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推理解析题.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13408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测逻辑推理解析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行测逻辑推理解析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行测逻辑推理解析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行测逻辑推理解析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行测逻辑推理解析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真假自明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 试题 1: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考试中屡见鲜见。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

2、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解析(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答案 B。即:说真话的是乙和

3、丙。2试题 2: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解析 (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2)张、孙二教官说法矛盾: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

4、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断定:张孙二人一对一错。因仅有一人对,第三个人周教官必错无疑。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这是错话,所以班长和体育委员都不优秀(任哪一个优秀周都不会错了) 。答案 D。试题 3:某律师事务所共有 12 名工作人员。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A12 人都会使用 B12 人没人会使用C 仅有一个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解析(1)假设条件真,那么条件也必然真,这和题中“只有一真 ”矛盾。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所长不会使用计算

5、机。 显然必假,即所长会使用计算机为真,那么“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是真话。 (2)我们找到了惟一真的条件是,剩余的条件“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必然假,推出:12 人都会3使用是真的。答案 A。针对这道题,也可以把选项分别对照题中条件选中 A 是答案,但,这样的方法没有普适性,只可做快速解析的灵活方法之一(排除法 )。 点拨 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理解;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篇稍后介绍的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二、对应关系杂 排除做首选在考试中,有些考

6、题可直观排除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选项代入题干条件,把与条件不符的选项排除,正确答案一目了然。试题 1:乙、丙、丁 4 人分别掌握英、法、德、日四种语言中的两种,其中有 3 人会说英语,但没有一种语言是 4 人都会的,并且知道:(1)没有人既会日语又会法语; ,(2)甲会日语,而乙不会,但他们可以用另一种语言交谈;(3)丙不会德语,甲和丁交谈时,需要丙为他们做翻译;(4)乙、丙、丁不会同一种语言。根据题干条件,以下哪项是 4 人分别会的两种语言?( )A甲会英语和日语,乙会英语和德语,丙会英语和法语,丁会法语和德语B甲会英语和日语,乙会英语和法语,丙会英语和德语,丁会法语和德语C甲会

7、英语和德语,乙会英语和日语,丙会英语和法语,丁会法语和德语D甲会英语和德语,乙会英语和法语,丙会法语和德语,丁会英语和日语解析(1)该题似乎复杂,但对照题干观察选项,运用代入排除法,简单易行。(2)将题干已知条件代入分析:根据“甲会日语,而乙不会”排除选项 C、D根据“丙不会德语”排除选项 B 和 D,剩 A 是答案。4试题 2:在同一侧的房号为 1、2、3、4 的四间房里,分别住着来自韩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四位专家。有一位记者前来采访他们,韩国人说:“我的房号大于德国人,且我不会说外语,也无法和邻居交流” ;法国人说:“我会说德语,但我却无法和我的邻居交流” ;英国人说:“我会说韩语,但我

8、只可以和我的一个邻居交流” ;德国人说:“我会说我们这四个国家的语言。 ”那么,按照房号从小往大排,房间里住的人的国籍依次是( )。 A英国 德国 韩国 法国 B法国 英国 德国 韩国C 德国 英国 法国 韩国 D德国 英国 韩国 法国解析 (1)据条件、断定:德国人与韩国人不相邻,排除 A、B 。(2)据条件、断定:英国人不能既和德国人相邻,又和韩国人相邻,排除 D。答案 C。有的试题,直观上只能排除 12 项,剩余的对应组合关系,要运用合理假设再继续排除澄清。本篇将在稍后的分析推理部分做更多介绍供参考。点拨 快读:遇到对应组合,不必详读理解;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假设澄清。三、具体有疑问

9、 果断选宏观试题题干中,或是一段叙述,或是一段说明,最终要有个结论或说法。往往这个结论或说法在选项中,是备选的答案。试题中,尤其国家试题,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备选项,这是考生普遍遇到的难点,也是重要考点。要破解这个难点,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使用不同的分析原则,宏观原则就是其中之一。请看试题。 试题 1: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社会学家、法律专家钟万春教授说:我们应当制定全国性的政策用立法的方式规定父母每日与未成年子女共处的时间下限。这样的法律能够减少子女平日的压力。以下哪项是人们能够得到的启示( )。 A父母有责任关心自己的孩子B孩子平常应该多与父母经常地在一起C这项政策的目标是消除孩子们在平日生

