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雄紅毛港文化園區發展與遷村戶地方感之研究王秋傑 1 洪鈴敏 2 1 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副教授2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研究生關鍵字:紅毛港文化園區,地方感摘 要 :紅毛港文化園區 、駁二藝術特區和打狗英國領事館,已是高雄三大文創新亮點。自 2012 年 7 月份正式營運至今,門票收入雖位居高雄市文化觀光據點第二位,參觀人次卻僅佔全部觀光人次的 2.25%,遊客人次更有下滑趨勢。箇中原因極多,本研究僅想從文化保存的角度,利用參與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藉由遷村戶對紅毛港文化園區營運的看法及建議,瞭解紅毛港遷村戶的地方感。研究結果發現,園區雖以文化主題柱標示出紅毛港特色,但在
2、園區的展示方面極為不足;漁業相關活動、器具介紹不夠多元、齊全;潟湖方面的全然忽略;五大姓堂號展示不完全;古蹟保存過少,維護不當;廟宇介紹過於簡略,在在顯示出遷村戶對於現行園區規劃營運的不認同。從保存紅毛港文化為目的而言,紅毛港文化園區仍有極大努力的空間。為避免遊客數持續下滑,建立園區自身特色是刻不容緩的,希望園區能依據上述幾點改善,吸引更多遊客來訪,能夠永續經營。前言文化創意產業起步於 1994 年的澳洲創藝之國 ,隨後英國於 1997 年提出振興經濟的重要政策創意產業 ,其施行成績斐然,致使全球有意發展者,如歐、美、亞各地區國家,皆陸續跟進(桂雅文 2004) 。直至今日,文化創意產業已是世
3、界各國發展重點之一。文化創意產業近來備受政府部門矚目,原因在於它所帶來的龐大經濟效益,而經濟發展正是各國政府部門最關切的部分之一。在創意經濟一書中 John Howkins 曾指出,全球的創意經濟可於每日創造 220 億美元,並以 5%的速度逐漸增長中,其中又以美國的成長率 14%為最,英國成長率則為 12%,皆十分可觀(李璞良,2003) 。由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在 2008 年所發表的創意經濟報告(Creative Economy Report)中載明,從 1996至 200510當中,全球創意產業外銷額(包含創意產品及創意服務)由 2,270 億美元爬升至 4,240 億美
4、元,成長金額達 1970 億美元,成長幅竟高達 87%。亞洲國家近 10在創意產業的表現也十分亮眼,尤其在外銷成績上相當顯著,成長約 133,2005佔全球創意產業市場的比39.4,直追歐洲國家。其中,以中國所擁有的成績最為耀眼:中國創意產業創下 613.6 億美元的外銷額,居亞洲之冠,印則緊追在後。亞洲國家以中國為首,近由於政府部門極力推動,創意產業已經有顯著的成長(文建會,2009) ,也證明了創意產業的熱潮已席捲全球。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早期由文建會來推動,2002 年的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為達到六年內增加產值、就業人口及消費等目的,文化創意產業被列為十大發展重點之一(行
5、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 ,結合新聞局、經濟部、教育部、內政部共一局三部的行政資源共同推動,正式啟動台灣文化創意產業。2010 年立法通過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對於產業更具實質上的扶植行動(謝祝芬,2010) 。為了以更積極的態度推動產業,於 2012 年,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 ,期望營造文化生活環境,提昇文化資產保存意識及國民人文素養,以展現臺灣的文化國力(文化部官網,2013) 。在此文創產業發展趨勢下,高雄市的駁二藝術特區藉由眾多、強勢的展覽以吸引龐大遊客數,為高雄極具代表性的文創據點。其他同樣以舊空間再造者,尚有橋頭糖廠、打狗鐵道故事館;另有作為數位文化創意和傳播平台的大東文化藝
