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绥靖政策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58664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法国绥靖政策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法国绥靖政策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法国绥靖政策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法国绥靖政策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法国绥靖政策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3 届 本 科 毕 业 论 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绥靖政策原因探析院 ( 系 ) 名 称 历 史 文 化 学 院专 业 名 称 历 史 学学 生 姓 名 赵 立 宁学 号 090214078指 导 教 师 吕 军 讲 师完 成 时 间 2013 年 4 月 8 日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绥靖政策原因探析 赵立宁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专业 学号:090214078指导教师:吕军摘 要:20、30 年代,法国的国际上推行对德绥靖政策,这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包括经济因素、国内政治因素、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等等。关键词:法国

2、 ;19 世纪 20、30 年代;外交;绥靖政策引言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等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一直是令各国史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国内几种著名的研究成果有:周以光的达拉第和慕尼黑危机(世界历史,1988 年第六期) ,李道豫的1940 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 (唐都学刊,第 13 卷,1997 年第一期)等等,本文将进一步深化,从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各方方面探析探析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从强硬到绥靖的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一、 绥靖政策的推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为主要的战胜国,收回了了洛林和阿尔萨斯,取代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它不仅拥有欧洲了大陆上最强的武装力量,而且殖民地遍布世界。

3、作为巴黎和会上的主要得益者,不仅得到了巨额赔款,而且在外交方面极大的遏制了德国。但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法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由之前的强势外交转向对德国以及德国的同盟国采取绥靖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毁约扩军、出兵莱茵兰非军事区,又伙同意大利参与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而法国从损人利己的目的出发,对德意侵略行径视而不见,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加快了与它们的勾结,1935 年 6 月至 1936 年 1 月,赖伐尔出任法国总理,整个意埃战争期间法国保持着“中立”立场,是赖伐尔将法国引入了绥靖主义的深渊,但他也并没有完全屈从与德国,但当德国出兵莱茵兰时,法国却没有采取任何

4、军事行动,实际上已经向德国低头。在其后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中,德意对西班牙进行了武装干涉,法国内阁会议决定向欧洲各国发出呼吁,采取“不干涉的共同原则”如果法国对意大利的举动和西班牙内战的无动于衷甚至是纵容,开启了绥靖政策的大门,那么慕尼黑阴谋便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7 年德意日三国侵略轴心的形成,为欧洲大战埋下了定时炸弹,德国在吞并奥地利不久之后,又把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此时法国政府内部四分五裂争论不休,英法两国经过磋商,决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于是在 1938 年 9 月,张伯伦、达拉第、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也把绥靖政策

5、推向了高潮二、 绥靖政策的原因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法国外交由强硬的政策转向对德让步妥协的绥靖外交,是由一系列国内的政治、经济、传统原因和一定的国际原因形成的。首先,就经济而言,这一时期法国经济的衰落,经济颓势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国家外交政策的基本前提是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政治,这同样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防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法国的经济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战时有 1.1 万个工业企业、1500 座桥梁、26.5 万所住宅和 7500 所学校被毁掉, ”1 “近 150 万人死于这场战争,大约有十分之一的法国人死在了前线。 ”2既便是如此,伤痕累累的法国还是在废墟

6、中一步步站了起来。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战争赔款,修复创伤、重建基础设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迎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缓慢的恢复和发展,1929 年法国的经济发展到顶峰。然而这样的好现象并没有一直持续,1929 年至 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接踵而至,这也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动荡,使得法国经济的复苏中止,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卷入大危机的时间较晚,但持续的时间很长,经济上的萧条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后果,股票暴跌、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增加了一倍。1935 年底,失业大军的人数更是突破了 44 万,这是前所未有的。 “与经济情况最好的 1

