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二诊试卷分析以及后期备考建议.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69274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二诊试卷分析以及后期备考建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成都二诊试卷分析以及后期备考建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成都二诊试卷分析以及后期备考建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成都二诊试卷分析以及后期备考建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成都二诊试卷分析以及后期备考建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成都“二诊”试卷分析以及后期备考建议,聚焦热点突显思维能力 整合资源构筑学科体系,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雷志伟 2013年4月25日,二诊能力考察思维图,史学常识,史料分析,图表数据分析,史论鉴别,概括信息,评析史料,比较论述,史学常识,【“二诊”1】一些史学家称唐朝为“李唐”、宋朝为“赵宋”,那么被认称为“元魏”的是 BA.战国时期的魏国 B.北魏 C.三国时期的魏国 D.元朝,【深度剖析】本题考察的主要是史学常识,中国的姓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统治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孝文帝意识到鲜卑族文化落后,便推行“汉化”政策。在一系列改革中,姓氏“汉化”是其中一项。他首先于太和二十年(497)春,

2、诏令改姓为元氏(元即天下第一,初始之意),又诏令将l00多个拓跋氏族改为汉姓。所以北魏也叫元魏。 本题立意很明确,主要是考察宗法制的内容,同时也考察到了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内容。本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其实在初中的教材上就已经讲到了孝文帝改汉姓的史实。而人民版教材只是在选修改革史部分有提及这个内容,但并不详细。所以这也体现了初高中历史的一个衔接问题。所以希望后阶段通史的梳理比较重要。关于史学常识,应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史料分析(原因、现象、内容、评析、甄选、推测),【“二诊”2】西汉初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促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是 BA.“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3、B.“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C.“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D.“国家置市易司,笼制百货”,【深度剖析】这道题是典型的史料分析题,命题人以“史料”来印证“史料”的思路,是考察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重要表现。我们要教会学生“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本题其实就是在“问西汉促成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A、C、D三项都体现了国家对商业的严格管理,属于同类别的选项,而B项提到了国家政局稳定,市场统一,交通便利的条件,这些都是促进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些我们教师都有讲过。另外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民阶层的出现拉动市场上的消费需求,自然就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这一点也很重要。,2、“咬文嚼字

4、,抓住核心”。毕竟历史学科不是语文学科,虽然文言文字句的理解需要用到语文学科的分析过程,但也有我们历史学科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抓住文句中的核心即可理解大致内容,从而进行考点定位,解答出正确的答案。,3、“细节归类,考点定位”。任何历史的文言文题目都各自的“破绽”即关键词语,对于较长的文言文字句,要教学学生对这些关键词语的细节进行归类,然后依次去寻找考点,进行考点定位,知道考察的哪一本书,哪一个专题,哪一节课,哪一个知识点。,1、“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要认识文言文,首先必须要熟记课本上已有的文言文字句,先把握住这些“点”,然后再从整段文言文内容去理解这条“线”,最后结合这条“线”去认识此段文

5、言文字句所反映的知识“面”。,历史文言文题目解答剖析方法,学生对于这些文言文的史料一般比较头疼,无法准确的理解选项所体现的意思。针对文言文的理解问题,我有一些个人的建议:,史料分析(原因、现象、内容、评析、甄选、推测),【“二诊”3】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诰”)负责起草。这一变化 CA.精简了官僚机构 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辅的权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度剖析】这道题是史料推理现象的题,从“中书舍人”“不再起草诏令”到由皇帝差遣的人负责起草,这是一个皇权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削弱相权的过程,命题考察的意图

6、很明显。但本题有一个瑕疵的地方就是问法上有点歧义,“这一变化”怎么样?“宋沿唐制,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称为“两制”。北宋前期的中书舍人,往往是寄禄官,不实任其职,而在中书的制敕院内设舍人院,另以他官任知制诰草拟外制。知制诰、直舍人院都是代行中书舍人草拟外制之职,故通常又以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并称为两制。”所以B项说法也不算错误。若将“这一变化”更改为“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就更具有指向性了。,史料分析(原因、现象、内容、评析、甄选、推测),【“二诊”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到:“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 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

7、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D A.评议国政是非 B.宣扬理学道统C.培养科技人才 D.引导地方习俗,【深度剖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从繁杂的史料中找到有效关键的信息,旨在考察学生对史料内容的分析能力,本题所选的材料的信息很明确,强调学校引导地方习俗的功能。由于学生在课本上面学到过“学校成了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所以很容易被误导选A项。观察近几年的高考材料选择题,对材料的选定很少有“断章取义”的,一段材料中间有出现省略号,当然给人很大的思考空间,未必就一定是D项的答案,所以我认为命题人在此有些欠妥。,史料分析(原因、现象、内容、评析、甄选、推测

