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36234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9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摘要】本文从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的成因。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的特征主要包括:以动衬静;融画入诗;寓情于景。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艺术渊源上承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合二为一,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二是其半官半隐的生活和对佛教的信仰是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的思想成因。【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空静之美【正文】王维(701762) ,宇摩诘,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与李白、杜甫并称为盛唐三大著名诗人。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渴望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充

2、满了热情和向往,有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写道:“孰知不问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正流露出一种高朗的声调,宏大的气魄和报国的豪情。但是,奠定王维在唐诗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再加上他调理性情、静赏自然的生活理念的影响,使他能凭着自己长期隐居林壑之间对山水的独特敏感与对佛理的参禅悟道,敏锐地感受并精确地把握自然的天籁韵律,别巨匠心地剪取最有特征的山光水色入诗,通过精炼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作有声有色的表达,从而创造出一种空明静远的艺术境界,让后代诗人难以企及。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特征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

3、的突出特征。因心境空明,诗入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诗人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明言的纯美诗境。其空静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动衬静。王维诗歌的空静境界,并不同于死寂的气氛,而是让读者时时从中感受到不息的生机,感受到田园山林生活的惬意和满足,使人的心灵得到更高层次的净化,从而产生一种永恒的美感。这种美感2 / 9的产生,与其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其诗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联与其声色调剂和谐固然分不开。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

4、表现手法更让人回味隽永。这两句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静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让人进入空灵的境界;而此刻山泉因流量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的跳动着。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敏锐的感觉于静境中捕捉到一种清远悠忽的音响,而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这种细微的音响更进一步增加了环境的幽静。 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名句,这种手法正如钱

5、钟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2、融画入诗。身为画家的王维,常常有意无意地以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捕捉形象,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原则入诗。从而使其诗情与画意达到完美统。因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光和色,他的诗虽也有浓墨重彩的,但大多是淡墨轻描的,并喜欢用冷色调,从而勾勒出一幅幅宁静空灵的画面。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洲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积香寺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着潮水之青色。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

6、的感觉。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则淡远迷离,烟云变幻,如水墨晕染出的画面。同时,诗人非常讲究空间艺术,善于处理画面的虚实布置,在描绘逼真的山水风景画中,留有适当的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产生一种空旷无边的气韵。最典型的汉江临眺中间四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流入长江的汉水用实写,而江汉之水奔流天地之外用虚写;两岸的青山伴着汉江的波涛,看上去若有若无,亦虚亦实。“郡邑”两句,更进一步作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手法,写出了水波山色的气势和凌空飞动的宏伟境界。有时,王维诗歌中的虚笔还往往是点睛之笔,使整首诗虚实相生,给人一种空旷悠远的美感。如山中:

7、3 / 9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前两句写出天寒水浅红叶稀的山中景色,原也有几分萧条。但后两句写整个秦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中,人在空翠里行走,就如同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快感。这“湿人衣”一笔是幻觉,是错觉,这一虚笔顿使全诗生色,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3、寓情于景。王维的写景之作,不仅能刻画出如画的景物形象,而且善于借助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能写出诗人的自我形象与个性。当王维接触自然山水,对它们作多角度观照时,都是带着主观眼光的,既有主观的情意,也有用主观的审美爱好、标准去观照自

8、然,发觉与自我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王维的审美爱好并不是单一的,但从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追求空静之美,是诗人最鲜明、最突出的审美爱好。因而,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往往反映了他冲淡的心情。诗人时时将自己消融于大自然中,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于物中,物我相生。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先看他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诗人就眼前景物抒写自己的瞬间感受。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绵绵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还稍稍带阴,诗人缓步走向深院。虽是白天,却懒得开那院门。淡淡两句将读者带入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

9、的神态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闲走,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绿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他竟产生了一种幻觉:那青苔仿佛要从地上蹦起来,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描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种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再分析一下他的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苍,五柳先

10、生对门。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前两句选取六种高远孤独的物象, “山下”与“天边”相连, “孤烟”与“独树”相衬, “远村”与4 / 9“高原”作伴,只见其高远空旷,而不见半点城市的喧嚣繁华,甚至给人一种苍凉孤寂的感受。但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淘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极致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如果说前两句重在描写冲淡的景物,那么后两句是重在抒发冲淡的情感,而冲淡的景与情,又是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的。如果在孤灯下,初读前两句,真给人一种孤寂欲哭的感觉,但读完后两句,你定会深感欣慰的,原来这是诗人和平淡泊心境的写照,也是诗歌意象个性化的神力所在,真令人叹为观止!

