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是世界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在西方,无论是基督教的伊甸园,还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爱丽舍田园,都为人们描绘了天使在密林深处,在山谷水涧无忧无虑地跳跃、嬉戏的欢乐场景。这种原始环境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既是早期人们造园的蓝本,也是园林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与神话说中的天堂是有所不同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天堂的魅力之一是凭借想象的“纯粹的自然” ,而园林是介于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和对艺术的感受之间的人工环境。园林中包含了自然,并以自然要素如水、光、空气以及生物等,结合人工要素,构成其艺术要素。因此,园林的出现,应是在人类感到其
2、生活环境已远离自然,并且人类已经有了创造美的欲望的时候。造园表明了人类希望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寻回失去的乐园的愿望,是人类对理想的生存环境的憧憬。造园既是人类情感对失去的乐园的回归,同时又是人类走向理想的生活环境的开始。园林可以看作是人们摆脱日常烦恼与失望的产物,是理想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 4 反映与依托,是人们躲避现实、要求变革与追求自由的思想产物。因此,园林通常代表着一种对现实政治状况、历史背景、社会灾难和生存压力的反判。当现实世界难以使人满足时,人们便沉醉于园林所构成的理想生活环境之中,而对现实生活采取抵触、甚至对抗的情绪。园林也是人们抒发怀旧情感的方式之一。同诗歌、文学及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
3、,园林艺术中普遍存在着“厚古薄今”的偏好,它以时空上遥不可及的古代为样板,从而避免了各种形式的批评与验证,使艺术家的想象力得以尽情地发挥。神话艺术中创造的乐园,就构成了一种理想而遥远的、想象多于现实的境界。园林艺术的演进就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始终能够创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各民族所向往的共同的园林形象。但是,各民族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园林形式。在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之下,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演变而逐渐成熟,最终形成各民族特有的园林样式。决定园林艺术形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文化背景和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美学观点。美
4、是艺术的灵魂,也是园林艺术要着重表现的方面,不同的美学思想决定着不同的园林艺术形式。此外,田园生活也是影响西方园林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的人们就已开始将田园生活环境理想化,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e,前 70 一前 19)就曾竭力讴歌田园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造乡村别墅之风尚从古罗马时代起就长盛不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表现的是以山脉景观为主的田园风光,其中布置着岩洞、古代遗址以及崇尚古代先贤道德的庙宇等建筑物,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充满田园诗意、愉悦欢乐的自然环境的象征。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和风景画,对以后英国风景园的产生也起到积极作用。与田园生活相关的是将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形象
5、化、具体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后来的巴洛克园林中,常将理想的田园风光与神话传说中的情景相结合,在花园中布满神像。人们创作的这些代表古代的、有着超自然神力的神像,也表达了人力能够影响并改造自然的西方哲学思想。传统的西方园林以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代表,它们同时也代表着规则式和不规则式这两大造园样式。在西方,规则式园林出现较早,并在从古埃及的庭园一直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者,一贯主张美表现在比例的和谐上。各种形式的和谐,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从比例的观念上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代各
