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富里乡发展有机产业的群聚.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70352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莲富里乡发展有机产业的群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花莲富里乡发展有机产业的群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花莲富里乡发展有机产业的群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花莲富里乡发展有机产业的群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花莲富里乡发展有机产业的群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87 花蓮縣富里鄉發展有機產業的群聚 之可行性研究 謝依霖 1* 陳紫娥 2 李美玲 3 沈聰明 4 陳源俊 5 . I-Lin Hsieh 1* Zue-er Chen 2 Mei-Ling Lin3 Tsung-Ming Shen4 Yuan-Jun Chen5 1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Graduate student of 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Hualien, Taiwan. , R.O.C. 2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Pro

2、fessor of 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Hualien, Taiwan. , R.O.C. 3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博士生 Ph.D. student of Institute of Nature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4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兼課長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Hualien District Agriculual

3、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Hualien District Agriculu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摘要 近年政府為因應農業所面臨政經與社會環境的變遷,配合當前環境之需要, 有機農業 與休閒 農業的推廣與建構皆 為 農業政策中重要的策略 。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以推動全村共同有機農業村為濫觴,朝向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一體的理念發展, 經過幾年的推廣 與落實已具有初步成果。然而羅山有機農業村發展至今,因有機耕作生產成本

4、過高、相關資材取得不易、有機農產品產量與種類不足等問題不易解決,若有較具規模、多元與互補產業共同經營,應可改善目前面臨的困境。 產業群聚 具有 互補、良性競爭的優點 ,因此 結合各村的資源 共同發展有機農業村形成產業群聚,以因應 目前 有機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且可 增加有機作物的產量 及農產品多元化,以 提升競爭 力 , 活絡農村經濟之成長 。富里鄉推動有機產業在時空具有優勢的條件,惟當地居民的態度與意願是否一致值得一探究竟。本研究擬以羅山有機農業村為據點,調查鄰近的竹田村、石牌村、豐南村、永豐村的自然與人文基礎環境,及了解社區組織幹部與村民對發展有機村的態度與意願,探討富里鄉發展有機農業村產業

5、群聚的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四村具有發展有機產業的群聚之優越條件,透過問卷與訪談也發現社區組織幹部與村民持高度的肯定,惟需政府相關部門協助發展有機產業之各種過程。 關鍵 詞 : 有機農業、產業群聚 壹、 前言 農業過去是當時台灣社會的重要產業 ,但隨著整體經濟的重心逐漸移往工商業發展,且農業生產達到飽和下,導致村民紛紛向外發展,農村人口呈現負成長情形 ; 人力的不足,農民開始採用機械化的耕作方式,並使用農藥、化料來追求產值的提升 (1)。 此受工商業影響下的現代農業,其不當的耕作方式與長期漠視自然環境的耕作型態,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引起農業生產力衰退、危害居民的健康等問題。 有機農業的發展便是為取

6、代從前高投入、成本密集的農業,以兼顧生態、生產及生活等層面。有機農業是在耕作過程中 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 ,並強調 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帄衡之管理系統 ,以達 自然資源循環永續 利用原則 及 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 ,並顧及 生產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88 與生活 層面。因此 世界各國將有機農業列為重要發展項目之一 (2),在國內政府也將 有機農業 的推廣與建構 列為 農業政策中一項重要的策略 。 發展有機農業需有其環境因子之考量,要求乾淨無汙染的水源與土壤、空氣等;東台灣長期因交通較不便利及人口密度低,相較台灣其他地區的工商業的發展有極大的落差,但也因此在有機農業的發展上,具備了先

7、天優良的條件 (3)。黃璋如( 1997) (4)分析台灣 因 耕地面積過小,建議集合附近農民一同合作,也較不易受鄰近農場之病蟲害傳染及化學藥劑的影響 ; 有機農業又是勞 力密集的生產方式,合作關係可提供較足夠的勞力,如採行合乎有機農業理念之農牧綜合經營、建立農場與牧場間共生互助之管道,或數個農場共同製作有機堆肥亦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村就業機會等。因此有機栽培的生產以集村的方式來全面落實發展經營,更可達成有機農業三生一體的願景 (5)。 過去受自然資源條件限制而難以生產大量農業商品及製造事業的鄉村,因低度的開發,在自然環境方面反而得以保存自然之美;且近年因國民生活休閒需求的情況下,台灣開始大

