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规范TICWTICW/062009计算机与仪表电缆2009-05-01 发布 2009-05 -01 实施国 家 电 线 电 缆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中 心 发 布TICW/02-2009 I编者按随着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目光又投向了特种电线电缆产品上,所谓特种电线电缆在使用场合、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上肯定有其特殊性,因而较普通电缆具有较高的利润率,目前正被众多电缆企业争相开发并投放市场。但对于目前量大面广的氟塑料电缆、硅橡胶电缆和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等特种电缆目前都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各个企业各自为政,制造的电缆结构尺寸要求、使用的材料及要求、
2、电压等级、使用环境温度、规格截面、使用场合等等都不统一,非常不规范,给用户的选择和使用带来很大的麻烦,并且由于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产品要求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些电缆市场监管无法可依,大量不合格或劣质电缆充斥市场,不仅为用户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为使用电缆的设备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严重威胁着电气控制设备、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及人身财产的安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电缆行业的声誉,近期特种电缆出现质量事故和纠纷案例的增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此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托上海电缆研究所五十几年的技术底蕴、本身二十几年的检测经验和人才优势,应广大特种电缆使用者的要求,邀请了国内众多在特种
3、电缆制造方面技术领先的电缆制造企业,以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标准和用户要求为基础,编制了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等特种电缆技术规范。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等特种电缆技术规范的制定,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净化国内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等特种电缆型号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控制,并将使设计院有了选择电缆的依据,采购方和用户有了产品质量考核的依据。地址:上海市军工路1000 号 电话:021-65494605 传真:021-65490171 网址:TICW/06-2009 I前 言本规范主要参照了 BS5308 标准供内部安全系统用检测仪器电缆 、 IEC 60092-376:2003 船舶电气设施 第
4、 376 部分:150/250V(300V)船舶控制电路和测量仪表电路用电缆和 GB/T 9330塑料绝缘控制电缆及 GB/T 12706.1-2002、GJB 773A-2000、HG/T 2904-1997(等效于 ASTM D2116-02) 、GB/T 5013.3-2008/IEC 60245-3:2003、IEC 60092-351、IEC 60092-353、 IEC 60092-375 等标准。本规范参照依据 GB/T 1.1-2000 和 GB/T 1.3-1997本规范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是规范性附录,附录 D 是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5、提出。本规范由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归口并负责解释。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吴长顺 陈志刚 杨立志 毛阿兴 龚国祥 潘建忠扬州亚光电缆有限公司 胡志钱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胡清平安徽新亚特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王安东 兴乐集团有限公司 张成学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陈余雷 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 梁国华东莞市日新传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 涛 上海南洋电材有限公司 陈文刚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付世财 江苏华宇电缆有限公司 张岳明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吴俊生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管新元安徽
6、华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周友芝 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李万松无锡市沪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钱晓娟 常州八益电缆有限公司 胡启付 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 房权生 江苏长城电缆有限公司 胡永斌TICW/06-2009 II地址:上海市军工路1000 号 电话:021-65494605 传真:021-65490171 网址:TICW/06-2009 1计算机及仪表电缆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计算机及仪表电缆的代号、结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等。本规范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监控回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检测仪器、仪表连接用连接线。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
7、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T 29512008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GB/T 2952 电缆外护层 GB/T 3048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GB/T 3956 电缆的导体GB 544185 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GB/T 6995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GB/T 9330.1-2008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第 1 部分: 一般规定GB/T 17650-1998 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
8、气体的试验方法GB/T 19666-2005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JB/T 81371999 电线电缆交货盘JB/T 10696.7-2007 电线电缆机械和理化性能试验方法 第7部分:抗撕试验3 使用条件3.1 工作电压:交流50Hz U 0/U 300/500V3.2 电缆长期最高工作温度:聚乙烯绝缘电缆 +70;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70;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电缆 +70;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90;硅橡胶绝缘电缆 +180;氟塑料绝缘电缆 +2004 产品代号说明、表示方法及产品规格4.1 代号系列代号计算机及仪表用电缆 DJ导体特征代号铜导体 省略TICW/06-2009 2绝缘特征代
9、号聚乙烯绝缘 Y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 E聚氯乙烯绝缘 V交联聚乙烯绝缘 YJ硅橡胶绝缘 G氟塑料绝缘 F 护套特征代号聚乙烯护套 Y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 E聚氯乙烯护套 V硅橡胶护套 G氟塑料护套 F屏蔽特征代号铜线或镀锡铜线编织屏蔽 P 铜带屏蔽(铜/塑复合带) P2 铝/塑复合薄膜屏蔽 P3 钢带(钢/塑复合带) P4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总屏蔽 P5结构特征代号软结构(移动敷设用) R燃烧特性代号电缆燃烧特性代号和表示方法及燃烧特性要求符合 GB/T 19666 的规定。4.2 产品表示方法4.2.1 产品用型号、规格及本规范编号表示。本规范编号规 格总 屏 蔽导体种类护套代号分 屏
10、 蔽绝缘代号系列代号燃烧特性代号4.2.2 举例a) 10对2芯1.0mm 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线编织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DJYVP 1021.0 TICW/06-2009b) 20对2芯1.0mm 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铝塑复合带分屏蔽及总屏蔽聚氯乙烯护套计算机电缆。DJYP3VP3 2021.0 TICW/06-2009c)7对2芯1.0mm 2铜导体聚乙烯绝缘铜带总屏蔽聚氯乙护套计算机电缆TICW/06-2009 3DJYVP2 721.0 TICW/06-2009d)7 对 2 芯 1.5mm2铜导体氟塑料绝缘铜丝编织分屏蔽及总屏蔽氟塑料护套计算机软电缆。DJFPFRP 721.
