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性之冷漠系列 【现象一】 围观跳楼不真跳“他就不是男人”? 一男子要轻生跳楼,就在救援人员紧张施救时,看热闹的人也没闲着,人群中不时发出哄笑声和口哨声,有人甚至还大声鼓动轻生者跳楼。一名公交车上的大妈喊道:“快点跳下来,是不是不敢跳,你是一个男子汉,不敢跳,我们女人来跳给你看。 ”这是前段时间网上一段很火的凤凰网视频。 【评论】 形形色色的跳楼围观者在该视频的画面中,面对着紧张而又险象环生的救援行动,很多看热闹的俨然把这当成了一部精彩大片,不少人都拿起了手机和照相机来拍照留念,有的人甚至开车路过,也要停下拍照,风凉话更是不少。 “死了活该” 、 “干脆吃点药在家里安安逸逸死掉还好嘛” 、“他
2、要死就死,死掉就算,死掉省的半斤米一天”更多人期盼一场精彩绝伦的跳楼 “现场真人版”!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同胞生命,围观者不是表现出焦急和同情,反而是纵容其轻生,这无异等同于间接杀人。试问,如果跳楼者是你的亲人,父亲,丈夫,儿子,你是否也希望他跳下来? “怎么还不跳” 、 “再来一次” 、 “有本事跳、没本事死” 轻生,当然不可取,但是鼓励别人轻生,更不可取。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就是说,对于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是就不能称为人。如今起哄的看客不仅见死不救,他们的行为甚至直接促成了轻生者做出跳的选择。要知道通常自杀者,常常是碰到极度悲伤的事情,难以承受意外的沉重打击才做出了错
3、误的选但。但作为心智正常的旁观者,应当帮助自杀者度过难关,放弃轻生念头,珍惜生命。 ?中国人为何变得如此冷漠不仅是围观跳楼者冷漠无情,如今见到有人失足落水时,人们冷漠旁观;街边行乞,当下还有几人相信那是山穷水尽的背井离乡;见到见义勇为者被歹徒报复殴打时,人们惟恐躲之不及人心之冷漠,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到底怎么了?全社会的人心为何会冰冷到如此的地步?”一百多年前,一群围观砍头场面的看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先生的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先生毅然弃医从文,誓以手中之笔改造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看客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看看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标题吧:“女孩
4、公厕内被拾荒男子强奸,40 余人围观无人制止” ;“五龄童失足落入冰冷臭水塘,围观者上百无人施救” ;还有“男子天桥上欲轻生,围观者催其快跳不要浪费时间”这样的报道。因此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围观”的社会,任凭一个老人躺在马路窒息而死,还是一位妙龄姑娘在出租车上被歹徒强奸,我只管“围观” 。更可怕的是,今天的中国看客们不仅见死不救,不少“看客”还热衷于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在他人的伤疤上再洒上一把盐。比如以欣赏别人的自杀表演,娱乐自己的心情。看到别人自杀,他们的心觉得快慰,甚至为自杀者终于跳楼而死,心里大声叫好。可能自杀者仅想用这个方式,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至
5、少他们是无路可走才出此下策。可能他们根本就不想死。只是这些无聊起哄的看客们,在他们的身后推了一把。 围观者的最终结局当所有人都只做看客时,于是,需要救助的老人慢慢的死去,围观的看客无动于衷;于是,需救助的落水者慢慢的溺死,周围是一群冷漠的看客;于是,跳楼者跳下,起哄者一片掌声。当我们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成娱乐的对象,用别人的生命来成就我们的一点点快乐,人性已经冷漠到失去痛感的地步,人性已经沉沦到没有悲悯的程度。谁能保证自己不能变成弱势者?谁能保证自己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我们面对无人相助的局面时,还能这么冷漠?这么无动于衷? 辛斯基先生有句箴言说:“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
6、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世界才会有杀戮和背叛。 ” 对此有人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养了一大笼猴子,并宰猴待客。当客人光临时,他就会穿着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笼子里的猴子们摸出了规律,知道白大褂一出现,便会有一个同伴将一去不复返,于是猴子们非常紧张,都拼命地往后躲。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明显感觉自己死到临头,因此完全不做任何反抗,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眼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这样一幕场景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净尽了。 当你看到别人被强拆时冷漠,看到少女被强奸时围观
