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件.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684071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216 大小:3.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及五行的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1节 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相对性,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互根阴阳相互

2、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消长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阴阳转化一定条件下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阴阳对立的双方,可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确立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指导防病养身,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就人体部位而言,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按脏腑功能特点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形成“

3、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凡组织器官和气血津精等具物质属性者属于阴;而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的机体功能则属于阳。机能活动(阳)的产生,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阳邪致病则多见阳盛伤津之热证;阴邪致病则多见阴盛伤阳之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多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精亏损不能制阳,则多致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4、“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内寒,阴虚则内热”。,4.用于疾病的诊断,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其中的总纲,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问诊口渴喜冷饮者属阳,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者属阴;切诊脉浮、数、滑、实者属阳,沉、迟、涩、虚者属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5.确立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成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临床上因阳热太盛耗津伤液者,可用寒凉药治其热

5、;阴寒太盛损伤阳气者,则用温热药物治其寒,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若阴虚不能潜阳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潜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应助阳以消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总之,调整阴阳失调的基本原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6.归纳药物性能,中药的性能也可用阴阳来概括。如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味酸、苦、咸者属阴,辛、甘、淡者属阳;具沉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具升浮作用的药物属阳。治疗疾病,要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恰当选用药物。如阳盛热证,选寒凉之药以清热;阴盛寒证,则选温热之药以祛寒;阴虚之虚热证,选凉润药物滋阴清热,阳虚之虚寒证,则选温补药物壮阳散寒等。,7.指导防病

6、养身,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势必影响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顺应四时,调整阴阳,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春、夏季阳气旺盛,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季阴气充盛,则要注意“秋冬养阴”。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不致使阴阳偏盛偏衰,是防病养身的根本所在。,第2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特性(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四)五行的相乘

7、相侮,(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生发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生热、温暖、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金曰从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相生 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 有相互制约、抑制、克伐之意。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金,木,水,火,土,表示相克 表示相生,(四)五行的相乘相侮,1相乘

8、即相克得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2相侮 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又称“反侮”,是事物间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联系中医学以五行属性来概括五脏的生理特性,用相生和相克来说明脏腑间的生理关系。五行学说还用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及其内在联系。,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五行学说既可以说明生理状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又可用以说明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传变。,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于疾病的诊断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有诸内者,必

9、形诸外”,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的变化。,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和五脏生克关系的异常变化有关。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的脏腑,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目的。,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学认识。古代解剖知识不仅奠定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而且直接促进了对部分内脏功能的认识。二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医疗实践。三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主要为阴阳、五行学说。,第二章 藏 象,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

10、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第1节 脏腑,一、五脏五脏为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属脏,又称为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一)心,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于小肠与心,相为表里。,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体现心有生血的功能。心主脉是指血液在脉管内

11、循行,在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下,心脏和脉管有规律的舒缩,维持全身血液的正常循环。,2.主神志,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等心理活动的功能。,3.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脉是指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是指舌的变化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态。,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志有关。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经汗孔排于体表之液体。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故又有“汗为心之

12、液”之说。,(二)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大肠与肺,相为表里。,1. 主气司呼吸,司呼吸即是指肺气主司人的呼吸运动,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对气的主宰作用 。,2. 主宣发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布散一是通过肺的呼吸排除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输于头面,向外布达于周身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气化津液化生汗液,并控制

13、和调节其排泄。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与谷气结合形成宗气运行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它脏腑组织;三是将津液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阳气化作用下成为尿液。,3.通调水道,肺是通过宣发和肃降来完成通调水道功能的。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向上向外布散水液和水谷精微,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内向下输送水液和水谷精微到其他脏腑,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和膀胱,促进尿液的生成。,4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即是说肺通过脉管流注汇聚全身的血液,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到全身

14、,所以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功能。主治节即治理和调节之意。一是肺主呼吸,调节人体有节律的呼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维持气的正常升降出入;三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可以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着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5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汗液排泄蒸发可以调节体温,同时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实际上起到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因此皮毛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也是辅助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肺开窍于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鼻与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

