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子译文一道原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存在于天地产生之前,没有具体的形状可言,其本性深远而微不可测,听不到它的声音,所以我只能勉强地为它命名,把这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叫做道 。 ”道这个东西,最高而没有顶点,最深而不能测量,容纳涵括天地,承受着无影和无形,就像泉水一样汩汩而流,流动而不会衰竭,泉水流动起来虽然混浊,但它一旦平静下来就会慢慢地清澈了。它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也同样是无限的,道之微妙,确实不可把握,它可以缩小又可以伸张,可以黑暗也可以光明,可以柔软也可以刚强,可以含阴也可以吐阳,而能与日月星辰一样彰显光明。山因为有了道而高,渊因为有了道而深,野兽因为它而奔跑,鸟儿因为
2、它而飞翔,鱼儿因为它而游动,凤凰因为它而翱翔,星辰因为它而运行,以灭亡换取存在,以卑下换取尊贵,以却退换取先进。古代的燧 sui 人、伏羲、神农,得到了道的纲纪和真谛,立足于道的核心,在精神上体会到了道的本质与其同游,用它来安抚了天下。所以道能总括天地的动静,道像车轮那样转动而不停止,像水那样流淌而不停歇,与万物同始同终。风起云涌,雷鸣雨降,只要与道同游,就能取法天地动静的规律,与万物共始终,应变于自然的变化。天下万物虽然都各有其特性和生长过程,但最终在本体上还是要复归到道上来,道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以无为的精神去对待事物就可以合乎生死之道了,只要在内心保持无为的准则听凭自然,任凭自然地发展,
3、虽是无为,实则有为,死生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听凭规律,就使生者不得不生,死者不得不死。凡是符合无为的言论、行为,就是符合了道的原则,也就可以与德相通。只要能保持清静无欲的心态而不自大,就可使阴阳调合刚柔得体适度,万物不同亦可各安其特性。调和阴阳,让四时按规律运行,融合五行,润泽草木,浸渍金石,就可使禽兽长得高大,毫毛亮丽润泽,鸟卵自然的特点不被破坏,兽胎不会没出生便死掉,只要动植物各随其性,各自按着其自身的规律生长和生活,就不会出现相互残害的情况。父亲也就没有丧子之忧,兄长也就没有哭弟的哀痛,儿童不孤,妇女不寡居,虹霓不会现于天空,盗贼不会行于天下,这就是怀德而产生的良性效应。最高的道产生万物,
4、但万物之中却孕含有具体的道,虽然产生了它们却不主宰它们,万物都依赖它而生成,但万物之中却没有哪个会感知到道的生化长育之德。万物都因为它而死亡,却没有哪个会去怨恨道。收藏蓄积也不能越来越多,布施禀受也不会越来越少,这是因为道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无所谓盈亏。因为道无形无象没有固定的物质形态,所以这是一个恍恍惚惚永远也看不清楚的东西,根本没有具象可言;恍恍惚惚看不清楚而又无处不在的道,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处于幽深昏暗中的道,是应物而化,不居固定位置的;无所不能通达的道,是不会虚动的啊,它与刚柔相屈伸,它与阴阳相升降。 *老子说:大丈夫心神安逸无所思,清静无为无所虑,以天为华盖,以地为车子,以四时为马匹,
5、认阴阳为驾驭马车之人,就可以无路而行,无怠而游,无门而出。以天为华盖则无所不覆,以地为车子则无所不载,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阴阳御之则无所不顺。因此快速而不摆动,遥远而不辛劳,四肢不动,聪明不损,而能明察天下事物的人,是抓住了道的关键所在,观察到了道的末端细微之处。所以天下之事不可违背其规律而单凭主观想象去做,而应该按自然的趋势顺逆去应对天下之事,万物的变化是不可以探究的,只有抓住了道的关键之处去顺从它。所以体道之人内修道的根本,而不在外去修饰道的末端,磨砺其精神,平息其感知。所以说只要体会到了道的本质,按规律去做事,表面上似乎不存在了个人主观意志,但在客观上什么目的都能达到,不施加自己的主观意
6、志,也会因势利导而达到天下大治。所谓的无为,就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念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所谓的无治,就是说不改变自然而因自然而治;所谓的无不治,就是因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势利导而治理之。 *老子说:用道来治理百姓,就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界运动的客观趋势。这样,万物的变化就无不相合,各种事物的变化也就没有不合谐之处。所以,道就是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这五个方面,就是道的形象啊。所谓的虚无,是道的归宿;所谓的平易,是道的本质;所谓的清静,是道的镜子;所谓的柔弱,是道的作用。正反两个方面相反相成,互相转化,这是道的常规和常态;柔,是道的刚;弱,则是道的强。柔与刚,弱与强相