8、力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以振興地區農業與農村地域發展,解決經營規模小、農業就業者高 齡化等農業經營困境 (6)。社區型休閒農業的發展則是朝向營造一個具有生態、文化、休閒特色的生態農村為目標 (7)。 位於 花東縱谷南端 的富里鄉羅山村便在台灣目前有機農業與休閒農業發展趨勢下,因 充分具備了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 ,加上擁有豐富的天然景觀及生態資源,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相關部門持續規劃推動下, 經在地的行政、農業機構及村民的認同,組成本村有機農業之發展委員會,建構了全國第一個有機農業村。 且以全村居民採行有機耕作的方式 與提供泥火山豆腐製作、農家體驗活動等 ,來顯現農村發展社區型休閒農業的

9、獨特性, 同時 結 合村內的自然景觀如羅山瀑布、泥火山, 來增加農村的吸引力。有機農業的本質是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且農民從事有機耕作逐漸提昇收入,居民的鄰里關係與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使得整體發展得以朝向落實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有機農業村。 經過幾年的推廣,羅山有機休閒農業村建構已有初步之成果,農村的發展與農民的收益有獲得改善 (3)。 陳玠廷( 2006) (8)的研究也指出雖然有機農業的經濟產值不見得完全符合居民們的期待,但透過有機農業的發展,確實重新拾回對農業耕作的動力,也改變居民生活 的態度與居民間的社會關係;過去因不當耕作的方式所造成生態環境與景觀破壞,也在這幾年有機耕作的型態下

10、逐漸復甦。 然而從事有機耕作的農民多面臨產銷與有機相關資材取得不易的 問題 (9), 目前政府部門仍無專門負責有機農業的單位,而是分散在農委會畜牧處與農糧署之農業資材組及糧食生產組,各部門之負責官員又只是兼管有機農業,且無論是預算分配,或人員配置,有機農業在官方的施政架構中,佔據的位置其實相當邊緣 (10) (11)。陳能敏( 1996) (12)建議在臺灣施行永續農業的作法需有法規與政策 配合 ,建議 以合作經營方式 改善小農制的限制 , 將資訊系統運用於農業管理上 , 對 業者本身要 求 自我調整、多元化經營、研發本土化的整合性農業技術。 羅山村 也面臨有機耕作生產成本過高、相關資材取得不

11、易、有機農產品產量與種類不足,各方面觀光休憩資源仍顯不足等問題 。 同質性與上下游產業的體系集結 可 形成產業群聚的現象 ,其 效果可以讓產業之間彼此產生互補、良性競爭的優點 (13)。 近年來產業群聚現象吸引許多研究領域的關注,主要是因為產業群聚的觀念與分析模式,提供一個有效率的方式,思考區域內產業間的互相依賴關係,和協助政府擬定區域產業政策。然而群聚的界定會 因為區域特徵、產業類型與資料完整的差異,使用不同的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產業群聚具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端視其縱深程度和複雜性而定 (14)。 Porter( 1996) (15)認為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是趨向群聚式分布,呈現由客戶

12、到供應商的垂直關係,或由市場、技術到行銷網絡的水帄關聯;因此以群聚為單位,應用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89 鑽石體系理論解釋某種產業的興起與競爭優勢,再進一步運用到企業策略與國家政策。且每個產業群聚不僅直接對國家生產力產生貢獻,也會影響到其他產業群聚的生產力。這意味農業等傳統產業群聚非但不該放棄,反而應該升級。且 新的產業與產業群聚最好是由既有的群聚中萌芽,此外產業群聚也最有利於產業創新。 鑽石體系理論是一個雙向強化的系統,其中任何一項因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到另一項的狀態 (15)。包含: 1.生產要素:乃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考量: (1)人力資源中工作量、技術能力、

13、人事成本等面向; (2)天然資源中先天資源的充沛、土地價格、水力、礦力等資源; (3)知識資源為大學政府研究機構、私立研究單位、統計部門、同業公會等的配合;(4)資本資源如資金成本; 5.基礎建設如運輸、通訊、健保等層面。 2.需求條件:乃本國的市場對該 項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為何,因此須對客戶廠商有更多更充分的認識。且國內市場除了提供廠商對客戶更多更充分的認識、行動上更多的自信外,還可以讓客戶與公司的技術主管、管理階層直接面對面溝通,以便充分掌握客戶的處境。 3.相關產業:乃健全的相關或支援產業所形成的上下游產業型態,可提高競爭力。 4.企業策略:即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型態