15、法。,6.在志为喜,在液为涕,肺在志为忧(悲),忧和悲均属于不良精神刺激,同属肺志。肺在液为涕,涕是鼻黏膜的分泌物,可润泽鼻窍。,(三)脾,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和统血。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胃与脾,相为表里。,1. 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精微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 运化水液是指脾气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 。,2主升清,升指上升输布和升举,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指脾的运化功能以上升为主,

16、脾具有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主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脾主升举内脏,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能维持体内脏腑位置相对恒定。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气陷于下,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阴挺)、脱肛等病证。,3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气衰固摄功能减退,血液将离开正常的轨道,失去统摄而导致出血。,4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肉是指全身的肌肉都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这是由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决定的。开窍于口

17、,其华在唇是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与有密切关系。,5.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在志为思,思的情志与脾的生理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在液为涎,涎即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称为涎。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可润泽口腔,助吞咽和消化。,(四)肝,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胆与肝,相为表里。,1. 主疏泄,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展、调达、升发的特性,保持全身气机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1)调畅气机(2)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3)促进消化(4)调畅情志 此外,肝气的疏泄功能与男子

18、的排精、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关系密切。,2.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包括肌腱和韧带。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 。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力功能有赖于肝血之濡养。,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在志为怒,怒属于一种不良的精神刺激,大怒易致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郁怒可引起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肝开窍于目,泪自目出,正常情况下可濡润、保护眼睛。,(五)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

19、主纳气。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1.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所藏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可以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藏精,精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肾中精气按照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肾阴和肾阳两种。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阳又叫“元阳”、“真阳”。,2. 主水,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一方面,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之阳气促进其它脏腑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尤其是脾肺两脏。另一方面

20、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之浊液,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化为尿液贮存在膀胱中,在通过肾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正常地生成和排泄,从而主宰人体津液代谢的最主要过程。,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固摄、受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防止呼吸表浅,保持吸气的深度的作用。,4.在体合骨,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髓居骨中,滋养骨骼,骨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肾精化生之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精与血是互为滋生的,“发为血之余”,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发为肾之外候,发的生长状态,是肾的精气盛衰的反映。肾藏精,精能化血,精血

21、旺盛,则毛发茂密色黑而润泽;老年人肾气虚衰,头发变白而易于脱落。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二阴,前阴是指尿道和外生殖器,有排尿和生殖的作用;后阴即肛门,有排泄粪便的功能。,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情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唾是口津中较稠厚的部分,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唾为肾精所化。,二、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以“通”和“降”为主要特点。,(一)

22、胆,胆,贮藏精汁,功能似脏,又为奇恒之腑。胆与肝由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二)胃,胃,又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胃体部分称为中脘。胃与脾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1主受纳与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脏器。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23、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一是小肠将消化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将食物残渣输送到大肠;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剩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渗入到膀胱,形成尿液。,(四)大肠,大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五)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中央,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属络

24、而构成表里关系。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三焦部位的划分及生理功能特点(1)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头面部,称作上焦。主要功能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灵枢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形容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2)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和胃。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灵枢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中焦如沤”,形容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状态。(3)下焦: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将下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下焦如渎”,形容下焦排泄水液及糟粕的功能状态。,三、脏腑

25、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联络六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全身组织器官,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构成的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协同和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病理上,也是按着一定规律相互传变、相互影响。,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审证求因 ”“天人相应”,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第 三 章 病因病机,外感因素,七 情 饮 食劳 逸,病 因,六 淫疫 疠,痰饮瘀血结石,内伤因素,病理产物,其他因素,外伤兽伤医源,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这六种自然界正常

26、的气候变化,一、六淫 (淫:太过浸淫不正常),寒,暑,湿,火,燥,风,六淫: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形成的一类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气,太过不及急骤变化,导致人体发病,六淫,六淫致病共同特点:,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2.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3.地域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挟 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5.转化性:六淫邪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风为百病之长,3.风性主动,一、风,2.风善行而数变。,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3.寒主收引 (收缩、牵引),2.寒性凝