11、以动衬静,更显其幽。融画入诗,愈见其美。寓情于景,渐臻佳境。其实,山水自然历来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只是王维将它们着上了生活情趣的色彩,并熟练地融汇多种艺术技巧生动传神地呈现给读者,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内蕴无穷。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成因明月清泉,空山人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空灵静谧,而且意境深远。其艺术既继承了谢灵运和谢朓的精雕细琢,又拓展了陶渊明诗作的质朴淡然,尤其是亦官亦隐的生活和对禅道的深刻领悟,更使其作品克服了繁杂表象的束缚,突破了山水实摹的桎梏,形似神似,幽雅悠远 自成一派,独上顶峰。 1、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的艺术渊源。在唐代以前,山水诗和田园诗作为两种不同的诗歌

12、题材在发展着,并行不悖。山水风景作为诗歌描写的对象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零星的描写山水的句子,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河广 )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 ) 。但这些句子或过于简单,或只是作为一种点缀,还不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楚辞之中也出现了一些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这样千古流传的名甸,但山水景物的描写并不占主导地位。南朝晋宋之际,由于企慕隐逸之风的盛行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山水诗的兴起。此时,真正对山水诗有贡献的当推谢灵运,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13、他的山水诗给当时被玄言诗笼罩的诗坛带来了新的气象。他的名作登池上楼中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句子,描写山水景物细致而逼真。然而遗憾的是该诗还带着一个枯燥说理的尾巴,说明谢灵运还没有完全摆脱玄言诗的影响,也很难达到山水诗情景交融的审美情趣。继谢灵运之后另外一位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是南朝齐时诗人谢朓,他使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5 / 9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情景融合无间,同时避免了谢灵运诗雕琢、晦涩的弊病,形成了一种清新秀丽的风格。然而正如钟嵘诗品所批评的:谢朓的山水诗仍有“微伤细密” 、“意锐而才弱”

14、的不足。 唐代的山水诗与南朝山水诗相比,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南朝山水诗多描绘的是江南风景,唐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此他们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南朝山水诗多名句而少名篇,唐代山水诗句句是名句,篇篇是佳作。因此,可以说山水诗到唐代才趋于成熟,而唐代山水诗作成就最高的非王维莫属。在山水诗兴起的同时,晋宋之际的诗人陶渊明将笔触伸向了平凡的农村,描绘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从而开创了田园诗的创作。他的田园诗给当时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他归隐田园的乐趣,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如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

15、下,悠然见南山。出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话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自陶渊明开创并创作田园诗以来,仅唐初的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野望 )粗笔勾勒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之外,很少有人创作。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盛唐之际。盛唐诗人写田园生活的作品首推王维的名作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尧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适,怅然吟式微。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昏时分牛羊

16、归圈、牧童归家、雉鸡归窝、春蚕归眠、田夫归村等典型生动的情景,展示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但由于诗人终身仕宦,对农村生活不熟悉,故全诗带有一种游离现实之外的悠闲情调,无论是境界还是艺术效果都无法与陶渊明的田园6 / 9诗相比。总之,王维继谢灵运、谢朓之后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顶蜂,他的田园诗创作虽不及陶渊明的深入细腻,但也是盛唐田园诗的代表。同时,他把山水和田园两种诗歌题材创作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山水田园诗派,确实是难得的。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中美景,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从动与静、光与声、视与听、景与人等多角度描写景物,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山中的风俗画。确如苏轼所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东坡志林 ) ,同时给人有一种飞动之美。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等,这些诗句情景交融、诗情与哲理结合,诗情与画意结合,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是六朝山水诗无法比拟的。2、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之美的思想成因。诗人钟情自然的意趣和追求同他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半官半隐的生活;一是对佛教的信仰。自开元二

18、十五年张九龄遭贬,李林甫独揽朝廷大权之后,诗人对现实政治日渐失望,他无心出仕,厌倦了长安的官场生活,但又不能下决心退出污浊的官场,于是长期亦官亦隐,身在朝廷,心在山野,常在公余闲暇或休假期间回蓝田辋川闲居,他在自然的怀抱中流连忘返,为宁静优美的田园山川所陶醉,从中找到了乐趣,排遣了内心的一些苦闷。在诗人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中,他十分注意抒写自己领受佳境的愉悦,表现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他的潇洒风神、闲逸心境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他的个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使得自然景物和世俗生活都在诗中得到了净化。 一方面是自然景物的净化,也就是自然意义上净化。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中极少使用浓墨重彩,而大部分都是清冷素淡