10、活中的压力5D父母现在对孩子多一分关心,就会减少日后父母很多的操心解析(1)文中指出:用立法方式规定父母和子女相处时间下限,减少孩子压力。(2)四个选项作为启示似乎模糊不清。分析 B、C 、D,都比较具体(或称绝对化) ,作为从文中得到的启示都不合适,遇到这样情况,就果断选择概括性强、且与题义无矛盾的“宏观”选项,这是重要考点。A 符合这个原则。(3)容易出现的错误是选 C。C 中的“消除压力 和文中的“减少压力”有本质的不同,当 c 偷换概念的误导! 排除 C 不取。答案 A。试题 2: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克隆技术为更有效地设计新的生命形式、拯救濒危物种以及及探索多种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

11、所未有的机会。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克隆技术将会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B科学家们都认为需要进一步发展克隆技术C许多科学家将会反对政府对研制克隆技术的压制D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解析 (1)与上题相同,根据文中的论述,没有丝毫证据得到如 B、C、D 这样既具体又绝对的选项。(2)选项 A 宏观概括,做结论与题中叙述相容无矛盾,虽显空泛,但无错。答案 A。使用宏观原则快解有两个要点:1具体选项无证据或有疑问;2宏观选项与题干相容无矛盾,最好有证据支持。点拨 快读:简化文中诸条件;快解:具体不当选宏观。6四、可能不推“必” 部分不推“全”先说“可能不推必” 。 “可能

12、”是指不确定的条件。其中的“推” ,是指推导、推理、推出;“必”是指必然性、确定性的结论。试题文中给出的条件各具特色,其中比较微妙的是可能性条件和个别性条件。如果是“可能性”的条件,就不能选择必然性、确定性的结论,牢记“可能不推必”这个分杠原则。考试有如下试题:试题 1:热天可能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自然环境决定人格特征B自然物理环境可对特定行为作出一定的解释 C,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越不会出现侵犯行为D炎热的地方社会治安更好解析)(1)文中第一句就出现了“热天可能会使人烦躁不

13、安”这样或然性前提,阅读时发现这样的前提,就可在选项中搜索“可能性”结论,排除其他。 (2)B 是具有可能性的结论。而 A、C 、D 都具有确定性,排除。答案 B。这样的阅读方法是把握特征的方法,熟练掌握后,可大大节省阅读时间,更避免困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分析中。再体会下一个试题,也许你立刻就找到答案。试题 2:研究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人们心理烦躁的原因可能是对市场经济的剧烈竞争感到疲倦或不适应,也可能是多数人长时间上网后的网络综合症带来的副作用,还有可能是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烦躁心理使社会秩序呈现不良形态,甚至传染他人引起无名的烦乱。 以上分析说明( )。 A人们的烦躁心理可

14、对社会产生影响B和谐的社会不会引起人们心理烦躁C比较起来,人际关系是决定人们心理是否烦躁的重要原因D强化知识积累,则能增强适应能力、把握处世尺度,减少心理烦躁的因素解析 (1)牢记,可能性前提不能推出 B、C 、D 这些确定性结论。A 是答案。7(2)同时,A 也是一个宏观性选项,对照其他不十分恰当的具体说法,也是必选对象;在解析过程中,可灵活恰当使用不同的分析原则。 点拨 快读:发现可能条件,不必详读题干;快解:分析搜索选项,或然选项必选。(或然;不必然、也许、可能)可能不推“必” ,是对客观认识实践的经验性总结, “可能”和“必然”在逻辑常识中被称做模态词项,是一对必须遵循思维规则的逻辑概