27、滞 (凝结、阻滞),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二、寒邪,三 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四、湿邪,3.湿性粘滞(粘腻、停滞),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2.湿性重浊,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五:燥邪,温燥(初秋,燥与热结),凉燥(深秋,寒与燥结),2.燥易伤肺,3.火易生风动血,2.火易扰心神,六: (热、温)邪,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4.火易耗气伤津,5.火易致肿疡,阳盛、邪郁化火而成 例:五志化火,阴虚生热,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暑无内生),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肝阳化

28、风,阳虚温煦不足而成。 例:心阳虚、肾阳虚衰,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3. 劳逸 过劳:劳 力、劳神、房劳。 过逸: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1.七情 伤及脏腑 影响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2.饮食不节 不洁 偏嗜,二、内伤致病因素,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二、内伤致病因素,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喜(喜伤心)则气缓 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2神气涣散而不藏,怒(怒伤肝)则气上 1疏泄失常上逆 2肝不藏血而出血,思(思伤脾)则气结,恐(恐伤肾)则气下惊(惊伤心)则气乱,悲(悲伤肺)则气消忧(忧伤肺)则气郁,中 医 诊 断 学,望诊,即

29、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 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局部、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 重点内容:望神、望色、望舌。,第1节 望 诊,一、望 神,望神,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神志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以判断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1.有神与无神的区别,2.假神 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 如原来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是由于精

30、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是临终前的预兆。,二、望 色,在疾病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称为“病色”。病色可分青、赤、黄、白、黑五种。,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主要是听病人的语声、呼吸、咳嗽及呃逆等异常变化,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 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气、病室气味、分泌物及排泄物的异常气味,以辨别病证。,第2节 闻 诊,问诊内容:问寒热、问汗、问头身胸腹、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经带胎产、问小儿。 历代医家将其总结为“十问”,并编成歌诀。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31、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第3节 问 诊,第四节 切 诊,寸关尺的定位,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2、再定寸、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与脏腑配属的原理,诊脉方法,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1、举:轻取2、按:重取3、寻:中取循法、推法、总按、单按,93,总按,单按,病脉,1、浮脉、沉脉2、迟脉、数脉3、洪脉、细脉4、长脉、短脉5、虚脉、实脉6、滑脉、涩脉7、弦脉、紧脉8、结脉、代脉、促脉,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崔氏脉诀

32、:“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诊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脉位分类浮脉,【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脉理: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浮紧表寒浮数表热浮缓伤风浮芤伤暑,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濒湖脉学“如石投水,必极其底。”脉诀汇辨“有深深下沉之势”脉诀刊误“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

33、沉脉也。”,脉位分类沉脉,【临床意义】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诊家枢要:“迟,不及也,呼吸之间,脉仅三至”,脉率分类迟脉,【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凡阳虚不足,命门火衰者,多见迟而无力之脉。症见畏寒泄泻,腹痛喜按口吐

34、冷涎等“作者临床常见五更泄,多见迟而无力的脉象,特别是两尺尤甚,以四神丸补命门火,温脾阳。”刘冠军,脉率分类迟脉,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等)四诊抉微“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若论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可不知。所以然者,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脉反变迟矣。”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有潮热者,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又如脑膜炎,常因脑压增高,出现高热、脉迟,须脉证合参,勿作寒论。以免误诊”刘冠军,长期进行体育煅炼的人,坚持练气功的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缓为身体良好的表现。,4、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濒湖脉学:

35、“一息六至,脉流薄疾”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5、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脉经“与数脉相似”,脉流利度分类滑脉,【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素问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脉流利度分类滑脉,1)主妇人的孕脉:气血充盛景岳全书“妇女脉滑数而

36、经断者,为有孕”脉诀“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2)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明显景岳全书“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6、涩脉,【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如雨沾砂,如病蚕食叶”脉经“细而迟,往来艰,或一止复来”,脉流利度分类涩脉,【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1)涩而无力伤精、血少多见于亡血,失精,闭经,死胎,或精冷阳萎金匮要略“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诊家枢要“涩,为少血,为无汗,为血痹痛,为伤精”,脉流利度分类涩脉,2)涩而有力实证(痰食积滞、瘀血)气、血、食、痰阻碍脉道,脉行不