6、种哲学观点、科学技术以及艺术上的发展趋势。规则式园林确保了这种美的实现,因为它的各造园要素都符合比例的和谐这一原则。因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没有其他任何艺术形式能够像园林艺术那样将各种思潮融会贯通并全面、准确地表达出当时的美学思想。自然是园林需要着重表现的另一个方面,各民族的园林艺术都竭力表现出入工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美。然而,各民族对自然美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传统的观点认为,美需要通过人类的创造力来实现,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再创造,才能表现出自然的美,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 自然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其魅力。因此,园林艺术便构成了自然美的最高境界。只有借助
7、于艺术家精心的、富有勇气的创新手段,自然才能够达到最完美的高度。因此,整形灌木、造型树木以及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矛盾。自然只不过是原材料,应该加工提炼,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这种自然美的观点在西方至今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既然园林是人为的,是人类的一种艺术创造,那么园林艺术就应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于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建造,并通过某种构图来产生光影变幻的效果,而不仅仅在于精心地再现自然景观中的某些局部。这一观点使规则式园林在西方园林发展史的大部分时间上处于统治地位。从古埃及的宅园到中世纪的庭园,其间经过古希腊、古罗马园林,是规则式园林的发展阶段。这一阶
8、段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在建筑物围合的人工环境中,以人工化的手法布置花草树木和水景,强调的是人工化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的协调。这种将自然引入人工环境,以自然要素来装点人工园林的创作方法,可以看作是借助自然之物来美化人工环境的艺术思想的反映。文艺复兴运动将欧洲的园林艺术带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4、15 世纪,修建园林在意大利成为一种时尚,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北部其他城市的郊外乡间遍布着贵族富商们的别墅庄园。这些花园别墅大都建造在景色秀丽的丘陵山坡上,花园顺地形分成几层台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地园” 。造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的台地园,其空间向自然敞开、延伸,人工化的园林与其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渗透
9、。这种自然环境中的人工园林,力求以园林来美化和丰富自然景观,并起到在自然环境中限定自然本身的作用,反映了自然美与人工美并行不悖的观点。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使欧洲的规则式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萌芽于高卢时期的法国园林,在 16 世纪初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影响,加之法国地形平坦,因此它的规模更宏大而华丽。17 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全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路易十四(LouisXIV,16431715 在位)是欧洲君主专制政体中最有权势的国王,古典主义文化成了路易十四的御用文化。体现古典美学原则的规则式园林,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影响欧洲园林艺术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法国
10、勒诺特尔式园林。勒诺特尔设计的园林,以其恢宏的气势,开阔的视线,严谨均衡的构图,丰富的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体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风格,把规则式园林的人工美发挥到了极致。在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极目所至,都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之物,这种在自然环境中创造完全人工化的园林的设计方法,反映的是唯理主义者强调的人力能够改变自然本身、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哲学思想。18 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1617 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取得很大成就,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随着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和