15、念。此夕 L,还有“不必然” 、 “不可能”等概念之间的互相推理。2007 年,北京市考试就出现了“高薪未必养廉”(高薪不必然养廉) 这类模态命题的推理试题,本篇在模态推理简介部分将做专门介绍,并附专项练习题供备考演练。再说“部分不推全” 。部分不推全也是重要的分析原则之一。其中的“部分”是个别性条件,指非整体性概念,包括“一些” 、 “大多数”等。 “全”则是相对部分来说的全称概念,如:“都” 、 “任何” 、 “所有 等。顾名思义, “部分不推全”包括个别现象不推出整体现象、少数现象不推出多数现象、用某一类不去推其他类等。这个口诀可引申到机械类比或样本不足的归纳推理。如:发现某地区某几个人

16、长了 6 个手指,就断言:这个地区的人都是 6 个指头。这就是样本不足的归纳,犯了常言中 “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再如:朗朗从小学钢琴,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兰兰也从小学钢琴,所以兰兰也必定能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这就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事或物不同,属性未必相同,不可异类必推。 试题 3:维生素 E 是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于是,保健品商家把维生素 E 作为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衰老的灵丹妙药来宣传。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食物中维生素 E 的含量为每毫升 5微克,能显著延长果蝇的寿命,但是如果维生素 E 的含量增加到每毫升 25 微克,果蝇的寿命反而缩短了。其实,细胞中的自由

17、基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比如细胞增殖、细胞间通讯、细胞凋亡、免疫反应等。由此推论不正确的是( )。A自由基有其独特的作用,对机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B科学家对果蝇的实验揭示了“过犹不及”的道理C维生素 E 的含量超过 25 微克时,会危及到人的生命D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要物质,但过量服用时也会威胁生命 解析 (1)果蝇食用 25 微克毫升维 E 食物寿命缩短是个别物种现象,推不出危及人的生命。(2)选项 C 是推论不正确的选项。答案 C。试题 4:规定汽车必须装安全带的制度是为了减少车祸伤亡,但在安全带保护下,司机将车开得更快,事故反而增加了。司机有安全带保护,自身伤亡减少了,而路人伤亡增

18、加了。8这一事实表明( )。A对实施效果考虑不周的制度往往事与愿违B安全带制度必须与严格限速的制度同时出台C汽车装安全带是通过牺牲路人利益来保护司机的措施D制度在产生合意结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合意的结果解析(1)仅一个制度不完善,推不出所有制度都不完善。(2)B、C 既具体又确定,且文中证据不足,排除无争议。剩余 A、D 极其容易混淆!(3)A 中首先界定 “考虑不周 ”,然后指出“往往事与愿违” ,其中“往往”定义了不是“全部” 。一个例证,推出某部分,属于文题相符的选项。 (4)最容易错的是选 D。表面上看, D 和文中的现象似乎能对号入座,其实不然。文中仅借助一个制度出现的现象,样本太少了

19、,不足以推出具有全称含义的 D。正是:部分不推“全” 。否则就是以偏概全。点拨 快读:简明阅读题干,发现特称(有些、往往、每当、某个、偶尔)条件;快解:分析搜索选项,全称(都、完全、任何、大都、几乎) 坚决不选。注意:“大都、几乎”等虽然不是全称,但是也是很强的量项,推导“特称前提”的结论,一定要坚持弱于前提、小于前提的原则。可能不推必,也是人们对客观认识的经验总结,是量化推理的具体特例。量化推理是以三段论、对当关系为理论,以具有量化意义的判断为对象的推理。在三段论推理中,特称前提是不能推出全称结论的。对当关系推理同样不可以由特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关于三段论和对当关系,本篇稍后有专门介绍和习题

20、供参考。五、选项要证据 直观是答案逻辑试题,有些要考核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 A 推出 A 的证据确证度是 100,这种试题被称做直观题。试题 1: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大脑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扫描并比较了每个人大脑各区域的脑灰质含量。结果显示,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脑中有 24 个区域灰质含量更多,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推出( )。9A智商低的人大脑中不含灰质B大脑中灰质越多的人,智商越高C聪明的人在大脑 24 个区域中含有灰质D智商高的人,记忆、反应和语言能力都强 解析(1)有人选 A 吗