7、,看到溺水者不去施救,看到交通事故不去抢救或助人时,有没有想过,你也许就是笼子中那一大群猴子中的一只?【现象二】 “陌生人冷漠”又酿见危不救悲剧一名 50 多岁的男子在广州闹市街头突然晕倒,因过往行人无人施救最终错过抢救时机而不幸离世(羊城晚报 5 月 21 日报道) 。事件震撼人心。距离“小悦悦事件”不到两年,人心冷漠的拷问再次响起: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类似事例,在广州不是第一次,2010 年 9 月,也是在街头,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也是因无人施救错过抢救时机而离世;也不止发生在广州,今年 1 月,海口一位 68 岁的老人在路边摔倒,同样因无人施救错过抢救时机而失去了生命。 【评论】
8、 扶危救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原本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不乏珠江救人牺牲的郑益龙们,不乏徒手爬楼托举女童的周冲们,可面对倒地无助的生命,是什么束缚了人们道德的手脚? 这么多人集体“视而不见” ,说集体道德沦丧,恐言过其实。或许各有“苦衷” ,或担心救人不成反被赖惹上一身骚,或担心掉入“陷阱”被骗蚀财,总而言之,凡事小心,闲事莫管。 说到底,人心冷漠只是表象,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遭遇了深刻的信任危机,信任是向善的动力。正是因为信任缺失,担心、戒备、防范,才出现有难不敢帮、不愿帮。而“陌生人社会”道德评价的疏离也让这种“漠视”失去了顾忌。 救人成被告被判赔的彭宇案曾广受关注,鱼贩王培军救人反被
9、讹而喝药死的事,媒体也有报道,这些事例既是社会信任缺失的典型注脚,也对社会信任和良知造成沉重打击。 信任表现为三个维度:政治层面,即官民信任;经济层面,即客商信任;社会层面,即人际信任。第一种信任最重要,是社会信任的基础。目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到普通人之间。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经济转型, “陌生人社会”的到来也带来了对信任体系的冲击。专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转型,首先是一种进步,意味着社会化程度提高,但也容易产生互不信任、以人为壑的疏离。 信任危机会摧毁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尤其是“陌生人”信任危机,由于“熟人社会”的道德他律作用削弱,人性
10、的弱点就会膨胀, “陌生人冷漠”即是其一。 重构社会信任是当前的紧迫课题,这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建立公权力诚信,树立法制权威,加强信任教育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普通百姓也责无旁贷,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轻易放弃道德坚守,积善立诚,聚爱成信。但愿“漠视生命”的悲剧不再重演。 ”【现象三】 之一:“孩子,妈妈没法抱你”今年 3 月 6 日下午 3 点 20 分,在广州大道南靠近客村立交的路边,城管对一名卖水果的女小贩进行执法。其中一名中年男子安抚小贩:“你看我们也没把你的水果收了,还是赶紧收拾东西,带孩子离开吧。 ” 因女小贩迟迟不愿离开,另一名城管吓唬她,
11、“如果不是你今天带着孩子,我就肯定把东西都没收了。 ”女摊贩立马也辱骂回应,双方一度指着鼻子展开骂战:“你信不信,要不是你今天带着孩子,我绝对打你!” “你打啊,你敢打!” 该名城管一个箭步绕向女摊贩,同事企图挡下他的步伐。这一瞬间,女摊贩也扔了他一个番石榴,扯开嗓子谩骂。盛怒之下,他用力掐住比自己矮了 10 多厘米的她,她反抗撕裂对方衣袖。最后,在同事的不断劝阻下,他才松手。不久警察到场,将小贩反绑双手,强行押上警车。小贩幼小的女儿目击了一切,吓得哇哇大哭。一个画面被围观者拍摄下来:小女孩扑在妈妈怀中,但这名被反缚的小贩只能蹲坐,无法伸出手去回抱这张名为“孩子,妈妈没有办法抱你”的照片,在微
12、博上被疯狂转发。 之二:河南永城女车主遭罚服毒11 月 14 日,刘温丽和货车司机郭万里开着两辆货车拉石料,途经永城沱滨路附近,被一辆执法车拦下。对方要他们出示“月票” 。郭万里说,对执法人员求情未果,刘温丽拿出农药说, “你要不让我过,我就死给你看。 (路政执法人员)说,那你死,你死跟我们没关系” 。她毫不犹豫地打开瓶子,喝下了农药。【评论】 谁来救赎“公权冷漠”?一名网友的话,道出了人们潜意识里对此类事件最深的恐惧:无论谁是谁非都已不再重要了,大家的愤怒是因为在不受约束的公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换句话说,现在有关部门的权力让普通的百姓感到害怕。 ” 今年 3 月 6 日,广