8、),【“二诊”5】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DA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 B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C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 D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深度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内容的评析能力。对某段史料的过程进行评析,有曲折有发展,命题意向很明确,本题学生的容错率较低。命题人从某一个小的历史现象出发,折射出近代教育发展的过程,立意点很好。可以看出,本题材料所体现的时间主要是晚清与民国之交的

9、时间,思想上传统与新学的碰撞也反映在近代教育转型的变化上。,史料分析(原因、现象、内容、评析、甄选、推测),【“二诊”6】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获奖文章大多持有君主立宪论 应征文章大多数持有君主立宪论征文评选者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当时的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AA B C D,【深度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内容的甄选能力,也是对材料“去粗存精”“深加工”的处理能力。时间界定在1911年冬,即晚清政权即将覆灭的时期,对“君主

10、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探讨,其实就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探讨。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获奖已经表明时代的潮流。对于本题,我们要教会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不能出现“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现象。,史料分析(原因、现象、内容、评析、甄选、推测),【“二诊”7】国民党曾经盛赞共产国际和苏联“团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人民,领导着他们为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而进行斗争”。国民党此举意在争取苏联AA支持国民革命 B协助收回东北主权C援助抗日战争 D制衡美国全球霸权,【深度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内容的鉴别推测的能力,依据某段史料来推测意图或主张,也是高考考查的一项基本能力。此题

11、涵盖的信息比较大,学生要通过题目中的材料和选项一一进行排解和分析,确实有点难度。其实,这也是在考查历史的阶段特征。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就明确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与共产国际代表还就此协商国共两党合作的事宜,希望共产国际和苏联能支援中国的此时的国民革命。,图表数据分析,【“二诊”8】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表1所示的数据变化 表1 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C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 B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C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D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深度剖析】本题

12、考查的是学生对图表数据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近年来,多地高考试卷上都有体现这类题型,它涵盖了图表数据,隐形基础知识,以及综合分析的内容,是对学生历史素养高水平的考查。对于此类题目,最担心的是学生容易“钻牛角尖”,表现任何历史时期的数据变化不一定就必须要依据教材。对于图表中个别的“逆差”现象可以忽略掉,以大体为重。如本题:1958年至1960,1960至1963年两个阶段的走向完全相反。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农村人口下降,自然城镇人口上升;而1960年,“八字方针”局部纠正错误,使得农村经济得以恢复,农村人口自然上升。,历史图表信息题解答技巧,图表信息看两样,数据走势有名

13、堂。起伏较大准有戏,考点定位细思量。个别叛逆别纠结,找准主体慢拿捏。事出有因必蹊跷,多问多思出症结。,【“二诊”9】“他们的著作中透露出我们现在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即使是奴役中的平等也行。一切妨碍他们理想目标的东西都应该被消灭。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私人权利,只存在公众利益。”与“他们”的政治倾向最为接近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CA君主立宪派 B吉伦特派 C雅各宾派 D热月党人,【深度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内容的鉴别与推测的能力。在选修民主思想与实践中讲到了雅各宾派为了应对国内外危机采取“恐怖统治”,包括“经济恐怖”和“政治恐怖”。特别是“经济恐怖”政策中,有效打击了个人

14、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的行为,这种行为保证了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平定了国内反革命的叛乱和打败了反法同盟。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公众利益”。,史料分析(原因、现象、内容、评析、甄选、推测),【“二诊”10】图1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D 为了给信仰留出地盘,我只得废除知识 理性需要用信仰和想象来补充 艺术应当服务于道德A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B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D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史料分析(原因、现象、内容、评析、甄选、推测),【深度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评析的能力,康德作为启蒙运动时期的“另类人物”,他的观点确实让我们有点手足失措,启蒙运动时期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

15、想家大谈理性主义时,卢梭却抛出了浪漫主义,其实浪漫主义相当于给理性主义者当头泼了一头冷水,卢梭首次对理性进行了反思。如爱弥儿著名的“一个萨瓦省牧师的自述”中指出,在宇宙这个系统中,和大自然的和谐匀称相比,人类是那样混乱和没有秩序。地球上的罪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理性,理性产生的科学、艺术、哲学和道德将把地球变成一片荒芜。他看到,人们固然在将理性用于科学和艺术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理性在这使用的过程中却变成了人欲望和激情的工具。 康德的思想主张继承了卢梭的浪漫主义,继承了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人非工具”“理性需要用信仰和想象来补充”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就是在阐释理性并不能拯救人类世界,人类不应该