7、反相成,柔可克刚,弱可胜强。所谓的纯粹素朴,是道的主体。虚空无为的人内心没有负载,清静平常的人内心没有累赘。嗜欲不存,是无为的极点;没有好恶,是平常的极点;一成不变,是清静的极点;不与物念相杂糅,是纯粹的极点。没有喜怒哀乐是德的极点。至人之治的方法,就是放弃自己的主观思维活动,消除自己的主观行为,依照道的要求废除自己的智慧,与百姓共同统一到道的标准上。遵守道的要点,在于减少其贪求,去掉其名位势利,除却其嗜欲,减少其思索忧虑。掌握了守道的要点就会做到明察,减少其贪求就会有所得。至人之治的方法,就是放弃自己的主观思维活动,消除自己的主观行为,依照道的要求废除自己的智慧,与百姓共同统一到道的标准上。
8、遵守道的要点,在于减少其贪求,去掉其名位势利,除却其嗜欲,减少其思索忧虑。掌握了守道的要点就会做到明察,减少其贪求就会有所得。所以,以内制外,就会百事不废,得到百姓内心的拥戴则外就能治理他们。内心得到了道的真谛,人的五脏就会安宁,思虑平息,筋骨强壮,耳目聪明。大道是坦荡荡并不艰险的,距离你的自身并不远,盲目地前往远方的人是寻找不到的,如返回来在自己身上寻求,就会得道于心。 *老子说:圣人不在于去治理别人,而在于自己治理自己。品德高的人不在于其势利名位,而在于其内心得到了道,使其身全,内心得道也就等于自己得到了天下;快乐不在于富贵,而在于调和,知道以自己为大以天下为小,这样就接近于道了。所以说:
9、尽最大努力使心灵虚寂不存它念,就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从而观察它的循环往复。所谓的道,化育生成万物,始终没有形状,无声而不动,无名而处于混混沌沌之中,它至大而无边界可言,极其微小而看不到核心。没有范围和空间的限制,但却是有和无等万物之根,是万物之始出。得道的人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体会道的真谛,不与物欲相杂糅,其德行已经达到了天地之道,所以称其为真人,也即得道之人。真人知道以自己为大,以天地为小,重视自身的修养而轻视治理别人,不以物念扰乱恬愉的心境,不以欲望搅乱性隋,隐掉姓名,有道之世便藏身而去,无道之世便显露而出,以无为为准则,做无为之事物,以不知为智,怀自然之道,
10、与天同心,呼吸阴阳,吐故纳新,顺应自然,与阴阳同步,与刚柔共屈伸,与阴阳同升降,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谓快乐,无所谓痛苦,无所谓喜悦,无所谓愤怒,与万物暗合,无非无是。寒暑燥湿之虐攻于外而伤形,形穷而神闭塞;喜怒思虑之患攻于内而伤神,神尽而形有余,精神无存,余形虽在,难能持久。所以真人用心养性,能得形神相持则恶梦不久,安枕而无忧。孔子问什么是道, *老子说:使你的形貌端正,使你的视力专一,自然之气就将会到来,使你的智慧收持,使你的仪容端正,精神就将附着在你的身上,你就将会有德,你就将会有道。直视而无知的状态呀,就好像刚出生的小牛,而不要探求那些巧故,形貌像枯木一样,内心像死灰一样没有活动,真
11、正充实了知识而不以伪诈自持,心胸宽广而不用心去谋划,“知道了天下四方的事情,能知而不以为知吗?” *老子说:事物的发生是随着变化而动的,变化产生于时间,知道时间是不固定运行的,所以, “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名字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 。儒家的典籍诗 、 书 、 礼 、乐等是用来记载圣贤之言的,言出于圣贤之口,圣贤之人不知道永恒,只是粗略地知道立言,不知应变,所以典籍之言,就不是永恒的道;典籍所记载的圣贤之言,是可以叫得出来的东西,但能称呼的名不限于一名,名又有真伪之别,所以是非典籍所能收藏的。议论太多,注定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抛弃那些文化学识,才能免于
12、忧患,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回到原始状态,才是从根本上治理国家的好办法。人生而寂静,这才是自然的本质,受物质利益的引诱而有所行动,就会破坏先天恬静的本质,是人性的祸害,物质利益到了而有所回应,智慧就有了动摇;智慧与物质利益相接触,而好恶之念也就得以生成;好恶之念表现出来,而智慧就会被外界所引诱,而又不能返回本性,于是人的自然之性也就泯灭丧失了。因此,圣人不以人力去改变自然生成的状态,在外表虽然可以人力去改变自然生成的状态,在外表虽然可以与物质利益相接触,但在内心却仍然要保持其自然之性,所以,能达于道的人,恢复到清静的自然之性,穷尽于物质利益者,到最后仍是碌碌无为。以清静的自