6、術中心 ,及國際級展演藝術殿堂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涂毓婷,2011) 。 紅毛港文化園區也於 2012 年 6 月開始營運不到二年,已成為文創新亮點,和駁二藝術特區、打狗英國領事館,為高雄三大文創據點(2013年 3 月) 。紅毛港文化園區於 2012 年 6 月 1 日進行試營運, 7 月份正式營運(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3) ,自 2012 年 7 月到 2014 年 2 月底已有 19556415 人次(高 雄 市 政 府 文 化 局 , 2014) ,門票收入位居高雄市文化觀光據點第二高,但參觀人次僅佔全部觀光人次的 2.25%,且遊客人次有下滑現象。本研究希望藉由採訪遷村戶
7、瞭解紅毛港文化特色,以了解園區內部設置優缺點,提供園區作為日後改善遊憩品質的參考,以利經營並提高觀光人次,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再者,研究者身為紅毛港遷村戶一員,居住此地已有三十餘載,關懷家鄉的情感深厚,為本研究動機之二。紅毛港文化園區的設置在於傳承紅毛港文化,延續並記錄因遷村而終止之紅毛港歷史,不僅作為遷村戶緬懷過往之用,也是紅毛港子子孫孫尋根之處,由於遷村戶具有對故鄉的感知、經驗,乃至於情感的歸屬,與地方感即為個人經過感知、經驗等建構過程,對地方的記憶、情感相符(陳錦煌、陳意玲,2006) ,因此特以遷村戶地方感為研究探討主題。文獻回顧本研究旨在探討紅毛港文化園區發展與遷村戶地方感 ,進行相
8、關文獻回顧,包含紅毛港文化園區概況、地方感及地方感相關文獻等三個部份,以作為本研究之基礎。一、紅毛港文化園區概況根據學者 (吳連賞,1998、邱毓芬,2006、李品豊, 2006) 相關研究認為紅毛港以漁業起家,形成聚落。但隨著港埠的開發、遷村的限禁建、漁獲的減少,使紅毛港漁業逐漸沒落,產業結構產生變化,人口外流。高雄市政府認為紅毛港遷村後,遺留下許多珍貴的古厝群,為保存、紀錄其歷史、文化脈絡的需要,成立了紅毛港文化園區 。本節針對文化園區的內部設置與環境加以說明。(一)園區設置紅毛港文化園區總面積有 3.42 公頃,運用原位於高雄港二港口入口處的高字塔興建而成。園區內規劃了六大區域天空步道、
9、戶外展示區、高字塔旋轉餐廳、展示館、碼頭與候船室及觀海平台。並以紅毛港人代代相傳所累積的潟湖 、 蝦苗養殖 、 捕烏魚與卡越仔 、 角頭廟 、 帆筏風華為五大文化特色;其中潟湖部分並無任何資料,蝦苗養殖、捕烏魚與卡越仔、帆筏風華三項為紅毛港產業文化特色,角頭廟則與紅毛港五大姓、宗教信仰有關,展示於展示館中破浪而來的保庇一區中, 。 (紅毛港文化園區,2013;紅毛港文化園區導覽手冊,2013)1. 天空步道:由台電運煤輸用道改建而成(張筧,2012) ,屬於產業遺跡轉行再利用,原以藍色鐵皮包覆,橫亙在紅毛港上空,如今卸下輸送煤炭的任務,保留園區內一段除去鐵皮僅留運煤帶鋼構骨架,並換裝為白色外殼
10、,其上鋪設人行步道及觀景平台。2. 戶外展示區:分為聚落意象區及紅毛港古厝遺跡兩大部分,其中聚落意象區又分為歷史建築及各堂架構。歷史建築重現紅毛港具代表性 4 棟街屋外型,搭配展示裝置。各堂架構則搭配各項紅毛港文物展示,包含船上使用器具、古老家具、紅毛港站牌。在此展示區的窗戶部分皆有紅毛港的老照片,遊客可經由照片觀看紅毛港的曾經。3. 紅毛港古厝遺跡包含牆面、柱、匾聯、堂號,多用鋼構固定, 所有遺跡皆為單件,並無完整房舍保留。4. 高字塔旋轉餐廳: 1967 年,由建築師黃啟灣所設計,其整體形狀為一高字,為 配 合 新成立的紅毛港文化園區,已是第 3 次的改造,另外建築主體部份受到旋轉餐廳遮蔽