11、启蒙运动(1718 世纪)的发展影响,18 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内兴起浪漫主义运动,英国的作家、艺术家崇尚自然之美,他们将规则式花园看作是对自然的歪曲,认为造园应以自然为目标。这些舆论为风景园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英国丘陵起伏的地形、大面积的牧场风光也为风景园的产生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此外,一些到过中国的商人、传教士对中国园林的介绍,引起了一些英国造园者的兴趣,这对英国风景园的发展和它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英国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自然弯曲的湖岸为特色,取消了园林与自然风景之间的界限,也不再考虑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过渡,而是将自然作为主体,将自然引入
12、到园林之中,并排除一切不自然之物,自然美成为园林美的最高境界,人工的园林也自然化了,可以说是用自然之物来美化自然本身。这反映出人工美应服从于自然美,造园应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人们对失去的乐园的向往,表明人类终将回到和谐的自然环境之中。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回归自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自然作为园林永恒的主题,使得人们的自然观对于园林艺术形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林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社会的进步史。园林从早期帝王贵族们的奢侈品,到供富裕阶层享乐的室外居所,最终成为广大人民享受自然的公共场所,充分体现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公正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园林从由私人建造的领域走向公共建设的范畴,也使得园
13、林艺术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第一章 古代园林(4 世纪之前)第一节 古埃及园林一、古埃及概况埃及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角,干旱少雨,全年日照强度很大。冬季温和,夏季酷热,温差很大的气候特点对古埃及园林的形成及特色影响显著。埃及文明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尼罗河。它由南向北流经埃及境内,构成狭长的河谷地带,两岸是陡峭的岩壁。尼罗河下游呈扇形散开,形成河流冲积而成三角洲。每年雨季,河水夹带着大量泥土奔腾而下,淹没了两岸的土地。大水退后,留下一层沃土,使两岸及三角洲成为宜于耕作的土地。大约公元前 3100 年,南方的美尼斯统一了上、下埃及,建立了第 1 王朝,开创了法老专制政体,成为前王国时代(约前 3100前
14、2686)的开端。在这一时期出现并使用象形文字。第 3 至第 6 王朝的古王国时代(约前 2686前 2181) ,作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的建造,表明当时国力之强盛和资源之丰富。由于第 5 王朝的法老信奉太阳神,因而建造了一些太阳神庙。在第 7 至第 11 王朝时期(约前 2181前 2040) ,埃及战乱频繁,导致国家的分裂。公元前 2040 年,底比斯的统治者重新统一了上、下埃及,开创了中王国时代(约前2033前 1786) ,经过重新规划国土、整治灌溉系统,使埃及再现繁荣昌盛的局面。然而,自第 13 至第 17 王朝(约前 1786前 1567) ,战乱再度频繁,直到新王国成立。作为新王国
15、时代(约前 1567前 1085)开始的第 18 王朝,国力一度十分强盛,此后又因战乱走向衰退。公元前 671 年,埃及遭亚述人入侵。公元前 525前 343 年,埃及又两次被波斯人占领,建立波斯王朝。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mder the Great,前 356前 323)击败波斯人,灭波斯王朝,结束了 3000 年的“法老时代” 。公元前 305 年,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索特尔(Ptolemy ,Soter,,约前 367前 283)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前 305前 30) 。此时,埃及文化因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而得到很大发展。公元前 30 年,埃及被罗马