13、然之性养护智慧,以淡漠的性情调合精神,就能够停息在大道之上,遵循着自然之理就能让精神与道同游,不背离大道而使性守虚静,而顺乎人事,让智慧与物质利益相接触,便会生好恶之念,好恶之念生便会破坏清静,扰乱本性,跌入到俗尘之中;所以圣人不以人事扰乱自然之理,不以贪欲破坏自然之性,不事谋划,临事顺从自然而治,自会得当,不言而有信,不虑而有得,不为而有成,无为而无不能为。这就是圣人虽在人民之上统治,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在人民之前领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碍的道理。天下的百姓都归顺他,奸滑邪佞之入都惧怕他,因为他不与天下的万物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赢他,没有人敢于同他相争。 *老子说:人如果放纵欲望迷失本性
14、的话,治国与治身的行动就不可能正确,用其来治理国家就会发生动乱,用其来治理自身就会变得邪恶,所以不知道道的人,就不能用它来返归本性,不通达事物的人,就不能清静无为。最初的人之本性是没有邪恶和污秽的,但长久地被社会上的事物所熏染,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后失去了本性就会与被社会习俗所同化的性相混合。水的本性是想清澈,但沙子和石头污染了它人的本性是想清静,但嗜好和欲望侵害了它,只有圣人才能脱离外物的浸渍 zi 而返归到本性上来。因此圣人不被物欲所使役,不被欲望扰乱恬愉的心态,他们对于欢乐之事并不感到高兴,他们对于忧愁之事并不感到悲哀,无忧无乐,情绪不为外物所动,所以他们处于高处而不危险,安稳而不倾斜。所
15、以听到好言善论,虽然是愚钝的人也知道高兴而接受它,称赞圣德高行,虽然是不肖的人也知道去羡慕它;谈论的人多而施行者少,羡慕的人多而实践者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被社会上的名利地位和风俗习惯所牵系。所以说:“我无所作为而百姓自然顺化,我喜好无贪欲而百姓自然富足,我喜好清静而百姓自然端正,我没有贪欲而百姓自然淳朴。 ”无心合于天下也。清静,是德的最高境界;柔弱,是道的用途;虚无和恬愉,是万物之祖。清静、柔弱、虚无恬愉三者并行就符合了无为之道。无形,也就是一。一,则是无固定形状,行于天下,周于万物而无穷的那个东西。它布德而不尽,用之而不可见,视而不可睹,听而不可闻,无形中生出的有形。无声而五音却在鸣响,
16、无味而五味却已形成,无色而五色却已组成,所以有形的事物生于无形的事物当中,有形的道生于无形的道之中。音阶的数量不过才五个,但五音相间变化为各种声音,使人听不胜听;味的数量不过才五个,但五味相间变化为各种睐道,使人尝不胜尝;颜色的数量不过才五个,但五色相间变化为各种颜色,使人观不胜观。音阶,五音之本的宫一确立而五音就已形成:味道,五味之本的甘一确立而五味就已确定;颜色,五色之本的白一确立而五色就已组成;道,万物之本的一一确立而万物就已生成了。所以,一的道,可以施行于四海天下;一的广阔辽远,可以遍察于天地之间;一之道的整体敦厚得像未经雕凿的木材;一之道的分离包容一切像长江大河的奔腾混浊,混浊停止安
17、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空虚之后又可以渐渐充足,波涛起伏奔涌像大海一样,动摇的样子像浮云一样,像无却有,像无却存。 *老子说: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容纳在一个孔洞之内,百事的根源,都出于一个门径之内,都产生于道,所以圣人一度沿着法则而行,不改变其根本,不改变其常道,依循准绳,曲直都因应于物体而定。喜怒,是道的邪恶;忧悲,是德的邪恶;好恶,是心的过错;嗜欲,是性的累赘。人大怒就会伤害阴气,大喜就会伤害阳气,少气引发喑 yin 哑而口不能言,惊悸恐怖就会心乱不安,忧悲焦心,疾病累积就成了。人如果能除去大怒、大喜、少气、 。京怖和忧悲,就能与神明相合了。所谓的神明,也就是内心得道。内心得道,五脏就会安宁,
18、思虑平息,耳目聪明,筋骨强劲,疏达事理而不谬误,坚强而不可折断,无所太过,无所不及。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水作为道,广袤 mao(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不可极尽,幽深不可测量,长大不可穷尽,波及遥远没有边际,增加减少,没有限量,上天可为雨露,入地可为润泽,万物由此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包惠群生而无私,思泽及于小虫而不求报答,富足可赡养天下而不枯竭,德施于百姓而不耗损,行动不左右而无所不在,幽微不可获得而难于把握,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烧之不坏,柔弱地流淌而不可离散,但其锋利却可贯穿金石,强大可以泽润天下,有余与不足,任天下取舍,禀受万物而无所谓先后,无私无