11、,另在頂端裝設夜晚用造型燈管以顯示高字。5. 展示館:展示館共分六大主題,分別為乘浪上港 ,以文字及影像呈現簡易過往歷史的紅毛港歷史劇場 ,運用模擬船頭場景及影片播放作為體驗的大海的無限想像 , 破浪而來的保庇則由每座廟各 184 首塑成的籤詩牆所圍繞,並設有擲筊後電子求籤及測字,以養殖及捕烏為主題的乘船進港的財富 , 浪裡熟語間等六區。6. 碼頭與候船室:搭遊艇遊港是園區的經營重點之一,因此碼頭與候船室相對重要,此候船室為可服務 150 人的多功能空間。碼頭停靠的全新遊艇以紅毛港聚落的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及產業特色為參考,分別命名為海汕號 、 保庇號及烏金號 。7. 觀海平台:平台緊鄰海域,可
12、觀賞夕陽美景,近距離體驗大船入港的震撼,也可欣賞大型船隻貨櫃的裝卸。8. 其他-堂屋展示:依據渤海堂、隴西堂及穎川堂的規格,由園區重建的新堂屋,除將紅毛港舊建築重現,內有各項漁具、建築材料、佛龕及佛具、古老家具、擺設的完整展示,穎川堂內則有文創商品販賣部及影片播放處,並可連接展示館的入口。綜上所述,可歸納出園區的遊憩主軸:1、 遊艇環港碼頭與候船室2、 欣賞大船入港、夕陽美景觀海平台 、 高字塔旋轉餐廳 、 天空步道3、 紅毛港文化戶外展示區 、 展示館 、堂屋展示(二)園區聯外交通紅毛港文化園區的聯外交通可分為陸路及海上交通兩種。1、 陸路交通:遊客可自行開車前往,但園區附近無其他景點可連結
13、,且工業區、中油環繞,途中空氣不佳。2、 海上交通:闢駁二與英國領事館(2014.02.28)航線,以藍色公路串聯高圖 1:園區旅遊人次表雄三大文創據點。(三)園區旅遊人次概況紅毛港文化園區自 2012 年 6 月開始試營運,7 月正式營運,旅客人次自 2012 年 7 月開始記錄,至 2014 年 2 月共有 440,529 人次到訪,其人次如圖 1,目前營業未滿兩年,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人次皆有下滑的現象。二、地方感在人文地理學中, 地方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探討地方感之前,須對地方先做解釋。自 19 世紀以來,人文地理學將地方視為一門可量化的科學,必須以客觀、持第三者的中立態度來研究;
14、1960 年則強調地方具特殊性,從氣候、環境、土壤開始,最終以文化為結尾。直到 1970 年代後期,因受到實證主義影響而有所轉變,地方成為一門強調區位、空間的科學,著重的是一種普遍、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但在空間裡,人的經驗與主體性是極重要的,因此人文地理學家認為無法將人從空間裡移除,對人而言,因在此處生活,進而產生共同經驗與記憶,也因此對該地具有難分難捨的感情寄託,由此可知,地方的意義是經由該地居住者所賦予,強調的是人們在該地可感受到安全,如家一般強烈的紮根性 。至此,人的觀念被認為對地方是具有其意義與價值。Tuan(1977)指出地方予人安全與穩定,當人們選擇在某一空間停留時,將使此空間轉變
15、為地方(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 。由此可知人對地方是具有意義、不可移除的。地方的三個基本面向為場所、區位及地方感,每個地方都有區位、位置,但僅有這些並無法形成地方,地方之所以有其特殊性,除了區位、位置外,尚需要人與其所創造之意義的相對關係,而人對地方之情感上的依附即為地方感(Agnew,1987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 ) 。與 Tuan 所提出地方之愛的觀點相同,認為人與地方間的感情聯繫乃是一種依附感。目前,在許多人與環境關係的研究中,對地方感與地方依附描述較無具體概念(林竹君,2011) 。林嘉南、許毅璿(2007)在研究中指出,人與環境的關係有三類,包含實體環境、社會環境與心