16、征服,成为隶属罗马帝国的 3 个省。公元 640 年,埃及又被阿拉伯人占领,以后逐渐成为阿拉伯世界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二、古埃及园林类型连年泛滥的尼罗河虽然给埃及带来适宜农业生产的沃土,但却不利于树木的生长,而高地上又往往是岩石峭壁或茫茫大漠,因此,埃及的森林非常稀少。然而,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树木可以遮挡烈日,形成凉爽宜人的绿洲。埃及人因而视树木为尊崇的对象,对培育树木十分精心,往往修筑水渠、堤堰、水闸等设施,引尼罗河水以浇灌树木花草。可以说,埃及人是从培育树木开始发展早期园艺事业。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埃及人注重发展引水及灌溉技术;同时,土地规划也促进了数学和测量学的发展。这在一
17、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古埃及园林的布局形式。从古王国时代开始,埃及就有了种植果木和葡萄的实用园。以实用为主的果园或菜园,是古埃及园林的雏形,它们广泛地分布在尼罗河谷中,面积狭小,空间封闭,园内的灌溉系统精心布置。古埃及游乐性园林出现在新王国时代之后,最初是法老们的奢侈品。园中起初只种植一些乡土树种,如埃及榕、棕榈,后来又引进了黄槐、石榴、无花果等。古埃及园林的实物虽已荡然无存,但从流传下来的文字、壁画、雕刻中,人们仍可大致了解其风貌。根据史料所载,古埃及园林大致有宅园、圣苑、墓园三种类型。(一) 宅园古埃及宅园的建造,在第 18 王朝时期出现高潮。王公贵族的宅邸旁,都建有游乐性的水池,四周有各种树木
18、花草,其中掩映着游憩凉亭。在特鲁埃尔.阿尔马那(Tell el-Armana)遗址中发掘出的一些大小不一的园林,都采用几何式构图,以灌溉水渠划分空间。园的中心是矩形水池,有的宽阔如湖泊,可供园主在池中荡舟、垂钓或狩猎水鸟。水池周围规则地列植着棕榈、柏树或果树,以葡萄棚架将园子围成几人方块。直线型的植坛中混植虞美人、牵牛花、黄雏菊、玫瑰和茉莉花卉,边缘以夹竹桃、桃金娘等灌木为篱。阿美诺菲斯三世(Amenophis ,前 1412前 1376 在位)时代一位大臣陵墓中的壁画,描绘了奈巴蒙花园(Nebamon Garden)中的情景(图 11) ,这是当时宅园的典型形式:矩形的水池位于园中央,池中有
19、水生植物和动物,池边有芦苇和灌木,对称式布局;行列式种植的椰枣与石榴、无花果及别的果树有规律地间植;女佣正在角落里小桌上摆放果篮和酒壶,反映出此时埃及和宅园完全是一个游乐和生活的环境。根据从埃及古墓中发掘的石刻,人们绘制了一幅埃及宅园鸟瞰图。宅园位于一条河流边上,从河中引来水源在园内注满四个矩形水池。入口临河布置,园门采用塔门的形式,十分壮观,两侧各有一扇小门。园中有埃及榕与棕榈呈行列式间植,为宅园带来宜人的阴凉。住宅位于园的后部,由两侧藤架式园门进入。矮墙将全园分隔成几个小空间,住宅前方两侧各有一凉亭,笼罩在树木的阴影之中。这种将园林分隔成数个小型封闭性空间的布局方式,与后来的伊斯兰园林很相
20、似,也许是为不同家庭成员的使用要求设置的,同时也易于形成隐蔽和亲密的空间。古埃及的王宫与现代一些亚洲国家的王宫相似,也是由几座小型殿堂散布在园林中。四周围以高墙,园内以墙分隔空间,形成若干个小院落。各院落中有格栅、棚架和水池等,装饰有花池和草地,布置有一些凉亭。图 14 是一座古埃及底比斯的法老宅园的复原平面图,园址呈方形,用地十分紧凑,以栏杆和树木分隔空间。走进厚重的围墙上开出的园门后,首先是夹峙着狮身人面像的林荫道,然后是宫殿,殿前矗立着两座方尖碑。黑人因有大量的水面凉爽宜人,宫殿两侧有泳池;宫殿后为石砌驳岸的大水池,池上可荡舟,并有水鸟嬉戏其中。大水池的中轴上设置码头和瀑布,强调了中轴线
21、。道路两侧种植的无花果、埃及榕。棕榈形成浓阴。黑人布置有凉亭,装饰着花台,葡萄藤爬满树干,上面悬挂着诱人的葡萄。古埃及的宅园一般地形平展,围有高墙。园地呈方形或矩形,采用严整对称的布局形式。入口处理成门楼式的建筑,称为塔门,十分突出。大门与住宅建筑之间是笔直的甬道,构成明显的中轴线。甬道两侧及围墙边行列式种植着椰枣、棕榈、无花果及洋槐等,两边对称布置凉亭和矩形水池。池水略低于地面,呈沉床式,以台阶联系上下。园中各部分以矮墙分隔成若干个独立并各具特色的小空间,互有渗透和联系。在总体布局上有统一的构图,显得严谨有序。古埃及宅园中有水池、各种植物的凉亭、棚架等园林建筑;种植方式多样,如庭阴树、行道树
22、、藤本植物、水生植物及桶栽植物等;放养水禽等动物以活跃气氛,已初具现代园林的主要元素。造园立意及功能作用主要是为了满足对改善小气候条件的要求,力求创造一种凉爽、湿润、舒适的环境。水池、凉亭、棚架的设置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一愿望:水池既可增加空气温度,又能为灌溉提供水源;通道上覆盖着葡萄棚架,形成长长的绿廊,既能遮阳,又为户外活动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此外,还有一些桶栽植物点缀在道路两旁。在植物应用上,主要以实用及庇荫效果为主,有椰枣、棕榈、洋槐等庭阴树及行道树,有石榴、无花果、葡萄等果木,迎春和月季也开始在园中栽植,此外还有蔷薇、矢车菊、罂粟、银莲花、睡莲等花卉;当埃及与希腊接触之后,花卉装饰在园中大
23、师出现,并从地中海沿岸引进了一些树种,如栎树、悬铃木、油橄榄等,以及樱桃、杏、桃等果树。(二) 圣苑埃及的法老们十分尊崇各种神。公元前 15 世纪,著名的埃及女王哈特舍普苏(Hatshepsut,约前 1503前 1482 在位)为了祭奉阿蒙神(Amon) ,在山坡上建造了宏伟的巴哈利神庙(Deir el-Bahari) (图 15)将坡地削成三个台层,上两层均环以柱廊,中央甬道两侧有狮身人面像。据说遵循阿蒙神的旨意,专门引种了香木(其木料燃烧时有芳香)种植在台层上。大片林地围合着雄伟而有神秘感的庙宇建筑(埃及人将树木视为奉献给神灵的祭祀品,以大片树木表示对神灵的尊崇) ,形成附属于神庙的圣苑
