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 2017 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目录一、课程开设建议 .1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 .2(一)必修模块 1:数据与计算 .2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22. 考试、评价建议 .8(二)必修模块 2:信息系统与社会 .9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92.考试、评价建议 .14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 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保 2017 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帮助学校及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保证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
2、本教学指导意见。遵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本意见以 2017 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充分考虑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针对 2017 级高一新生,统筹安排、调整高中教学内容,实现旧教材与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方案的有效衔接。一、课程开设建议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 4 学分,每个学分 18 学时,共 72 学时。建议必修课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习。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鉴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现状,建议针对 2017 级高中学生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开设。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待新教材正式出版
3、后,按照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如下表所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模块名称 学分 课时模块 1:数据与计算 2 36必修课程模块 2:信息系统与社会 2 36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2的课程,是选修和选修课程学习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一)必修模块 1:数据与计算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大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
4、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 “数据处理与应用” “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单元一:数据与信息教学内容及要求课标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课时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
5、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数据与信息的特征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感知数据与信息,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二进制的基本原理和进制转换方法知道数值、文字、图形图像、音视频等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2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23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大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大数据的意义 认识大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用演示文稿、思维导图等数字化工具进行交流与表达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数字化学习体验能根据需要选用搜索引擎、网站平台、移动 APP 等数字化
6、工具获取资源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能应用数字化资源、思维导图等工具和网络课程开展学习4教学建议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二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此单元建议 8 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数据与信息的特征 从学生熟悉的“数据”概念入手,了解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而通过典型的事例理解“信息”的特征,感知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 了解身边信息不同呈现方式,进而了解其数字化过程及其编码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微课等形式演示其编码过程,感受数字化学习工具的魅力,将计算思维巧妙融入数据编码的学习过程中。数据、信息与
7、知识的相互关系上网下载免费的思维导图应用软件,教会学生利用此数字化学习工具完成对上述所学知识的梳理。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4单元二:数据处理与应用教学内容及要求课标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课时通过典型的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数据和数据处理的意义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认识数据处理,了解数据处理的意义结合实例体验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呈现和分析报告撰写等2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完成分析报告,理解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意义需求确定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可视化数据报告的撰写数据的安全与保护能根据一定的问题情境确定需要
8、进行数据处理的任务需求分析能根据需求使用工具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8大数据的意义 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上丰富的学习资源,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给定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字化工具的使用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感受大数据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理解大数据的概念,展望大数据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学习体验 采用项目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的特点;确定项目学习主题,上网搜集资料,筛选出有益信息,并对有益信息进行分类和初步加工;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精加工素材,并根据需求选择合理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完成项目学习作品的创作;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展示交流作品,形成多维评价
9、。5能利用工具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完成数据分析报告理解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意义,掌握基本的数据保护技术和方法教学建议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二、三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此单元建议 10 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数据和数据处理的意义教师通过提供案例数据,如大学生就业数据等,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和可视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数据处理和分析后的价值,认识数据处理的目的和意义。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例分析,总结数据处理要经过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和分析报告撰写等基本过程。需求确定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确定数据需
10、求,明确数据分析的目的,列出任务需求清单。数据的整理 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需求选取恰当方法收集数据,归纳总结出收集数据的几种方法,如问卷调查、搜索引擎、专用采集软件等。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对收集数据的整理,可以利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创建数据表,并对数据表的结构进行优化。6单元三:算法与程序实现教学内容及要求课标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课时描述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种类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过程不同种类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过程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特点1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算法
11、的概念算法特征算法描述方法知道算法的概念理解算法特征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表示简单算法3掌握一种程序设计 程序的创建、保存、调 能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14数据的分析 教师引领学生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平均分析法等。明确数据分析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中的图表及透视图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利用免费的可视化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的可视化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可视化数据的优势,结合需求对已分析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数据报告的撰写 展示数据分析报告范例,提示学生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时要注意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报告。各组提交数据分析报告后,教师要组
12、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通过项目活动,感受数据处理的魅力,体验数字化学习带来的优势与乐趣。数据的安全与保护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安全保护的意义,介绍常用的数据加密与数据备份等保护数据的方法。7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试和运行基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的概念、定义和使用方法一维数组的概念、定义和使用方法常用标准函数运算符及表达式赋值、选择、循环等基本语句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控制结构解析、穷举等常用算法创建、保存、调试和运行程序理解基本数据类型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定义和使用方法掌握一维数组的概念、定义和使用方法掌握
13、常用标准函数的功能掌握基本运算(算术、关系、逻辑)及表达式的表示方法掌握赋值、选择、循环等基本语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学会编写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控制结构的简单程序掌握包括枚举、解析等常用算法的程序实现教学建议此部分可参考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相关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此单元建议 18 课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建议教师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而有兴趣的例子,如猜商品价格游戏、破解傻瓜密码等。在学生初步了解算法的含义、算法的表示形式等基础知识后,可用一些实例来进行算法实现的教学。建议教师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甚至通
14、过设计简单的游戏程序,让8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并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考试、评价建议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尽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一般多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学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采用电子作品档案袋、学习平台记录表等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力求全面、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形
15、式。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各有所长,适合不同的评价内容和目标,应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纸笔测试的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纸笔测试,要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等,以拓展纸笔测试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上机测试是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机测试可以评价学生使用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能够考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目标与内容评价目标与内容应根据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确定。设计试题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四个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试题的设计既要使测试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也要使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的引出要自然贴切,渗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