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内容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多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实验和对身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九寨沟的水 海水(
2、背景资料一) 引入新课(溶液的形成)2、探究活动 1 (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1)学生实验:在 20mL 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并填写以下表格:现象形成什么(2)师生活动 1: 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观看 flash 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溶液的特征。 由两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让学生设计实验: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3)师生活动 2: 让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
3、什么?溶剂是什么? 总结出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4)师生活动 3:实物展示:一瓶医用酒精和一瓶碳酸饮料。引导学生发现: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3、探究活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 1、2、3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2-3mL 水,分别加入 1-2 小粒碘、高锰酸钾和 3-4 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对比所做的实验,总结得出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2)教师演示:在 4、5、6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2-3mL 汽油,分别加入 1-2 小粒碘、高锰
4、酸钾和 3-4 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总结得出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等。4、探究活动 3(怎样验证酒精能溶于水?) 要求学生在所做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酒精能溶于水。5、学生讨论: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2) 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6、探究活动 4(乳浊液和乳化现象)(1)学生实验:在 7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 2-3mL 水和 3-4 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加入两三滴洗涤剂
5、,用胶塞塞紧试管,振荡,对比 3 号试管观察现象。(2)比较两种乳浊液体。(3) 学生实验:把 3 号和 7 号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内壁的干净程度。(4) 学生活动 :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格现 象试管内加入物质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及洗涤剂 (5) 建立乳浊液的概念。(6) 分析洗涤剂去污原理(观看模拟动画,介绍乳化现象) 。7、探究活动 5(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活动与探究:NaCl、NH4NO3、 NaOH 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2)探究目的: 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习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用温度计测量室温下水的温度。向装有氯化钠的烧杯中加入水并不断搅拌直到完全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所形成的溶液的温度,观察实验现象,并做记录。用同样的方法测定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4)记录表格: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 NH4NO3 NaOH加入溶质前的温度/溶解现象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