19、公,与天地一样洪大,这就是最高的德。水之所以能成就其最高的德,就在于其柔弱润滑。所以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这个无形的力量,能透过没有空隙的物体。 ”无形是事物的太祖,无音是事类的大宗。得道之人通达于心灵,与天地治理人,执着玄德于内心,而化行如精神。因此永恒的道真是太大了,不用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这大概只是内心的自然趋向吧。万物有所生而独含其根质,百事有所出而独守其门径,故能以无穷为穷,以无极为极,照物而不迷惑,响应而不停止。*老子说:得道的人,志于柔弱而事于刚强果断,内心虚空而应变不失当。志于柔弱的人柔软安静(毳,鸟兽的细毛) ,敛藏于不取之中,行动于不能之中
20、,清静淡然无所作为,按时而动,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故“贵必须以贱为根本,高必须以下为基础” 。依托以小包大,以内心而制约外物,奉柔却能刚,则可战胜一切,抵御一切侵犯,应对变化审时度势,则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于你。想要刚的人必须用柔去坚守它,想要强的人必须用弱去保护它;积累的柔就是刚,积累的弱就是强,观察其所积累的程度,就可知其存亡。强可以战胜不如自己强的人,至于强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则正好相敌;而柔胜出于自己之上的人,那么他的力量就无可限量了,所以说:“兵太强大就容易被消灭,木太强硬就容易被折断。 ”皮革太张大就容易破裂,牙齿坚硬于舌头故先折断脱落,所以, “柔弱的东西才应属于生存一类的主体,坚强
21、的东西终归于死亡一类” 。最先倡导的人一定终止在路上,后动的人才能探求到源头和根本。执道以变化相合,先可制约于后,后也可制约于先,为什么这样呢?处静而知变,那么先可以制约后;观变而返静,那么后可以制先。动静无为,则可先后同制,制约的主动权在于我,所以就可以不被人所制约。所说的后者,要调整其情势而合于时间,时间的变化很快容不得停息,比事物先动肯定是过分的,比事物后动则又肯定是来不及的。日月运行,周而复始,时间不等人,不能与人同游,所以圣人不以一尺长的玉璧为宝贵,而反以一寸的光阴为宝贵,珍惜极短的时光,这是因为时光难得而易失。因此,圣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行事,凭借着自己的资质而取得成就,坚守清静之道
22、,拘持柔弱之性,因循而应变,随动而行事,常后发制人而不先发制人,柔弱以保持清静,安徐(安详从容)以保持稳定,成就越大会越坚定,就会无往而不胜,没有谁可与你相抗衡。 *老子说:巧诈之心藏于胸中,即使纯洁也不纯粹,精神和道德不全聚于一身的人,不知其胸怀能包容多大。胸中没有欲望和害人之心的人,饿虎即使尾随其后都不能加害于他,而何况于人呢。体会了道的人精神即使散失了也不会穷尽,以道而化治于人,因此施之无穷,反之,依靠诈伪机巧的人则是劳而无功。法苛刑严,并不是帝王之基业。频繁地使用鞭子,并不是骑马就能达到远方的好方法。好恶繁多,灾祸就会相随。所以,先王的法度并不是主观而产生的东西,是继承而来的;那些法苛
23、刑严的东西并不是必定施行的,只可遵守而已。所以能够因循就会变大,产生就会变得细密,能够遵守就会巩固,做就会失败。所以任凭耳目而听而看而不加约束,既劳心又不聪明;以智虑为治术的人,必然是苦心而无功。因此,与道合为一体的人,会不听而聪,不视而明,无心而为,不谋而成。任凭一人的才能是难以达到至治的,一个人的能力尚不足以治理三亩之宅,遵循道理的变数,依据天地自然的规律,即使是六合(上下东西南北)之地亦不足治理。偏听于非议或者称誉,双眼过度迷恋于色彩,礼诚不足以施爱,唯有神德全聚于一身才可以胸怀远大。在战争所造成的祸患之中,没有什么会比因为个人的志向所造成的祸患更惨的了,即使是莫邪(宝剑)也要在其下;没
24、有比阴阳再大的寇了,而敲响战鼓发动战争则要小得多。所说的大寇横尸于地而不谈气节,中寇隐藏于山中,小寇逃遁于民间,所以说:“人们的智力越发达,令人称奇的东西就越多;法令越细密分明,盗贼反而会越多。 ”去掉智和法而清静无为,天祸就不会兴起,故“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以智治国,是国家的造化” 。人民知识多了,就不好统治,如果人民知识少了,就可以不用“智”来治理国家了,故是国家的福。无为之道大,有为之人事小;无为之道强,有为之人事弱;无为之道实,有为之人事虚。有形产生于无形,无形才是万物成名成形的根源。成名成形是具体的物体,其形成的根源就是万物之始,是道。有形则有声,无形则无声;有形产生于无形,故