7、929 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了 23%,钢铁产量下降了 37%,营业税也下降了 28%左右,有价证券下降了 60%。 ”3银行纷纷宣布破产,企业成批地倒闭从而使得失业率不断攀升,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泥沼之中。法国有近一半的人口从事着农业活动,农产品的产量却是很低,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又导致本来就不高的人均收入进一步下跌,农民的负担很重。因此很多人成为了雇农,为大农场主工作,受到他们的剥削,农民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1937 年起,法国再度爆发经济危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造船、冶金、汽车、钢铁和飞机制造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业产量纷纷下降。法国的钢产量在 1932 至 1937 年间至增长了 30%,而

8、德国同一时期的钢产量增长率是法国的十倍。在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中,法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法国不得不调整其对德政策。在维护现有利益的前提下,开始谋求同德国和解和妥协。其次,就国内政治而言,法国左右两派都成为绥靖政策的执行者,尽管右派是被动的执行者,左派是主动的执行者。1919 年 11 月大选中,右翼政党组成的国民联盟获胜,在 602 议席中获得425 席,战时联盟政府总理克里孟梭辞职。米勒兰(18591943 年)担任总理。从 1919 年到 1924 年,法国是由右翼政党执政。1924 年 5 月大选中,左翼联盟提出了民主的和平主义的竞选纲领,赢得了大选的胜利,取得了议会 584 席中的

9、315 席,其首领激进社会党人赫里欧(18721957 年)担任总理,从此以后,以激进社会党、社会党为核心的左翼政党长期执政,一直到 30 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与其他战胜过一起签署了对德国等战败国的凡尔赛条约,但是法国并没有如愿获得会议前所希望得到的成果,几乎所有的法国人都认为在这次和平会议上法国被欺骗了,但是就如何被骗这件事而言,法国国内的左翼力量和右翼力量有着不同的看法。法国国内右翼认为,凡尔赛条约过分软弱,并没有完全削弱德国的军事潜力。这点在很大程度上映归咎于英国政府,他们坚决反对法国克莱蒙梭政府提出的计划,使这个严厉的惩罚德国的计划并没有被采纳。法国国内右翼力量认为

10、,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过分严厉,导致德国未来会对法国产生憎恶情绪,德国的对抗最终会最终会使他推翻这种新的欧洲秩序。他们认为,法国确保自己安全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帮助重建一个根植于民主基础之上的德国,其手段是帮助加强羽翼未丰的魏玛共和国,以赢得德国国内较为温和的、民主力量的信任和友谊。为此,应该对德国让步,对凡尔赛条约中最冒犯德国的条款进行修正。法国国内这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根植于他们对德国民族性格和特色的不同看法。同时,这两派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很强的政党的意识形态特色。因为他们在外交方面采取的理论不同,左翼力量倾向于对德国采取慷慨的、宽容的政策,尤其是他们的兄弟党,即社会主义者政党在魏玛共和国

11、执政的时候。为此,他们提出了一种“两个德国”的主张, “认为在传统的独裁式的德国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德国,这个德国正在取代传统的那个德国,这个德国就是魏玛共和国。 ”4当前面临的情况是,魏玛共和国正在面临着捍卫传统秩序的反动力量的颠覆,而颠覆的结果,会直接损害法国的利益。从这一事实出发,在执行凡尔赛条约时,对凡尔赛条约中一些过分削弱德国的条款做出让步,法国可以削弱德国议会中生存空间派议员的力量,这一派谋求恢复和推行1914 年之前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但是,这种让步是以确保法国的安全为基础,尽管如此,对德妥协成为一种必要。与此对立,右翼力量的主张架构于法国国家的传统的国家主义者

12、对于德国历来的不信任和恐惧。他们将社会主义的两个德国的理论谴责为一种危险的神话,同时认为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仅仅是一层伪装,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德国的传统。尽管 1918 年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君主制的王朝被推翻,建立了民族的魏玛共和国,但这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彻底革命,原来的统治阶层和官员仍然主导者现政府,军队也有这些人主导。军队仍然是德国的“国中之国” ,政府背后的真正支配力量。德国政治思想的精髓仍然是对武力、权力以及支配国际秩序的需求,仍然是建立在德意志种族优越的极端民主主义思想。简而言之,1870 年,德国建立之后,对于邻国来说就是一剂毒药,今天,仍然是这种状态。这种种族的优越感以及凡

