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648179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3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 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

2、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2013 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 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一、修订工作

3、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 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4、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

5、成就。3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4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 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来源:学|科|网 Z|X|X|K(一)关于课

6、程方案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

7、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3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 、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 、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增设“ 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 “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4(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8、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来源:Zxxk.Com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

9、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4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 内容要求”“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

10、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 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5(二)基本理念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11、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来源:学科网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 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来源:学科网 ZXXK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

12、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的学习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 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来源:Z,xx,k.Com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

13、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6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 ,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 活动

14、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二)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 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

15、,对地理各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 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来源:学,科,网三、课程结构(一)设 计依据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 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 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73学生发展

16、的多元需求。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 。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或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课程应提供多样化 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二)结构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 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程包括两 个模块,即地理 1、地理 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 3 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 9 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 理,城乡规

17、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野外实习(见图 31)。学科!网来源:学科网8(三)学分与选 课来源:Z。xx。k.Com必修课 程全体高中学生必 须学习,每个模块 2 学分,2 个模块共计 4 学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选修课程共设 9 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 趣进行选择。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地理 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18、自然的观念。来源:学科网 ZXXK【内容要求】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5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8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9 通过野外观察或 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9、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12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提示】9【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现力) 。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0、 。地理 2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内容要求】来源:学科网2.1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3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2.4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5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2.6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

21、展的关系。2.7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2.8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2.9 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2.10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2.11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提示】10【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

22、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 1 自然地理基础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内容标准】1.1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来源:学科网1.3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4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1.5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6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7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8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都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9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