25、无形是有形的根源和始祖。广厚有名可言,有名可言就是贵全;俭薄无名可言,无名可言就是贱轻。殷富有名可言,有名可言就是尊宠;贫寡无名可言,无名可言就是卑辱。雄牡有名可言,有名可言就是彰明;雌牝无名可言,无名可言就是隐约。有余者有名可言,有名可言就是高贤;不足者无名可言,无名可言就是任下。有功即有名,无功即无名,有名产生于无名,无名是有名之母。道是有与无的相生,难与易的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因此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育成其德。所以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复归于道,功名长久,可终身无殃。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所以说圣人自称孤家寡德之人。归结到根本,功成而不据功为已有,故有功以为利,无名以
26、为用。上古的时候人民童稚蒙昧,不知东西与物产,体貌与性情吻合,思想与行动一致,言语与行动一致,行动与道相合,崇尚质朴而不文饰。他们的衣服保暖而无色彩,他们的兵器不锋利而无刃。行走安详缓慢,眼睛呆滞无欲,凿井而饮水,耕田以供食,不布施,不求德,无高低长短之别。风俗齐一可以相随从,风俗淳朴,民间之事简单而易做。那种用自以为是和诈伪惑乱现实,用畸行歪道迷惑百姓的行为,圣人不认为那是世俗。二精诚 *老子说:天使自己达到那样的高度,地使自己达到那样的厚度,日月照耀,群星明亮闪烁,阴阳调和,并非人的作为使然,而是万物按着自己内在的活动规律去运动和变化,不需要人为的主观干涉。阴阳四季本来无心生养万物,雨露按
27、时而降本来也无心润泽草木。神明(神灵,神祗)交接,阴阳调和,一切都是按其固有的规律在运行,万物也就应时而生,非其主观之所为,乃是不得不生。道,藏精诚于内部,栖神明于内心,静漠恬淡,和悦在胸中,空旷寂静而无形,沉静而无声。官府好像是无事可做,朝廷上好像是无人任事,没有隐士,没有逸民,没有劳役,没有冤刑。百官各循其职,政令不繁,刑罚不滥,无为而治,国家就会自然而治,这就是体道的结果。所以,普天之下的百姓没有不仰慕国君德政的,并均以国君的思想为法式,如此,即使是需要通过多重语言展转翻译的远方之国和不同风俗的民族,都会慕名而来朝见,不用亲至每一个家庭宣示而使人人皆知,人人可见,这只不过是推行了精诚之心
28、,并将其施行于天下而已。所以,赏善罚暴才是真正的政令,其所以能施行,全赖于精诚之心,政令虽然清明但不能单独而行,必须与精诚同行,故凡是以道教化百姓而百姓不能服从的原因,就是精诚没有同时施行的缘故。 *老子说:天设日月,以次序排列星辰,陈设四时,调和阴阳,用太阳来暴晒,用夜晚来蕃殖,用风来干燥,用雨露来滋润。天生万物,没有谁能看出它的养育而万物却在生长;天杀万物,没有谁能看出它的伤害而万物却在消亡,这就叫做神明。因此圣人效法神明,其兴福,看不到他兴福的举措而福已经兴起;其除祸,看不到他除祸的举措而祸已经除掉。考察福祸兴除的原因却又得不到结果,观察福祸兴除的结果却又实实在在,其兴利除害若仅从每日观
29、察,看不到它的功绩,如从一年的时间内去观察,就可以看到它的业绩了。寂然无声之中,圣人法天效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养民除害,兴利除弊,言而不失信,一言声闻于外,四方莫不响应震动,是以精诚之心深敛内藏,气感于天,阴阳顺之,神明佑之,而业绩自然显现。所以精诚藏于内,神气动于天地,如此则景星就会显现,黄龙降下,凤凰到来,醴泉出现,嘉谷生成,江河不溢水,大海风平浪静。反之,忤逆天道残害万物,则日蚀、月蚀就将要出现,五星也会失去了运行的轨道,乱了运行的秩序,四时相侵凌,白天昏暗,夜里明亮,昼夜失次,山崩川涸,冬天打雷夏天降霜。天与人之间可以相通,以气类相感,人事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现象。所以国家将要灭亡
30、的时候,天象就会改变,世俗就会混乱,虹蜕就会显现。万物如此相连结,精气如此相接近,故神明之事,不可以用智巧去做,不可以用强力去取。所以圣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怀天心,抱地气,执虚含和,这样不下殿堂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行天下,变易习俗,百姓得以教化向善,都像圣人那样循天顺情,同于自然变化。 *老子说:人道,受命于天,全性保真,可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行为可成。死生相同,不可胁迫侵凌,又何况以天地为纲维,包藏宇宙,返归自然,混同万物,造化含和,便视死如生。精诚形成于内,而对外则引导人心,这就是不传之道。圣人居上位,怀道而不言,却泽及万民。所以说不言之教化,其力量实在
31、是太大了啊!君臣离心,违背通达于天,神气就会相应验了,这就是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是伪道。召唤远方之人使其皈依无为之道,亲近身边之人讲述清静之事,唯独夜行者,也即暗行其德的人才可能这样做。所以放弃战马并用其来耕田,战车不到达于远方,这就是坐驰陆沉,身形不动而心神驰于外,教化悄然而达。天道不可私自接近,无亲疏之别,没有去就之私,无欲则有余,有欲则不足。只有无欲无为,顺合自然之理,方能去凶得利。因此,以智巧去治理国家是难以持久的,唯有同于太和而保持自然,清静无为,以不动致动,以不变致万变,以神化世,才能持久。 *老子说:道与德的关系,就像韦(熟皮革)与革(生皮革)的关系一样,虽然名称有别,但其本质却是