13、州城管和女小贩的一场对决,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纵观整个事件,小贩和涉事城管确实都有违法和不当之处。但一张女小贩被反绑双手蹲在地上,她幼小的女儿惊恐地抱着妈妈的图片,却在一瞬间刺痛了人们的心。 令公众潜意识感到恐惧的是, “现在有关部门的权力让普通的百姓感到害怕”:在一场互相都有参与且力量悬殊的打斗中,为何只有小贩要被警察反绑双手带上警车,而涉事城管却无须享受如此“待遇”?如果没有微博和媒体的介入,事情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小贩被抓抑或是城管被停职,这真的是我们所期盼的正义吗? 当代表公权的执法者对待老百姓的冷淡、冷漠和蛮横,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场景,我们怎能再去责怪公众乃至整个社会的冷漠情绪?
14、一面是执法的铁面无私,一面是为生存挣扎的小贩,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比较适当的执法方式,来救赎公权冷漠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社会积怨和矛盾冲突? 是谁颠覆了“我本善良”?女小贩存在占道经营的违法行为,确实有错;作为城管人员,确实可以对她行使执法权。但面对一名带着幼女上街摆摊的母亲,城管是否一定要采取如此粗暴冷漠的执法手段?在双方均有冲突的情况下,警察是否又一定要将女小贩反绑双手,而且是当着她哭泣的女儿面?为何和小贩互相斗殴的城管,没有受到相同的“礼遇”?如果没有人将照片发上微博,如果没有微博网友和媒体的介入和曝光,涉事城管会停职吗?女小贩能很快被放出来吗?这事是不是就会不了了之?我们无法断言,女小贩
15、带着孩子上街摆摊,完全没有一丝想用孩子当挡箭牌的想法。但不管是出于逃避处罚还是其他什么目的,没有一个家境宽裕的人,会舍得带着幼小的孩子上街摆摊,在面对众多城管时孤身相搏;没有一位母亲,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被殴打、绑手这样没有尊严的场面,让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历史上的一个案件值得我们深思。1935 年冬天,美国纽约市一名老太太因偷面包被告上法庭,她需要面包喂养 3 个快要饿死的孙子。法庭宣判后,时任纽约市长拉瓜迪亚站了出来,帮助老太太支付 10 美元罚金,并要求在场的每个人都交 50 美分的罚金,理由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 上海政
16、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过这样一句话:“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公权冷漠是社会冷漠的源头,而本性善良的民众居于整个传染途径的末端。如果公权力对民众的冷漠不除,民众之间的冷漠就永远难消。 ” 当公权不断炮制各类规定和政策,却对民众切身利益和呼声置若罔闻;当政府部门一味强调严格执法,却忽略应该带给底层民众赖以生存的保障和福利;当执法者冷漠简单的执法手段,影响和颠覆了公众“我本善良”的本性,我们是否应该让公权反思,并为这一后果来承担买单的责任? 我们该如何救赎“公权冷漠”?在一次次公众和执法人员的冲突事件中,如果不去反思公权和民众冲突的根源,我们又如何有力量来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法律需要铁面无私、一视同仁,但
17、那指的是执法人员心中的天平,而不是让他们利用手中的执法权做一个简单冷漠的执行者。法条是刚性的,但执法手段却可以有柔软的一面。同一种处罚,由于执法方法的不同,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今年 2 月 17 日,重庆民警李自立和他的同事们开出的一张“温暖罚单” ,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当天上午,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双凤大队中队长李自立和同事们,拦下驾摩托车带着老婆、女儿的樊某,并向他开出一张 100 元超载罚单。樊某拉住民警求饶:“扣我的分嘛,不罚款行不行?”他很着急,让女儿也来求情,说家里欠债,妻子有胃病不敢去医院治疗,女儿上学欠着学费,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全家人都靠他打零工维持生
18、活。当时是带女儿进城买学习用具,女儿看上一个 30 元的布娃娃都没舍得买。 民警们看到,当时风大,樊某骑摩托没戴手套,摩托皮座椅还有洞。他们商量后认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超载必须接受处理。但当民警把罚单递给樊某时,他们在罚单里夹了一张 100 元现金。 事后,民警查了系统,得知樊某很快去银行缴纳了交通违章罚款。这张“温暖罚单” ,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解决了樊某交罚款的经济困难,让这次执法变得温和而充满人性。 我们并非要所有的执法者来为贫困的违法者买单,但如果他们能在执法方式上稍微多一点人性的细节和关爱,可能就会最大程度上降低违法者的冲动和抵触情绪,让他们产生对法律的敬畏和对