16、理環境,其中心理環境的界定就來自於人與環境的互動中,人對地方賦予意義,形成人與環境之連結,所以地方感可說是心理環境之總稱,且地方認同、依附常被運用來檢測個人地方感的程度,因此也可以說地方感涵蓋地方認同與地方依附兩者。地方感的產生,來自人對空間的意義與經驗,經驗來自於人對外在世界的思想與感覺的綜合,透過人們的五官,因個人的差異而有不同(Yi-Fu Tuan,潘桂成譯,1998 ) 。總而言之,當空間對人產生意義,空間於是轉變成地方,人對空間的意義與經驗產生地方感,此觀念將為本研究所運用,研究者將以深度訪談探索遷村戶的地方感,探討作為文化保存的紅毛港文化園區對遷村戶造成的感知、經驗為何? 三、地方
17、感相關文獻目前國內關於地方感的研究面向多元,包含產業、信仰、政策與體制、消費、聚落,以下將列舉幾篇以茲說明。黃進福(2008) 小琉球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地方感的形塑中指出,小琉球因地理環境特殊,居民多漁少農,從事漁業的高風險致使居民的信仰虔誠,本文以產業結合信仰探討小琉球的地方感。黃禮強(2008)在宗教勝地地方感之研究 以苗栗獅頭山為例中,以不同地方的居民與外來者為研究對象,從結構、現象學等不同面向探討兩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不一樣的地方感及對未來開發的相異見解。林佳瑩(2010)在潭子鄉產業發展與當地老農地方感的形塑與轉化中,將光復後的經濟發展分成三個時期,探討潭子鄉老農的心理歷程,其地方感從
18、開始的強烈轉為模糊,直至最後的無歸屬感。以上研究多以訪談及參與觀察等質性研究方法為主,研究對象則有在地居民及外來者,但仍以當地居民為多,本研究參考以上資料將研究對象定為紅毛港遷村戶(曾經的居民) ,並以訪談及參與觀察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分別為參與觀察及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問題依據本研究主題進行編製,訪談問題大綱如下:一、您覺得紅毛港最具代表性的或特色為何(哪些能讓您聯想到紅毛港)?二、您認為紅毛港文化園區是否展現出紅毛港文化特色?三、您對紅毛港文化園區的建議為何?訪談對象均為紅毛港遷村戶,且曾於當地居住超過 30 年以上者,對紅毛港極為熟悉,計有 2 男 2 女,
19、以 A、B 、C、D 為代碼,其身分包含有教師、米店老闆娘、紅毛港某里里長及資深船員,目前的居住地因遷村而分散,並未集中在同一區,分別在高雄市鳳山區、前鎮區與林園區,四位受訪者皆精通閩南語,目前尚保有紅毛港偏泉腔(吳順興,2007) ,僅受訪者 C 有一、二句會夾雜普通腔。受訪者基本資料如表 1。表 1:受訪者基本資料受訪者代號 性 別 年 齡 教育程度 居住地區 經 歷A 女 45 大學 高雄市鳳山區 現任國中教師B 男 62 國小 高雄市林園區 曾任船員、里長C 男 56 國小 高雄市前鎮區 資深船員D 女 78 國小以下 高雄市鳳山區 米店老闆娘本研究於訪問前已取得受訪者同意,並全程錄音
20、,再依據錄音檔逐字轉成文字稿,其中受訪者 A 不願錄音,僅以逐字稿呈現。最後請受訪者確認,並同意該訪問內容可應用於本研究中。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結果,根據研究主題及受訪者的訪談內容,將遷村戶口中的紅毛港代表特色與園區的設置比較,遷村戶對園區的感受及對園區的建議,此三個部分為本節重點。一、紅毛港特色與園區的比較依據採訪內容,研究者將紅毛港特色分為以下四點略述之。1.漁業活動與內海(潟湖)如同受訪者 B 一開始所言 紅毛港就是一個漁村,魚具最重要,不然還有甚麼,魚具重要,漁船多,這就是紅毛港,紅毛港自古就是都在抓魚,和抓魚有關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紅毛港自古以來就是因捕烏魚而聚集,且一開始紅毛港根本就
