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你看那茶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如是,我爱喝茶。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虽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已到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
2、,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心急的我常常等不得茶泡好,就轻吹杯口,带动一漾一漾的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修身名句坚强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赏读:比
3、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赏读: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赏读: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这几句话表现了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执著追求。,1作家作品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蔡
4、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2写作背景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
5、,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多数友人劝其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说腐败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接受了北大校长的职位。1917年1月7日,蔡元培到校主持开学典礼,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3审美视窗 是大师是完人也是一头真虎大师必须是仁智双修的学人,而且是学人中百不得一的通人。学人难在精深,通人难在渊博。学人守先待后,自我作古即堪称高明,唯通人才能开通一代文化之风气。蔡元培的主要著作有石头记索隐、教授法原理、中国伦理学史、美育实施的方法和华工学校讲义,算
6、不上著作等身,也算不上学问精深,但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培养人才,引领风气,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近百年间,蔡元培的功力和成就无人可及。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之风格一文中赞扬道:“蔡元培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此言不虚。,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全国哀挽。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这样的推崇,这样的评价,别人是绝对担当不起的,蔡元培则可以受之无愧。蔡元培具有淡泊宁静的志怀和正直和平的性行,我们称赞他为“大师”
7、和“完人”,仍是瞎子摸象,偏执一端。其实,他何尝不是一位白刃可蹈、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斗士。他与清廷斗过,与袁世凯斗过,与北洋军阀斗过,与蒋介石斗过,多次名列通缉令,多次收到恐吓信,走在生死边缘何止一两遭。,晚年,他与宋庆龄、杨杏佛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竭力为国家、民族保存一二分元气;他料理鲁迅的丧事,刊刻鲁迅的遗集;他主持杨杏佛的葬礼,谴责特务暗杀爱国志士的卑劣行径。这些举动无一不是公开与当局唱反调,没有大无畏的精神能行吗?朱熹尝言,“是真虎乃有风”。蔡元培无疑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头真虎,其风范垂之后世,令人景仰,也令人一赞而三叹之。,y,s,m,z l,qu,x,肄
8、,肆,弭,弥,矫,骄,驰,弛,誉,誊,嗟,磋,怡,饴,3近义辨析(1)商榷商量二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商榷”即商讨。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如一般不说“共同商榷国家大事”等。“商量”指交换意见。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例句1:中国人民银行原委员余永定强调,在金融领域,“以开放促改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值得_。例句2:两个人在一起就要互相依赖,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遇到问题一定要跟他_,不要总是自作主张。,商榷,商量,例句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万象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举行_,就中美关系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例句2:随着“数字化”养老院的
9、推行,一些养老院的老人可通过网络与子女“_”,闲话家常。,会晤,会面,4词语解释刮目相见:_时阅数载:_长足:_提携:_姑不具论:_宗旨既乖:_切磋:_,比喻另眼看待。,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形容进展迅速。,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主旨归纳本文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在学生大会上所作的演讲,主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最后提出了今后工作的两个主要方向: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置书籍。表现了蔡先生鲜明的办学思想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和青年学生的崇高的责任感
10、和使命感,展示了一个民主、务实的教育家的高大形象。,提示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砥砺德行以矫颓俗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同学共处一室,不能开诚布公,道义相勖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要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考点链接论证结构
11、解读: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层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指津: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 层进式。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照式。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
12、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对照式的方式大体有正反对比和相关比较两种。总分式。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无论何种形式,首先应在“总” 字上下工夫,要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将分述内容的主旨概括出来,使之成为能“张目”的总纲。同时,分说必须与总说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相互之间不可重复、交叉。当然在实际写作时,根据立论的需要,这三种方式常常结合运用。,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对中
13、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 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 ,不可包容,不可矛盾。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3题。,考点链接演说演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在修辞学里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现在演说已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竞选演说、就职演说
14、等),演说,是表现人们口才最明显的场合。在这种场合,能不能把听众吸引到自己预定的场景中来,能不能把自己的见解、主张表达清楚,能不能鼓动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演讲者具有高超的能力,更需要演讲者具有真挚的感情。演讲者为了使演讲获得最好效果,要在思想、道德、品质、学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演说的要求: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
15、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哗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1文本审美(1)感人肺腑的情思在演讲中,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作出过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砭时弊,殷切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望;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的三件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的。,(2)清晰明快的思路由于演讲的时间限制,听众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因此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而且要求中心突
16、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这一中心而展开的,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和精心构思的。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3)古朴典雅的语言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带有古朴典雅的特点。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许多文章都具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别出心裁,独具一格。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优点。,2写作迁移【角度】 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并对学校组织和教员队伍实施了若干整顿改革措施,风气为之一变。在时代潮流
17、的推动和蔡元培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遂成为各种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最为活跃的场所。 请你谈谈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方针的认识,300字左右。,【示例】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自由的前提下,融汇贯通中西文化,既反对尊孔读经,又反对全盘欧化。蔡元培先生用礼记中庸中万物并行不悖来阐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从积淀的民族文化中发掘其有用的合理内核,进而融合中西文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以期醒悟世人,提高民族素质,腾跃中国教育。其实,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也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
18、的 “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漫漫古典情】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袅袅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
19、寒。宋范成大鹧鸪天此词为别筵而作,当作于淳熙二年正月离桂林赴成都就任之时。离别的愁绪,从歌舞场面的感触和旅途景况的拟想中可见出,很耐人寻味。与“宾客”分别的怅惘中又揉和了对歌女的柔情,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体现了这首词的婉约风格。,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
20、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