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篇 总论 7第一章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 7一、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 7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 7(一)商周时期 7(二)先秦时期 8(三)两汉时期 8(四)隋唐时期 9(五)宋、金、元、明、清时期 10三、方剂理论的发展 12四、方剂的分类 13第二章 方剂总则 19一、方剂与治法 19二、方剂的组成 20(一)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 21(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28三、方剂的剂型和煎服法 32四、方剂的剂量 37下篇 各论 38第一章 解表剂 38辛温解表 40麻黄汤 40桂枝汤 42九味羌活汤 44加味香苏散 45小青龙汤 46辛凉解表 47桑菊饮 48银翘散 4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49升麻葛根
2、汤 51竹叶柳蒡汤 52柴葛解肌汤 52葱豉桔梗汤 53扶正解表 54败毒散 54再造散 55葱白七味饮 57加减葳蕤汤 57第二章 泻下剂 58大承气汤 59增液承气汤 61新加黄龙汤 61麻子仁丸 62济川煎 63大陷胸汤 64十枣汤 65第三章 和解剂 65和解少阳 66小柴胡汤 66蒿芩清胆汤 68柴胡达原饮 68调和肝脾 69四逆散 69逍遥散 71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 75调和肠胃 76半夏泻心汤 76第四章 清热剂 78清气分热 79白虎汤 79竹叶石膏汤 82清营凉血 82清营汤 83清宫汤 84犀角地黄汤 85清热解毒 86普济消毒饮 86凉膈散 88黄连解毒汤 89清
3、瘟败毒饮 90清脏腑热 92导赤散 93龙胆泻肝汤 93左金丸 96泻白散 97泻黄散 98清胃散 100玉女煎 101芍药汤 102白头翁汤 103清虚热 103青蒿鳖甲汤 104秦艽鳖甲散 105第五章 祛暑剂 105祛暑清热 106清络饮 106祛暑解表 106新加香薷饮 106六一散(原名益元散) 107桂苓甘露饮 108清暑益气 110清暑益气汤 110第六章 温里剂 111温中祛寒 112理中丸 112吴茱萸汤 114小建中汤 115大建中汤 117回阳救逆 118四逆汤 119回阳救急汤 122黑锡丹 123温经散寒 125当归四逆汤 125第七章 补益剂 126补气 129四君
4、子汤 131参苓白术散 132补中益气汤 134生脉散(又名生脉饮) 137保元汤 138补血剂 139四物汤 140归脾汤 141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144气血双补 146八珍汤 146泰山磐石散 147补阴补阳 147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 149虎潜丸 149一贯煎 151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152左归丸 155肾气丸 155十补丸 157第八章 理气剂 158行气 159越鞠丸 160金铃子散 160半夏厚朴汤 161枳实薤白桂枝汤 162橘核丸 164天河乌药散 165暖肝煎 166厚朴温中汤 168降气 169苏子降气汤 169定喘汤 171四摩汤 172旋覆代赭汤 17
5、3橘皮竹茹汤 174丁香柿蒂汤 175第九章 理血剂 176活血祛瘀 177桃核承气汤 177下瘀血汤 178血府逐瘀汤 178复元活血汤 180七厘散 181补阳还五汤 181失笑散 182丹参饮 182温经汤 183桂枝茯苓丸 184大黄蟅虫丸 185止血 185十灰散 186四生丸 187咳血方 187槐花散 188小蓟饮水子 189黄土汤 189胶艾汤 190第十章 治风剂 191疏散外风 191大秦艽汤 191清风散 192川芎茶调散 193牵正散 194玉真散 194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 195平熄内风 195羚角钩藤汤 196镇肝熄风汤 197阿胶鸡子黄汤 198大定风珠 19
6、8第十二章 润燥剂 199轻宣润燥 201杏苏散 201桑杏汤 202清燥救肺汤 203滋阴润燥 204养阴清肺汤 204百合固金汤 205麦门冬汤 206琼玉膏 208玉液汤 209第十二章 祛湿剂 209燥湿和胃 210平胃散 210藿香正气散 211清热祛湿 212茵陈蒿汤 213三仁汤 214甘露消毒饮(一名普济解毒丹) 216连朴饮 216八正散 217二妙散 218利水渗湿 219五苓散 219猪芩汤 220防己黄芪汤 221五皮散 222温化水湿 222真武汤 222苓桂术甘汤 223实脾饮 224萆薢分清饮 225祛风胜湿 226羌活胜湿汤 226独活寄生汤 227鸡鸣散 22
7、8第十三章 祛痰剂 229燥湿化痰 229二陈汤 229温胆汤 231茯苓丸 232清热化痰 233滚痰丸 233清气化痰丸 234小陷胸汤 235温化寒痰 236苓甘五味姜辛汤 236三子养亲汤 236治风化痰 237定痫丸 237半夏白术天麻汤 238止嗽散 239第十四章 消导化积剂 239消食导滞 240保和丸 240枳实导滞丸 241木香槟椰丸 242枳术丸 243健脾丸 244消痞化积 245枳实消痞丸 245鳖甲煎丸 246第十五章 驱虫剂 247鸟梅丸 249肥儿丸 250布袋丸 250化虫丸 251伐木克(又名术矾丸) 251第十六章 痈疡剂 252仙方活命饮水 255四妙勇
