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业务培训电子教材,教 育 学,本教材内容引用于校长培训会上部分交流资料,第一讲: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发展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二)狭义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第一讲:教育与人的发展,二、发展的概念发展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成熟的、不可逆的过程,它包括先天与后天特性的全部量变和质变(一)生理的发展是人的身体组织结
2、构和功能的发展(二)心理的发展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三)社会性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作为独立社会成员所具备的素质的发展,第一讲:教育与人的发展,三、影响发展的因素(一)生理条件 、遗传素质 、健康状况(二)心理特性 、认知发展特点 、人格发展特点(三)社会环境 、教育条件 、社会生活条件(四)自然环境(五)实践活动,第一讲: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水平T. Locke (1632-1704):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第一
3、讲: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依据(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二)教育的影响全面、系统和深刻(三)教育是在学有专攻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第一讲:教育与人的发展,二、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一)教育必须处于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二)教育者必须自觉地控制、利用、协调其它与人的发展有关的环境因素(三)教育必须切实估量受教育者的原有发展水平,能够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教育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活动(五)教育必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识别、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第一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4、,第三节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必须要循序渐进二、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必须要适时而施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必须要急缓有节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教育必须要因材施教五、发展具有性别差异,教育必须要男女有别,第二讲: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等到发展的,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The universitys purpose is to make forless misery among the poor, l
5、ess ignorance in schools, less bigotry in religion, less suffering in the hospital, less fraud in business, less folly in politics.” (Daniel C. Gilman 1876),第二讲: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在学校课程中体现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第二讲:教育目的,高中数学课程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
6、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讲: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学目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
7、、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第二讲: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二)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们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三)两种价值取向的对立统一、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 互为因果的、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 度统一,第二讲:教育目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点(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8、(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三、学校教育目的实现的对策和措施(一)确定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二)确定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讲:教育目的,第三节学校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的不良倾向一、教育评估严重偏离教育目的升学率、考试分数已经成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不仅是学校,全社会都在为学生的升学而浴血奋战二、学校已经变成应试教育的训练场所体育被轻视、德育被忽视、美育被漠视,甚至全部被取消。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三、教师的学生观严重偏离教育目的“
9、好学生高分听话”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衡量学生优劣的金科玉律,第三讲: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的劳动特点一、教师的劳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二、教师的劳动是塑造与改造的统一三、教师的劳动是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四、教师的劳动没有固定的时空界限,第三讲:教师与学生,第二节教师的职业素质一、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其事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的相关。,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二、教师的智力水平与其事业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智力水平与其事业成就无显著的相关,但教师适当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仍是其有效地、顺利地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三、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一)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
10、生人格的影响教师不健全的人格,直接阻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并使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的倾向。(二)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业的影响教师不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相反,则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三)教师健全人格的特征、满意自己的工作、有深切的安全感、与学生的情感关系融洽愉快、情绪稳定、无忧虑、非自我中心,第三讲:教师与学生,(四)对教师事业成就有显著影响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第三讲:教师与学生,四、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一)对4538名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调查热心教学和蔼愉快公正无私通情达理幽默风趣,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二)
11、台湾大学生所喜欢的老师学识与经验都很丰富对学生友爱、热诚、体贴、仁慈有崇高的理想与学生打成一片耿介公道愉快、活泼、幽默鼓励学生进德修业为人坦率谦和教学认真,讲解清楚淡泊名利,言行一致有欣赏艺术的能力态度客观,端庄有礼风度翩翩,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三)台湾大学生不喜欢的老师腹中无物,自充贤能过分严厉,淡漠无情讽刺挑剔学生性情怪癖,态度傲慢与学生处于敌对状态不负责任爱发牢骚,批评他人喜欢学生阿谀奉承对异性学生另眼相看年复一年,教材不变不懂教学方法胆怯隐退缺乏民族自尊心,第三讲:教师与学生,(四)教师可厌的恶习神经性活动口沫横飞上课抽烟衣冠不整表情过度眉头紧皱漫谈琐事照本宣科好讲粗话不良的讲话习惯
12、,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五)来自美国的调查有耐性尊重课室内的每一个人友善的态度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伸缩性宽容有办法,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具有的最基本的人格特征、在对学生的态度方面:客观、公正、宽容、在人格特征方面:热情激励、富于同情心和幽默感、在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在知识方面: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修养,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五、学生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学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 、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
13、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学生具有获得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第三讲:教师与学生,六、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内部非智力因素(一)心向(Mental Set)、定义:心向是指不受情境条件的影响,而以既定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心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同的心向对不同性质的学习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某种学习的积极的心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则不利于学习。,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二)焦虑(Anxiety)、定义: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主体具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高度焦虑抑制繁难的学习,促进简易的学习。 ()高