11、5 TICW/06-20094.3 产品规格产品规格见表1表1 产品规格成缆元件结构型 号 标称截面 mm 2 对线组 三线组四线组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绝缘0.5 0.75、1.0、1.5 、2.5 150 124110硅橡胶绝缘 0.5、0.75、1.0、1.5 、2.5150 124 1100.5、0.75、1.0 119 110 -氟塑料绝缘1.5 、2.5 110 110 -5 技术要求5.1 导体5.1.1 导体应符合 GB/T 3956 的第 1 种、第 2 种的要求,软导体符合 GB/T 3956 中的第 5 种导体。镀锡铜线还应符合 GB
12、/T4910 中 TXR 型镀锡铜线的要求。5.1.2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毛刺、无油污、无机械损伤。5.2 绝缘5.2.1 绝缘应为表 2 所 列 的 挤 包 固 体 介 质 的 一 种5.2.2 绝缘标称厚度应符合表 3 规定。绝缘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其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 90%-0.1mm。5.2.3 绝缘线芯如采用颜色识别标志,其颜色应符合 GB/T 6995 规定,颜色应不迁移、不褪色。5.2.4 绝缘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表 5 的要求。5.2.5 绝缘线芯应按 GB/T3048 的规定经受 4kV 交流 50Hz 火花试验检查。表 2 绝 缘 混 合 料绝缘混合料 代号
13、 最 高 工 作 温 度 聚乙烯 PE 70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 WJ1 70聚氯乙烯 PVC/A 70交联聚乙烯 XLPE 90硅橡胶 G 180氟塑料 F 200TICW/06-2009 4表 3 绝缘厚度绝缘厚度 mm导体标称截面 mm2 聚氯乙烯、无卤低 烟阻燃聚烯烃 硅橡胶 聚乙烯 交联聚乙烯 氟塑料0.5 0.6 0.7 0.5 0.4 0.350.75 0.6 0.7 0.6 0.5 0.351.0 0.6 0.7 0.6 0.5 0.401.5 0.7 0.8 0.6 0.6 0.402.5 0.7 0.8 0.7 0.6 0.40表 4 绝缘线芯色谱线对序号 1 2 3 4 5
14、 6 7 8 9 10中心对 1 蓝/白 1、 2、 3、 4、 5、 6、 7、 8、 9、 中心对 2 蓝/白 红/蓝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心对 3 蓝/白 红/白 红/蓝 18、 19、 20、 21、 22、 23、 24、 中心对 4 蓝/白 红/白 绿/白 红/蓝 25、 26、 27、 28、 29、 30、 中心对 5 蓝/白 红/白 绿/白 红/白 红/蓝 31、 32、 33、 34、 35、 层绞对 蓝/白 除第 1 对(蓝/白) ,最后 1 对(红 /蓝)以外的奇数对和偶数对以此类推 红/蓝注:绝缘颜色可按用户要求选用。5.