21、 ?应该没有。因为题丈已经申明“智商高比低的人含灰质更多” ,说明两种人大脑含灰质无疑。那么,选 C 就无可置疑 !从“灰质更多” ,直接推出“含有灰质” ,这是直观题的典型特征。(2)B 不能选。因为从“智商高一灰质更多 ”椎不出“灰质越多一智商越高” 。在演绎推理中,断定后件( 包括加强后件)是无效推理。(3)最容易错的是选 D。因为题中 “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是误导选项,使人们容易接受“负责就强化”的暗示。其实不然!“ 负责”也有弱化的可能,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是不清楚的。(4)题干说“聪明人大脑含灰质多” ,选项 C 说聪明人大脑含有灰质,这是废话,但这不是错

22、话!A 推出 A 是逻辑公理。其他选项都是错误推理。试题 2:有些昆虫在第一次繁殖幼虫之后便死去,另一些昆虫则在它们的下一代获得生存保证之后还能活几年。在后一种昆虫中,包括那些对生态系统做出有益贡献的昆虫,如蜜蜂。从以上陈述中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在生态系统中不扮演主要角色的昆虫通常在第一次繁殖后便死去B大多数蜜蜂在下一代能够自行生活之后还会活得很好C蜜蜂通常不会在第一次繁殖以后立刻死亡D大多数昆虫一出生就能够独立生活,不需要成年昆虫的照顾解析)(1)题干文中说“另一些昆虫则在它们的下一代获得生存后还能活几年 如蜜蜂” ;(2)直观简明断定:答案 C。直观型试题,其实好理解。从“灰质多”推

23、出“有灰质” ,从“能活几年”推出“不会立刻死”是无可置疑的。考生往往觉得:会这么简单吗?于是就选择容易受暗示的、却不合逻辑的错误选项了。点拨 快读:简明理解题干;(简化语句如:蜜蜂还能活一蜜蜂没死)快解:条件重复必选。(注: AA 是逻辑公理,证据确证度 100)10六、强弱相比较 选“最”才保险试题选项中有两个以上都可以选的情况下,要比较各个选项,选择说服力或认可度“最”强的为正确答案。 试题 l:某公司的销售部有 5 名工作人员,其中有两名本科专业是市场营销,两名本科专业是计算机,一名本科专业是物理学。又知道五人中有两名女士,她们的本科专业背景不同。根据上文所述,以下哪项推论最可能成立?

24、( )A该销售部有两名男士是来自不同本科专业的B该销售部的一名女士一定是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的C该销售部三名男士来自不同的本科专业,女士也来自不同的本科专业D该销售部至多有一名男士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解析 (1)思路:因最多 2 人同一专业,所以,3 男士不能都是相同专业,因此:(2)至少有 2 个男士来自不同专业是必然。A 必然。(3)C 可以成立,但不必然。比较之下, “A”强于“C ”,答案 A。(4)B、D 断定错误,不选。试题 2:野生大熊猫正在迅速减少。因此,为了保护该物种,应把现存的野生大熊猫捕捉起来,并放到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去。以下哪项,如果正确,对上述结论提出了最严重的质疑?( )A野生大熊猫在关起来时通常会比在野生栖身地时生下更多的幼仔B在动物园中刚生下来的大熊猫不容易死于传染病,但是野生大熊猫很可能死于这些疾病C在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以外,很难弄到足够数量的竹子,这是大熊猫惟一的食物D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后代中能够活到成年的个体数量相当解析(1)思路:要反驳题干主张的“养” ,即:养起来不好!(2)A、B 都支持养,排除。(3)C、D 都是反对养的选项,D 是说养也不能增加数量,C 则说养不活!就反驳而言,C 显然强于D。答案 C。这类题型,提问中往往出现“最”的提示;偶尔也有口语化的“最” ,注意区别。点拨 快读:简读注意“最” ;快解:选强勿迟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