19、的色调,比如“青” “白” “苍”等颜色,写时节喜欢写秋天,写景色喜欢写青山、白云、月夜,写时间喜欢写黄昏,写物态人情喜欢写静冷等,由此而构成了一种素淡雅致的意境。二是世俗生活的净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极少出现世俗的东西,没有“晨兴理荒秽”的芬芳,没有“草盛豆苗稀”的苦恼,没有“夕露沾我衣”的麻烦,更没有催租人扣门大叫的忧虑,有的只是诗人近似透明的心态、对自然景物的悠闲欣赏和把玩。这就是7 / 9王维在诗歌中给我们描绘的山水田园世界。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

20、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阔。诗人仅用“原野旷” 、 “无氛垢”六个字,就把读者引入一种清远空灵的境界中。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见的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连着溪流的入河口;四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着粼粼白光,因为雨后水浊,晴日辉映,比平日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叠现。最后两句诗人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点睛之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整幅

21、画面虽写的是初夏景色,但色彩淡雅,只有白水、碧峰,无丝毫的姹紫嫣红。所绘景物也只有“郭门” 、 “渡头” 、 “村树” 、“溪口”等秀美的静物;即使是忙碌的农月,农夫们也只是在静心地侍弄农田,看不到半点怒意,听不到一句闲言。整首诗只让人感悟到对自然的欣赏,人与农事的和谐,真正创造出一个空明宁静 “无氛垢”的玲珑世界。这正是诗人与山水田园互相净化互相融合的结果。另一方面,王维很早就归心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撰写了能禅师碑 。 再加上理想的破灭,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使诗人加深了对佛教的信仰,这样佛教的出世思想对他的影响就更大了。王维生活在禅风大炽的唐代,

22、诗人与许多禅宗僧侣、佛徒有着交往,常与禅师接席谈佛说诗,耳闻语传,于是以禅入诗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这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咏禅名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曰:“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 诗人那种超凡脱俗的高人形象跃立于纸面,而那其中蕴藏的禅意禅趣读者自不难体悟。在诗人看来,一切任其自然,一切都不放在心上,无思无虑,无牵无挂,就像云飞水流那样,大概这就是禅宗所宣扬的世人应“随缘任运”了。这使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出一种空灵蕴藉的超逸之美。我们先看一下他的竹里

23、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8 / 9这首诗描写诗人在远离人烟的竹林深处所感受到的天然乐趣。诗人独自一人,尽情地弹琴,时而发出长啸。在这幽静的竹林里,没有别人知道诗人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将皎洁的光辉透过竹叶射过来,洒落在诗人身上,给予他深情的慰藉。诗人与清风明月相伴,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整合无间,融为一体,真可谓是人与物会,情与景合。诗人好“静”喜“空”的性格特点与“空静”的禅意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的空灵艺术境界。与此有着相同禅意的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这显然是禅宗“空观

24、”对诗人艺术思维的渗透和影响。他往往以动写静,从而使这种空静感更强烈更突出,这种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大力提倡和发扬的。甚至诗人在诗作中直接流露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禅理。如送别:“君言不及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写对友人的隐居之举表示鼓励与支持,用“白云无尽时”表现自已对人世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否定。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可谓是看破红尘的佛家境界。正是诗人回归自然、静心观照自然的心态与佛家喜空乐静思想的影响,从而使信佛与隐逸二者在王维身上有机结合并和谐统一起来,创造出空明澄净的诗歌意境。如果说王维半官半隐的生活经历,晚年一心皈佛的静修对他的诗歌已经产

25、生了巨大影响,而他钟情自然,热爱田园的情趣和多才多艺更直接成就了他超凡的诗歌修养。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所说,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王维钟情自然的意趣和多才多艺正是把袁宏道所说的“趣”和“学问”结合于一身,自然而然造就了他高深的诗歌造诣,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了预蜂。综上所述,王维以画家的慧眼来观察自然,以音乐家的深厚修养来谛听天籁,以佛家的平和包容来禅悟世界,又以诗人的才情来诠释胸襟,奏鸣心弦。所以,他的诗歌才有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 透露出人和自

26、然相契的心境与意境,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可以说:时世造就诗坛奇才,诗人绘尽山林妙境。王维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生活情趣,而他凭着冲淡宁静的个性,超群绝伦的妙笔,传达出山水田园诗空明静远的魅力,领导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使后来者时时仰望。【参考文献】刘化绵、陈代兴、李凭主编中华风云人物通览武汉出版社,19969 / 9年。姚玉光、苏涵主编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论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 姚玉光、苏涵主编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论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王祥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中的几个个问题 。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李军论王维山水诗中的诗理意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