8、安汤 256五味消毒饮 256犀黄丸 257牛蒡解肌汤 258海藻玉壶汤 259透脓散 259阳和汤 259小金丹 260内补黄芪汤 261苇茎汤 261大黄牡丹汤 263薏苡附子败酱散 264第十七章 涌吐剂 264上篇 总论第一章 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今天这堂课,基本上不涉及讲义的内容,主要谈谈方剂、方剂学的概念,探讨一下这门学问是怎么形成、如何发展的,今后它会向哪个方向迈进。另外,还想谈谈学习方剂学有什么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这些内容准备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说明。还有其他一些相关事情,例如参考书的选择等。今天两个小时这样安排。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讨论。现在
9、开始谈什么叫方剂。方剂这个名词大家可能都接触过,就是在一张处方纸上,有许多药名和用量。从形式上来看是这样,所以一般来说,方剂都是由多味药组合成的,一味药组成的单方一般不包括在内。但是方剂也有它的具体要求,在这个多味药组成的结构之中有它自身的学问。因此,如果用完整概念加以解释的话,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的基础上选择切合病情的药物,酌定合适的用量,通过一定的规矩配伍组合,规定剂型。是用汤剂、丸剂,还是其他什么剂型,这个剂型怎么服用等一系列过程。明确了这样一个概念之后,对于我们今后临床用药治病是很有帮助的。脑子里应首先有这样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提出来的。它是辨证论治,不是
10、对病用药,更不是对症用药,而是辨病、辨证。接下来要谈一谈方剂学的问题。在刚才提到的方剂概念以外,还有一个概念应加以讨论,即治法,选也是方剂学当中应该讨论的内容。所以方剂学不仅仅等同于方剂,而是要研究和阐明方剂与治法的基本知识及其临床运用的规律。之所以说它是规律,就是说要研究这一类的治法、这一类的方剂,它的共同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之下运用,如何来运用,违背了这些原则,就要犯医疗错误。这就是方剂学所要讲解的一些内容及需要讨论的一些问题。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商周时期方剂形成的历史很早,但是具体是在什么时候,由哪个人或哪些入创立,这些资料在历史上很难查到。从历史发展的情况以及可以了解到的史料文物来
11、看,方剂的形成,至少是在周以前。因为药物的发现与农业有一定的关系,其时间更早于周。发现并应用药物治病,逐渐积累了经验,由单味药发展到用多味药治病,在多味药治病当中,逐渐摸索其中的规律,知道如何更好地配合使用,这是方剂形成的一个前提。方剂形成的第二个前提。是它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知识,发明了一定的工具,才可能有方剂产生。所以,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有从石器到青铜器的过程。不管它是新石器时代还是旧石器时代。还有一点,就是由生食发展到熟食。这样的一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所以尽管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历史都知道了。所谓神农氏也好,黄帝也好,都是一个假借的名词,不
12、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时期、一部分入,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所以今天我们讲这个问盾,不想讲是哪一个人,因为选是违背事实的。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状况中来做出一些分析。另外,刚才分析的内容当中,得到了一些文物的证实。出土文物很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找到文献的根据呢?例如,在周代,有一部书叫礼记 ,书中提到“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当然这个问题关系到封建传统,我们先不予深究。但在此可以证明,那个时候已经可以把药熬成汤剂来服用。这里还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它说明当时对于药物的认识还有局限性,是否有毒,不完全放心,所以在吃药以前用入先来
13、试一试。过去的封建传统是讲究患和孝,所以皇帝有了病,叫臣子先服用。以示他的忠心;父母有病,做子女的先服用,以示孝心。当然,仅从这里还不足以说明是否已经有了方剂,但可以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及后来出土的文物流沙坠简中得到证实。当时的确已经产生了方。扁鹊的老师长桑君教他禁方。所谓禁方,就是自己积累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轻易传入。他教给了扁鹊,而扁鹊在治疗一个病人假死的时候,也用了八减之剂。虽然方子具体是什么,今天已经不可能了解,但从文字记载上看, 流沙坠简中,不但有治入的,还有治马的方,是治疗伤了水的马。这些都说明方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式。而且,从今天来看,特别是执马伤水的这个方子来看,已有它一定的道理
