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威仪门讲解 上传者言本文档是根据法师的录音整理而成,本是为了内部学习,思之再三都没有上传,因为第一,并没有取得讲法法师本人的允许。第二,因为工程浩大,只校对了一遍,其中还有很多错字错句和错解之处。所以一直束之高阁,但见还有很多好乐学习的沙弥尼,净人,以及好乐佛法的居士们,都渴望能有一份详细的学习资料,几番反复,最后还是决定上传,用意只在针对学习所用,其中,有很多的口语,为了尊重原录音带,所以并没有转成书面语,本资料只供参考,不可以排版成书,会有很多错误之处,足以误导更多的人,如果能有有缘者根据录音带,重新校对,那是最好不过的。 下篇 威仪门 -如瑞法师主讲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威仪门,形式我们还
2、是来学一段,都会回来讨论,对小众一般都会要进行抽签问答、背诵,慢慢在小众当中恢复了小众应该学习的方法,我们已经在抄写威仪门,监学也拿几本给我看,也有横的也有竖的,不管横的也好竖的也好,由于我们同学当中也有习惯,有的就喜欢竖的古来的格式,有的就喜欢现在的这种格式,不管你用哪种的格式,都是要求要写繁体字的,这个有两种用意,一种用意,经典里都是繁体字的,再一个,这也是一种古来文化的延续,如果我们都不写繁体字了,到以后慢慢这个社会的年轻人们他们就不认识繁体字,繁体这种文化慢慢就没有了,像傣族文化,我们知道傣族,它主要属于上座部的佛教,傣族的文字它就是由出家人继承下来的,傣族的文化只有在寺庙里它才用的,
3、从这些例子上来看,我们出家人还是要写繁体字,一种呢便于我们读诵方便,一种呢也能延续这种文化,要按老人家,我们亲近的老人家,他们要求都是写繁体字,他就觉得繁体字抄写经典比较恭敬,她又说这个简化字改来改去,有时候把里面的意义都减少了,所以我读书的时候,就是文革过后,刚刚恢复,就是考大学了等等,我们学的时候有第三批的简化字刚出来,报纸上用了一下,以后就没用了,大家强烈反对,所以这说明大家还是希望中国的文字,还是要有中国文字的特点,我们知道了以后一定要写繁体字。再一个你抄写的时候,边要留下,竖的也都是要留下,威仪门一句一句的,一句前面有个圈,一个圈起一行,以后,底下空的也没关系,有些特别的,比如说需要
4、加拼音,需要加个别词的解释,都可以加注在旁边,因为做笔记要做到另一本的,太多了加的乱七八糟也不太好了,但是适当的有一些字词,加一下解释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挤得满满的,要是我们都将一本书翻开都有天有地的,像古德,尤其像我们现在给比丘尼一起讨论的三大部,那个眉批,就是那个天和地都留的,上面的天留得很大,古德做科判,他都是在上面做科判,像三大部的科判,主要是当代二埋法师做的,也有弘一律师做的,那我们也要留上一点,但是你现在又不做科判,又不干嘛的,你就少留一点就行,不要挤得满满的,给人的感觉太挤了。所以任何事情,从佛法里都是讲究中道的,乃至于在佛前上供,供碗和供碗之间也是要留一点的距离,不要挤挤的,挤
5、得紧紧地,那个时候老法师是不允许的,挤得太紧就是说明这个人悭贪性太大,当然这个不一定有什么圣教量,或者就说这个人心眼太小,就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正确的理解,什么东西让他看上去感到疏密自然,所以他都要求一个指导原则,耳和耳之间都有一个标准,像摆花都有离开多远,两个一定要摆齐,一开始的锻炼,我们有些人比较喜欢修密,学密一开始都是讲的实例,从事上怎么学来修功礼忏,都是有一定讲究的,我们在学习偏重在小众的时候,给我们实际生活一个指导。我们一会讲威仪门,可能根据世俗的解释,或根据出世,就是说圣教量解释,会解释很多,如果我们通俗的来说,威仪门实际就是依照一定的规矩,就会有一定的好样子出来,我们学习威仪门,也
6、就是了解我们要出家了,应该有一个仪则来遵行,这才能表现出来出家人的样子,释篇题一、释法题和人题我们抄写的是属于沙弥尼律仪要略 ,它分上下篇,我们学的威仪门属于下篇,所以下篇威仪门。沙弥尼律仪要略是明末清初,南京宝华山读体老人辑集的,他老人家收集有关资料集成的。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讲沙弥尼十戒,叫做戒律门,下篇是沙弥尼应行的各种威仪,叫做威仪门。我们现在先学习下篇,包括小居士们也来学习,在学习威仪门之前,我们简单解释一下沙弥尼律仪要略 ,就是题目,详细的我们讲律仪门的时候,戒律门的时候我们还会讲到。沙弥尼是梵语,华言是息慈,息是息灭,慈是慈悲,息恶行善的意思,也是息恶行慈的意思,息是息世间的尘
