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近八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71307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语文近八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语文近八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语文近八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语文近八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高考语文近八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浙江高考语文近 八 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 , 2010 浙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 18 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 “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 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 “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 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

2、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 “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 “叟对曰: “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 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 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 “纬萧何人,

3、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尠有屈焉 屈:屈辱。 B 鸠率僧旅 鸠:聚合。 C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 D遗其珍物 遗:赠送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 唯易乎 天之苍苍, 其 正色邪 B拂衣 而 出 倚歇 而 和 质 C遂得免 焉 风雨兴 焉 D复还 于 蜀 且贰 于 楚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ks5u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

4、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 一生坎坷。 20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17 A 18 B 19 D 20( 1)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 人 皆 奇 其 才 / 畏

5、其 笔 21( 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2 二 , 2011 浙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20题。( 19 分)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 :“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

6、。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 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

7、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 瓘传) 【注】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嫌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17. 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 所 不及 B. 因 极推引 公之逮 所 由使也 因 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 以 康

8、D. 保邦 于 未危 醉则更相枕 以 卧 室西连 于 中闺 18.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 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 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9、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 (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3 分) (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分) 2011 16. D(方:比拟、比作。) 3 【解析】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试。 A 项的“第”在文言中一般都作副词“只、但”和名词“住宅”,但在“第明经,补并州参军”的语境中,是动词,用“考取”代入语境,也符合。 B 项的“嫌”在现代汉语中就有“嫌疑”的意思,代入语境也通顺。 C 项的“俾”有两种读音 b、 p,

10、前者如“ 俾众周知”,后者如“裨将”,平时备考中也是常见常考。 D 项的“方”解释为“仿效”, “仿效”为贬义词,而语境中说张文瓘“执法平恕”,应是赞颂他的行为,显然与语境不合。 17. B( B 项的“因”都是表承接“于是”。 A 项的“所”都是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但它们指代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指“的人”,后者指“的事”; C 项的“而”,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 D 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与、同”。) 18. 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19. 诸司奏议 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11、。 【解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 20. (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文言翻译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 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 1)句应注意“若”、“施”、“焉”的翻译。“若”可以翻译成“至于”“像”,“施”应直译为“施展”,“焉”应译为“

12、哪里”;第句注意“抚”“监”“察”的翻译。“抚”可以译为“抚慰”“安抚”,“监”通“鉴”,引申为“教训”,“察”应译为“省察”。还要注意句中省略的成分。 三, 2012 浙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题。( 19 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 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

13、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 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

14、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 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 ,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 “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 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4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15、 。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 以 游从相爱之私 以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 而 罪至 至无所见 而 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 其 所为者 吾 其 还也 D其言不为人 所 信也 或因寄 所 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 “顺时 ”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 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

16、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语文新高考博客 19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 邪?( 3 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4 分 ) 2012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分) (一)( 19 分) 16 B 17 A 18 C 19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

17、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 7 分)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四、 2013 浙江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

18、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 诬 ,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 御 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5 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 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 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

19、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 也 ,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 奚重而不更也 ?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 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 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

20、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 之 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 堪 其 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 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 御 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 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皆可为材 且 良 /不者,若属皆 且 为所虏 B今 也 ,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 也 ,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 则 愚矣 /于其身也, 则 耻师焉 D拒而莫 之

21、与也 /恐年岁 之 不吾与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 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

22、9用“”给文中 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分)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4分) (2) 奚重而不更也? (3分 ) 2013 三、古代诗文阅读 16答案: B 解析: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可翻译为“欺骗”。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

23、成语比较推导6 词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中,看看是否符合原文的语言环境。 17答案: B 解析: A.前一个连词“而且”,后一个是副词,将要。 B.都是表判断 C. 都是连词 却前一个是就,那么;后一个“却 ” D. 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主语和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借助句法的结构,看看两句中该词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18答案: C 解析:根据“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可以得出圣人之道的士人并不匮乏,不