24、。古埃及的圣苑在棕榈和埃及榕围合的封闭空间中,往往还有大型水池,驳岸以花岗岩或斑岩砌造,池中种有荷花和纸莎草,并放养作为圣物的鳄鱼。据记载,在拉穆塞斯三世(,前 1198前 1166 在位)统治时期,这们法老设置了514 处圣苑,当时的庙宇领地约占全埃及耕地的 1/6。这些庙宇也多在其领地内植树造林,称为圣林。当时圣苑及圣林的规模非常可观。(三) 墓园埃及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是在另一世界中生活的开始。因此,法老及贵族们都为自己建造巨大而显赫的陵墓,而且陵墓周围还要有可供死者享受的、宛如其生前所需的户外活动场地,这种思想导致了墓园的产生。墓园亦称灵园,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往往设有水池,周围成行
25、地种植椰、枣、棕榈、无花果等树木。埃及的墓园对以后欧洲墓地的布置具有一定的影响,墓园也是欧洲园林的一种形式。埃及人的陵墓中装饰着大量的雕刻及壁画,其中一些描绘了当时的住宅和庭园面貌,是人们了解数千年前的埃及历史、文化以至园林的宝贵资料。三、古埃及园林特征古埃及园林的形式及其特征,是古埃及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的综合反映。在一个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首先追求的是如何创造出相对舒适的居住小环境。因此,古埃及人在早期的造园活动中,除了强调种植果树、蔬菜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实用目的外,还十分重视园林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在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阴凉湿润的环境就能给人以天堂般的感受
26、,因此,庇荫作用成为园林功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树木和水体就成了古埃及园林中最基本的造园要素。除了树木的庇荫之外,棚架、凉亭等园林建筑也应运而生。水体既可增加空气湿度,又能为灌溉提供水源;水池既是造景要素,又是娱乐享受的奢侈品,成为古埃及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水池中养鱼、水禽,种植睡莲等,为园林增添了自然的情趣和生气。植物的种类和种植方式丰富多变,如庭阴树、行道树、藤本植物、水生植物及桶栽植物等。甬道上覆盖着葡萄棚架,形成绿廊,既能遮阳,减少地面蒸发,又为户外活动提供了舒适的场所。桶栽植物通常点缀在园路两旁。早期的埃及园林中,花卉品种比较少,种植得也不多,其原因或许也是因为气候炎热,不希望园
27、林中有鲜艳的色彩。只是当埃及与希腊接触之后,花卉装饰才成为一种时尚,在园中大量出现。同时,埃及开始从地中海沿岸引进了一些植物品种,丰富了园林中的植物品种。由于水体在园中的重要作用,古埃及园林大多选择建造在,临近河流或水渠的平地上,因此,园内一般地形平展,少有高差上的变化。园地多呈方形或矩形,在总体布局上有统一的构图,采用严整对称的布局形式,显得严谨有序。大门与住宅建筑之间是笔直的甬道,构成明显的中轴线,两边对称布置凉亭和矩形水池。人口处理成门楼式的建筑,称为塔门,十分突出。池水略低于地面,呈沉床式,以台阶联系上下。古埃及的宫苑和宅园,不仅四周围以高墙,而且园内也以墙体分隔空间,形成若干个独立并
28、各具特色的小空间,互有渗透和联系。各院落中有格栅、棚架和水池等,装饰有花池和草地。这种将园林分隔成数个小型封闭性空间的布局方式,与后来的伊斯兰园林很相似,也许同样是为不同家庭成员的使用要求而设置的,同时也易于形成隐蔽和亲密的空间气氛。从社会因素及宗教思想上来看,浓厚的宗教迷信思想及对永恒的生命的追求,促使了相应的神苑及墓园的产生。同时,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的运用也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埃及人将树木视为奉献给神灵的祭祀品,以大片树木表示对神灵的尊崇,雄伟而有神秘感的庙宇建筑周围都有大片林地围合而成的圣苑。其中往往还有大型水池,池中种有荷花和纸莎草,并放养作为圣物的鳄鱼。在法老及贵族们巨大而显赫的陵墓
29、周围,有为死者而建的墓园,规模通常不大,也和其他古埃及园林一样,园中以大量的树木结合水池,形成凉爽、湿润而又静谧的空间气氛。农业生产的需要导致了古埃及引水及灌溉技术的提高,土地规划也促进了数学和测量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埃及园林的布局。由于天然森林匮乏,而植树又必须开渠引水进行灌溉,这些都使得埃及园林的形成,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人工气息,因而其布局也采用了整形对称的规则式,给人以均衡稳定的感受。行列式栽植的树木,几何形的水池,都强调了园林的人工气息,反映出埃及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力求以人力改造自然的思想。这正表明东、西方园林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从开始就代表着两种思维方法,就是朝
30、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从而形成世界园林两大体系的先导。当然,这种发展倾向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才更加明朗。第二节 古巴比伦园林一、古巴比伦概况与古埃及文明几乎同时放射出灿烂光辉的,还有古巴比伦文明。巴比伦王国位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如果说尼罗河孕育了占埃及文化,那么,古巴比伦文化则是两河流域的产物。在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上林木茂盛,加之温和湿润的气候,使这一地区美丽富饶。然而,两河的流量受上游地区雨量的影响很大,有时亦会泛滥成灾。同时,一马平川的地形,又使得这里无险可守,以至战乱频繁。公元前 4000 年,最早生活在这里东南部的苏美尔人和西北部的阿卡德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大约公