13、尔赛条约给与他们的耻辱感和失败感不可避免的促使德国努力试图再次赢得他们视为的天赋权力:第一步欧洲,第二步世界霸权。按照右派的看法,对于这些威胁,法国只有一条路可走,即永远保持德国的衰弱。左翼力量和右翼力量意见的不同,使法国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为了维护法国的安全,形成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左翼力量相信德国对于战后安排的敌对态度是可以改变的,法国可以通过在赔款和裁军这些议题方面的妥协缓解德国的敌对态度。另一方面,右翼力量坚持认为,只有德国人民才能限制他们自己的野心,在德国人民性格发生转变之前,其他的欧洲国家必须约束德国,直到他们不在有扩张的野心。除了监督他们之外,别无他法。1924 年元月

14、,法国从鲁尔区撤军,法国国内支持对的强硬的一方被迫承认,在欧洲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下,这种政策无法继续推行。在对以国家联盟为核心的右派政府四年的批评后,左翼力量上台,开始推行他们认为可以更加有效的解决安全问题的主张。在四个著名左派人物的主导下,即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爱德华赫里欧爱德华达拉第和皮埃尔赖伐尔,这种对德新政策成为未来10 年法国外交政策的主流。左翼力量政府新的外交政策可以被称之为对凡尔赛条约“选择的加强” 。这意味着可以牺牲掉凡尔赛条约中那些法国政府认为不必强制履行以及次要的条款,以换取德国放弃对条约进一步修改的保证,以此确保捍卫对法国安全具有核心作用的条款。实际上,这项政策仅仅是为了保存凡

15、尔赛条约中维护法国安全的核心条款,而在其他方面放任德国为所欲为。因此,在这一时期,法国的对德政策在强硬和妥协之间摇摆,在德国不断接近法国的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请款下,以不重要和不必抵抗为借口,不断的妥协退让。其次,复杂的国际关系也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质上,克里蒙梭政府严格执行凡尔赛条约的外交政策并没有执行下去,这种情况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法关系的一个缩影。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英国的外交政策,以及英国队法国的遏制。在右翼力量克莱蒙德-普恩加莱执政期间,在几个方面已经践踏了法国的安全体系。赔款问题上对德国的妥协、1924 年鲁尔危机法国的失败等一系列外交事件都显示,尽管右翼力量

16、支持对德强硬政策,他们的外交政策主张也是以对德强硬为核心,但英国的阻碍,使右翼政府成为一个被动的对德绥靖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同情战败的德国以及对法国试图称霸欧洲野心的防备成为当时英国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英国的诗人 Robert Graves 曾经回忆过那一时期的情境, “1919 年在牛津地区,在那些曾经参加过一战的退伍士兵中,弥漫着反对法国的情绪,支持德国的情绪在不断的增加。我经常听人们说我们曾经一直站在了错误的一方;我们天然的敌人应该是法国人。 ”5这种情绪也影响着英国政府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对于如何对待战后的德国,英国和法国在基本看法上存在着不一致。英国政府认为,只有在德国成为完全的民主

17、国家,经济恢复到足以同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正常的贸易时,欧洲的和平和安全才有保证。就法国而言,他们一致认为德国对于整个欧洲是一种威胁。他们要求制定一个严厉的和平条约,并严格的执行,以使德国不再成为一种威胁。许多法国人认为,1919 年凡尔赛条约中英国所坚持的、法国最后不得不妥协的那些条款,既不严厉也不严厉。更加令法国不能容忍的是, 1919 年巴黎和会中,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建议下,法国以不再要求将德国的莱因地区分裂出来为代价,以获得英美对法国安全保障的承诺。但是这种安全保障从来没有实现过,劳合乔治将这个责任归咎给美国,认为是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使这一诺言成为一纸空文。而这种做法,使法国人