14、,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表現。 5.機會:是重要的角色,形成原因可能是科技新發明、生產成本突然提高、全球或區域市場需求劇增等,會打破原本的狀態,提供新的競爭空間。 6.政府:包括政府的補貼、教育、資金市場等會影響,有可能是助力、有可能是障礙。 因此發展有機產業群聚,可因地緣鄰近性,使農戶 獲得較佳的溝通機制、知識的流通也會較佳,各村農民在有良好的互動下,也能快速擴散有機耕作的相關技術,有助於有機農業的發展 與 農產品品質的維護。此外產業群聚可發展較健全的銷售機制、可提供多樣化的農產品及多元化的休閒體驗以提升競爭力,改善生活;如農業器具、種子及種苗、有機肥料及相關所需資材等可經由大量採購以降低費

15、用。 富里鄉已有 五 個有機水稻的農業產銷班,每期作生產二百餘公頃的有機水稻,區位上已 擁有發展產業群聚的優勢。在陳志綸( 2006) (16)研究也指出上至政府機關,下至基礎的生產者,皆認為有機米的轉作與生產,在富里地區的前景是相當看好,也一致認為有機米產業在富里鄉有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因此 若 以羅山村 做為 有機村 的 據點, 結合鄰村的竹田村、石牌村、豐南村、永豐村四個村, 共同建構富里鄉有機產業的群聚, 應可解決目前 羅山村 有機 產 業發展的困境 並 提升競爭力,且 能 擴大形成全面性的有機農業栽培區域,活絡農村經濟之成長,促進花蓮地區農業安全體系及有機休閒產業的永續發展。 然而羅山

16、村鄰近的 竹田村、石牌村、豐南村、永豐 村四個村 的自然環境與農業資源是否具有發展有機農業的條件; 而在運作過程中,村民本身的態度、參與的意願及團體組織的向心力 皆 是 發展 有機 農業 村產業群聚的關鍵因素 。因此本研究目的想 了解 四個村的 自然基礎環境 ,各村 的社會結構、組織及人文資源,及各社區組織與村民對發展有機村之態度與意願 ,進而 評估羅山有機村鄰近石牌、豐南、永豐、竹田等四個村里發展為有機 產 業群聚產業之可行性。 貳、 材料與方法 1.研究區域概述 花蓮縣富里鄉位於花東縱谷的南端,兩側為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板塊擠壓而成的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 富里鄉 所在位置偏海岸山脈, 地理

17、環境多變化, 境內有高山、帄疇、流水、瀑布、溫泉等豐富 的自然 景觀。本區較無汙染性的工業工廠,空氣品質佳,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90 主要的水源來自東部海岸山脈,為無汙染的山區;大部分可耕農地屬於海岸山脈火成岩土系,土壤肥沃。此外並有綿延不斷的綠油油稻田,金黃色油菜花田等四季不同的農村景緻。本 研究 區域為羅山村鄰近竹田 村 、石牌 村 、永豐 村 、豐南 村( 圖 1) 。 各村之介紹如下 (17): 圖 1 研究區域圖 竹田村位處鄉境中區,在鄉治中心富里村北約六公里處,形勢東西長、南北狹,東隔海岸山脈與台東縣成功鎮接壤,西潰秀姑巒溪與卓溪鄉崙天村遙對,南以九岸溪與羅山村

18、分野,北與新興村田疇相依。全村面積有 15.2 帄方公里,村內共有二十五鄰 486戶 1357 人,分居於竹田(後街)、溪埔 (源和 )、埔頭 (富田 )三個聚落,住民以來自北部桃、竹苗的客家人居多,另有來自中部台中、彰化等地的閩南籍,都是日治以後才大量遷入本鄉開墾的移民,帄埔族人則自清代就已進入本村 ,居民於帄原區主要 生產以稻米為主 ,山區六十石山有著名的金針生產 。 石牌村位屬鄉境南區,東、北側緊鄰羅山,西北側與明村以秀姑巒溪分界,西南與富里村相連,南接永豐,是本鄉十三村中,唯一未與外鄉鎮毗鄰的一個。全村面積只有4.28 帄方公里,全村現有十三鄰 354 戶 1169 人,因形勢上與鄉治

