俗的颠覆,对好好活着这一信念的阐释。他们并没有垮掉,而更像是塞林格笔下的
10、麦田守望者,守望着自己心里的一亩田一亩地,用它来种下自己的人生理想,生命价值。二、语言:调侃的说话方式 真实的情感态度不能否认,影片的精彩的对白、言论,主要是编剧,更具体的说是文学作品的功劳。影片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台词语言都是幽默与说理兼具,文采与嘲讽并存。以于观为首,三位男主角,其他人物也不甘示弱。在对话中,以一种反讽或挖苦的说辞表达了内心真正的情感态度。例如几个精彩片段 1:1、马清与训夫妇女的对话:训夫妇女:“往那一坐屁股发沉两眼发亮跟抽水马桶似的一拉一肚子花花肠水,早知道你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呀,外面八哥儿似的,回家怎么一见我就没词了。 ”马清(替夫挨骂):“我改。 ”训夫妇女:“改
11、,改屁,这辈子除了尿炕改什么了”2、杨重与刘美萍的对话:杨重:“这么说吧,我只要像王明水那样陪您一天。 ”刘美萍:“您能像他那么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吗?”(以至于找人替他约会,又一种讽刺)杨重:“要说丝毫不走样,那就该出事了,不过我尽量遵循人之常情吧!”刘美萍:“他答应给我买皮大衣的。 ”1对白内容参见顽主电影文本。5杨重:“唉呀,我们公司这个业务还没开办呢!”刘美萍:“哼,我说过不会一样的。 ”3、于观与投资家的对话:投资家:“万人大餐厅,那得多壮观呀!一旦在中华大地拔地而起,那什么劲头,甭老觉得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当初修长城的时候现在呢,长城成中国人领带了。要干就得干流芳千古的事。 ”于观:“万
12、人大餐厅,又是故事。 ”投资家:“这不是故事,已经谈得差不多了,花旗银行”于观:“这不可能吧,你当这是中国人民拿钱给越南打美国佬呢?”投资家:“你对目前世界情况还不大了解,这无产阶级队伍人没少,这资产阶级队伍也在壮大。 ”于观:“中国银行从来不为这种野鸡项目担保。 ”投资家:“我就是抱着办不成的决心来办这件事的,办成了,锦上添花,办不成,也在我预料当中,总之,我对前途永远充满着信心。 ”如果前两个还是女人的伶牙俐齿的话,最后一个应该算是编剧借人物之口来讽刺社会及那些空想家了。其他诸如宝康、赵尧舜、方言知识分子等道貌岸然之流也是满口仁义道德、人生说教。在说话上都没有按照正常的思路想什么说什么。总
13、之,人物语言丰富多彩,但却都不落于粗俗、鄙陋,不同于一般的泼妇骂街、满口脏话。事实上,这源于他们内心的一种忠诚的情感态度。在这些华而不实的言辞当中,反映出的恰恰是他们对于内心真正的情感态度。例如刘美萍在心里对真正男友的感情,训夫妇女对丈夫的感情,投资家对于事业、未来的执着之情等等,不管他们在形式上、外在上表现如何,事实上并没有背离内心的情感。甚至于于观父亲粗暴严厉的表象背后也含有对儿子生活与前途的担忧。影片的男主角是三个,而这三个的中心人物是于观,也是最能言善辩的一个。杨重的语言偏向正统、讲理些,而马清则蛮横、狡辩、浮躁中夹杂着愤怒。于观是亦正亦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典型。不管是具有人格
14、分裂倾向的汉子,失恋痛苦的刘美萍,迂腐虚伪的赵尧舜,甚至于对严厉僵化又虚伪的父亲,在于观这里都分层设色、各有说辞。处于杨重的讲理与马清的无理之间,6最懂得灵活变通。但是,在对待感情时,于观却是最认真最用心的一个。如果说杨重和马清在面对刘美萍时还有些逃避与玩弄的成分,那么于观在面对丁小鲁时是没有丝毫的伪装。在丁小鲁劝他生活要规律时他说“反正我也不打算活一百岁,管他好不好” ,隐藏着对人生无常的看透。于观作为顽主的代表,怀疑一切,嘲讽一切,否定一切。却唯独对这份感情认认真真,影片中有个经典片段非常能说明这一点。于观三个从电视看到赵尧舜对他们人格恶俗的诬蔑,特别气愤。关上电视。这时候丁小鲁正好打电话
15、给于观 1。丁小鲁:“是我,小鲁,告诉你个好消息。 ”于观(自我嘲笑的表情):“哎哟,我可有日子没听到什么好消息咯。 ”丁小鲁:夜大要招生了,有个专业挺合适你的。于观握着话筒没有说话,抬眼往上看了看。丁小鲁:“喂,喂。 ”于观:“我说,咱俩分开算了,分开吧,小鲁”这时候于观的表情已经能看出无奈与乏力。丁小鲁:“下午在老地方等我。 ”挂了电话。于观握着话筒,表情似乎又高兴起来。在面对现实乏力无助时,于观不想让丁小鲁跟着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所以想要分开。但是在他坚强无畏的表象背后却是一份依赖爱情的柔软的内心,所以他并不是真的想和丁小鲁分手。在和其他人说话时于观特别擅长神侃,但是在和丁小鲁在一起时往