32、相同的,远看很相近,近看又有所区别,其所起的作用考核不到,但观察它却又实际存在。因此圣人就像镜子一样平静,对其不送不迎,物来则应,物去则静,所以应物而不藏其形,万物无所损伤。得到它的时候也就是失去它的时候,失去它的时候也就是得到它的时候,有得有失均为失道,只有无得无失方为得道。所以通达于太和的人,私下里就好像喝醉了美酒而舒适地卧息以游动于道的里面,好像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其宗旨,这就叫做大通于物,这是依恃不用便能成就其用啊。 *老子说:古代黄帝治理天下,调和日月的运行,理顺阴阳之气,使四季的时间长短按标准运行,修正乐律和历法,分别男女尊卑之位,明确君臣上下之礼,使强者不能袭击弱者,众者不能残害寡者
33、,百姓保命而不夭亡,每年的谷物按时成熟而没有灾荒之年百官处事公正而不恂私,君臣上下协调融洽而不发生差错,法令明示而公开,百官执行起来公正而不偏私,耕田者互相让地,道不拾遗,交易的时候不预先买卖,诚实而有信。故在那时,日月星辰没有失序,都在正常的运行,风雨按时调节,五谷丰昌,凤凰在殿庭间自由飞翔,麒麟在郊外信步而游,天下一片昌明景象。伏牺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头枕在石上,身睡在草上,尚简约原始,秋收冬藏,依靠大地,怀抱圆天。凡阴阳二气堵塞凝积不通之处便开通理顺它,凡气乱不顺残物伤民比较严重之处便断绝制止它。那些百姓还处在童稚蒙昧状态而不知东西物产,视野呆滞,行路缓慢,天真而自得的样子,不知道自己的由
34、来,无目的地到处漫游,不知道自己的本始,自生自养而始终不如将去往何方。故在那时,禽兽虫蛇都藏起自己的爪牙,收敛自己的毒害,其功劳可与天地相比量。到了黄帝的时候情况要坏于太祖伏牺的时候,然而黄帝不彰显其功劳,不宣扬其名字,归隐于真人之道,以顺从天地之本性。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道德已上通达于天,下通达于地,内去心智,外忘事故,如混沌之无为,顺应自然之妙理啊,无为而治,如此而已。 *老子说:天不安定,日月便无所运行;地不稳定,草木便无所生长;身不安宁,是非便无所形成。因此有真人之后才会有真智,其所持的是非标准不确定、不明显,怎么才能知道我所谓“知”的东西不是“不知”的东西呢?积累的恩惠厚重就可使万民
35、高兴欣然,人人都自乐其性,这就是仁;大功得以褒举,好的名声得以彰显,君臣之礼得以遵守,上下之位得以摆正,亲疏关系得以明确,危亡之国得以延祚(zuo 延续福禄) ,绝世之世家得以继承,后代未能得立者得以嗣立,这就是义;关闭九窍,收藏意志,抛弃聪明,返归无识,以无知无识的状态无目的漫游在尘垢之外,脱离人事纷争的社会,自由自在地放任精神于绝对自由的时空领域,含阴吐阳而与万物相同合,这就是德。因此道的散布而出就是德,德的溢满而流就是仁义,仁义一经确立而道就废掉了。 *老子说:神散布而出其言语则不免浮泛而不实,德流荡而出其行动则不免巧诈而造作,内心没有至精,心失所守,而言行必然在外面显露出来,这就不可避
36、免地身为物所役使了。精有耗尽而行则是不可穷极的,所持守不定而在外面又过于沉溺在世俗之风中。因此,圣人内修道德而不对外文饰仁义,懂得九窍四肢的用途,而优游于精与神的和谐之中,这就是圣人之游。 *老子说:至于说到圣人之游,即是在至虚中运动,在太无中优游,驰骋于世俗之外,于不知所由中行进,在无声中倾听,在无形中观察,不被世俗所束缚,不被世俗所挂系。所以圣人能够以道教化天下,乃在于真人不逾越于上述之外;贤人能够以道矫正世俗,乃在于圣人不看,任道在那里自然地起作用。人如果被世俗所束缚,必然是形被挂系而神外漏,故不免于牵累,使自己被外物所牵累的人,必定是其心神早已被外物所牵累,早巳外漏于世俗了。 *老子说
37、:作为一国之君,要不劳思虑,不炫耀个人智能,安静不急躁而以静制动,胸怀仁诚之心,好雨就会按时而降,则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月按时观察考核,年终献功,养育百姓兼爱无私,威容严厉而不训诫,法律省却而不苛繁,教化如神喻,法令宽刑狱缓,监狱空虚,天下同俗,莫怀奸心,这就是圣人所施的仁惠。国君好攫 jue 取并贪得无厌,则臣下便贪功而不让,百姓贫苦而纷争生成,下再大的力气去治理也是辛劳而无功,智巧奸诈萌生,盗贼越来越多,上下相互抱怨,政令便无法推行。水质混浊鱼口就要露出水面,政令苛峻百姓就会骚乱,国君多欲望臣下就多狡诈,国君多烦扰臣下就多不安定,国君多贪求臣下就多纷争,不整治其本而救治于末,无