14、度焦虑只有与高度的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而高度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则会抑制学习。 ()在小学阶段,焦虑一般抑制学生学业上的成就;在中学阶段,焦虑的激励作用往往超过其破坏作用,焦虑与学业成就的下降之间呈负相关;在大学阶段,焦虑与学业成就之间则为正相关。,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三)动机(Motivation)、定义:动机是行为或活动的诱因与内驱力。、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动机对学习只是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 ()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与高志向水平相结合,对学业成绩具有长期的效应。而近景动机只能暂时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上的动机冲突往往造成学习效率下降,第三讲:教师与学生,(四
15、)态度(Attitude)、定义:态度是主体对对象反应的一种具有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况,它对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形成人们一定的行为倾向。态度由三个心理因素构成: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意图、行为倾向)。、态度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学生已有的态度,对于学习同已有态度相一致的材料有帮助,而学习同已有态度相矛盾的材料有阻碍,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五)自我观念(Self-concept)、定义: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观念的形成最为不利的是曲解自我(Distorted-self)。一个过分娇宠或过度苛责子女的家庭,常导致曲解自我的形成。、自我观念与学业成绩互相影响。自我观念与学业成绩有着显著的正
16、相关。亦即较自信、自尊的学生有较佳的学业成绩。相反,较自卑、自弃的学生有较差的学业成绩。,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七、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种类 、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关系 、组织关系是由于师生之间不同的地位和职责所形成的组织制度化的关系 、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为了满足人际交往上的需要而发生的关系 、心理关系是由于师生之间心理交往而发生的关系 、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凡是在学校组织以内发生的师生关系,均属于正式关系,第三讲:教师与学生,(二)有效的师生关系的建设、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包括了上好课和组织好班集体。、对学生良好的态度 客观、公正、宽容、热情与鼓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17、改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第三讲:教师与学生,如何改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与学生积极充分的交往与接触、克服妨碍人际吸引的个性品质 、充分运用人际吸引的规律 、关心学生的需要,协助他们去满足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保持本身人格的完整性 、多和学生沟通意见,第四讲:课程,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第四讲:课程,二、课程理论评价(一)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主的要思想与特点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学科课程
18、论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第四讲:课程,、活动课程论的主要思想与特点活动课程论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活动课程论的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第四讲:课程,(二)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的主要思想与特点形式教育论主张:开设拉丁语、逻辑、文法、数学等形式学科,不重视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形式教育论的特点:只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
19、第四讲:课程,、实质教育论的主要思想与特点实质教育论主张: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具有实用意义的实质学科。形式教育论的特点:具有功利主义性质,强调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为未来职业做好准备,忽视发展学生的智力。,第四讲:课程,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一)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科内容由分化到综合,单一意义的概念由综合性概念所代替。(二)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学生要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三)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四)重视个别差异课程设置具有弹性,便于发挥
20、教师的创造性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第四讲:课程,(1)日本,每10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所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2)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
21、程。,第四讲:课程,(3)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4)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台湾即将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个能力:,第四讲:课程,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增进自我了解,发展 个人潜能;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
22、 力;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培养表达、沟 通和分享的知能;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 增进团队合作;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 力;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 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讲:课程,(5)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a)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 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b)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 人,采取正确行
23、动的意志。(c)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 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 人协作的能力。(d)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 的能力。,第四讲:课程,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四讲:课程,四、我国课程
24、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背景 在科技进步过程中,人类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科技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并日益工具化,进而扩张为一种“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使学校教育成为科学教育的王国。人文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学生人格发展的苍白与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新的时代精神要求超越单纯的科技理性对人性和自然的控制与奴役,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人的情感、态度、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第四讲:课程,新的时代精神极力反对“非人性”的课程
25、,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关注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还学校教育以更人性的课程。具体说来,原有的教育张扬科技理性,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与思维模式,在教学中追求单一化与“一刀切”,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需要;注重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训练,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很多学生不堪学业之重负,逃学、出走乃至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对抗与抵制,“教育”已丧失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与儿童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相隔离。但新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第四讲:课程,世纪之交
26、的教育领域也掀起了注重民主、关注“赋权”(empower)的潮流。这股潮流在哲学认识论上体现出对人的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地位的确认。人是交互主体性的。互为主体,而不是把他人置于客体的位置上进行控制和支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权力的主体,都有权分享教育决策权力。课程与教学也是权力分享的、民主决策的产物。因此,课程改革也是一个“草根式”(grass-rooted)、参与决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员等怍为改革的“动力”(agent)而参与其中,形成课程共同体,通过审议达成共识。这样,“参与”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词,它表征着权力分享和对参与
