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国发 2015 28号),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特制定本 行动 指南。本 行动 指南指导期为 2016-2018年,将根据服务型制造发展需要滚动发布。 一、现实意义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 “制造 +服务 ”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 售 “产品 +服务 ”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
2、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总体处在中低端,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发展服务型制造,以创新设计为桥梁,推动企业立足制造、融入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深化信息技术服务和 相关金融服务 等应用,升级产品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效能,拓展产品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价值,能够在转 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分
3、工协作不断深化,催生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信息化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加速服务型制造的创新发展。发达经济体实践证明,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抢占价值链高端的有效途径。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制造业亟需补足短板,实现转型发展。同时,我国也迎来与全球同步创新的难得机遇, “中国制造+互联网 ”的深入推进为服务型制造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技术支持, 必须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融合, 才能 重塑制造业价值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有效改善供给体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
4、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型制造能够引导制造业企业以产需互动和价值增值为导向,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有利于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破解产能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并存的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制造强国战略的新要求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新机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融合发展生态,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 支持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和
5、产品,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延伸和提升价值链 。 推动服务型制造向专业化、协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打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尊重企业市场 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把握服务型制造发展趋势,勇于创新,加快转型,增强市场 竞争能力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 政策 措施,合理有序 引导,增强公共 服务 供给 ,优化 服务型制造 发展环境。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通过科技、制度等创新, 激发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活力和潜力。拓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创新服务方面的应用,深化制造业与 “互联网 +”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资源整合、运营
6、协同,以服务提升带动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提升。 立足行业,突出特色。 支持企业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行业竞争优势, 因地、因业自主实践并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不断 优化组织结构,推动管理创新,探索发展路径。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 “裂变 ”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 示范引领,全面推进。 针对价值链延伸和提升的关键环节,围绕企业、项目、平台和区域,多层次 开展试点示范和宣传推广 。 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着力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制定标准、培育人才,凝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多元合力,推动大中小企业全面协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的发展,服务型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对企业提质增
7、效和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基本实现与制 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 创新设计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服务设计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定制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网络协同设计、云设计等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组织方式持续创新。贯穿产业链的创新设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有效促进研发和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系统提升,推动市场和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协同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制造业企业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制造与服务协同能力不断增强。供应链管理和 相关 金融服务快速发展,产融合作持续深化。服务
8、外包和业务协作广泛开展,分享经济发展更加普及和成熟。企业与客户逐步从产品购销关系向运营伙伴、价值伙伴关系转变;市场竞争逐步从企业个体竞争向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竞争转变。 网络化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拓展。 网络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系统集成服务、产品在线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信息增值服务、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云服务等智能服务创新发展,集成消费、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的工业大数据应用逐步产业化推广。 到 2018 年,力争完 成 “5155”示范任务,即培育 50 家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9、;支持 100 项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好的示范项目;建设 50个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遴选 5 个服务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健全的示范城市。其中,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30%左右。 三、主要行动 (一)设计服务提升行动 1. 推动创新设计发展 以创新设计为重要桥梁,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强化创新设计引领。 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推动建设贯穿产业 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不断深化设计在企业战略、产品合规、品牌策划、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
10、同设计等新型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推动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程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创新设计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服务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带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竞争性领域优势企业建立独立设计机构,加快培育第三方设计企业,面向制造业开展专业化、高端化服务。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建设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 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方法,逐步完善原位校准、动态感知、需求挖掘、人机工程、系统仿真、增材制造等技术能力。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工具和软件,提高人机工程虚拟仿真应用水平。支持建立从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社会
11、化评价体系,开展统计调查体系研究,推动创新设计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设计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专栏 1 推动创新设计发展 制订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行动纲要。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研究分析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规划未来创新设计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 提升创新设计水平和知识产权竞争力,强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加快工业设计发展。 推动工业设计由产品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是强化创新设计引领的重要举措。继续开展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推动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鼓励工艺装备创新设计。 依
12、托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企业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传统工艺装备,推进工艺装备由通用向专用、由单机向连线、由机械化向自动化的持续升级。 建设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鼓励 “四众 ”支撑平台、科技园、孵化器和 创业基地等积极发展创新设计。推动专家经验和工业专业知识的体系化,建设开放共享、专业高效的服务平台,健全行业交流、技术研发、实验验证、型式评价、标准制定、水平认证和知识产权等服务功能。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 2. 推广定制化服务 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开展定制化服务,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实现生产制造与市场需求高度协同,强化用户体验,提升产品价值
13、。 培育定制化服务模式。 鼓励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机械装备和汽车等制造业企业,通过客户体验 中心、在线设计中心和大数据挖掘等方式,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增强定制设计和用户参与设计能力。加快零件标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进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形成对消费需求具有动态感知能力的设计、制造和服务新模式。支持开展大批量定制服务。 强化社会协作与技术支撑。 支持社会中介组织、产业园区和互联网企业搭建信息采集服务平台,健全数据共享和协同制造机制,为制造业企业开展定制化服务提供应用支持和技术支撑。加大增材制造应用推广力度,探索定制化服务的设计方法,建立技术标
14、准和服务规范。 (二)制造效 能提升行动 3. 优化供应链管理 推广供应链管理( SCM)等先进管理理念和组织方式。强化制造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同整合,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 发展供应链管理专业化服务。 支持制造业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成立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外包合作,推动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和竞争能力。鼓励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提高供应链的市场响应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稳定性。分行业推广 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精益供应链等模
15、式和服务。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第四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供应链业务流程外包,高效提供信息咨询、订单管理、物料配送、仓储库存等服务。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拓展信息通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广智能化物流装备和仓储设施,提升计划、调度、运作、监控能力。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供应链管理技术标准,提高运输、物流容器和搬运工具等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制造业物流数据采集、管理、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提高物流活动数据化程度。鼓励行业组织、研究机构 与制造业企业联合探索供应链运作的绩效体系和标准模型,促进供应链管理规范化发展。 专栏 2 优化供应链管理 推广供应与库存管理服务。 支
16、持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行业面向上游,纺织、轻工、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医药等行业面向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管理等供应与库存管理服务。 实施生产物流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针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生产物流活动,鼓励企业加强系统设计,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面向客户订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数据协同的柔性 供应链和智慧供应链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探索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 强化 供应链 内部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协同协作,鼓励建立以核心企业为龙头、配套企业为基础、战略合作为驱动的供应链联盟,深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
17、,逐步形成分工协作、协同配合、标准规范、运转高效的供应链组织体系。 4. 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 支持建设以制造业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体系,突破资源约束和空间约束,实现企业间协同和社会制造资源广泛共享与集成。 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引导制造业企业增强信息化方案设计、系统开发 和综合集成能力,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组织、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等子系统互联互通、协同运行。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低成本、高可靠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大力推动云制造服务。 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实现制造资源、制造能力
18、和物流配送开放共享,提供面向细分行业的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云制造服务,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鼓励中小企业采购使用工业云服务,承接专业制造业务,外包非 核心业务,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研究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加快制订面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协同制造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服务规范。 5. 支持服务外包发展 聚焦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推动服务外包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链持续优化。 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外包。 引导企业改变 “大而全 ”、“小而全 ”的经营模式,树立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信息技术、研
19、发设计、能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广泛采用服务外包。支持制造业企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承接离岸和在岸服务 外包业务,深度嵌入产业链运营管理。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集成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释放服务外包需求,推动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 积极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服务外包产业平台,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务实合作,开展服务外包研发、人才培训、资质认证等服务。加强服务外包公共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际国内市场动态和政策信息。 (三)客户价值提升行动 6. 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