19、社会的信心。 2010 年,深圳,一位脑瘫孩子的母亲,因在绝望中抱着孩子一起跳湖而出庭受审。法院认为,这位母亲基于极端的生活困境而陷入绝望,决意与其子同死继而实施犯罪,其犯罪背景不可复制,人身危险性不大,且杀子之痛给其本人和其家庭所带来的伤害已不可估量,如继续关押则无异使其家庭遭受双重打击,当庭决定对其判处缓刑。 这场庭审被媒体称为“最温暖的庭审” ,因为所有在场的记者都见证了这一刻:她的丈夫拥着她一起走出法庭,在风中为她披上外套。这位丈夫说:“非常感谢社会原谅我妻子,以后我会多做一些公益活动来回报社会。以后的路还很长,希望我们能走好。 ” 去年 7 月 24 日台风来袭,一位深圳交警冒着大雨
20、站在水中徒手清理堵塞的下水道,被微博网友拍下并疯狂转发和称赞。网友“龙隆至诚”却提出:“为什么这样一个行为,就足以让百姓们感动得涕泣?多少公务人员能做这些有益于人民的举手之劳之事呢?其实百姓对公仆的要求是非常之低的。 ” 确实,公众所要求的并不高,或许只要一点温暖和正能量,就能架起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而钥匙和开锁的方法,其实一直掌握在每一个执法者手中。在网上,有一条微博被多次转发,它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是柏林墙边持枪的士兵,看见有人翻墙,你的责任就是把枪口抬高点。如果你是 1960 年独自巡逻的民兵,看见有人逃荒,你的责任就是放他们条生路。如果你是城管,看见小贩四散奔逃,你的责任就是跑慢点。
21、比职责更值得遵守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良心。 ”思“小悦悦事件”-人性冷漠、立法约束见死不救行为 2011.10.13佛山两岁女童悦悦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7 分钟内,18 名路人视若无睹,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反被质疑为“想出名”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在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人们有发自内心的刺痛和疑问,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良善被嘲弄。 人们为何选择冷漠1. 人们不帮助别人,选择冷漠,大多源于“怕” 。援引 2006 年彭宇案,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倒并受伤后,彭宇冲上前去将她送到医院,并给予 200 元作为帮助。但老人最后在法庭上状告是彭宇将其撞倒
22、。法庭最终判决为老人应得 4 万元补偿费用。法官认为,彭玉给老人的钱就是其将人撞倒的证据。曾有人说,救人好比一场豪赌,赢了的就只是平安无事,而输了的就可能倾家荡产。四年来,由南京“彭宇案”纠缠而成的心结,宛如病灶,一直存在于社会,潜伏于人心,顺势应景不时发作,既是道德滑坡的标志,还是诸多缺德行为的遮羞布和挡箭牌,他们之所以冷漠,实在是对事实人情做权衡之后的无奈抉择。 2. 怕的过后是什么呢?就是怀疑。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责任的
23、自动逃避。麻木,良心泯灭,鲁迅在几十年前提出的指导现在都没所改变,当不断有人拿起刀子刺向弱小者时,鲁迅文章中随处可见的对人性漠视冷漠嘲讽作弄的精神得到发扬和延伸,金庸小说里的冷血杀手对人性漠视在现实中上演 。 3. 人性均是自私的。人的爱有差等定律:谁给我的利益和快乐较少,谁与我比较远,我对谁的爱比较少;谁给我的利益和快乐较多,谁与我较近,我对谁的爱较多(1)。其中就表明了利己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法则。孔子曰:“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2)。 ”然而从从善对人的要求来看,无私利他并不能增加每个人的利益,它只能是偶尔行为,是每个人在自我利益与社会或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懂得自我调节不至损人利己。
24、立法约束见死不救行为人类很早就发明了治疗社会冷漠症的法律手段。我国早在秦朝就有惩罚见义而不为的条款, 唐律疏议规定:“诸伶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 ”由此可见,见义勇为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法律的约束功不可没。现今社会生活已经出现了变化,做好人不成反遭勒索的事,近年来层出不穷,让好心人不免心冷,我们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核心的任务当是树立起法制的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进而自觉按照规则和公共精神办事,道德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诉诸于法律。对此,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法国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任何人对于处于危险中的他人
