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PPT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65721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2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2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2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2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的发展,1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2.选官制度科举制(1)形成原因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实施;隋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急需选拔人才。,(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后成为定制。,(3)影响积极作用:抑制了门阀;拓宽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将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2、。局限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忽视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年登科的进士往往容易结成朋党,败坏官风。,3府兵制与募兵制(1)府兵制:府兵的发展:隋朝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实行“兵将分离”。作用:有益于国家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2)募兵制:目的:增强军事力量。作用: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导致军阀割据形成。,4赋税制度的发展(1)租庸调制发展: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隋时沿用,并开始以庸代役;唐朝时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为两税法所取代。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3、,称为“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称为“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使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2)两税法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国家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作用:统一税制,在一定时期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以土地和财产为征税依据,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4、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局限性:不再限制土地兼并,使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和政府的苛捐杂税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相同点:都属于中央行政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不同点:(1)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等分权后又集权的中央行政机构。,(3)宰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

5、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地位不同。前者使中央集权制确立;后者使中央集权制趋向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例1】(2009北京海淀区期中练习)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及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于材料

6、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得出唐朝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的结论。【答案】D,隋唐经济发展的影响:(1)社会角度政治意义:安居乐业、矛盾缓和、政局稳定巩固统治。历史地位:封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商品丰富经济交流活跃科技技术先进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人民生活:物质生活维持温饱文体活动(节日)兼收并蓄多姿多彩。国际意义:物产丰饶、制度完善、科技领先、开明兼容、文化灿烂、国力强盛、疆域广大、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圈”形成。,(2)自然角度灌溉农业:草原变农田,蓄水变成耗水;河流中下游地区水流减少。农耕技术:“火耕”“垦荒”“围湖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凿

7、井技术:(坎儿井)使地下水位下降,绿洲退化,土地沙化。农民居宅:牧民成为农民,帐毡成房屋,树林被毁,青山成为荒山石岭。,【例2】(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B“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C“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D“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解析】本题较易,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项中提及的翻车出现于魏晋时期,B、C、D三项都是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故答案为A。【答案】A,热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009年9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

8、协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既有宝贵的经验,又有沉痛的教训。温家宝总理在对建议作说明时,具体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考点链接1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的创新

9、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可联系隋唐时期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构建出当时历史条件下较为适应历史发展需要、较为和谐的社会制度,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的史实,体现历史学习的借鉴功能。,2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说,在过去的岁月里,人类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积累了许多经验,也留下了不少的教训。复习历史时,应重点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例如唐朝时江南地区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很大影响。,【样题】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从下

10、列隋唐时期的生产活动中可接受教训的是()A兴建和修复水利工程B扩大桑树的种植面积C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D大面积种植水稻【解析】四个备选项都是隋唐时期农业发展较快的表现,其中A、B、D三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是“教训”。C项对自然生态平衡有破坏性影响,故是我们应该接受的教训。【答案】C,变式预测阅读下列材料: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政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再下

11、降40%45%。中国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最近3年,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先后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挂帅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而建设“生态文明”也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国发改委数据则显示,在中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中,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达21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达3700亿元;而经国务院批准出台的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都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请回

12、答:(1)用史实说明秦汉时期、唐朝时期、清朝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关中地区曾长期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由于什么原因在何时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开始迁移?迁移的方向如何?(3)举出近代以来,中外历史上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现象。(4)人类在何时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通过上述问题,你从中得出哪些规律性的认识?,【答案】(1)秦汉时期:中原和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垦和大量砍伐树木导致环境破坏。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围湖造田、放火烧山等现象破坏了生态平衡。清朝时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2)关中地区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作为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重要地位,唐朝安

13、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唐灭亡以后,政治中心开始向南迁移。,(3)如中国“大跃进”中大炼钢铁,工业革命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4)在知识经济时期,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认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开始破坏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不协调;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严重的不协调;到知识经济时期,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注重了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危机等问题。,1(2009江苏单科

14、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唐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相权,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由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构成,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各有分工,相互制衡,提高了工作效率。题干中“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精细分工”,反映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项显然可以排除,因为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是为了强化皇权;A项可排除,因为三省六部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B项可排除,因为并未剥夺相权,只是削弱了相权。