31、元前 1900 年,来自西部的阿摩利人征服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强盛的巴比伦王国。都城设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巴比伦城,是当时两河流域的文化与商业中心。著名的汉穆拉比(Hammurapi,约前 1792 一前 1750 在位)是巴比伦第 1 王朝的第 6代国王,他统一了分散的城邦,疏浚沟渠,开凿运河,使国力臼益强盛。同时他也大兴土木,建造了华丽的宫殿、庙宇及高大的城墙。汉穆拉比死后,国力日衰,公元前 16 世纪为赫梯人所灭。北部的亚述人乘机摆脱了巴比伦的控制,宣告独立,并在公元前 8 世纪征服了巴比伦,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公元前 612 年,迦勒底人打败了亚述人,建立了迦勒底王国。国王尼布
32、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前 604 一前 562 在位)统治时为其鼎盛时期,巴比伦城再度兴盛,成为西亚的贸易及文化中心,城市人口曾高达 10 万。尼布甲尼撒二世同样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神庙,在他死后国力渐衰。公元前 539 年,波斯人占领两河流域,建立于波斯帝国。公元前 331 年,亚力山大大帝最终使巴比伦王国解体。二、古巴比伦园林类型古巴比伦园林,也包括亚述及迦勒底王国时期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造的园林,形式上大致有猎苑、圣苑、宫苑三种类型,各有其特点。(一)猎苑两河流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有着茂密的天然森林。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们仍眷恋过去的渔猎生活,因而出现了以狩猎为娱
33、乐目的的猎苑。猎苑是在天然森林的基础上经过人工改造形成的。公元前 800 年之后,对亚述国王们的猎苑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宫殿中的壁画和浮雕也描绘了狩猎、战争、宴会等活动场景,以及以树木作为背景的宫殿建筑图样。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猎苑中除了原有森林以外,人工种植的树木主要有香木、意大利柏木、石榴、葡萄等,苑中豢养一些动物供帝王、贵族们狩 猎,并引水在苑中形成贮水池,可供动物饮用。此外,苑内堆叠着土丘,上建神殿、祭坛等(图 17) 。这种对猎苑的描述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囿,二者产生的年代竟也是十分接近,这也许是人类由游牧社会转向农业社会初期的共同心态所致吧!(二)圣苑古埃及由于缺少森林而将树木神
34、化,古巴比伦虽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但对树木的崇敬却不比古埃及逊色。在远古时代,森林便是人类躲避自然灾害的理想场所,这或许是人们神化树木的原因之一。出于对树木的尊崇,古巴比伦人常常在庙宇周围呈行列式地种植树木,形成圣苑,这与古埃及圣苑的情形十分相似。据记载,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Sargon ,前 722前705 在位)的儿子圣那克里布(Sennacherib,前 705前 680 在位)曾在裸露的岩石上建造神殿,祭祀亚述历代守护神。从发掘的遗址看,其占地面积约 1.6 公顷,建筑前的空地上有沟渠及很多成行排列的种植穴,这些在岩石上挖出的圆形树穴深度竟达 1.5 米。可以想像,林木幽邃、绿阴森森中的
35、神殿,是多么的庄严肃穆。(三)宫苑“空中花园”关于埃及园林的史料非常有限,而对于古巴比伦,尤其是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Hanging Garden,又称悬园) ,各种史料、介绍就很多了。善于建造空中花园的目的,曾有种种说法,直到 19 世纪,一位英国的西亚考古专家罗林松爵士(Sir Henry Creswicke Rawlinson,18011895)解读了当地砖刻的楔形文字,才确认了其中一种说法:它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王妃建造的,王妃出生于伊朗西北部山区的米底(Media)王国,为安慰王妃对家乡的怀念,建造了这种类似于在高山上的屋顶花园。空中花园已全部被毁,其规模、结构等
36、均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史学家们的著作中了解到的。空中花园并非悬在空中,而是建在数层层叠叠的花园(图 18) 。每一台层的外部边缘都有石砌的、带有拱券的外廊,其内有房间、洞府、浴室等;台层上覆土,种植树木花草,台层之间有阶梯联系。如果拱券结构厚重结实得足够承受深厚的泥土的话,那么很可能环绕这些平台的就不是柑橘类植物,而是种类和层次都很丰富的植物群落了。屋顶花园的防渗始终是一个棘手问题,据推测种植土层由重叠的芦苇、砖、铅皮和泥土组成,台层的角落处安置了提水的辘轳,将河水提到顶层台层上,逐层往下浇灌植物,还可形成活泼动人的跌水。据称,空中花园最下层的方形底座边长约 140 米,最高台层距地面约 22.