7、染,粗的来讲哪些是恶呢?身三口四,这些就是粗恶,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这七支罪是世间人最容易犯的了,出家就是要息世间的恶法,行慈就是要慈济众生,要发愿度众生的。也有一个意思叫勤策女,顾名思义也就是勤自策励,要离恶修善一定要有精进修道的这种力量才可以的,有其它的义以后再说,律是指的沙弥尼十戒,仪是指的沙弥尼的二十二章威仪,要略是概要简略的意思,沙弥尼律仪它是读体老人在毘尼藏中采用必行的事,沙弥尼一定要这样做才可以,所以它称为要,略它是对广来说的,我们常常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那个要行的多了,把那么多我们归纳一下,沙弥尼拣主要的来说,略也可以说对广来说,把沙弥尼律仪要略讲出来,一则
8、因为它是要略,纲领性的,比较简单,容易熟读行持容易记,这样便于我们由浅入深,将来登坛受戒,成为大比丘尼,我们现在所要学的沙弥尼要略就可以做为一个阶梯的,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来练习,到了比丘尼那你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比丘尼,所以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一步步这样走下去,佛法大海渐次而入的。对读体老人,我们也不做太多的解释,大概了解一下。读体老人,他是云南人,字叫绍如,能绍如来家业,绞丝旁,一个召,号是见月,楞严经上有标指指月,我们想他一定有他的意思,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位中兴戒律的一位大德,他的一梦漫言 ,我原来想在这大家共同挑些重点读一读,也可以通读,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来看一看,学读体老人,监学师
9、帮忙找一梦漫言 ,让同学在底下传读一下,看看这位老人他自己叙述他怎么样发心出家修道,对我们会有帮助的,所以结合上学威仪门,第一本要读的就是一梦漫言 ,那些情节对我们触动很深的,你要把他用铅笔画中,要来这里给大家共享。这位老人家他年轻时特别擅长画观世音菩萨像,我们知道唐朝有个吴道子,他画的观世音菩萨像那是很有名的,所以见月老人他画观世音菩萨像也是画得也很好,人们也称他为小吴道子的,所以这个出家都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的顺利,你看见月老人,他也是找呀找,一开始先去当老道,以后才转向这个佛教,在那个困难的当中,什么老道当不成,什么也弄不成,最后真的想跳河去死,实在是经历了一番那种苦难的,后来那当然也是老人
10、家,我想也是很多做给我们后人看的啦,以后出家了,对戒律特别的渴望,仰慕三昧寂光律师,在那个时候多数都是行脚的,不远千里寻找三昧寂光律师,找到以后受了具足戒,后来那就弘扬四分律,阅四分律藏的时候,不懂的地方没人可告的,那怎么办呢?就在佛前礼拜、祈祷,然后求解义的,希望佛菩萨加倍,能把里头不懂的地方然后懂了,那后来寂光律师又把南京宝华山的法系就是咐嘱给见月律师,一直到现在,南京宝华山它还是一个律宗的道场,在那里宗律实行结戒、安居自恣等等,老人家在世的时候,缁素多赞叹老人家是南山道宣律师再世的,那就说明他在弘扬戒律这一方面做了很大贡献,那弘一律师看了一梦漫言以后,他又说师一生接人行事,就是接人待物了
11、,皆威盛于恩,那我们知道佛法里面要摄受人呢,他有以折服的这个方法,那也有摄受的方法,那折服那我们就知道了,可能在呵责方面是多的,那摄受呢?用那种慈悲的比较多的,但读体老人他的那种折服他甚于那种恩的,或者有人就是怀疑他的严厉太过了,就是不近这种人情的,但弘一律师呢他是赞叹的,说他是然末世善知识,作为善知识的人,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多无刚骨,本来错了就是错了,就是有那种人情等等在里面,那好好好,那就就算了,也就不加以呵责等等,这样呢就和这些不对的事情走到一起了,同流合污了嘛,那人们用一种很好的话来文饰自己了,就说善巧方便啦,慈悲啦,等等的,那弘一律师就说读体老人,
12、师之严行,正是对治良药,那读体老人他的严行也就是在这末法的时代,也就是提醒,就是要刚正不阿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以说对症的良药,我们看一下就知道。最初到宝华山,能把它能够变成一个纯的,如法的修行,大家在一起吃饭过堂,那个时候也是很难的,读体老人怎么样把各个家的小锅小灶不让他们立了,这个也是遭到很多反对等等,到后面你看也有比丘尼因为她有那种供养,读体老人提些条件要求,如果不合理,读体老人我宁愿不收你的供养,后来比丘尼被读体老人那种精神所感,求他忏悔。我们看了以后可能会对我们有所触动的,读体老人他一生传戒,三十多年,凡是在受戒的时候一定要让你生死熟读,莲池大师所著的沙弥律仪要略的,虽然是受比丘