15、【答案】C,2(2009全国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解析】隋唐时期,市坊分区,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而且市的买卖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A、C、D三项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答案】B,3(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芍陂C通济渠 D邗沟【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郑国渠是战国时期修建的,可排除A项;芍陂和邗沟都是春秋时期修建的,故B、D两项均可排除;只有C项通济渠符合题意。【答案】

16、C,4(2008山东文综卷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解析】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执行。三省六部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5(2007重庆文综卷15)下图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解析】依图辨析可知:A项是扬州,唐时物产丰富的集散地;B项是苏州,出产锦;C项是宣州,出产锦;D项是越州,出产纺织品和陶瓷。【答案】D,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

17、强化作业,一、科举制度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历史条件一是科举制的产生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参与封建政权;二是科举制反映了封建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这里必须弄清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士族政治。士族垄断仕途,阻碍社会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不利于封建国家统治。,同时,继南朝士族政治走向衰落后,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也开始失去作用。西魏时期出现选官“罢门资之制”,不再主张士族门阀,开始主张吸纳人才,选官注重才干而不以门第高低为取舍。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了向科举制转化的过程。隋炀帝开创了进士科,至此

18、科举制正式创立。,2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唐朝将科举制予以完善。一是表现在科目设置上的增加;二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皇权;三是科举为中小地主阶层打开了仕途,使寒门出身的人可通过科举取得高官厚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心一意参加科举,扩大了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治基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使有才干的人为官,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和吏治清明。同时也有利于打破士族门阀控制政权的垄断局面,因而有利于社会进步。科举制把荐官制发展到考官制,这无疑是我国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这一制度为以后历朝沿用,乃至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9、,二、两税法的产生原因及评价1产生原因:均田制瓦解,农民破产流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封建国家税收减少;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集中日益严重,封建私人庄园经济兴起;安史之乱引起社会动荡,赋税混乱。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以均田制为基础,按人丁为赋税征收标准的租庸调制必然瓦解。新的适应封建私人庄园经济发展需要的赋役制度产生。,2评价:两税法以土地、资产多少为征税标准,这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两税法征税标准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赋税均摊,限制了地主阶级的特权。两税法征收户税、地税的变化,体现了实物地租的特征。它是我国古代地租形式由劳役地租为主向实物地租为主过渡的表现。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

20、进步。两税法的实施,使中唐以来杂乱的税制得以统一,这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两税法的产生,实际是土地兼并发展的结果。它的实施,实际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性。之后,土地兼并更加沉重。地主阶级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给农民,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体现了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三、隋唐商业的繁荣隋唐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是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主要表现在:(1)水陆交通发达,商人足迹遍及全国。(2)货币统一、发行量大。(3)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政府管理的市;唐后期一些繁华大城市有了夜市;广大农村、边远地区,都设有定期

21、的草市。(4)商业服务机构发展,交通要道有店肆,城市市中设有用于远程大宗贸易的交易场所“邸店”和专营货币存贷的“柜坊”。(5)经商人多,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出现了商业资本雄厚的大商人。(6)商业大都会繁华,如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北方的汴州;国际大都会广州等。,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特征,是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是必然现象,但本质上还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进行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农业、手工业中,属于商品生产性质的产品少,历朝封建政府沿袭秦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多有限制。封建商人一般也不将商业资本用于扩大经营或投资于手工业,而是购买土地或勾结官府发放高利贷,

22、对工商业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四、隋唐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和区域性隋唐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全面繁荣,但区域色彩又较为明显,呈现出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统一性是就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而言,区域性是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言,具体表现为:1农业发展较快,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茶叶市场广泛,但大规模的茶园主要在江南。,2手工业发达,但相对形成了几个著名的手工业中心。如丝织业中心是定州、宋州、亳州、扬州、益州,制瓷业中心为邢州和越州等。3商业繁荣,城市兴旺,但北方的大都会主要是长安、洛阳,还带有政治性城市的色彩,南方是商业都市,成都、扬州成为长江流域西东两个中心,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有“扬一益二”之称。4全国经济大发展,内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