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问题.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50475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而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提案也受到很大重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虽然如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教育公平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为:1、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2、 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3、 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4、 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

2、教育上的性别差别;5、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今天就具体的接受高等教育权利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性,以及农村教育公平性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一、接受高等教育权利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性的认识高等学校的分布的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我们调查普通高等院校的分布密度,我们就会发现,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每百万人口所拥有的普通高等院校数接近于 5,而山东、河南和安徽三省这个数量仅为 0.55、0.54 和 0.54。 (参考自北京大学某博士论文)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高校不仅在数量上多,而且办学规模大,办学质量相对也高,高等教育的结果趋于

3、合理。而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高校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人才流失严重,办学条件差。这些都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高等学校的招生的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国家扩大了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但是在各省的分布却非常的不同,致使各省的升学率也有很大差异。虽然几乎全国的高中毕业生都参加相同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高考,但是在学校录取时不同地区的分数线是不同的。如下图所示,各地区均有差异,最大的差异甚至接近 100 分。现在有了自主命题,或许一些地方是和其他地区考试试卷不一样,但是自主命题的地方基本是发展较迅速的地区,教育资源充足。国家在分配招生计划时,给这些质量好的省份和城市更多的名额,像这样的地区,教学质量高,考生

4、的分数线应该比其他地区的考生分数高,但是为什么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反而录取分数线比河南,山东等地的录取分数线低呢? 我是河南的考生,我知道每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我们省招生人数仅为60 人左右,而在北京是几百人。如果说人多是一个问题,那么很多的人才就应该在 60 开外被拒于高等学校之外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还存在于很多其他的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性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发展的和谐统一,关键是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好市场、政府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从市场角度来讲,关键是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竞争机制的有

5、效发挥,才能在努力增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同时,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水平。而对于政府,则要科学地运用投资导向、补偿机制、政策法规约束以及必要的行政调节来解决效率与公平问的矛盾,使政府成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 双赢”的助推器。高等学校则是实现公平与效率最佳平衡的重要载体,这是因为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谁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还决定了谁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以及如何接受这种高等教育的问题。围绕处理好市场、政府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的制度安排,对于探寻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在当前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高效率、分层

6、次和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多渠道和多形式的筹资体制以及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自主自律型管理体制,继续建构和不断完善能够有益于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高等教育体制,保持高等教育对市场的积极回应,保持和提高高等教育体制的弹性与活力,有效动员和利用一切高等教育资源,这将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 双赢” 。 二是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在高等教育实施成本分担政策之后,一部分学习成绩好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这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我国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完善助学保障制度,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有效的资助。 三是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制度。按照罗尔斯“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的公平原则

7、,对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就应该用“补偿利益” 的办法来保证。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考虑经济特困生、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学生、学习差等生等不同弱势群体的状况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通过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公平的水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和谐发展。 四是从根本上改善高等教育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进高等教育效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能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可望得到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阵地就会从校外转为校内,从强调起点公平或机会公平转向重视过程公平、活动公平以及结果公平。政府不仅要关心高等学校招生规则

8、和招生行为的公平,更要关心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学生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公平问题。为此,改善高等教育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进高等教育效率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具有直接的作用。近一两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重点正在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教育环境。 二、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不公平的现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方面。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布局合理、校舍整齐、功能室配置齐全。而在农村,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危房现象甚至依然存在,主要集中在

9、中西部的农村。虽然危房占总校舍的比例不大,但在较偏远地区比例还是很高的。由于七八十年代解决校舍问题时经费不足、建筑质量差,80 年代末兴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区劣质房的比例较高。二是师资力量方面。城区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较合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趋于老化。而且教师待遇不公平,教师在评功评先、晋级、福利分配等政治、经济待遇上的差别拉大。有些地方,奖励杠杆没有真正向一线和农村教师倾斜。教师晋级制度不完善,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规模学校与偏远村小教师收入差距拉大。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大量代课教师的问题也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解决。三是环境建设方面

10、。城区学校校园美化、绿化、亮化投入大,环境幽雅,校园文化活跃,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学校环境建设投入有限,文化生活单调。四是生源质量方面。城区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文化素质较高,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支持度高,学生总体素质优于农村学生。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农村受教育问题就是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农民工外出务工,孩子在接受教育时,要收取额外的费用,而且在参加高等教育考试时,要回原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原本流动的教育,高昂的费用,不稳定的环境,对这些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果还不能顺利走向高等教育。还有一些问题是那些农村务工人员的留守孩子,没有家长的直接管教,加上农村落后

11、的教学环境,他们的受教育被影响的程度可想而知。如何改善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发展的和谐,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也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应从四个方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进教育公平责任。1、长远规划,确保学校布局的科学性一是财政投入要有长远安排。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着力建立农村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农村薄弱学校要有重点考虑。三是农村学校布局要有超前思维。2、统筹兼顾,确保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一是加大送教、送课下乡的力度。二是深化结对帮扶工作。三是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利益。3、拓宽

12、途径,确保师资结构的合理性一是新招聘教师优先充实偏远农村学校。针对边远地区教师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失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等现状,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和配备机制,每年新招聘的大专院校师范类毕业生。二是积极实施城区教师支农制度。针对城区教师严重超编的现状,为缓解农村边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矛盾,可考虑采用“教师援藏”的形式,采取多种奖惩措施,分年分批安排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三是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增强农村学校、北部薄弱学校自身“造血功能”。总结: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

13、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