13、戒,但一定要熟读沙弥律仪要略 ,就是要让你懂得出家人平时生活当中应该知道哪些,把这些了解以后,才允许登坛受具足戒,这里也是告诉大家,说要做比丘尼,实在沙弥尼威仪门对我们太重要了,当然受了沙弥尼戒,沙弥尼的十戒,那我们了解它的重要性,这些重要的东西,实际是和我们生活最严谨的东西,分不开的,这是略略的说一下题目,就是法题和人题都说了。现在就下篇的威仪门共同来学习。二、释下篇威仪门现在我们就下篇的威仪门我们共同来学习。下篇,我们已经讲过了,这是沙弥尼律仪要略的下半部分,说它叫做篇,篇最初的解释是简、册的意思,简指的竹简,古代写文章的时候,都是写在竹简上面的,我们看古书用的竹子把他穿起来,韦编三绝,这
14、个就是皮子把他穿起来,孔子读易经都把那个皮绳磨断了,所以它叫做篇,因为你拿竹简写上,你那个文章是很多,为了保持前后的完整,穿起来,好比说一部分是属于一篇的,那现在,我们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整部著作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也就是说沙弥尼律仪要略它属于上下两个部分,那前面一个部分是属于沙弥尼十戒,那下面的部分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诸威仪,所以它称为下篇的。威仪有很多的解释,我们归纳一下就分世间的解释,还有出世间法的这种解释,先世间法来解释。在左传里面, 左传是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学家左丘明所著的,就是在左传里面他有讲, 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 ,这个威这句里面来解释,就是威严,让人一看
15、这个人他很有威严,有威可畏,这个人让我们一看,不由得就生起那种尊重的,能生起来那种恭敬心。 有仪这个仪就是指轨则,就是在举手投足,语默的动静,进退举止,行住坐卧之间有仪则,虽然畏他的本意是对威势、威严的这种的害怕,但是左传里面说的有威可畏的畏,并不是因为对方的强权威势给人造成的害怕或者恐惧的,而是对于这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因为它都表现出来有礼有节的,就是进退他都是自如从容,那让人一看就相形见拙自感惭愧的,不由得就生起那种敬重佩服的心,所以他说有威可畏这才可以称得上是威的,有仪可则谓之仪,就是有规矩可行,那才表现出来他的有礼有节,才能让人产生那种敬重佩服的,所以说这种威它是一个虚的,就是说
16、让人看到那个人的气质是不同于一般的,我们就常常就有感觉,一到那个人的跟前就觉得那个人很有那种的威严,就是他那种的气质。在我们的中国我们知道我们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的,尤其在古代他特别注重礼仪之道的,所以我们阅读论语的时候,也能看到孔子的行仪,那比如他在上朝的时候,在君主还没有临朝的时候,他在和下大夫说话的时候,就显得温和而快乐的样子,那和上大夫说话又表现出来正直而恭敬的样子,那如果君主临朝,他自然的又显非常得恭敬而谨慎的,那如果他奉命去接待就是邻邦的那些贵宾,又保持自己的那个庄重和矜持的,那如果是私人的那种身份去接待,他要显出来非常的轻松愉快的这些谈话了等等,所以他的这些弟子对孔子就是知道用什么样
17、的礼仪对待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们赞叹他们的老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就是说看先生表面上是非常庄重严肃的,让人感到有种敬畏之心,就能生敬畏之心,但实际接触便能感到非常的亲切温和的,这是世间上人们所遵崇的圣人,他在礼节上表现出来这种游刃有余,所以各种各样的人啊事啊他都能够对待的很好。虽然我们出家,我们随佛来学,当然佛告诉我们的方法远远超过了世间上的这些礼仪的,因为佛法处处都提醒我们的一个心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它的意义,我们为什么会做好,这个都是离不开我们的就是这个心,就是这样做他的结果是什么,佛都会给我们讲的,所以佛家和儒家不同的,就是佛家揭示了因果了,孔子讲的仁义礼智信了,表面一看仁是讲