21、沒有地下水可食用,全部都是鹹水,連食用水都要到大林蒲汲取,完全無法從事農業活動,因此居民都是從事與漁業有關的工作,無論是出海捕魚,在沿岸作業或者到潟湖捕撈,因此對於紅毛港居民而言,漁業活動與生活息息相關,受訪者 A 小時候雖然家裡不准我們到海邊(包含海灘和港邊) ,但同學、朋友常有參加新船(動單拖網漁船)下水儀式所撒的糖果、餅乾給我,當時的紅毛港很熱鬧,聽同學說除了吃的以外,船東還會撒零錢,大人們還會將雨傘倒過來接可見當時盛況,偶而家人帶他至港邊可看見整排的漁船,與其他受訪者經驗相同。其他年紀較大者均對潟湖印象深刻,由於潟湖水淺,因此居民有時無需竹筏也可下水捕撈漁貨,甚至可穿過潟湖直接走至小港
22、,受訪者 D當小孩時都在海菜,苔,摸,小時候都在土裡挖,唷,唷有就拿起來,那時候紅毛港人在內海轉吃,加減轉都有得吃我小時候我老爸都去蝦,很大堆喔,颱風天都嘛很大堆回來,用一 m(網子)去蝦可見大人、小孩皆曾在潟湖從事捕撈活動,其中三位受訪者除了曾在潟湖捕撈外,也曾參與牽罟(地曳網) 、捉虱目魚苗、放舲仔等,受訪者 A 雖未曾有過類似經驗,但父親漁船入港,曾幫忙製作漁獲加工品如烏魚子、魚乾,也曾幫母親織過魚網,雖然因為不熟練漏織了網目,但對此兒時記憶十分深刻。在開港後,因潟湖消失,港務局填海造地,紅毛港產業結構開始產生變化,在幾年後出現蝦苗養殖場,對此受訪者 B 印象深刻, 紅毛港那時候蝦苗養殖
23、場多,那一條就叫做蝦街,我的朋友是專門打包、運送魚苗的,他的車庫裡隨時都有 2、3 支氧氣瓶,出蝦苗時總是十分繁忙,要跑車跑好幾趟。 其他受訪者表示蝦苗養殖盛行,養殖場老闆似乎賺了很多錢,但無實際接觸,僅有印象,無法具體描述。目前園區內所設置的漁具大部分集中在重建堂屋前及內部,包含魚網、染魚網的染桶、繒筏、漁船模型(繒筏、帆筏、動單拖網漁船)及織魚網器具,並以影片介紹動單拖網漁船作業情形(遠距拍攝) ,但園區沒有設置解說牌,全部仰賴導覽員解說,且導覽員非駐點式而是四處走動,有時導覽員只針對部分魚具介紹,略有不足。由採訪內容中可發現紅毛港漁業活動多元,港埠開發前潟湖與生活聯結強,但園區僅介紹捕烏
24、及蝦苗養殖,種類少,廣度稍有不足,潟湖的部分更只有在文化主題柱上以馬賽克貼圖標示,並無任何實物影片、照片或模擬影片,對於曾為台灣第一大潟湖的所在地,或是因港埠開發而消失的 2 種紅樹林特有樹種(紅茄冬、細蕊紅樹) ,園區內相關的介紹似乎仍有改善的空間。2.血緣聚落紅毛港遷村戶對自己的血緣聚落皆十分瞭解,受訪者 A紅毛港多由楊、吳、李、洪、蘇五個姓氏的居民所組成,由大林蒲的方向開始的話,分別是姓楊的、姓吳的、姓李的、姓洪的與姓蘇的 ,這一點所有受訪者都有提到,但說的最仔細的是受訪者 D,因工作緣故,受訪者 D 會載著自家商品沿海汕路叫賣、送貨到府,因此對紅毛港各姓氏十分清楚, 若從埔頭那裏開始,
25、姓楊過來姓吳,姓吳來擱下洪,下洪過來就姓李,來姓蘇那有上洪,咱們這裡是中洪,下洪都是在我姓李的身邊, 另外,因紅毛港房子的門上多塑有水泥塗漆的堂號,除受訪者 D 受限於不識字無法清楚說出堂號外,其餘受訪者都可說出自家姓氏的堂號,受訪者 B 更是如數家珍,對於五大姓與堂號十分清楚。在園區內所展出的堂屋與戶外展區,所出現的堂號分別為梅魁、隴西(李) 、太原(王)及渤海(高) 、穎川(陳) ,紅毛港五大姓氏僅出現李姓堂號,其他四大姓氏的楊、吳、李、蘇等,在園區中並無任何堂號展示,就完整性而言,稍嫌不足。3.堂號、窄巷、紅瓦厝紅毛港三面環海,海風強,房子建造得十分密集,巷弄狹窄,如受訪者A 所言 紅毛