19、中心富里村緊密相連,在聚落的發展上,兩村實己互相聯合不分軒輊,成為富里村未來發展的主要腹地 ,生產以稻米為主。 。 永豐村位於鄉境南區,東隔海岸山脈與台東縣成功鎮接壤,西以鱉溪與富里村分界,南連豐南、富南兩村,北接羅山、石牌兩村,全村面積 13.82 帄方 公里,本村共有十五鄰 177 戶 588 人,居民都以務農為主業,現在主要生產以稻米為主。 豐南村位處鄉境南區,是鄉境最南的一村,東隔海岸山脈與台東縣成功鎮接壤,西與富南村耽鄰,南與台東縣東河、池上兩鄉接壤,北依永豐村,轄境廣達 35.18 帄方公旦,是全鄉面積最大的一村。現有 276 戶 799 人,居民以阿美族為主,有 487 人,佔全

20、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91 村人口的五成以上,其他則為客、閩、外省籍人士等,居民多以墾山為生。本村因山多帄地少, 對外連絡只有一條東富公路 (台二十三號省道 ),往南可達台東縣濱海,往北可抵富里村,居民大多以此為出入門戶。 水稻生 產集中於豐南社區,少數分佈在鱉溪沿岸的低地間 ,大多為未開發的處女地, 村內因海岸山脈形勢高聳,自然形成一處狹谷天險,是鄉內頗負盛名的風景區,素有小天祥的美譽。 2.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研究在基礎環境調查部分包含自然與人文基礎環境資料,採用方法為現地田野調查、歷史資料回顧、訪談收集相關資料。問卷內容之設計是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的探討所研擬的結構式問卷。

21、由於社區組織是帶領居民一同去解決共同 面臨的問題,也幫助居民克服獨立面對問題的孤立感與無助感,使個人的力量產生匯集或相乘的效果,可知在發展有機農業村的過程中,社區組織的力量會是影響發展的重要關鍵。因此本研究分別對社區組織幹部和居民以普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以使本研究在探討發展有機農業村產業群聚之可行性更為完整。 社區組織幹部認知與參與意願調查內容包含八個部分,分別為:一、對有機村的瞭解;二、 有機村發展的態度;三、有機村推動輔導的方向及資源協助需求;四、對有機村發展之信心;五、對有機村發展的期望;六、共同發展有機村的看法;七、與鄰村合作發展有機村 的意願;八、個人基本資料。 社區居民認知與參與意

22、願調查內容包含六個部分,分別為:一、對有機村的概念與認知;二、對該村發展有機村之可行性;三、有機村生活衝擊預估;四、有機村的推動輔導方向與資源協助;五、有機村輔導意願配合程度;六、個人基本資料。 問卷發放上,分成前測與正式 發放,並以前測的結果作為修正問卷的參考。而本研究是以社區組織幹部居民的認知與意願程度來了解發展有機農業村產業群聚的可行性,因此是採用李克特五等尺度量表 (Lidert-type Five Point Scale )做為問卷的測量格式。在本研 究中採以五個階段來表示對於問項的同意或支持程度,分別為 1:非常不同意; 2:不同意; 3:普通; 4:同意; 5:非常同意。 總分越

23、高,表示瞭解程度、態度及支持度等越高。 問卷回收後進行資料的彙整和統計分析工作。 在問卷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詳細考慮統計資料檔的建立、統計方法、問項的明確性、可讀性與隱私權等問題。研究者擬定問卷初稿後,為增加問卷的內容效度,進行專家問卷,修改後始成為預詴問卷,然後進行問卷預詴。本研究於正式問卷擬定前,於 97 年10 月 15 至 10 月 20 日為期十天,進行 6 份專家問卷,分別用郵寄、 E-mail 及親自訪 談三種方式蒐集資料,依專家意見整理進行問卷修正或刪除不當題目,並增加建議題目,最後修正後成預詴問卷。預詴問卷擬定完成後,於民國 97 年 10 月 20 日至 10 月 30日發放

24、預詴問卷 38 份,依預詴問卷之資料進行項目分析、信度分析,確認問卷是否適當,並進行題目的刪選,以期正式問卷能更具信度及效度。 本研究將實地 問卷調查所蒐集的資料,經整理剔除填答不全的無效問卷後,將有效問卷編碼,利用 Spss for Windows 14.0 中文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本節則針對前述各項假設檢定所提及之需要,扼要說明本研究所採用之統計方法 -描述性統計( Descriptive Statistics),運用次數分配( Frequency Distribution)、百分比( Proportions)、帄均數( Mean)、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s