14、。其中可以看到药物有辛温的、散寒的、化馄的、祛痰的等等。这是有它的意义的。从中可以证实,这些方已经不是一种草率的药物的堆砌、药物的凑集,而是有目的的、有规矩的相互配合。(二)先秦时期更主要证明上述问题的理论。是在内经这部书中。关于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的记载。从这点来看,说明到了内经成书的时候,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这里所讲的成熟不是完美,而是说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蕴含在经验当中的东西抽取了出来。总结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所以我用了成熟这个词。在内经中,虽然霸仅记载了 13 个方(一说 12 个方,小金丹是后入补入的) ,而且这 13 个方还相当原始,有些还是单味药
15、,其他一些方用药也很简单。由此可能会产生疑问,就是说理论发展到这样的水平,为什么没有方?因为从古代著作,即汉书艺文志可以看出,它是分开的。 内经的内容属于医经。那时候医经有 7 家,有 7 种书。而医方、经方呢,反而比它多,有 11 家。可以说已经有不少了。因为内经是经书,所以载方很少,而另外有专门记载方剂的书籍,即有 11 家。虽然这些方没有传下来,但是书目已经有了记载,其中还有汤液经法 ,应该是方剂学理论方面的专著。所以从这些方面可以证实,到了那个时候,就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料,形成了它自身的理论。(三)两汉时期当然在此以后更进一步,就有现在可以看到的张仲景的著作,那属于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
16、的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我统计了一下,两本书有 314 个。这是把重复的方去掉后的结果。因为金匮要略中有一些后世的附方,我没算进去。还有一些是备急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记载的方。所以从方的数字、用药的数字以及剂型的情况,都说明在这样的时期中,又有很大的发展。那么,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就是仲景方的特点:它的立法、用药,都非常精练。非常严谨,针对性非常强。换一味药,就成为另一个方名;加减一些分量,就变成了另一个方名。因为证有所不同。它的治和方就有了改变。而经过后入研究,这些方的配伍当中,有相当多的经验,相当多的道理。这些内容为我们后入学习和研究方剂提供了很宝贵的参考,因此后入不仅尊
17、称仲景为“医圣”,而且把他的书称为“方书之祖” 。此所谓的“ 圣”就是学问很大,很有道理,所从事的专业有极深厚的造诣。因为从现代来看,那些书已经没有了,经方十一家已经没有了,但是通过仲景的著作有所得以保存、流传下来。所以现在最早的这个书称之为“方书之祖”,也就是说方剂的更成熟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四)隋唐时期由此以后,逐渐又有所发展。是从发病的原因推理、分析探讨,也就是说对于病因、病机的探讨。我们知道有一本书是隋代的诸病源候论 ,就侧重谈病是怎么发生的,有哪些特殊症状。这样的结果,当然就促进了临床各科的发展,也就促进了用药物治病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方更加多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
18、一个特点,就是在这些方书中,有一些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是来自海外的。例如婆罗门,它不是中国的文字。还有所谓龙树菩萨(隋书有龙树菩萨药方4 卷)很明显是源于宗教。我们知道宗教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竺,是从印度。此处的宗教是指佛教。由于历史上变通的发达,中外交流的展开,各种各样的文化以及其他各种物产,都进行了交流。所以中国也开始吸取了外来医学中的药方。当然我们也知道,药物当中也有许多是外来的。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想说明,在祖国医学遗产中,包括了一个部分,这就是吸收了外来的内容。但是。这些外来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拿过来,而是把它融合进来,将它融合在祖国医学理论的系统内。有许多药,通过多年的使用之后,也用中医中
19、药的理论加以说明,讲述它的性味、归经、功用,跟我们中国车土历来所有的药物进行配伍组合。已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不仅仅要善于吸收,更要善于把它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中医就有这样一个传统。从隋书经籍志字里也可以看到,关于医方的书很多,其中还可见到吸收外来东西的印迹。另外,从唐代孙思邈的著作中,如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可以看到,方剂的数量很多,其中也有来自于佛教中的内容。如有一个专治眼睛的就是例证。另外,有些药方也是从外边传来的,如祈福万应丸等等,有很多。例如现在讲的苏合香丸,原名“吃力伽”丸,而“吃力伽”则是国外对白术的处方名,这个名字显然是译音,一听就不是咱们中国的,而且其中用的
