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中国为“礼仪之邦”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
2、称为冠笄之礼。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 15 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2 / 6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
3、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二,处世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 、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群而不党” 、 “与人为善” 、 “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
4、。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 “君子笃于亲 ”。什么是“孝”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3 / 6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为己之道-修身其一、慎言敏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二、知礼好学。“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三自省自律“吾日三省吾身。 ”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克己复礼为仁”其四、安贫乐活。论语中的君子的理想是“谋道”,而不是“谋食” “求安”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孔子称其为“贤”,他所处的环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颜回
5、志在得道,而“不改其乐” 。但真就乐以忘忧吗?孔子认为是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君子忧道不忧贫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论语卫灵公)而是忧天下的利害得失。忧天下之忧,不忧个人之忧,这是君子的做法。其五,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 “质 ”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4 / 6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 。所以要“文质彬彬” ,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有懂得礼仪,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这段
6、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修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的智慧焦点昭显在三个方面,即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
7、理念,它们分别是:(1)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是中庸第一章的浓缩,说的是办事情要把握火候,做到适量、适度;(2)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 “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是中庸5 / 6第六章的精华,意思是说既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坏处,也要看到事物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认知都掌握,规避最大的风险,采纳适中的政策用之于民;(3)通权达变。 “通权达变 ”是对中庸灵魂的把握,无论是中,抑或和都只有在既定的原则下,依据实际情况,懂得跟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才能够实现孔子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盛赞虞舜的中庸之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公平,公正,中正,刚正不阿,不搞邪门歪道,子曰:
8、“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总结:1.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 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
9、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6 / 6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3.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一) 崇尚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 追求和谐。孔子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三) 注重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