38、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圣人事简省而治,求寡少而达到富足,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无为而成。胸怀自然之性,保持至真之情,秉赋道德推行精诚,天下无不顺从,就好像响的回声,影的像形一样,这才是治理的根本方法啊。 *老子说:精神散布在外面,智虑流荡在胸中,是不能治形的,精神专注于远方,则近处的事物就会亡失。故“足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之事,眼不望窗外,就能知道自然之道,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 ”这是说精诚发自于内心,神气就会感动于天。 *老子说: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都归向它而没有谁来主使其如此,这是一种极客观、极自然的行为,是穷尽自然至为精诚的感应,不召而来,不去而往,深远不可见,不知
39、所为者而功效自成;依靠双眼才看见,依靠话语才行动,要想达到大治真是太困难了。皋陶失声口不能言而为大理官,天下没有残酷的刑法,显然语言不是那么的重要啊;师旷眼盲看不见物而为太宰官,晋国没有混乱的政令,显然目见也不是那么的重要啊;不言之政令,不视之识见,正是圣人效法的东西。百姓被君王所教化,不是从他的语言上,而是从他的行动上,故人君好勇,不让百姓争斗而国家也必然多难,逐渐地还一定会发生抢劫杀人的动乱;人君好女色,不让百姓讽刺议论而国家也必然昏乱,慢慢积累以至于陷入淫浃之难。所以圣人精诚区别于胸中,好憎明辨于身外,言情相符,发号施令以明合于宗旨。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只有自然之教化才是最
40、珍贵的。至精为神,精之所动,好像春气的生成,秋气的萧杀,春生秋杀,无情无致,无德无怨,听其自然而行。所以作为君子,就好像是射箭之人一样,在射的时候差之毫末,在终的时候就会有寻丈的差距。因此,对于统治百姓的人来说,治理人就如同射箭一样,发箭失之毫厘,箭落便会有寻丈之误差,治理百姓必须要慎重再慎重啊。 *老子说:公布法律设立奖赏而仍不能改变旧的风气和不良习俗,是不守诚心的缘故。所以听其声音就可知道其风气如何,察其音乐就可知道其习俗如何,看其习俗就可知其教化的程度。抱真效诚的人,可以感功天地,神可穿越四境之外,令行禁止,精诚通达其道而畅达其意,虽然不立一言,天下万民、禽兽、鬼神等等均随之而变化。所以
41、最上等的是以神教化天下,其次是使不正当的获得为非法,明示仁义和法度使人遵守,再次而下之的便是奖赏贤者处罚强暴者,悬法设赏。 *老子说:大道是无为的,无为即是无有,无有就是没有处所,没有处所就是处而无形,但又无所不在,无形的东西虚无寂静,不动的东西无声无名。无声无名的东西就是虚静而无声无形,无声无形者,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这就是所谓的微妙,这就是所谓的至神。连续不断地存在着,这就是天地之根本。道是无形无声的,所以圣人勉强地说出道的形状,以“一”作为道的代名词。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天子以天地为法式,以万物为资本,功德真是太大了,势名真是太贤达了,功德与势名的完美结合可与天地相匹配
42、,所以,绝对不可以不遵循大道,并以其为天下之母,为天下之根本。 *老子说:救济贫困补助急迫则名就,兴利除害则功成。世上无灾害发生,即使是圣人也没有施行德行的机会了;君臣百姓间上下和睦,即使是贤人也没有建立功名的机会了。所以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诚乐施,无穷之智止息而不言,天下人之中没有谁了解以其不言为贵的,故“道,说得出来的,它就不是水恒的道;名,叫得出来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书写在竹帛上,雕刻在金石上的东西,可流传于人的,都是其大概,也即有为之功。三皇五帝三王,每个帝王生活的历史时代不同,遭遇到的事情不同,但他们治国理民的思路却是先后一致的,治国理民的手段不同,但目的、结果却是相同的,殊
43、途而同归。末世的学者们,不知道体现道的精髓是“一” ,以及德的总要,取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完整的做法和主张,端坐而论道,虽然是博学而多闻,但由于是有为而治,所以不免陷于混乱之中。 *老子说:诚心之人,可以用神来感化,却不可用名言来说道。圣人不离开坐席就可以匡正天下,诚甚于言不正,无言胜于有言,所以,虽然是同样的语言,但其中单独被人所取信的,是因为它显露的是诚信;同令而独行者,是因为它的诚超过了令,言之见信,令之见行,都是推其诚心的结果。圣人在上,百姓的教化如神,情以先行,感动于上而不感应于下的,是因为诚与令不同造成的。三个月的婴儿不知道什么是利害,而慈母爱之越厚,是因为亲惰的缘故。所以,言之用者变
44、,但变化很小,不言之教的变化,才是根本的变化,是大变化。信从君子的话,遵从君子的意愿,忠信形于内心,感动应于身外,这才是贤圣的教化。 *老子说:儿子为父亲而死,臣下为君王而死,并不是以死而求得名声,那是因为报恩之心藏于心中而不逃避其灾难啊。君子总在担心和惨痛刑法杀戳的非正道性,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呀,刑法非治国之正道,只是用来作为惩恶劝善的工具,不得已而为之,但要时时检查监督它,不得滥用。圣人不惭愧于自己的身影,君子独处无人之时,仍能谨慎而不随便,君子所要寻找的东西就在自己身上,舍己求远,是很糊涂的,必然造成自己的闭塞。故圣人在位则百姓乐意让其统治,不在位则百姓敬仰其德行,这是因为圣人无论是在位