18、感到背叛,受到伤害和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凡尔赛条约的实施也成为英法两国激烈争论的一个议题。法国人认为,一直到 30 年代中后期,英国为了缓和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不断的践踏这个条约,逼迫法国别无选择,不得不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法国认为,英国支持德国的政策是一种愚蠢的政策,因为德国一定会为 1918 年的耻辱复仇,任何对于法国安全的威胁同样会威胁到英国的安全。法国总理乔治克里蒙梭,认为, “任何获得德国的谅解都是不可能的,不管愿意与否,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在危险到来的时候,英国都会被迫与我们站在一起。尽管现在误解和争议使我们产生隔阂,但是英国将一定会像 1914 年那样被迫站在法国一边。

19、 ”6但直到 1939 年,英国才接受了克里蒙梭的主张。英国推行绥靖的外交政策,迫使法国不得不追随英国的这种政策。第三,德法两国外交策略和手段的不同,也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1923 年起先后担任德国总理和外长的斯特雷泽曼,为德国制定了一系列外交重点(1)谋求协约国军队撤离对莱茵兰地区的占领;(2)以对德国有利的方式解决赔款问题;(3)保护本土之外的德国侨民;(4)修改东部边界;(5)其他的一些问题包括与奥地利合并,重返萨尔区,德国裁军问题和重新武装问题,出去合约中关于德国战争罪行的条款以及对条约中规定非军事区的重新武装。所有这些,斯特雷泽曼认为可以通过国际联盟这条渠道完成。显而易见,

20、这些目标的达到无异于会完全摧毁凡尔赛条约, “重新回到 1914 年战争之前状态。这些是斯特雷泽曼外交政策的核心。 ”7德国政府并没有对法国试图掩盖这些政策,实际上,他们公开的宣扬这些政策。但伴随着这些宣传,他们也向法国政府许下了种种诺言,例如德国政府谋求于法国缓和关系,貌似真诚的保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解决法国关心的问题。这些正是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国内充满反战情绪的法国政府愿意听到的,大多数法国人倾向于将希望寄托于德国的令人满意的宣传,而不是警觉于德国谋求对凡尔赛条约的全面修改。在谋求修改凡尔赛条约方面,斯特雷泽曼的行动试图局限于不过分刺激法国造成双方的紧张关系为限,但是可以令国内全面武装派以

21、及极端主义右翼团体的满意。斯特雷泽曼认为,当德国力量弱小的时候,他只有先部分实现摧毁凡尔赛条约的目标,以为全面摧毁这个条约准备条件,当德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可以公开挑战凡尔赛条约并且单方面废除它时,就回去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集聚实力,一旦我们能搞完成时,我们就要夺回我们失去的东西。斯特雷泽曼及其继承者外交政策的成功,一方面应该归功于德国外交的技巧和勇气,但也应该归功于法国外交方面的软弱。法国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应该在维护凡尔赛条约的过程中处于强有力的地位,而德国,并没有军事实力作为外交的后盾,可能在废除凡尔赛条约条款的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在 1924 年普恩加

22、莱以及国家联盟政府成员以及随后而代替他们的白里安以及左翼联盟的成员,在与德国谈判时,地位却发生了逆转。正如一个法国政治家所述,德国现在似乎不再是原告而成为被告。逐渐的,随后法国在与对手的谈判中,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恐惧感,不必要的向一个潜在的而并非真实的强权屈服。在 1930 年代早期,伴随着德国重新武装的开始,这种现象甚至变得更加严重。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恐惧-恐惧德国以及他所代表的可怕力量。一位法国的外交官,乔治.伯尼特(Georges Bonnet)在回忆录中叙述了这种恐惧感:“我们恐惧于与被我们打败的这个国家直接谈判。面对着德国人,我们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自卑感。 “除非英国人也在那里,否则即使