26、港的房子建得密,巷弄狹窄,曾有外地朋友來找我說,你們紅毛港的巷子怎麼這麼長。其實他當時走的是紅毛港的主要道路海汕路,真正的窄巷他還沒見識過呢!其餘受訪者也有一樣的感受。另外因限禁建而保留的大片紅瓦厝也是紅毛港特色,受訪者 B以前的房子都用圓骨(圓形石柱)的,比較少見,澎湖師來建造的,以往很多房子都是澎湖師傅建造的,.,像我家的古厝是火土的,從我出生就有了。 紅毛港遷村戶心中都有屬於自己記憶中的古老建築,受訪者 C像洪毛阿婆那一棟房子二樓旁邊的欄杆上四邊的東西都是琥珀,四邊都有琥珀,. ,紅毛港房屋大部分都有泥塑堂號、對聯,正屋門口旁有香插,受訪者 A像我家的大門上方有泥塑的堂號,兩旁有泥塑的對
27、聯,正對大門的右邊還有香插,我的國中同學還曾經對紅毛港的香插感到驚豔,他覺得這些香插的造型各異,有魚、竹筒、龍蝦、葫蘆等造型,同樣是魚卻各有各的趣味,還特地來了好幾趟專門做香插主題攝影。 老房子是紅毛港遷村戶的共同記憶,雖然居住地點不同,但對老建築的依戀之情均顯露在他們的言談中。在園區內,古厝遺跡只剩單獨牆面、簷柱、屋脊、窗額,並沒有任何一棟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古厝,相對於紅毛港整片的紅瓦厝而言,留下來的部分寥寥可數,且這些遺跡放置於室外,風吹、日曬、雨淋,於古蹟的保存相當不利。目前園區的展示多是重新建造,能引起遷村戶共鳴者除了古厝遺跡外,就是那三棟仿原建築的堂屋,其餘沒屋頂的結構式房屋展示區,對
28、遷村戶而言並無多大意義。4.廟宇紅毛港的廟宇眾多,五個里一里一座公廟,紅毛港遷村戶的口中五大公廟指的是埔頭仔廟、姓楊仔廟、姓李仔廟、姓洪仔廟、姓蘇仔廟,姓吳仔廟因規模較小,年代不如其他五座悠久,通常紅毛港遷村戶口中的五大廟就是前述五座,而不包含後者。紅毛港大廟小廟數量眾多,除五大廟還有海眾廟、保安堂,每到普渡時節,拜拜還得趕場;農曆的每個月十五日當地居民還會回廟裡辦桌吃一餐,目前也仍保持這樣的習慣;平常沒事,也會到廟口找找朋友、聊聊天。另外,因捕魚而打撈上岸的無名屍,紅毛港人也發揮愛心,為其設置了萬應公廟。紅毛港遷村戶的生活離不開廟宇,受訪者 C 就對兒時廟宇做醮的情景印象深刻,目前也擔任 2
29、 座廟的委員,對廟務推動不遺餘力,十分熱衷,充分顯示出紅毛港人對廟宇的特殊情感。園區的展示館除將五大廟做簡單介紹外,還納入姓吳仔廟與保安堂,內部設有擲筊、抽籤詩的電子互動設備,雖可增加趣味性,但其實紅毛港的廟宇何止如此,以園區的展出內容尚不足以表達出紅毛港身為高雄廟宇密集度第一的特殊性,且未強調五里的五大公廟,難以表現出在地特色。二、遷村戶對園區的感受在訪談中發現四位受訪者都對園區觀感不佳,尤其受訪者 C 只要談到園區,馬上變得激動且氣憤,所有受訪者皆認為園區未將紅毛港的諸多具代表性的特色表現出來,如五大姓堂號展示不完整、缺少潟湖風光的介紹及漁村特色漁船、魚具的展出不足,紅毛港居民都是捕魚維生
30、,在內海與外海的作業方式不同,為因應不同環境而有不同的作業工具,光網具就有好幾種,但園區展示實在有限。另一個保存得十分有限的是古厝,遷村戶對於極有紀念價值的古厝單件保留表示肯定,認為這是到園區唯一值得觀看的部分,但看到斷垣殘壁又感到難過,認為園區似乎用心不足,保留遺跡太少,缺乏了完整性也感受不到鑽狹窄巷弄的趣味,且對於古蹟的維護不足,任其日曬雨淋,而無任何防護措施。另外,對於設置地點也有 3 位受訪者認為地點不佳,園區位於紅毛港的陸地尾端,無形中減低遊客的遊園意願,連遷村戶都覺不便,不願再繞一大段路至園區。受訪者 A 十分不看好園區的經營,甚至認為紅毛港文化園區若無任何改善,可能會步上紅毛港的
31、後塵。三、遷村戶對園區的建議由於遷村戶對園區的感受不佳,有 2 位受訪者認為事已至此,多說無益,不願再提建議,其餘 2 位則針對以上幾點認為園區應增設魚具,加強解說;建造船塢,並讓各式曾在紅毛港出現的漁船停靠在船塢,安排時段定時出現,以增加動態展示,更具活潑性;增設五大姓堂號,並依紅毛港血緣聚落順序依序排列,不僅可強調其地理位置,也可增加遊客對紅毛港的認識。至於僅有一根文化主題柱的潟湖,遷村戶認為即使沒有實際影片或照片,也可以運用動畫的方式模擬當時情況,加以呈現。結論紅毛港,一個具有近 400 年悠久歷史的漁村,這個曾擁有台灣第一大的潟湖,高雄市廟宇密集度最高的所在地,因高雄港的開發而遷村,高