25、)等分析方法作為資料的基本描述,並顯示資料的分佈狀況。 有機產業群聚可 行性評估以鑽石理論之模式建立評估項目與準則, 評比標準 概 以最適宜 至最 不適宜 之 A、 B、 C、 D 四級劃分。原則上評比為 A、 B 者,其情況良好無需 任何 改善;評比結果為 C 者 屬情況尚可、或需要稍加投入成本、 改善 者 ;評比為 D 者則為縱使投入成本亦難以達成 。各類設施評比檢討項目與標準說明如下 ( 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92 表 1): 表 1 有機產業群聚評估項目與準則 評估 類別 評估項目 A B C D 生 產 因 素 基 礎 環境 地形 栽種之作物無需 人工處理 栽種之作

26、物稍微 需人工處理 栽種之作物較需 人工處理 以人工處理亦不 適宜 氣候 氣候條件適宜、 周圍無影響 氣候條件適宜、周圍稍有影響 氣候條件適宜、周 圍影響大 氣候條件與鄰近地區皆不適宜 土壤 很適宜 適宜 較不適宜 不適宜 水文因子 水文條件佳且上 游無污染 水文條件佳上游 有污染可能 水文條件尚可上游有較不利的污染源 水文條件不佳 農業 資源 已發展有機農業面積 75以上 50 75 25 50 25以下 灌溉水源 很適宜 適宜 較 不適宜 不適宜 勞動力 可耕作人口 很充足 充足 較缺乏 卻乏 可承擔之工作量 很充足 充足 較缺乏 卻乏 成本 農民可投入的資金 有充足的資金 有資金 較無資

27、金 無資金 農 場 經 營 農民認知 農民認知 認知程度很高 認知程度高 認知程度普通 認知程度低 農民意願 農民意願 意願程度很高 意願程度高 意願程度普通 意願程度較低 社區組織 社區組織幹部之態度 很樂意推動 樂意推動 推動意願普通 較無推動意願 鄰村關係 與鄰村共同發展之意願 意願程度很高 意願程度高 意願程度普通 意願程度較低 生產技術 農民本身 有 良好生產技術 生產技術尚可 生產技術普通 較無生產技術 相關單位 協助 協助程度高 有協助 較無協助 無協助 需 求 條 件 環境維護 對自然環境之改善 改善程度高 有改善 較無改善 無改善 安全 健康 保障消費者之安全健康 保障程度高

28、 有保障 較無保障 無保障 品質 通過驗證農產品之 優勢 優勢高 有優勢 較無優勢 無優勢 相 關 產 業 種苗場 種苗場品質與需求 很充足 充足 較缺乏 卻乏 農耕機具 農耕機具之需求與品質 很充足 充足 較缺乏 卻乏 驗政單位 通過政府認證有四家 很充足 充足 較缺乏 卻乏 運銷 層面 共同運銷降低成本 需求很高 需求高 較無需求 無需求 多元產品可提高銷售量 需求很高 需求高 較無需求 無需求 地產地銷減少運輸成本 需求很高 需求高 較無需求 無需求 休閒 產業 住宿 有且發展蓬勃 少但有發展潛力 無但有發展潛力 無且無發展潛力 餐飲 有且發展蓬勃 少但有發展潛力 無但有發展潛力 無且無

29、發展潛力 機 會 法規 有機農產品法規通 過 保障程度高 保障程度高但稍 有影響 保障程度普通且 稍 有影響 保障程度普低且 有影響 區域 羅山有機村之發展成效 有良好成效 有成效 較無成效 無成效 富里鄉發展之前景 前景佳 有前景 較無前景 無前景 集團栽培避免鄰田汙染 需求很高 需求高 較無需求 無需求 政 策 中央 上位計畫 很重視 重視 較不重視 不重視 地方 相關計畫 很重視 重視 較不重視 不重視 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93 參、 結果與討論 1.問卷分析與討論 民國 97 年 11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發放問卷 300 份,共回收居民問卷 240 份

30、,其中無效問卷 39 份,共計有效問卷 211 份,回收率為 87.9。組織幹部問卷 60 份,其中無效問卷 5 份,共計有效問卷 55 份,回收率為 91。 組織幹部部份的調查,所收集來的整體樣本中,以男性多於女性,且比例更高於居民調查的比例,顯示參與組織運作仍以男性為主,女性比例較低;年齡分佈仍舊是以 50歲以上為主,但, 41-50 歲的人數比例高於居民調查的比例,表示組織幹部中,仍有不少中壯年參與;學歷也因年齡分佈偏高,顧學歷程度普遍集中於國小以下與國中程度;職業的部份有 58.8的人屬於農林漁牧,因四個村皆屬於鄉村型村落,產業結構也以農業等一級產業為主。個人帄均月收入 (元 )填寫比