18、仁慈的,义是讲义气,所以不要偷盗的,讲礼乃至于夫妇之间也应该举案齐眉有礼的,就是它都能和佛教的杀、盗、淫、妄、酒就是合了仁、义、礼、智、信,智就是不能打妄语,我们说打妄语是归在愚痴里面的,就是说不饮酒,仁义礼智信都能合上,但是不同的就是佛教揭示了因果,就是不仅告诉你现前应该怎样做人,告诉你如果不遵循于这些好的就是说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要偏偏去做呢?它的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杀盗淫妄做了以后,遵循因果律的,不管佛制不制戒,你都会到恶到里面去受报的,这是和儒家不同的,我们举这个例子呢,就是说世间法上的这个人,他都非常讲这些礼仪的,更何况我们出家,身为佛子能不学佛子应该做到的礼仪
19、吗?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的来学,所以宣祖他来解释这个威仪的时候,他这样说了, 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威仪呢?我们出家人的生活当中,身口意所作所行的这一切的善法,他都是有教可依据的,威仪那就是外在的这个戒相的,那所以说行善所及,各有宪章, ,说善就是指善法,说宪章就是指律教,就是指的戒律,就是说我们按照佛制的律教来行,当戒行与律教相符合的时候,自然就能彰显出来这个人的美德,那他的威仪就表现出来了,这也是要让我们了解,说戒这才是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要行的时候依据的标准,说我要行善,那行善他也要有个标准,那戒律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都有圣教量所依的
20、。第 2 集接着宣祖又解释呢:“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并有内怀正法,故使气宇超伦也”说这意思是说威呢容仪可观,这就是指人外面表现出来的容貌仪表的。那可观呢就是表现出来,让人看到以后赞叹佩服,他实在是能成就出家人的那个庄严仪表的。说仪呢是指轨度格物呢,说轨呢是指轨道、轨则。那度呢就是尺寸,那轨度就是说有一定的轨道格式的,那格是正的意思,说物呢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那世间的一切事物呢之所以桌子是桌子,板凳是板凳,我们一看就分辨出来了,它们各自都有各自所遵循的规矩的。那桌子它的规矩是什么?长桌呢、圆桌呢、那凳子呢、高凳呢、低凳呢,它都有自己要遵循的规则的。那我们一个出家人呢,就是要成就出家人的威
21、仪。那我们要有就是说自己所应该遵循的轨则的。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很清楚,其实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宪章,律教所依,所行起来呢那就要有一定的轨则尺寸的,那这里就提出了,说一个出家人要成就真正的威仪幢相,就是要以戒为师,要内心里呢要怀于正法,坚持于持清净戒,这样呢,在内你真正的用佛法来充实,我们常常说的得嘛,与道有得,那才成为双立人的有道德的那个德的了。也就是说,内里有正法的充实,在外呢才能表现出来如法的这种的威仪外表的。那你的行为自然显得动静合一,进退安详,气宇超凡,就显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那种的气质,这才能够成就出家人仪表。堪称人天之师的。这就是说一个出家人的威仪,不是你一时装出来的,实在是通过平时
22、的训练,由于听闻正法,我们天天来这样的修行,在行为上依戒律而摄持于,收摄自己的六根,来调服自己的三业身口意三业,如果你戒品清白,也就是说能够清清静静的持戒,自然而然就能显出来,外在的威仪庄严的。这是宣祖所解释的。接下来,我们再略说一下,戒律与威仪的关系。佛法来说,威仪可以用通别来分析。威仪通的来说,也可以说成戒的。说到威仪,佛所说的威仪,通的时候就是戒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在大律里面,我们知道戒律它都是犯一条制一条,犯一条制一条来成的。佛在制戒的时候,也就是说都有缘起。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如法的事情,那佛都会先通呵的。比如说拿戒律里边从重的,不许淫盗杀妄了,乃至于不许掘地了,坏生种了等等。每一
