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64071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10课必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内容提要:1、论语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2、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3、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 的主要思想内容,09杭州市一模2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

2、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3.解题思路混乱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6.文字表达不通顺,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问题的答案:1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度,在正直仁义的基础上坚持适度,过积极会导致“文革”类错误,过于不够当然也不能成功。(张冠李戴;生拉硬扯;文字表达能力差)2师:过;商:不及。我同意孔子的评价。原因:中庸之道。(过于简单,没有应有的分析),09杭州市一模2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3、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3师过于拘泥,商不能为贤者。赞同。因为当时的行势,这两人都不能称之为贤人,只有孔子。(前面把问题复杂化;后面把问题简单化,等于没回答)4孔子认为做事应适当,太过和太不足都不好,所以认为师和商一样。我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人处事应适当得体,否则其结果都一样,无论是过火了,还是懒得做,都得不到应有效果。(回答不到位,理解不准确),09杭州市一模2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4分) (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有问题的答案:,5因为事情做过了头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没有做够,则是不好,所以两者一样。 因为凡事达到一定极限,即使是好事也会变不好,而不够好本就应该继续努力,进取之心不能失。 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出过头和不及都是不好的,恰到好处才是好。 (以文解文,没有答题思路)6我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漏答第一问),09杭州市一模24

5、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有问题的答案:,09杭州市一模24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中庸之道)好班平均分3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

6、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能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2009年浙江卷,(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

7、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 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 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

8、,和而不同的深 刻哲理。,一、为政以德,1、背诵2.1、2.3、13.6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德政主张。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一、复习要点,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绕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

9、“共”。北,北辰,北极星。陈力就列:开柙出虎: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二、成语解释,内容理解1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第一、从历史上讲,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第二、从地理上讲,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从政治地位上讲的,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实际上只控制着自己的都城。而诸侯国君、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君变成了

10、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他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

11、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1)治国应以“德”为重。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它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如果执法者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2)治国应以“法治”为重。因为“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2、古代

12、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三、阅读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

13、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 “富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14、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E、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

15、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16、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1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

17、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分析示例: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四、探究题,2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主张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

18、政以德),示例: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二、克己复礼,一、复习要点1.背诵12.1、3.1、16.2、13.3章。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4、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礼治主张。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

19、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二、成语解释,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犯上作乱:犯:冒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孔子曰:

20、“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三、阅读题,(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2)周礼是周

21、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规范的统治法规(“仪制”)。(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22、以礼,有耻且格”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实行“仁”为何要以孝悌为根本?),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孝

23、悌和社会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认为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做出犯上作乱这种事的,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而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要维护周礼,所以强调实行“仁”要以孝悌为根本。,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孔子为

24、何要 “正名”?,孔丘认为,“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每一个名都有它的意义。孔丘不是改变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符合实际的情况,而是用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纠正当时他所认为是不符合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他所谓“正名”,“正名”就是“复礼”。(12.1),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孔子认为,敬爱、

25、顺从为孝。同时,“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仁从孝做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之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人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先“事亲”,“笃于亲”之后,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步渐进到同事、朋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是儒家的“爱人”。,1、孔子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但宰我反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孔子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孝?我们今

26、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四、探究题,2、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你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没有矛盾。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孔子教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一定不要做。这与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跟尊重个性其实是没有差别的。现代教育主张张扬跟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教”的基础上,即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孔子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对整体礼教的遵从下,而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

27、性”是针对个体发展,二者并无矛盾。,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复习要点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二、成语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

28、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三、阅读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

29、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2)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2、阅读上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30、,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的人本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可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3、阅读上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

31、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3)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子路认为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

32、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33、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1、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

34、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在18.6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通过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在18.7一节里,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

35、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

36、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lu)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

37、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四、探究题(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

38、之。(不超过100字)(6分),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

39、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五、仁者爱人,一、复习要点1.背诵l.6、5.26两章。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

40、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明确“忠恕”内涵。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人生价值观。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二、成语解释能近取譬:披发左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三、阅读题1.阅

4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2、”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43、矣。”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1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4、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就积极方面来说的。“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子路轻财重义

45、,心地单纯,光明磊落。颜子有善而不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子路偏于小圈子的荣辱,而颜回则心存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老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四、探究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1

46、)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六、君子之风,一、复习要点1.背诵l5.9、4.16、6.11、7.16、7.19、6.23、8.7章。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

47、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

48、。也指坏事都做绝了。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成语整理:,三、阅读题(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