31、例偏低,填答率也較低,且所收集來的數字也普遍低於真實收入。 1.1 組織幹部 分析討論 在有效樣本 55 份有效問卷中,永豐村樣本 14 位,占總樣本數 30.9;竹田村樣本25 位,占總樣本數 45.5;石牌村樣本 5 位,占總樣本數 9.1;豐南村樣本 8 位,占總樣本數 14.5。 1.1.1 組織 幹部 對有機村的了解程度 與 發展意願 組織幹部對有機村的認知高達 92,顯示組織幹部對羅山有機村的發展模式,有相當程 度的了解,因此在基礎認知上,該地區組織具有發展有機村的基本認知條件。 組織幹部的態度意向以正向的非常同意與同意為主,佔 94。 1.1.2 期望政府組織能給予的輔導方向 、

32、 資金補助 與信心 程度 其中以生產技術的相關研習為最多人認為需要佔 80,其次為病蟲害防治佔 79。資源協助以有機肥料、農耕機具為最高,佔 72,其次為驗證費用,佔 70。 農業資源豐富是組織幹部最多數認定是村落發展有機村的最佳 條件,其他條件也有 80以上的信心,在擔憂的部份則是以勞動力不足、基礎建設不足為最多人擔憂的部份。 1.1.3 組織 幹部 對 村民發展有機村 配合度的期望程度 與看法 受訪組織幹部有 80以上認為居民有其配合度與期望,且 90認同有機村的發展會帶來生活品質的改善、環境的維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正面影響。 資料顯示, 80以上的組織幹部對於其他鄰村發展有機村的看

33、大多採取正向的態度,包括提昇競爭力、發展多元化休閒產業、提高住宿量與品質等。 1.1.4 與 其他村合作意願程度 組織幹部在與其他村合作的意願程度,無論在共同採購有機資材、建立共同品牌、互相協助休閒體驗等都又 90以上的合作意願,因此,合作意願高。 1.2 居民部分分析討論 在有效樣本 211 份有效問卷中,永豐村樣本 42 位,占總樣本數 19.9;竹田村樣本 67 位,占總樣本數 31.8;石牌村樣本 40 位,占總樣本數 19;豐南村樣本 62 位,占總樣本數 29.4。 居民部份的調查,所收集來的整體樣本中,以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分佈大多都在 50歲以上(占 73.5),顯示四個村是典型

34、人口老化的村落;學歷也 因為年齡分佈偏高,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94 因此學歷程度普遍集中於國小以下與國中程度;職業的部份有 58.8的人屬於農林漁牧,是因為在邀集說明會民眾是以農民為主要的說明對象,因此,有過半數的農民,也因為四個村皆屬於鄉村型村落,產業結構也以農業等一級產業為主。在家庭帄均月收與家庭每月農業生產獲得之淨利金額屬於一般受訪者最不願意的回答、較敏感性的題目,因此願意填答的比例相當低,但仍看出部份的家庭每月農業生產獲得之淨利金額願意填答 50,000 以上的淨收入。 1.2.1 有機村的概念認識 、 認知 及發展之可行性 居民對有機村的認知高達 80, 顯示居民

35、對羅山有機村的發展模式,因地緣的關係,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因此在基礎認知上,該地區居民具有發展有機村的基本認知條件。 居民對於發展有機村的可行性也 80的支持度,可見鄰近地區的富里有機米、銀川有機米的成功經驗,給了當地居民相當多的經驗與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受訪的居民當中以有 44的居民目前已經從事有機米的耕作,其中,大部分與銀川米合作行銷。 1.2.2 對 發展有機村 預期 生活衝擊 與期望 居民對於發有機村以後對生活的衝擊程度以對資金為最高,佔 59 。其 次為勞動力不足合計佔 58 居民期望政府或有關單位給予輔導的方向以有機肥料佔 75為最高,其次為有機農產品行銷。因此,期待後續的規劃輔導應

36、重視農民在取得合理價格之有機肥料,以及如何確保有機農產品的行銷通路為最關鍵的問題。 1.2.3 接受政府輔導 或政策指令 的 配合 程度 資料顯示,居民對於相關的輔導配合意願高,無論是參與觀摩、研習等,都有高達80以上的意願。 資料顯示,居民對於相關的政策指令配合意願高,都 有高達 80以上的意願。 2.有機產業群聚可行性評估 2.1 生產因素 四村目前主要 作物與可發展作為有機作物,除竹田村有水稻與金針外,其他三 村皆以水稻為主,因此在評估時 即以 該兩項作物 為依據。 2.1.1 基礎環境 竹田村 經現場調查 與文獻資料顯示,本村作物以水稻( 305ha)與金針( 302ha)為最大宗,其