24、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 选项的相关句子,仔细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 19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 /闻与见焉者少 /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 /则求夫贤而有名位 /闻与见之博者 /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 /卒亦未见焉。 考点:断句 解析: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25、“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句,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20答案:( 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律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忧虑呢? (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考点:翻译句子 解析:首先要直译 ,找准采分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翻译后请带入原文检查是否通顺。 “岂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和

26、 “奚重而不更也”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五, 2014 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题。( 19 分)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 于 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 于 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 窅 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 多 也。未甚识文字,随人 而 问章句,忽有一言契 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 里 人曰: “ 此男子未知其指何 如 ,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 邪 ? ”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 于 闻见者,皆贺之曰: 此若家

27、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 日 知书, 伏 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 词 ,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 容 易,由是 振发 于 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 词 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 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 于 寒素中,惟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 于 江淮且达 于 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

28、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 于 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 尝困。精 于 理,7 故言多周详;切 于 情 , 故叙事重复:宜其 司 当代文柄 , 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 邪 ! 君 于 贻孙言故旧之分, 于 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 征 于 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 于 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 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 以 卒 后

29、嗣之愿云。 【注】窅( yo):怅惘。汩没:沦落欧:通“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其性所 多 也 多:超过 B 由是 振发 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 司 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 征 于集 征:验证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随人 而 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 而 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 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 C君 于 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 以 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 以 久特闻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

30、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 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於 江 淮 且

31、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 1) 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 3 分) ( 2) 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 ( 4 分) 2014年,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 19 分) 16.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多” 是称赞之意。 17.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两个“于”都是“对于”之意。 18.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32、19.答案:君加以谦德 /动不逾节 /常公之知 /日又加深矣 /君之声 /渐腾于江淮 /且达于京师矣 /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8 发语词“且” ,可先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 4 字句 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本段话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20.答案:(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

33、、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一句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第二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 六, 2015 年浙江,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 16-20 题 太平州学记 宋 张孝祥 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 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 秬 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 有边事,当涂兵之 冲 ,上下震 揺 。侯 下车 ,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

34、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 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 旣 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 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 客有过而叹曰: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 赡 耳! 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 而 办。贤 之 不可已也如是夫! 来源 :学科网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

35、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 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王侯 秬 ,王 秬 ,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 当涂兵之 冲 冲:突袭,冲击 C 侯 下车 下车:读到任 D 力不 赡 耳 瞻:足,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 也 将有以为 也 B及冬, 则 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 则 告诉不许

36、 C颐指 而 办 吾尝跂 而 望焉 D贤 之 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 之 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 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 王秬 ,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 王秬 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 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

37、部分断句。( 3 分) 9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 (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4 分) 【答案】 16 B 17 C 18 B 19 ( 3 分)先是 /郡将欲楼居 /材既具 /侯命取以为阁 /辟其门而重之 /凡学之所宜有 /无一不备 20 ( 7 分)(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七、 2016 浙江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

38、 16-20 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 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 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 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 若 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 ?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扁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 肃 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

39、外诸国事,多 所 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 桍杌 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 信宿 而出,谓老人曰:异日 裹粮 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 痴伫视,望石再拜 而 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繇 前视伏羲,已是其叔 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 乘 ,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 ,可望不可企。坐

40、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 注】 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开门 肃 茂先人 肃:恭敬的样子。 B 茂先为停 信宿 而出信 信宿 :两三天。 C 异日 裹粮 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 读书三十 乘 乘:车。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 的一组是 A 茂先坐 与 论说 B 若 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 与 能死节者比 若 望仆不相师 C 多 所 未闻 D 望石再拜 而 去 较秦之 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 而 归之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

41、;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 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 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10 D 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42、。( 3 分) _ (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4 分)_ 20 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 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16 A17 B18 C 19( 7 分)( 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 道四季的转换。 20( 3 分)进言者皆曰 /天下已安已治矣 /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 /非愚则谀 /

43、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火未及燃 /因谓之安 /方今之势 /何以异此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对各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 【考点定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8试题分析 : C 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

44、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作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句 子词语结构的对称,此外,如果是一个事件,中间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如果是两个事件,即使句子再短,中间也要断开。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八 2017 浙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 20 分) 上池州李使君 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 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