16、被冷冰冰的理性原则所束缚,回归天意,回归自然,从道德的角度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才是人类世界发展最终目标。,史论鉴别,【“二诊”12】图2所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成员国。他们正在就取消关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环境等议题进行谈判,有望于2014年4月达成最终协定。这一组织 A涵盖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与APEC区域有所重叠将消除国际间的贸易纠纷 将使参与各国同等获益A B C D,【深度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内容鉴别能力。鉴别史料信息的依据课本的基础知识。“北美自由贸易区”是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个国家组成的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这个三个国家从

17、地理位置来讲,都位于北美洲,都毗邻太平洋和大西洋,所以它们既是是APEC成员国,也是TPP成员国。,概括信息,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

18、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分)。,自然科学成就,思想解放的条件,中西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桥梁,信息概括题解答技巧,大段材料分段落层层理解逐条过语言简练要干脆切忌抄文废话多,概括信息,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

19、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

20、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10分)。,【深度剖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评析的能力。关于评析史料我有些个人的建议:1、史料评析有“评”才有“析”。学生对某段史料的评论和分析是史料信息处理的一项基本能力,评论和分析的对象都必须依据史料内容展开,要有理有据,语言简练,切忌空、大、泛的问题。2、分级评析。评析史料要从材料的各个方位入手,按照材料的层次段落分级评析,这样才会保证全面去把握史料内容,不落下观点“死角”。3、评析的内容需要整合主观的语言。既然是评论和

21、分析,当然需要自己的语言,若一味地抄袭史料,那就不是“评析”,而是“陈述”。4、评析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要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过程也是对一般历史现象分析的过程,要对这些现象进行评析,就必须透过它们,认清本质所在。,变化: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排斥转向宽容(2分)。(若答出从“孔子或耶稣”变为“孔子加耶稣”可给1分)原因:前期,民教矛盾尖锐(或中西文化冲突严重)(2分);传教士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了解日益加深(或传教士自身素质的提高)(2分)。影响: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促进传教活动的快速发展,教会形象明显改善;传教士通过缓和与中国知识精英阶层的矛盾,进而缓和了

22、民教冲突)(2分);传教士所有活动的目的仍然是用基督教征服中国,其宗教迷信和文化侵略的一面不可能改变(2分)。,比较论述,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

23、误读)(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4分),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4分)。,【深度剖析】比较论述是近年高考常见的题型,比较题一定要去找准比较点,本题比较这种特殊的粮食制度的译法,其实就是比较“收集”和“摊派”的主要区别,“摊派”一词较“收集”一词程度要深,范围要广,“摊派”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这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二诊”后阶段复习备考建议,新课程历史高考命题的视角,1、高中新课程下的史学视角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范式(或称阶级斗争范式),发展为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

24、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四种范式。2、高中新课程历史突出了一条主线: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人类文明史有三个分支:政治、经济与文化文明,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3、人类文明是纵向发展主要是三个阶段:(古代)农业文明时代的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近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汇;(当代)信息文明来临,全球化加速与多样化的世界。4、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具有时序型(即历史课程必须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呈现)与整体性(即历史课程必须全景式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面貌)的特点。这种整体性,既是指历史的时空(时间上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空间上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又是指人类社会

25、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学生主观题作答普遍存在的问题:照抄材料现象普遍;阅读理解能力薄弱,题意把握不准确;归纳概括能力差,答题没有条理;书本知识掌握不熟练,没能做到真正理解记忆;答题欠规范,表述过于口语化。摘自2013年历史高考试卷分析报告,一是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学生精准的审题,对于节约答题时间、获取高分帮助很大。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答案一般在材料中。题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答案一般与教材知识关联,从书中寻找。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答案要二者兼顾。二是加强对学生阅读材料的训练。高考注重对学生“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其中”基本能力“

26、就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材料教学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概念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历史核心概念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对历史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充分理解,重点记忆。四是加强对学生答题格式的训练和指导。在阅卷过程中,不少学生答题严重缺乏条理。语言也缺乏精炼。很多学生就是密密麻麻的一整段下来,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云或难以抓住其要点。,复习备考建议:,五是针对开放性题型,要训练学生多层次的思维。读图也好,读史料也好,只是手段和切入点不同,但背后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还是一样的。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要强化对学生理解、分析、思维、视野等能力的训练。在面对不断灵活和开放性的试题面前不至于措手不及。六是对于历史时间序列的掌握非常重要。历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历时性,所有的变化、特征等都需要放在长时段中才能找出其要点所在。在专题性的教材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历时性的知识需要我们中学老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学生掌握的历史都是破碎、零散的点状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