32、雄市政府挪撥 遷 村 經 費 進 行 工 程 , 花費 1 億 9850 萬 元 整建紅毛港文化園區,目的是 保存及維護漁村文化資源與史蹟。開放至今,兩年不到,營運狀況不佳,旅遊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皆有下滑的現象。箇中原因極多,本研究僅想從文化保存的角度,利用參與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藉由遷村戶對園區營運的看法及建議,瞭解紅毛港遷村戶的地方感。研究結果發現,園區雖以文化主題柱標示出紅毛港特色,但在園區的展示方面極為不足;漁業相關活動、器具介紹不夠多元、齊全,潟湖方面的全然忽略,五大姓堂號展示不完全,古蹟保存過少,維護不當,廟宇介紹過於簡略,在在顯示出遷村戶對於現行園區規劃營運的不認同。從保存紅
33、毛港文化為目的而言,紅毛港文化園區仍有極大努力的空間。為避免遊客數持續下滑,建立園區自身特色是刻不容緩的,希望園區能依據上述幾點改善,吸引更多遊客來訪,能夠永續經營。謝誌感謝教授的指導以及紅毛港遷村戶的熱情贊助,使得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參考文獻文化部官網-關於本部- 成立沿革http:/www.moc.gov.tw/about.do?method=list&id=2, 2013 年 6 月 24 日文建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動計畫 98102 (核定本)P7 http:/cci.culture.tw/cci/upload/law/20110309085034-c2e6327
34、501f66a9802be30bb98e8901a.pdf 2013 年 7 月 25 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P2-2 https:/.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4&cad=rja&ved=0CDkQFjAD&url=http%3A%2F%2Fwww.cepd.gov.tw%2Fdn.aspx%3Fuid%3D917&ei=v2yEUuG1G8zNkgWzsYBA&usg=AFQjCNEqrHtJbAszNIAgMlM6ZtxifWeNyA&bvm=bv.56343320
35、,d.dGI 2013 年 7 月 6 日吳連賞(1998)紅毛港的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 環境與世界 ,2 期,p85 -136吳順興(2007) 記高雄一個偏泉腔方言紅毛港閩南語初探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李品豊(2006)紅毛港聚落主要街道兩側的民宅立面形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李璞良(譯) (2003)Howkins,John 著。 創意經濟 The Creative Economy 。台北。典藏。 (文化創意產業與國家品牌之相關性研究 P11)林竹君(2011)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居民地方感影響之研究-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林佳瑩(20
36、10) 潭子鄉產業發展與當地老農地方感的形塑與轉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林嘉南、許毅璿(2007) 人與環境關係之論述:釐清地方感 、 地方依附與社區依附在環境研究上的角色 環境教育研究 ,5(1) ,41-71。邱毓芬(2006)紅毛港聚落護龍式民宅的空間形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紅毛港文化園區網站 http:/hongmaogang.khcc.gov.tw/home01.aspx?ID=1 紅毛港文化園區導覽手冊 http:/hongmaogang.khcc.gov.tw/images/Guidebook.pdf桂雅文(2004) 。 務實的英國人,務實的發展創意產業 。設計
