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06022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态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论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 、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

2、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 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

3、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赤潮:水中一些浮游生物(如腰鞭毛虫、裸甲藻、棱角藻、夜光藻等)爆发性增值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主要成因是有机污染。氮磷等营养物过

4、多形成富营养化。种群的空间格局(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生活史(生活周期):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和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总的转变过程。繁殖:有机体产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营养繁殖:从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孢子生殖: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由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扩散: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有主

5、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传播因子:传播繁殖体的媒介和动力。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繁殖价值: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或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植物的)选择受精: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存于个各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密度效应、动植物性行为、领域性、社会等级。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

6、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必然出现的邻接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效应。决定于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大气 CO2 浓度+密度制约因素:种间捕食、寄生、竞争、食物最后产量恒指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三叶草)原因: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质竞争激烈,在有限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3/2 自疏法则:进一步提高植株种群密度使资源竞争更为激烈而影响到植株存活率使得一些植株死亡的“自疏现象”现象。 (黑麦草)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社会等级:动物中群众各

7、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基础是支配行为。 (鸡群啄击)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种间竞争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度等。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如果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大小草履虫实验)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生态位: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意义: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丁群

8、落中建立种群的配置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而直接或间接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现象。意义:歇地现象(早稻、红三叶草不宜连作) 、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的现象。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

9、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它们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其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型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理由:再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物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怎先锋物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

10、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演替:在地表上不同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单元顶级轮:任何一个演替过程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 6 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顶级。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一个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其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级群落。顶级-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

11、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而成的链状顺序。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好似一张无形之网把所有生物都包含在内,使它们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的量值自基础营养级向上排列,呈现出下大上小的金字塔结构。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及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的稳定,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12、。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是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生态系统达到最稳定状态时,能自我调节并维持正常功能,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维持自身稳定性。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分解作用: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是碎裂、异化、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最不易分解的物质:腐殖质,纤维素,木质素。矿化: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信息素:生态系统中各层次生物代谢产生的参与信息传递与协调各种功能的化学物质。在个体内为激素或神经体液系统,在种群内

13、部为重内信息素(外激素) ,在群落内部为种间信息素(异种外激素)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在地球表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库: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集合。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内的转移量。第十二章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植被的垂直地

14、带性分布:高耸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风速和太阳辐射逐渐加强,而降水量一般先是逐渐增加,随后又趋于减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物群落和土壤类型从下而上也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而成带状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热带雨林(低纬度带 10 度南北纬,即赤道、热带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中国分布最广) ,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纬度湿润区) ,温带针叶林(西半球温带地区) ,北方针叶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草原生态系统: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类繁茂,种类丰富,并常出现岛状森林或灌丛,如北美的高草草原、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以及

15、非洲的高稀树草原。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稀疏、低矮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灌木或肉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中国及蒙古的荒漠草原、以及苏联欧洲部分的荒漠草原。二者之间为辽阔而典型的禾草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分布:亚热带干旱区-温带干旱区- 高原极地地区(北极) 。特点:看书第十三章 水域生态系统湿地:分布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m 的水域。湿地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

16、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泄洪蓄洪。潮间带特征:有周期性的潮汐。高潮带(只有高潮时海水才能到的,生物适应性最强) 、中潮带(中等) 、低潮带(最弱)淡水湖泊:静水+流动水,直接受河水补给围湖垦田、湖泊湿地 见 P286 沼泽 P291红树林的胎萌现象:幼苗在母体果实中萌发,悬挂在树上,胚体伸长呈棒状,成熟降落后漂浮于水面远播,或扎入泥滩定居。海洋 P293河口:P210第十四章 景观生态学景观: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斑块行的空间单元。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尺度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遥感(空中摄影、卫星影像、热红外图像) ,地理信息系统 GIS(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展示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工具) ,全球定位系统 GPS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面积在一定程度内尽可能大、形状紧凑。核心区、缓冲带、过渡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