45、还是不在位,都志在于利益百姓的缘故。 *老子说:勇士一呼,三军都要躲避,这是因为勇士气出于诚,三军将士心为之避开;倡而不相接,意而不相载,则诚心必有不相接之处,即内心所持宗旨各异。不下席而能匡正天下的圣人,正形诚心,正己之形,诚已之心。所以说由言谈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通过正形化人便可达到;正形所达不到的,通过精诚之感应便可奏效。精诚之心发自于内,出于外而化形,精诚可以与形接,但不可被人所察见,即精诚与形为自然而接,非入主动可为,故不可察。 *老子说:言有根,事有本,失掉其根本,技能虽多,却不如寡言以保持内心清静。言之害众者佳(上古之巧匠)使其指断,故大巧不可为,神化之巧妙在于无为。至巧之入,善
46、于以智闭,故不能启,拙者专以力捍,虽杜必开,末俗之流,技能虽多,为巧所溺,匠人之事,不以智能,故无关键而不可开,顺于变化,可与时成功,任于智巧,终必失败。 *老子说:圣人之做事,所以异路而同归,存亡安危如一,志不忘于利人。所以秦楚燕赵等天下四方之歌,声音不同但都能使人欢乐;九夷八狄等不同民族之哭,声音不同但都能人哀痛。唱歌是高兴的证明,痛哭是悲哀的验证,静默于中,乐则歌,哀则哭,随感而发,悲欢相应。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于利人,其恩惠之所到达的地方也是裉遥远的啊。 *老子说:圣人因自然而治,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挫折。无为而治的,因自然而治的,其意常不忘无为,有为之人是做不到无为的。不能无为的
47、人,不能达其治,立其功。圣人静而无声而达到微妙,道贵虚静无言,所以有言即伤就会受到挫折。虚静无声而达到微妙的人,心里始终怀着无言之念,身有形,神无形,有则有言,无则无言,知有无之相生,则无不害有,有不害无,所以圣人无为而治者,身不伤神,神不伤身,知不神而所以神,可以两不相伤。 *老子说:名可强立,功可强成。过去南荣越以圣人之道独亡于己身而感到耻辱,遂南行去求见老子,得闻圣道之言,认识明了,模糊难懂之处得以豁然天朗,条理通达,好像十日不食而享受太牢(祭祀时三牲齐全)一样,是以明照天下,名垂后世,智盖天地,明察秋毫,洞见微妙,称誉赞语不绝于世,至今仍是如此,这可以说是名可强立之例。所以种田之人不努
48、力,谷仓就不会满;官吏治理不勉力,诚心不专一,将相不相互勉励,功业就不会成功,王侯懈怠,后世无名可传。得道之人隐藏形迹,不事声张,就譬如雷霆那迅疾的敛藏隐遁,随着时间适时而行事立业,根据资质而建功,能进能退,进退无碍,则无处不可通达。得道之人精诚藏于内心,德行传播于四方,看见天下的形势有利,则高兴而不忘;看见天下的形势有害,则恐惧而像死亡一样。那些以百姓之忧为已忧的人,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作为自己之忧愁;以百姓之乐为己乐的人,百姓也会把他的欢乐作为自己之欢乐。所以圣人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这样做了而不能统治天下称王者,还从来不曾有过呀。圣人体道之法,从不可发现开始,精诚内藏故不可见,无迹可寻故
49、不可及,始终处于安定之地,处世无为,积累的德行仓库盛不下,源源不断地收载于永不竭尽之库府;政令畅行而百姓知道遵守,如山泉的流淌那样不受阻挡,官府事省而无诉讼之争,开启安居乐业、人人自得之门径和不做事实上做不到之事,不强求实际上得不到的东西,不安身不稳定处境,不从事没结果的行为。大人施行得人心之政令,而百姓没有谁不顺从其命令。命令顺从则民得教化,由小而大;命令不为百姓所接受则以善为害,最后便是由成功走向了失败。所谓的大丈夫,内强而外明,内强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内强如天地无不覆载,日月无不照明。大人以善示人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不改变其常态,循道立德,不改变客观规律,则天下听从政令,如草随风吹一样。政令失之于一年之始的春季,则木星的进和退,就不在其常规的位置之上了;政令失之于夏季,则火星就要逆行;政令失之于秋季,则金星的位置失当,出入也无常了;政令失之于冬季,水星就看不见其出入的方向了;政令失之于四季,土星就会摇荡而不定,日月被贬,发生变异,五星即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丢失了轨道,这样,彗星就要出现,预示着灾祸的降临。春政不失庄稼茂盛繁殖,夏政不失甘雨按时而降,秋政不失百姓收获殷昌,冬政不失国家便安定强盛。三玖守 *老子说:天地未分开而成形之时,深邃遥远寂静而无形无象,浑沌然处于一个整体而未分化的元气之中,是阴阳尚未分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