16、往说话很简单。因为了解,因为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正像刘震云所说:“真正了解于观的大概只有丁小鲁了他的人物可以调侃一切,但决不调侃爱情。 ”王朔自己也说:“他可以一天到晚胡说八道,但总有个时刻是真的” 2。他们选择用调侃的谈话方式来轻视谈论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丧失了对待感情时的忠诚的态度。相反,在他们热衷于亵渎神圣、嘲讽规范的同时更加衬托出对于内心底层对于爱情的渴求,对于爱情认真的态度。三、背景:浮华喧嚣的街头 孤独冷漠的内心1对白内容参见顽主电影文本。2王朔:我的最大弱点:爱自己,而且自己知道答何东问 ,参见无知者无畏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71 页。7影片在背景处理方面非常
17、成功,不管是社会环境选取、画外音,还是背景音乐,甚至细节设置,都称得上是用心良苦,匠心独具。对于渲染和表现主题是功不可没。影片开始就是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导演用特写的角度选取了跳街舞的青年、穿着短裤大腿文身、打着伞带着丝巾的变态男子、甚至手舞足蹈的交警。这些镜头可以说是运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折射出中国社会都市文明转型时期人们的躁动不安与无所适从。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 “电影的语言或者它的表现元素主要是影像、声音、剪辑” 1, 顽主开始就三部分交叉并用,高楼大厦、千奇百怪的现象交替呈现配合着独具特色的摇滚插曲忧心忡忡者说 ,屏幕上还显示出歌词:“我曾梦想现代化都市的生活,可现在
18、的感觉我不知该怎么说。这里的高楼一天比一天增多,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些浮华喧嚣的电影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大多是在最拥挤的十字街头,有力地衬托了表面上躁动不安的人群。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环境的描写应该还是主要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这里也不例外。前面我们说过从三替公司荒诞不经的创办和闻所未闻的业务对于现代人生活和心理上的弊病可以窥见一斑,影片最后三替公司停业整顿的时候,门外一大早却站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前来求助的广大人群。他们生活在物质文明极其丰富的现代社会,内心却饱受孤独痛苦的煎熬。就连底气十足的于观父亲也不能彻底摆脱孤独空虚的生活状态,影片结尾他还在听着早就没台的收音机。在于观和丁小鲁一起
19、快乐的游玩时还插入了一段爱,不需要理由的音乐,于观感慨“希望在一个女人的温存里休息一辈子”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桀骜不驯、放荡不羁,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对最本质的生命和爱的珍惜。影片开始、中间、结尾都曾出现这样一段女播音“大千世界,瞻仰毛主席遗容,凭本人的工作证、身份证入场” ,在影片上映的 1989 年,我们可以拿此大作文章,联系文革分析当时社会状况,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听,再来看这部影片,不禁感慨它的未卜先知,跨越时空的表现力,把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定元素去除或改编,影片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生存状态又何尝不适用于今天这1【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 ,伍菡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4 年版第 220 页。8个社会呢, “大千世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 ,更加繁华拥挤的街头,更加另类恶俗的人群,更加无所适从的茫然,更加孤独疲惫的内心。主要参考文献:1.陈思和:黑色的颓废读王朔小说的札记 , 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 6 期。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版。3.王朔:无知者无畏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4.【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4 年版。主要参考片目: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