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7 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厕所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大纲要求:1、 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 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3、 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4、 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5、 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 熟悉城镇化的含义;7、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8、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9、 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0、 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1、 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2、 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命题规律解读:1、 城市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在多选题中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2
2、、 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是个很好的命题点,应该正确掌握其联系的要素;3、 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中有何差异,是个很好的命题素材;4、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命题点,注意在此处出题;5、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个很好的命题点;6、 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命题者较喜欢以此来命题。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一、 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城”是
3、由军事防御产生的, “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这里就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
4、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同时,大家还要注意,当前社会对城市的判断上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二、城市的基本特征(掌握)(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若没有了乡村,城市的概念也就无意义了。(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2城市不仅是人
5、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与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城市各种资源的密集性,使其成为一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中心。(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古代拥有明确的空间限定,到现代成为一种功能性地域。西方国家出现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一系列现象。现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全球劳动地域分工,城市传统的功能、社会、文化、景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4)城市具有系统性。城市的巨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城市各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重叠、共同发挥作用的。三、当今城市地
6、域的新类型1、大都市区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实例: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的劳动市场区,日本的都市圈。2、大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练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3、全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即为具有全球城市功能的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
7、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全球城市区域是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而不是以一般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而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地区。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一、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与联系项目 内容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联系类型 要素物质联系 公路网、铁路网、水网、生态相互联系经济联系 市场形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动、生产联系、消费和购物形式、收入流、行业结构和地区间商品流动人口移动联系 临时和永久性人口流动、通勤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
8、灌溉系统、通信系统社会作用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宗教行为、社会团体相互作用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用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服务形式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政治、行政组织联系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相互依赖性、权利监督形式、行政区间交易形式、非正式政治决策联系二、城市划分与建制体系1、城市聚落划分3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为定义城镇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城乡的划分,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但各国对城乡标准的制定基本离不开城镇的基本特征。因以下两个原因,很难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限。(1) 因为乡
9、村到城市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的甚至是交错的。这中间并不存在一个乡村消失和城市开始的明显标志点。(2) 城市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在空间上日趋广泛,在内容上日益复杂,使划分城乡界限又增加了难度。2、我国城市建制体系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就制定了具体的市(镇)设置标准。我国的市镇设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标准:(1) 聚集人口规模。目前将人口聚集规模超过 100 万的作为特大城市,50 万100 万的作为大城市,20 万50 万的作为中等城市,20 万以下的作为小城市。(2) 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城镇的政治经济
10、地位往往是市镇设置中的重要考虑内容。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1) 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从地域类型上划分,包括了直辖市、省辖设区市(或自治区辖设区市) 、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了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四个等级。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省级) ,25 个副省级市,280 余个地级市,370 余个县级市。(2) 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市既有自己的直辖区市市区,又管辖了下级政区(县或乡镇) 。因此,中国的市制实行的是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模式,一般称为广域型市制。三、我国城乡发展的总体现状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
11、关系演变的基本历程(1)19491978 年,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农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提供廉价劳动力、提供土地资源三种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3)2005 年之后,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城乡工作的主轴,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市结构“二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和政策选择。(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经达到 6:17:1,为新中国成立以
12、来的最高峰值。(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市一直是我国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中心,城乡资源流动单向化、不均衡现象明显。(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失衡的分配体制决定了失衡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3、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就是要认真贯彻“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
13、发展;主体应该是政府;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1) 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2) 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3) 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4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一、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
14、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3)全球化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三个阶段。1、农业社会的城市。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于农业的发展。2、工业社会的城市。18
15、世纪后期开始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3、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后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将以科学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城市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三、城市空间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 相关内容 对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影响(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
16、市空间的发展。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3)经济与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营造技术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构建方式。(4)政策制度因素城市从产生到发展,每一过程无不与政策、制度有关影响到行政区划、投资区位、城镇化战略、城建政策、经济政策、城市规划以及权利干预等。第四节 城镇化及其发展一、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
17、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 “有形的城镇化” ,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5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2) “无形的城镇化” ,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
18、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概括起来,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在现行的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国际通行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应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U城镇常住人口P区域总人口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
19、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项目 内容(1)农村剩余贡献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2)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3)比较利益驱动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4)制度变迁促进制度变迁对于
20、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5)市场机制导向市场的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6)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影响包括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合理运用城乡规划调控手段,可以实现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集聚城镇化阶段显著的特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2)郊区化阶段显著特点是住宅、商务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3)逆城镇 随着郊