37、5米。这些覆被着植物的、愈往中心愈升高的台层、宛如绿色的金字塔耸立在巴比伦的平原上。蔓生和悬垂植物及各种树木花草遮住了部分柱廊和墙体,远远望去仿佛立在空中一般,空中花园或悬园便因此而得名。由于两河流域基本上是平原地带,故人们十分热衷于堆叠土山。不仅猎苑中有土丘,而且宫殿、神庙也常常建在土台上。在高地上设建筑,既是突出主景的手段,又能开阔视野,同时,在洪水泛滥时,高地也是更为安全的地方。考古发掘的浮雕显示亚述人的住房前常有宽敞的走廊,其上屋顶平台起遮阳作用。在屋顶平台上铺以泥土种花植树,成为花园,还设有灌溉设施。据记载,当时的亚述有许多这样的屋顶花园,只不过帝王的花园更大一些而已。三、古巴比伦园
38、林特征与古埃及一样,古巴比伦园林的形式及其特征,同样是其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的综合反映。首先,从古巴比伦园林的形成及其类型方面看,有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猎苑,有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建造的神苑。至于宫苑和私家宅园所采用的屋顶花园的形式,则既有地理条件件的影响因素,也有工程技术发展水平的保证,如提水装置、建筑构造等,拱券结构正是当时两河流域地区流行的建筑样式。这些条件也是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园林形式及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古巴比伦所处的两河流域有着与古埃及迥然不同的地理和自然条件,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茂密的天然森林广泛分布。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们仍眷恋过去的渔猎生
39、活,因而将一些天然森林人为改造成以狩猎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猎苑。苑中增加了许多人工种植的树木,品种主要有香木、意大利柏木、石榴、葡萄等,同时豢养着各种用于狩猎的动物。此外,由于两河流域多为平原地带,因此,人们十分热衷于堆叠土山。猎苑内通常堆叠着数座土丘,用于登高嘹望,观察动物的行踪。有些土山上还建有神殿、祭坛等建筑物。在缺少天然森林的古埃及,人们将树木神化而大量植树造林。而在富有郁郁葱葱森林的古巴比伦,人们对树木同样怀有极高的崇敬之情。因此,古巴比伦的神庙周围,也常常建有圣苑,树木呈行列式种植,与古埃及圣苑的情形十分相似。耸立在林木幽邃、绿阴森森的氛围之中的神殿,不仅具有良好的环境,也加强了其肃穆
40、的气氛。就古巴比伦的宫苑和宅园而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取类似今天的屋顶花园的形式。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为避免居室受到阳光的直射,人们通常在房屋前建造宽敞的走廊,起到通风和遮阳的作用。同时,人们还在屋顶平台上铺以泥土,种植花草树木,成为屋顶花园。当灌溉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屋顶花园中还设有灌溉设施。作为古巴比伦宫苑代表作品的空中花园,就是建造在数层平台上的屋顶花园,反映出当时的建筑承重结构、防水技术、引水灌溉设施和园艺水平等,都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第三节 古希腊园林一、古希腊概况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世界以及后世的欧洲文化影响很大。古希腊人对园林
41、的兴趣与爱好,也对西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古希腊的范围不仅限于欧洲东南部的希腊半岛,还包括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沿海地区。希腊半岛多山,山峦之间有一块块平原和谷地。半岛内部交通不便,但是海岸曲折,港湾很多,为海上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中诸岛的航海事业则更为发达。古希腊文化源于爱琴文化。爱琴文化开始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称为米诺斯文化,在公元前 2000 一前 1400 年,曾经辉煌一时。此后,转为以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为中心,称为迈锡尼文化,也曾兴盛了两个多世纪。直至公元前 12 世纪,由于多利安人入侵,爱琴文化衰落,爱琴海地区的繁荣景象也渐趋消散。古希腊虽由众多的城邦组成,