25、,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本人或第三人皆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 5 年监禁并扣 50 万法郎罚金(3)。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条法律专门保护好心人,叫“好撒马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 。 “好撒马利亚人”指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约定义务,仅处于内心的道德要求对他人无偿进行帮助的人。该法对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抢救中出现的失误,给予法律责任上的赦免。在德国,要求司机必须学习急救法,特定时刻不救人甚至会付刑事责任。 广州律师协会刑事法律委员会主任钟闻东律师表示,诬陷他人者或被追究刑事责任。“被诬陷者可以另案起诉,对造成名誉损害、精神损失的还可进行
26、索赔。 ”“有必要把道德上的问题上升到法律责任。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永平如是说。 当然,中国也有先例。2002 年 2 月 1 日, 天津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施行,在法律上保护“活雷锋” 。2002 年 5 月 10 日, 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施行,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秩序。深圳市就将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列入 2011 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该条例被通俗理解为“好心人免责” ,条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只要对方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就应认定救助者无责。2011 年 10月底, 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 (草案建议稿)完成,明确了对见义勇为
27、人员的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这样,当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时,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但会相信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 ,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相应地,陌生人摔倒了多半会去扶,因为相信万一被讹诈、法律会还原真相,而不诚信的一方会受到制裁。 思考 每个人都需要反思,寻找自己心底最朴实平凡的良心,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 、“道德滑坡” ;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 、 “见死不救” ,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别“出手” 、少“出头” 。权衡中就有了“陌生人社会”与熟
28、人社会的反差。当然, “陌生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冷漠。 透过这种纠结,不难发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远未消失。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280 人组成抱抱团,宣读了“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倡议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并在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然最温暖人心的就数 5.12 汶川地震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举国上下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患难见真情,人性的光辉在赈灾救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今社会,以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立法约束见死不救行为尚有难度,真正执行起来也有难度。但以立法的方式奖励助人者,也是对助人行为的正面领导。而使社会趋善,始终只能由每一个普通的公民去肩荷,如果我们对社会向善还抱有期待,就得行动起来,坚守良知。注:(1)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13 页。(2)论语.里仁 (3)法国法国刑法典 1994 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