21、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6化阶段 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4)再城镇化阶段面对城市中由于大量人口和产业外迁导致的经济衰退、人口贫困、社会萧条等问题,许多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吸引一部分特定人口从郊区回流到中心城市。三、我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现状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 年,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 年,这个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22、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年,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 年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化过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
23、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城镇化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
24、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 “郊区化”趋势。5、推进健康城镇化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现代城市发展的总趋势不是单纯追求人口规模意义的城镇化,而是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更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追求高质量的城镇化,即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城镇环境、更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更高的居民素质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
25、地推进城镇化。 ”这说明健康城镇化已经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节 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项目 内容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1、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和区域共同构成了统一、开放的巨系统,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越高,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强。在全球竞争时代,区域的角色与作用正在发挥着巨大的变化,一个7重要的趋势是区域一体化。2、 城市是区域发展中的核心(1) 城市不能脱离开区域而孤立发展,城市是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2)
26、 城市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收作用。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并且基本经济部类的发展对从属经济部类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和累积的反复过程。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城市这一重要的节点,资源、技术、劳动力、资本快速聚集并相互作用,从而使城市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带动区域、国家、甚至是超国家尺度的空间经济发展。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城市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和城市规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也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取得
27、发展。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健康的社会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理性的选择,它旨在促进更加宽广的公平环境、诚信环境和管理环境,不仅能使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而且能使城市的各项社会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城市文明的继续和发展。四、与资源环境的关系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大纲要求: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的发展5、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6、了解中国近代城市
28、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7、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8、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9、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10、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命题规律:1、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理论的特点及其代表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点。2、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有那几种,各自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要注意区分。3、 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各个理论的思想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与著作,这是常考的命题素材。4、 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有哪几个,各方法论的内容及原则也可以作为一个命题来考核。5、 在雅典宪章及马丘比丘宪章中有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的特点,是
29、个必考的内容。6、 在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城市的规划特点是个经常考核的内容。7、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 1990 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各有其特点,注意以此为题材出题。8内容精讲: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1)古希腊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典型代表 米利都城,雅典。(2)古罗马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
30、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 100 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成果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 ,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典型城市 古罗马城2、 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
31、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在教堂周边形成了一些市场,并从属于教会的管理,进而逐步形成为城市。在教会控制的城市之外的大量农村地区,一些封建领主建设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围绕这些城堡也形成了一些城市。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基本上多为自发生长,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同时,由于城市因公共活动的需要而形成,城市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形成了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10 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典型城市 意大利
32、的佛罗伦萨3、 文艺复兴的社会与城市社会和政治背景14 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生的城市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壮大,在有的城市中占了统治性的地位。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城市格局特点由于新的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城市进行了局部地区的改建。这些改建主要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典型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公共建筑。典型代表 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4、 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社会和政治背景17 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城市格局特点随着资本主义经
33、济的发展,是这些城市的改建、扩建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9典型代表在这些城市改建中,法国巴黎的影响最大。在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 、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历史背景18 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在 19 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
34、分准备。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英法美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概念: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是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的社区和城市模式。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他们不仅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同时还通过一些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欧文 1817 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 1829 年提出以“法朗吉”为单位建设由1500-2000 人组成的社区,以社会大生产代替家庭小生产。戈定 18591870 年在法国 Guise 的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 。(2)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英国针对
35、工人的卫生和住房情况,设立的系列法规:1842 年提出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卫生条件的报告” ;184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 ,该法规定了地方当局对污水排放、垃圾堆积、供水、道路等方面应付的责任;1868 年贫民窟清理法 ;1890 年工人住房法 ;1890 年英国成立的伦敦郡委员会依法兴建工人住房;1909 年英国住房、城镇规划等法的通过,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巴黎针对城市的给排水设施,环境卫生,公园和墓地等进行了全面的城市改建工作。巴黎改建成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统,欧美等国家
36、为美化城市景观和城空间进行的实践活动。实践:英国公园运动。奥姆斯特德所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 1893 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该活动的主将伯汉姆于 1909 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资本家为了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实践:凯伯里所建造的模范城镇 Bournville(伯明翰)莱佛在利物浦附近所建的城镇美国的普尔曼 1881 年在芝加哥南部所建的城镇最为典型。(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01、霍华德的田
37、园城市理论提出在 1898 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 3 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田园城市布局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
38、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 ,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1)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 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书中提出了一个 300 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
39、交通运输的重要性。(2)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 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 世纪 50 年代昌迪加尔规划小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
40、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的理论(1)线形城市理论提出者 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 1882 年提出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即运输经济,耗时最少。城市结构 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 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 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 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 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2)工业城市提出者戈涅法国建筑师,于 20 世纪初提出。1904 年在巴黎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 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阐述他的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目的 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