42、却创造了统一的古希腊文化。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他们为众神编制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希腊神话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在罗马时代仍然得到不断的发展。古希腊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都以希腊神话作为创作的素材。为了祭祀活动的需要,古希腊建造了很多庙宇。在祭祀的同时,往往还有音乐、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及演说等活动。阿多尼斯(Adoni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美少年,被爱和美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即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所爱。阿多尼斯在狩猎中被野猪咬死,由于阿佛洛狄忒的爱感动了冥王哈得斯(Hades) ,哈得斯允许阿多尼斯一年中有 6个月回到光明的大地与爱人相聚。每年春季,雅典
43、的妇女都集会庆祝阿多尼斯节,届时在屋顶上竖起阿多尼斯的雕像,周围环以土钵,钵中种的是发了芽的莴苣、茴香、大麦等。这些绿色的小苗好似花环一般,表示对神的祭典。这种屋顶花园就称为阿多尼斯花园。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罗马时代,据称罗马的阿多尼斯节更为隆重,其盛况可与希腊的酒神节媲美。此后,不仅在节日里,平时也将这种装饰固定下来,但不再将雕像放在屋顶上,而是放在花园中,并且,四季都有绚丽的花坛环绕在雕像四周,这大概正是后世欧洲园林中常在雕像周围配置花坛的由来吧!考古发掘出的的公元前 5 世纪时的一具古希腊铜壶上绘制的画面,正反映了对阿多尼斯的祭典(图 19) 。站在梯上的即阿佛洛狄忒,身有翅膀的是她的儿子
44、爱神爱洛斯(Eros) ,他们正将土钵送到屋顶上去。此外,为了战争和生产,人们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因而体育健身活动在古希腊广泛开展,并为此于公元前 776 年举行了首次奥林匹克竞技会。大量群众性的活动也促进了公共建筑如运动场、剧场的发展。古希腊的音乐、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十分繁荣,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雕塑,代表了古代西方雕塑的最高水平。在西方,美学从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公元前 5 世纪前后,希腊陆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其中尤以苏格拉底(Sokrates,前 469 一前 399)、柏拉图(Platon,前427 一前 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ales,前 384 一前
45、 322)最为著名。他们共同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 580 一约前 500)认为“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而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总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 。他指出美就是和谐,并且他可能深谙“黄金分割”理论。亚里士多德则十分强调美的整体性。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和谐的概念建立在有机整体的概念上。他在其美学名著诗学第七章中写到:“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罗念生译文)这一切,对古希腊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二、古希腊园林类型(一)早期的宫廷庭园在荷马史诗中已有对园林的描述。在它所述及的“英雄时代” ,强大的迈锡尼文明似乎已经消逝,古希腊艺术借取东方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建筑与装饰风格。荷马(Homeros,约前 9 一前 8 世纪)时代的一些大型住宅便使人想到亚述时代的殿堂。荷马史诗中描述了阿尔卡诺俄斯王宫富丽堂皇的景象:宫殿所有的围墙用整块的青铜铸成,上边有天蓝色的挑檐,柱子饰以白银,墙壁、门为青铜,而门环是金的从院落中进入到一个很大的花园,周围绿篱环绕,下方是管理很好的菜圃。园内有两座喷泉,一座落下的水流入水渠,用以灌溉;另一座喷出的水,流出宫殿,形成水池,供市民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