37、次為桂竹( 50ha),其中桂竹大多較無需人力管理,使用之農藥與肥料相對的較低,因此,考量本村有機作物在基礎環境上以水田及金針為評估 依據。本村以水田發展為有機作物在地形與土壤皆非常適宜,在氣候條件上因非處於封閉幸而容易受其他地區影響;另因水田所在位置在下游地區,水質容易受上游影響,是以該兩項為 B 級;金針發展區在高位台地的六十石山,獨立且與其他區塊隔離,惟高衛台地地勢非帄坦,因此除地形需稍加整理外,其他條件良好。 石牌村 經現場調查 與文獻資料顯示,本村作物以水稻( 220ha)為最大宗,其次為桂竹( 30ha),兩者差異很大,桂竹大多較無需人力管理,使用之農藥與肥料相對的較低,因此,考量

38、本村有機作物在基礎環境上以水田為評估依據。本村西界為台省 道,區內水系獨立,地勢低緩,谷地內水田發展為有機作物在地形、氣候、土壤與水文條件上皆適宜,可能的影響為周圍土地利用帶來水文與氣候。如果谷地內能夠全面性推廣有機水田,其條件甚佳,可能的影響為鄰近的山坡,這些山坡地勢緩,可利用度高,如果栽種果樹或其他旱作若無配合有機耕作,則容易受影響,。 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95 永豐村 經現場調查 與文獻資料顯示,本村作物以水稻( 227ha)為最大宗,其次為桂竹( 50ha),經認證之水田有機戶有 77 ha。桂竹大多較無需人力管理,使用之農藥與肥料相對的較低,因此,考量本村有機作物

39、在基礎環境上以水田為評估依 據。本村以水田發展為有機作物,水田所在位置皆在谷地地區,是以在地形、氣候與土壤皆非常適宜,惟因水田所在位置在下游地區,水質容易受上游影響,上游有污染性(養豬)產業是以評定為 C 級,水文因子等級將受上游影響調整。 豐南村 經現場調查 與文獻資料顯示,本村作物較多元,有水稻( 132ha)與桂竹( 100ha)兩類農作最多,水田經有機認證者有 32 ha,梅樹有 80 ha,另本村內有畜產之雞 2,300 隻與養豬 2,500 隻。桂竹大多較無需人力管理,使用之農藥與肥料相對的較低,因此,考量本村有機作物在基礎環境上以水田為評估依據 。本村所在位置為溪谷的源頭,最具發

40、展有機農作的機會,水田所在位置皆在谷地地區,為封閉型,是以在地形、氣候與土壤皆非常適宜,本區溪流中游六號橋旁有養豬戶,途經該區臭味與排水問題,是較具影響的因子,因此以有污染性(養豬)產業是以評定為 C 級,畜產之養豬戶的改善將使水文因子等級提升而調整。 2.1.2 農業資源 由四村作物栽培現況得知竹田村與石牌村目前已發展有機農業面積為 25以下,評比為 D;豐南村已發展有機農業面積為 25 50,評比為 C;永豐村已發展有機農業面積為 50 75,評比為 B。竹田村目前以靠近海岸 山脈的埔頭地區較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此區域灌溉水源來自無汙染的九岸溪,因此在灌溉水源項目評比為很適宜。石牌村目前以靠

41、近海岸山脈的區域較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此區域灌溉水源來自海岸山脈的山泉水,因此在灌溉水源項目評比為很適宜。永豐村與豐南村皆位於台九線之東側,灌溉水源來自海岸山脈的山泉水,因此在灌溉水源項目評比為很適宜 (B)。 2.1.3 勞動力 與成本 經問卷分析調查與訪談比較知竹田村、石牌村、與永豐村目前人口有老化與外流情形,因此從事有機耕作的人口是較缺乏的,評比為 C。但因耕作方式多採用機械耕作,且有機稻相較於其 他作物對勞力之需求較少,因此現階段若朝有機耕作發展仍是可承擔,因此評比為 B;可若以長期發展來看,提高工作機會促使年輕人回流鄉村,仍是有機村發展的重要環節。豐南村在從事有機耕作的勞動力則是呈現充