37、畅金匮要略“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主瘀血:凡胸痹、腹中积块、症瘕、痛经、经闭,及附件包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可见之素问脉要精微论“涩则心痛”,7、弦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脉经“按之如弓弦状”脉诀刊误“状若筝弦,从直中过,挺然于指下,曰弦”濒湖脉学“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脉的紧张度分类弦脉,【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疾等多见弦脉伤寒论“脉弦者,必两胁拘急”金匮要略“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疟脉自弦”内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痛”,8、紧脉,【脉象特

38、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脉经“如切绳状”诊家正眼“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脉的紧张度分类紧脉,【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寒主收引,脉管内缩故紧多见于寒邪内侵引起的伤寒发热,头痛咳嗽心腹痛或胀满,呕吐泻利,阴疝痃癖等脉诀刊误“紧为寒为痛”金匮要略“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紧脉,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第二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一、表里(一)表证1表证定义:指外感六淫邪气侵犯皮毛、肌腠、经络所表现的证候。2表证辨证要点:(1)有感受外邪的病史,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2)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为必有症状。,一、表里(二)里证1里证定义: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

39、腑、气血、骨髓等受病表现的证候。2里证辨证要点:(1)病位已不在表,也非半表半里。邪已深入于内。(2)以病邪入侵不同的脏腑而症状各异。,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一、表里(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二、寒热(一) 寒证1寒证的定义:是指感受阴寒邪气,或人体阳虚阴盛所产生的证候。2寒证的辨证要点:(1) 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是寒证的主要病理机制。(2) 因阳气受遏或不足,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以恶寒肢冷、蜷卧,面白,舌淡苔白滑等表现为主症。,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二、寒热(二) 热证1热证的定义

40、:是指感受阳热邪气,或人体阳盛阴虚所产生的证候 。2热证的辨证要点:(1) 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理机制。(2)以发热、恶热喜冷、面红目赤、脉数等为主要表现。(3)有热伤津液表现,如渴饮、大便干结、苔黄干等。(4)可有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的表现,如见吐血、衄血等。,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二、寒热(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三、虚实(一) 虚证1血虚证(1)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证候。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

41、细无力为基本表现。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三、虚实(一) 虚证2气虚证 (1)气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2)气虚证的辨证要点具有病程长,多见于体弱或年老等发病学特点。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劳累后加重,舌淡,脉虚无力等为基本症状。,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三、虚实(一) 虚证3阴虚证 (虚热证)(1)阴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2)阴虚证的辨证要点:因阴液亏虚。机体失其濡养,故以咽干口

42、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细为主症。 虚火内扰则有手足心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等症。,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三、虚实(一) 虚证4阳虚证 (虚寒证)(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三、虚实(二) 实证1实证的定义: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所产生的有余、亢盛等一系列病证的统称。2实证的辨证要点:(1) 实证是邪实正未虚,正邪剧争所致。(2) 因病邪性

43、质各异,症状表现多端,具体辨证详见有关各节。,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三、虚实(三)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四、阴阳(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2阴证的辨证要点:以虚寒证的表现为主。精神萎靡,气短声低是虚证的表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是里寒证的表现;舌淡胖嫩,脉迟弱均为虚或虚寒的舌脉。,第二章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四、阴阳(二)阳证 1阳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可概括于阳证的范围

44、。临床上主要指实热证。2阳证的辨证要点:阳证具有实证、热证的证候特点。身热面赤,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为热证的表现;声高气粗,大便秘结等又是实证的表现;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实热之象。,脏腑辨证,概述:根据中医的脏腑功能,结合四诊及八纲的分析,来确定疾病的具体部位意义:是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在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证,一、心与小肠辨证,概述:心的生理、病理1主血脉2主神明3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心病的主要症状,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主神明:心烦、失眠、多梦狂乱、神昏谵语开窍于舌:口舌生疮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心病常见证候,一心血虚证二、心阴虚证三、心气虚证四、心阳虚证五、心阳虚脱证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八、痰蒙心神证九、痰火扰神证十、瘀阻脑络证,(一)心气虚证、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1、心气虚概念:是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的证候成因:久病体弱;年老气衰临床表现:气虚证心动无力症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心胸闷、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脉舌淡、苔白,脉弱,养心汤,2、心阳虚证,概念:是心阳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临床表现:阳虚心失温养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