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伟大的抗日战争,知识结构,伟大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局部抗战,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罪行一:日军不断扩大侵华战争,战火遍及近半个中国。给中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军的侵华战争,罪行二之暴行一:,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百姓,日军开设的慰安所的管理规定,日军在上海开设的慰安所,暴行之二,蹂躏妇女强迫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上图是2003年被
2、日本遗留在齐齐哈尔的化学武器芥子气中毒致死的河南民工李贵珍,暴行之三,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进行实验在二十多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罪行三:血腥的殖民统治,巩固和扩大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财富和劳动力 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措施,局部抗战(1931-1937年)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1)中国共产党,2)东北军民与中共,3)国民党爱国将士,发表关于九一八事变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国民党十九路军上海抗战(蔡廷锴、蒋光鼐),二十九军长城抗战(宋哲元),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张
3、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平解决,意义:合作抗日序幕,二、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4)工商学各界,5)国民政府,学生:一二九运动,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 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从不抵抗,态度逐渐改变,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开始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开始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民族救亡运动中!,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组织抗战,武汉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百团大战194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部
4、抗战与全民族抗战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军事斗争,抗战效果,没有建立统一战线,关内外社会各界,爱国军民的自发斗争,国共合作,未能阻挡日寇的侵略,广泛动员、全民参与,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成为抗战胜利的基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认真观察比较,简要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军民的艰苦抗战,抗日战争的特点,是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9月2日)、历时最长(近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从局部逐步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投降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
5、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了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10月25日 台湾光复(受降仪式),抗战胜利的原因, 中共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由于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中国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两次鸦片战争,英俄侵
6、略新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大举侵华,完成上面的表格,通过从斗争规模和水平、斗争结果、影响(民族意识、革命前途和国际地位)等方面比较抗日战争与以前的历次反侵略斗争的不同,明确其历史地位。,中国军民的斗争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伟大的抗日战争,爱国将士、三元里人民抗英,各族人民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爱国将士、义和团运动,爱国将士、台湾人民的反割台,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转折点,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为什么)(解题思路:与以前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相比,突出抗战的伟大。)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运动。2、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3、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4、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5、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团结、统一,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胡锦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