23、是总理普恩加莱或者白里安,也会感到不安。 ”8法国外交官对于德国如此恐惧也部分的是由于德国的外交风格,一种好斗而具有魅力风格及吸引着对手,也使对手挫败。法国人非常了解这一时期德国外交的另外一面,这一面更加典型。这种策略并不复杂但最终都能成功:法国人会被德国人不断的重复、强调德国的要求和抱怨所厌烦,最终恼怒的屈服外别无办法。因此,德国的外交目标以一种不屈服的,不畏惧的精神不断地被输入到法国人的意识中,最终在法国人的眼中获得了合理性,甚至必然性。德国的领导人并不请求让步,而是不断地见其作为合理的事情提出,但法国屈服满足的国的要求,德国人迅速抓住。德国的这些策略一旦成功,法国绥靖的大门就真正的打开了

24、。负责监督凡尔赛条约执行请款的盟国管理委员会一位成员曾经写道:“我们经常发现,在处理德国政府所提出的我们需要让步的事件时,我们就可能付出代价,我们让步的越多他们提出的要求就越多。 ”9我们一作出让步,他们就马上提出另外一个要求;“我们向他们所要求的一个原则屈服,我们就要注意向他们所滥用的其他原则屈服。 ”10结果,这一些列的让步包括条约中的赔款问题,德国裁军问题,以及边界问题。让步成为法国外交的一种习惯,法国的领导人已经无法控制向后妥协,直到二战前后悔已晚。预见到这种趋势最终的结果,克里蒙梭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在其书中写道:“具有极大耐心的,充满勇气的,在某种程度上富有聪明才智的,从 1920

25、年开始,德国人轻易地从虚弱的、不负责任的法国政府手中取得了一个有一个的成功,几乎完全推翻凡尔赛条约。 ”11最后,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对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发动的一次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席卷人口 15 亿人以上,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 150 多万人永远地失去了生命,虽然英法等国在战场上取得了惨痛的胜利,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留下的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人们厌恶战争、甚至痛恨战争,而对和平产生了极大向往,因而和平主义的思潮在欧洲蔓延开来并造成了一定影响。法国在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厌恶战争和恐惧德国的思想并行。战争的胜利让法国民众

26、有足够的理由感到自豪,这正如克莱蒙梭所说:“从失败中诞生的共和国筹划、追求并实现了胜利,这是一切伟大事物对于一切即将死亡的、属于原始野蛮的过去的事物的胜利” 12和平主义思潮对法国绥靖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进过这次残酷的历练,人民由对战争的执着转而痴迷于和平,乃至于盲目。对于统治阶级而言, “和平”是一种自慰借口。30 年代,面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为,法国统治阶级之所以无所作为,推行大国妥协政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普遍和平主义、和平主义衍生出的民众革命主义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信号指示,人民要求下的民主机制规范了“避战求和”的思想,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图谋变异了

27、“祸水东引”的判断。这些势力的汇合,终于催生了绥靖政策。 ”13参考文献:1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 3 册,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47 页。2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奔溃 (上) ,南海出版公司,1990 年版,第167 页。3 【法】阿尔弗雷德索维:两次大战中的法国经济史第 1 卷,法国经济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06 页。4 【作者:Arnold Wolfers 书名:Britain and France between two wars: conflicting strategies of peace since Versailles 出版社 Hamden

28、 CT 页数:61】5 【文章名:French appeasement: Andrew Boxer considers explanations for Frances disastrous foreign policy between the wars 刊物名:History Review, no.59, 2007 Dec, p.45】6 【文章名:French appeasement: Andrew Boxer considers explanations for Frances disastrous foreign policy between the wars 刊物名:History Review, no.59, 2007 Dec, p.46】7 【作者:王绳祖 书名:国际关系史: 1917-1929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页数:304-308】8 【BONNET G. Dfense de la paix M. Genve,: ditions du Cheval Ail, 1946 P101】9 【MORGAN J H. Assize of arms; the disarmament of Germany and her rearma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