15、3 成缆元件5.3.1 成缆元件的结构)对线组两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 a 线、b 线;)三线组三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 a 线、b 线和线;)四线组四根绝缘导体相互绞合在一起,并分别标定为 a 线、b 线、线和线。5.3.2 成缆元件的节距成品电缆中,1.5mm 2及以下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为 100mm;2.5mm 2及耐火型电缆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为 120mm。电缆中非屏蔽成缆元件相邻成缆元件宜采用不同的绞合节距。5.3.3 成缆元件的识别成缆元件可采用色带或数字或色谱识别。如采用色谱识别,对线组色谱推荐采用蓝/白、红/白、绿/白、红/蓝
16、,蓝/白对为标志对,其色谱推荐按表 4 规定执行。三线组和四线组色谱制造企业自定。5.3.4 对于非屏蔽两对电缆也可采用四芯星绞组型式。星绞节距应不大于 150mm。 5.4 成缆元件分屏蔽5.4.1 分屏蔽可采用金属带绕包或纵包或金属丝编织型式。软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5.4.2 对于金属带屏蔽,屏蔽带下应纵放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 0.2mm2 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作为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金属屏蔽带的厚度为 0.050.10mm,重叠绕包层的重叠率应不低于 25%,纵包重叠率应不低于 15%。TICW/06-2009 5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包带层应平整不得漏
17、包。5.4.3 对于编织屏蔽层,编织单线直径不小于 0.12mm,编织密度不小于 80%。编织密度按 5.6.3 计算。5.4.4 在屏蔽层的外面应绕包二层 0.05mm 厚的聚酯带或其它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每层的最小搭盖为 25%,或是绕包一层,最小搭盖为 50%。表 5 绝缘物理机械性能性能要求序号 性能项目 单位PVC/A PE WJ1 XLPE G F11.11.2机械性能(GB/T 2951.11)原始抗张强度 最小原始断裂伸长率 最小空气烘箱老化试验(GB/T 2951.12)处理条件 温度(偏差2)时间老化后的抗张强度 最小变化率 最大老化后的断裂伸长
18、率 最小变化率 最大 N/mm2hN/mm212.515010016812.5251502512.515010016825259.0125100168301004012.520013516825255.01502002404.0120162002401681430200302 热延伸试验(GB/T 2951.21) 处理条件温度(偏差3)负荷时间机械应力载荷下伸长率 最大冷却后永久伸长率 最大minN/mm2% 200150.217515200150.2175253 抗开裂试验 (GB/T 2951.31)试验条件 温度(偏差3)时间 h1501- 1301 25064 高温压力试验 (GB/
19、T 2951.31) 试验条件 温度(偏差2) 80 80 5 收缩试验(GB/T 2951.13)标志间长度 L温度(偏差3)持续时间最大允许收缩率mmh% 2001001420013014 6 低温性能试验 (GB/T 2951.14)未经老化前进行试验冷弯曲试验(直径12.5 mm)温度(偏差2哑铃片的低温拉伸试验温度(偏差2)-15-15 -15-15 -45-45-55-557 吸水试验(GB/T 2951.13)电气法温度(偏差2)持续时间 70240 TICW/06-2009 68 吸水试验(GB/T2951.13)重量分析法温度(偏差2)持续时间重量最大增量dmg/cm2 85
20、141 9 耐酸碱试验(附录 B) 附录 B10 腐蚀性(无卤)(GB/T 17650.2)PH 值 最小电导率 最大 S/mm 4.310 5.5 缆芯结构5.5.1 缆芯绞合5.5.1.1 缆芯按同心式绞合,相邻层绞向相反,最外层绞向为右向。5.5.1.2 缆芯绞合节距不大于成缆外径的 25 倍。5.5.2 缆芯包带5.5.2.1 缆芯外重叠绕包一层厚度为 0.05mm 聚酯带,也可采用其它在电缆最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作为包带材料,其绕包重叠率不小于 50%;或绕包二层,绕包重叠率不小于 25%。5.6 总屏蔽层5.6.1 屏蔽形式:屏蔽形式分铜丝编织,复合带材绕包或纵包
21、,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等型式。软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5.6.2 金属带绕包或纵包 采用0.050.10mm的软铜带或符合金属带重叠绕包或纵包,重叠率应不小于15%。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包带时应在金属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5mm 2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的引流线。 5.6.3 铜线编织如果采用铜线编织,编织用圆铜线的标称直径应符合表 6 的规定,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 80%。铜线编织时不允许铜线头裸露在编织层外面,铜线头裸露时应停车修整。铜线编织层不允许整体焊接。表6 编织用圆铜线标称直径编织前假定直径dmm圆铜线标称直径mm编织前假定直径dmm圆铜线标称
22、直径mmd10 10d20 0.150.2020d30 30d0.250.30注:假定直径计算方法按照GB/T 9330.1-2008的附录A的规定(以下同),其中:对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 p= DC2+2 p mm 三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 p= DC2.16+2 p mm四线组线对假定外径 d q= DC2.42+2 p mm式中: DC绝缘线芯假定直径; p分屏蔽层(如有)的标称厚度,其值按GB/T 9330.1-2008的附录A中A.2.4的规定。成缆外径:对线组:D p=dpkcf mm cf:分屏为0.89,总屏为0.82;三线组:D p=dpkcf mm cf:分屏为0.94,总屏为0.87;四线组:D q=dqkcf mm cf:分屏为1.0, 总屏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