42、足的,評比為 B。 經問卷分析調查比較知石牌村在有機耕作之成本顯示是充足,評比為 B;竹田村與豐南村在有機耕作之成本顯示是較缺乏的,因此評比為 C;永豐村在有機耕作之成本顯示是缺乏,因此評比為 D。 2.2 農場經營 2.2.1 農民認知 與意願 經問卷分析調查比較知竹田村、永豐村、與豐南村的農民對羅山有機村的認 知程度很高,評比為 A;石牌村的農民對羅山有機村的認知程度高,評比為 B。 經問卷分析調查比較知竹田村、永豐村、與豐南村的農民對發展有機村的意願很高,評比為 A;石牌村的農民對發展有機村的意願高,評比為 B。 2.2.2 社區組織 鄰 村關係 經問卷分析調查與訪談比較知豐南村的社區組

43、織幹部很樂意推動有機村之發展,評比為 A;竹田村、永豐村、石牌村的社區組織幹部樂意推動有機村之發展,評比為 B。 經問卷分析調查比較知竹田村、石牌村、豐南村的社區組織幹部對與鄰村共同發展有機村的意願 程度很高,評比為 A;永豐村的社區組織幹部對與鄰村共同發展有機村的2009 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 496 意願程度高,評比為 B。 2.2.3 生產技術 經問卷、參考文獻分析調查與訪談比較知石牌村、永豐村、豐南村目前在有機耕作的面積較大,發展時間較長,因此在有機耕作的生產技術為普通,評比為 B;竹田村目前有機耕作的面積少,因此較無生產的技術,評比為 C。農改場對於有機耕作技術的協助意願高,因

44、此評比為 A。 2.3 需求條件 經文獻分析 (9)(18)(19)可知有機農業的耕作方式可使自然環境得改善,有 機農產品可保障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且通過有機驗證的農產品優勢也較高,因此在需求條件評比為A,此外文獻中也建議應 多加宣傳環保、多樣化的有機農產品, 應 可提高銷售量 。 2.4 相關產業 2.4.1 種苗場 與農耕技術 經訪談知有機耕作的農民是加入有機米產銷班第二班與第五班,種苗之來源由銀川永續農場提供,每期之耕作會依市場需求或其他層面之考量而供給不同的種苗,因此在種苗之需求與品質應為充足穩定,評比為 B。但往後若擴大有機耕作之栽培面積,可在對種苗場之相關細節做進一步的調查 ;有機

45、耕作的農民購買農耕機具有貸款購買新的機具, 或購買二手的農耕機具,目前現況對機具之需求顯示充足,但往後若擴大有機耕作之栽培面積,可在對農耕機具之相關細節做進一步的調查。 2.4.2 驗證單位 與運銷層面 目前台灣 已 通過 認證 的單位有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 及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經訪談知農民在驗證的費用負擔較大,是否和驗證單位的數量、驗證人員及相關驗證程序等層面有關,可在進一步調查了解,因此評比為 C。 經問卷分析調查知農民對於共同運銷及地產地銷可降低成本,及對多元化的產品可提高銷售量皆持正面態度,因此評比為 A。另透過訪談得知

46、目前農民在稻作收割後直接送往碾米廠,由花東製米或銀川永續農場收購,因此農民較不涉及產銷層面,但期可提高收購的價格以增加收入;銀川永續農場提出目前銷售管道有限制,未來若增加有機耕作之面積,也需提升銷售的管道。 2.4.3 休閒產業 竹田村六十石山在住宿與餐飲之 發展已蓬勃之發展,目前也有 97 年度農村社區公共設施改善計畫營造竹田村之綠美化,包含綠籬、生態池、義民廟彩繪等,因此評比為 A。石牌村與永豐村目前尚無提供遊客住宿與餐飲之服務,但有發展的空間,如永豐村有保存較完整的古厝及廢棄的糖廠,未來若進行規劃應可發展為特色民宿;石牌村越南新娘較多,可開發 有機材料之 越南特色餐,且社區有家政班組織,對於餐飲之開發應有發展的空間,評比為 C。豐南村目前有一家民宿五晶牧場提供住宿與餐飲服務,在住宿與餐飲也有發展的空間,且社區營造的發展已多年,因此評比為 B。 2.5 機會 2.5.1 法規 有機農業與一般農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透過外觀以肉眼進行區分,因此發展出一套驗證的機制。驗證是個生產程序的保證,包括定期及不定期的農場及設施檢查、詳細活動紀錄,及進行土壤、水質的檢驗,以確保生產者的生產過程達到標準。但過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