23、条戒后面,要制戒的时候,佛都是先通呵,就是每条戒呵的都一样的。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就是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个乖违了,出家人应该有的身口法则的,所以佛才会呵责非威仪的。在每条戒后面都有这样种的这呵。就是他表现出来这种的违背了身口法则。就是出家人不应该这样做的,做了。拿我们现在话,就是犯戒了。那佛呢这样呵责他,那每条戒的后面呢它又有别别的那种呵,有总的呵,也有别呵。就这条戒的过失呢,就再来具体的呵呢。这样来说,就是说威仪它也可以说就是戒的,但在出家人的戒里边的。就是说比丘比丘尼戒,他们是要分重戒和相对来说轻戒的。就是说戒律,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比丘二百五十条
24、,它都有分哪些是重的,比如说前面是重的,后面是轻的。这样呢,就给他分一下,重的就属于戒分的,轻的就属于威仪分的。这样来讲,这个就又分开了,戒是指那些重的,对那些轻的戒来讲它又称为威仪的。那就是轻的戒他比较容易犯的。像出家人里头他都有说不应该不应该,很多都是不应该做、不应该做、不应该做。而那些呢就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这就是说有时候说威仪它也说成戒,有时候说戒也说成威仪。但是有时候呢就知道它还是有差别的,那我们现在着重来说呢,来了解啊既然戒呢也能叫成威仪,威仪呢也能叫成戒,那我们还是要来明白呢,这个威仪和戒律的差别,这样首先就要懂得。戒分四科,戒有戒法、有戒体、有戒行、有戒相的。戒法,简单的说
25、,戒法就是世尊制定的教法,他用来轨范佛弟子身口意三业的。作为佛子,你的这个的身应该离开杀盗淫,口应该离开四过的,乃至于意不贪不嗔不愚痴。戒法就是用来轨范佛弟子身口意三业的。戒体是要通过领纳、授受才可以得到,就像我们授三归五戒的时候,是要通过你自己的这种的发心,你愿意来秉受,也就是受戒的时候通过一定的仪则,将戒法领纳在心,从而成就戒体的。那就成为了出生众善行的根本了,我们说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从戒这样的起修啊?从我们已领纳戒体到建立起来随行,在这个行为当中,你就有了所依的根本了,戒行就是受戒以后,就要使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顺于本来所受的体的。要想得到戒体的清净,你平常的表现,就一定要依于佛的教,来清
26、净持戒,这才能顺于本来受的体。要善加于防护,就是我们说的那种随行了,受了戒体以后,紧接着就要建立起来随行。所以以体起用的,所以它称为戒行。戒相就是有持戒之行呢,自然显出来的身口的威仪,这就叫做戒相的。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现在要说到的这种威仪了。就是由持戒之行,自然显现出来身口的威仪来,属于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个威仪的。所以在戒相里它也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约行为相,让你的行表现出来的威仪。再一种解释就是以法为相,就是说受了五戒、八戒、十戒,各个戒有它的这个戒相,戒条的不同,你必须要了解到它的这个内容。成为戒相的,约行来说表现出来的威仪,约法来说指的五戒、八戒、十戒等等,戒条的不同称为戒相的
27、。我们就了解到了关于戒的四科。我们了解到,就是怎样来和这个威仪合的,我们刚才举了孔子遵照世间的礼法,他表现出来的那种游刃有余了,我们来看,佛的威仪了,我们经常赞叹。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佛的威仪,佛是三界导师,人天敬仰,神龙钦伏的了,不仅三十二相,还有八十种好,所以在经典里面,赞叹佛的时候, “内怀狮子之德,外现象王之威”的。这就是说佛的这个威仪实在没有办法形容,打个比喻,用狮子和象王来比喻的。我们知道众兽当中狮子的吼声是最大的了,它一吼,其他的百兽都会惊叫,佛度化众生,一切的不管诸菩萨声闻等等,都在佛的加持下,他可以增长这种神力,而群魔就会恐怖逃散的。所以用狮子这个德来赞叹佛。用大象,大象在众兽当中,它的行步是最稳重安详的。像象王,它要回头的时候,它是整个身子都转的,那就显现安详稳重,佛如果有所观的时候,他也是这样的,也是表现出来他的那种特别的稳重安详。乃至于佛的笑,我们知道,世间有大笑这笑那笑,但佛一向的威仪都是微微一笑,佛的任何的言行,这些举止都表现出来他特有的,这种的风度,所以说佛内怀狮子之德,外现象王之威了。在华严经里面,我们要读的时候也能知道,里面说,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三宝不断的了,这是特别的提出了,如果你一个出家人,你能具足受持威仪教法,我们天天喊住持正法,这个就能够令三宝不断的了。既然我们随佛出家,佛的言,我们要说。佛的行,我们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