20、许多香药,在过去来说是所谓的的来品,是从海运而来。唐代先有备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后又有外台秘要 。把历代所能收集到的一些方子。经过作者的选择,加以分类整理,编辑在其中。另外在方书前面,还引用了过去历代的理论性著作,如内经 、 难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诸病源候论等,对其加以论述。其中还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正式的、专门的方剂书籍。从伤寒论来说,它是讲六经辨证、辨证论治,由理到法,从法到方、到药,理法方药俱全。而隋书经籍志中着重说的是张仲景的方,这是主要的方书,是最早的。关于肘后备急方 ,虽然比较简单,但从其书中大致也可看到,在用药方面,基本与伤寒论的精神没有大大变化。那么伤寒
21、论的特点是什么?伤寒沦的特点就是寒为阴邪,伤人之阳,所以它的特点是保护阳气,侧重于用辛温、用温热。在肘后备急方中也主要是用这样的药,特别明显的是治外感表证。但是, 肘后备急方已经开始用清热药和辛温药相配合。也出现有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子。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用药的发展过程。由于治疗经验的积累,药物的不断发现,使用的药物增多了,使用药物的方法、使用药物的理论也就更加丰富。(五)宋、金、元、明、清时期用药风格的变化,更明显的是从宋开始。宋代有几个内容,习惯上辨,包括有金元四大家学说,另外还有一个对药物理论的研究。从宋开始,就比较注意对中药药理问题的研究。从张元素(张洁古)就开始着手研究这些内容。以前主要都
22、是阐述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但是为什么产生这些功用,为什么能够出现归经。从理论加以阐发,是从宋开始的。另外,由于末代战乱比较多,特别是宋王朝后期,战乱频发。生活不稳定,对人体的影响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所以病的情况更加复杂。还有一方面。从宋开始,封建统治阶级对医学问题也比轻重视,他们关心入民的疾病,关心入民的健康,实际上是为了政权的昌盛。那时统治者们也讲究吃许多药,以及炼丹,服石,即服用金石药。当然同时还收集了民间各种有效的方剂。从宋中期开始,政府把药材作为封建统治的专办、专利,进行了垄断。药铺都是皇帝开的,收入的利润要全部上交目库,供皇帝享受,这也是一个原因。当然还有更主要的原因,这就是由于
23、医学的发展。积累了相当多的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上,配合了这样的条件,医学便有了新的发展。所以伴随着整个医学的发展,方剂本身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而由于方剂的发展,又促进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备科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方剂的发展就是在医疗实践当中的方法增多。从中才可能提取出一些新的理论。此时,变化比较多的、要提到的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即辛凉解表的方剂开始形成,表里同治的方剂比较多见。在伤寒论中,仲景先表后里的原则非常严格。有表证在,先得解表。当然张仲景也提到表里同治的问题,也提到了辛温加辛凉的问题,例如有些解表的方子如大青龙汤中就用了石膏,它是表里双解。但是这方面的应用比较少。到了宋代就比较多了。不但是辛温方与
24、石膏之类的清热药物配合应用,而且由于药物的发现增加,也开始应用辛凉解表药来治疗疾病。那么由于疾病本身,由于人体质的变化,由于入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在用药方面,看起来药味就增加了。从一个方剂所用的药味来说,虽然药味比较多,但它的组织配伍还是非常严密的,并不是看见头痛就随便加味药,看见发热也加味药,而是有它的有机配合,所以用药虽多并不乱。这是因为对疾病的认识比较深了,考虑的面也就更细了。这是宋代医家遣药组方中药味增多的原因。另外,这里还要谈谈方剂理论的问题。同样也是开始于宋代,对过去的方子进行了深一步的理论分析;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代表就是成无己。他首先对张仲景的方子作了一些解释,特别是在伤寒明理论中,他选了 20 首方剂,完全是用内经的理论加以解释。主要解释这个方为什么能治这样的病证,为什么这样组成,其中配伍的道理是什么。对于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作了一些说明。从此以后,方剂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对于方剂进行理论性分析的书籍也逐渐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