37、,116 期;110-112。夏學理、秦嘉嫄、洪婉喻、陳國政、施沛琳、謝知達(2008) 。 文化創意產業概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P23高 雄 市 政 府 文 化 局 /統 計 資 料 /統 計 數 據 發 布 /高 雄 市 主 要 文 化 觀 光 遊 憩 區 遊客 人 次 表 http:/sub.khcc.gov.tw/static/statistic.htm,2014年4月4日高 雄 市 政 府 全 球 資 訊 網 -市政新聞 (2012) 邁向文創重鎮 高雄磁吸數位人才http:/www.kcg.gov.tw/CityNews_Detail.aspx?n=F71DD73FAAE3BE8
38、2&ss=D4F52E2395A706C00301831CC98621C044E1F6C6341A28C03A8941419B3F1548122D4A48A9D1F627 2013年6月24日高雄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定期大會市政府法規提案http:/cissearch.kcc.gov.tw/System/Proposal/Detail.aspx?s=077015CE351CEEF4&ct=A3867EAAE05496DF 2013 年 6 月 25 日張筧(2012) 百年聚落風華 紅毛港文化園區 高雄畫刊 ,第 11 期,P3437,高雄市政府新聞局http:/kcginfo.kcg.gov.
39、tw/Upload/MediaBook/23/PDF/NO11_EBOOK.pdf黃進福(2008) 小琉球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地方感的形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黃禮強(2008) 宗教勝地地方感之研究 以苗栗獅頭山為例 都市與計劃 ,第三十五卷,第三期,227251謝祝芬(2010) 文創法通過 扶植產業 深耕需求市場2010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名人講堂http:/forum.vtu.nat.gov.tw/www/08/tsvtc_c0301_p01.html 2013 年 6 月 24日謝祝芬(2010) 文創法通過 扶植產業 深耕需求市場2010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名人講堂http:/forum.vtu.nat.gov.tw/www/08/tsvtc_c0301_p01.html 2013 年 6 月 24日戀戀紅毛港 http:/www.hsps.kh.edu.tw/count/ ,2012 年 11 月 13 日Cresswell T.(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 a short introduction ) (王志弘、徐苔玲譯) 。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Yi-Fu Tuan( 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 (潘桂成譯) 臺北:國立編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