27、主体的声音的倾听,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一大口号。,第四讲:课程,(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一方面,在世纪之交,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的驱动力,“知识经济”已成长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直接左右着生产力的发展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和吸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世界各国所竞相瞩目。另一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推动当今社会朝向信息化社会急速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革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这样。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成为新世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它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了强劲的冲击,也日
28、益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社会迫切要求教育领域进行相应的革新以作出回应,从而适应时代精神发展的要求。,第四讲:课程,(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譬如内容陈旧、过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轨分离;学科分离、科目林立;局限于学生认知的成长而忽视了情意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学生经验的生长和综合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缺乏弹性,追求统一化和模式化,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也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课程体系中的“难、繁、偏、旧”的局面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9、“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课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第四讲:课程,案例:我国传统课程的缺点和不足 “难”就是课程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例1初一试题 填空 (1)北宋时期,庐州(今合肥)人是闻名古今的清官;被中外学者誉为“京剧鼻祖”的皖籍艺术家是。 (2)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是皖籍货币理论家;最先呼吁国人重视西藏问题。警惕英国侵略西藏野心的皖籍进步思想家是。例3 高中三年级思想政治 列出简表。表示我国中央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说明中央国家机关的相互
30、关系?,第四讲:课程,“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例1 高中一年级第二册 有些课文时代性差: 如猎户一文颂扬打豹英雄,与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相违。例2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册 一个(生产)队买来53袋化肥,每袋25kg,一共买来化肥多少千克?,第四讲:课程,例3 中学教材 现行教材中基本上是用传统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生物进化。没有涉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群体遗传学等内容;基因、克隆等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在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反映。例4初一地理第一册 在讲马来西亚时,仍然说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锡、天然橡胶、棕油生产国其实现在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已相当少,自9
31、0年代初已不是天然橡胶的最大生产国,至90年代中期棕油产量少于印度尼西亚。,第四讲:课程,五、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权力方面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它突破了以往课程权力过于集中、统编教材一统天下,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具体情境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第四讲:课程,(二)重建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所谓“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各部分的配合、组织和比例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结构作
32、出了明确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而且,“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纲要还对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的课程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对于城市普通中学,则要求“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第四讲:课程,(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指针强
33、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也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教学改革方面,纲要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强调,“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评价方面,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
34、我、确立自信”。,第四讲:课程,(四)课程向学校日常生活的回归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学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学校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这才是有意义的教育、才是充满人性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出了规定,指出,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同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从而改变了过去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而忽视了其主体性的
35、对象化思维。另外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四讲:课程,六、新课程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 (一)课程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是与学生经验相关联的,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传统课程观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学生只是教导和塑造的材料,课程缺少人性化,淡漠了学生个性与经验的发展。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把更加人性化的课
36、程还给学生。,第四讲:课程,(二)教学 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学生建构知识可以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它会不断被修正和发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传统教学定义过于注重学生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道德践行。新课程改革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应该说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第四讲:课
37、程,(三)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刨造有利的条件。 教师为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的视界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实现“视界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达成相互理解。这种双主体的教育注重理解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使学校教育中的控制色彩消弭,从而构建一种新型互信的师生对话与交往的关系。,第四讲:课程,七、新课程对教师观念转变的要求(一)教师是影响课程
38、改革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对新开发出的课程进行解释。课程为学生而开发,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开发出的课程的效果。但在课程与学生之间,教师是连接课程与学生的中介的,因此,教师扮演着把课程解释给学生的角色。这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解释直接影响着课程推行的效果。其次,教师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向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对于课程实施,教师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导致课程实施的取向不一样:教师要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要么根据具体情境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法等进行调整,改变以适应具体教学;要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新的课程经验和教育经验。,第四讲:课程,(二)教师观念的转变与面临的挑战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学生观
39、的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再次。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教师跨学科知识的素养和协同教学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
40、条件。,第四讲:课程,八、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讲: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41、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程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四讲:课程,(二)建立新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
42、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第四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第四讲: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