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币自取”陌生人社会需要共同体意识【素材回放】 一张纸牌上写着“如果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 5 元!”8 月初的几天, “一箱硬币 ”出现在广州、合肥、重庆、萧山等城市的地铁口。 “硬币自取”背后的推手来自广东深圳市一家主要从事城市新媒体业务的公司,从目前公布的视频来看,不仅没有出现多拿硬币的路人,在成都市的一盒硬币里还多出了 21 元。各地媒体纷纷针对这一事件反思,开始深挖背后的原因。有网友爆料称,全国各地所谓的“硬币测试”其实是同一家公司打造的营销手段,利用人们的感动来获取关注度,目的是让与其利益关联的自媒体涨粉。戏剧反转,市民、网友也是一片哗然。有网友激动地表示,不仅是在国内,国
2、外类似现象出现得更早。今年 5 月 17 日,有人在英国伦敦的摄政运河边堆放了 1.5 万枚 2 便士的硬币,之后躲在一角落偷拍,最终两名男子连盆一起端走所有硬币。不少市民认为, “硬币测试”结果没有什么意义,大家大可一笑了之。如果是为了根据测试而断定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正能量,是否有较好的国民素质,恐怕过于片面了。用一盆硬币去强行解读更深层次的东西,未免显得吃力而拙劣。【素材解读】“硬币自取”不仅切实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雪中送炭,也通过互动向其传递出关心、体谅与帮助的信息。 “硬币自取”作为一种柔性的规则,并没有对硬币的用途做出明确的要求。至于是否真的“急需用钱” ,也完全凭借路人
3、的道德自觉。 “硬币自取”从这个角度看,是一场无声的“道德实验” ,测量着人们的契约意识与公共精神。“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描绘人性的复杂多变。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是否会让“硬币自取”上演某种意义上的“公地的悲剧” ,被少数人竭泽而渔?即使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能否定“硬币自取”的价值。除了让人获得帮助以外, “硬币自取”还成为一个接受爱心与善意的平台,一些人捐出了零钱以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从网上的爱心募捐,到线下的“硬币自取” ,每一次 “成人之美” ,都可能点亮并温暖别人的世界。一个拥有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一个懂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
4、社会,才是一个超越“机械团结” 、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适用话题】诚实善良,是一种快乐 诚信互助,是一种力量“硬币测试”是道德的测试,也是道德定力的测试 多一点正能量,少一些恶意炒作“一箱硬币”测试,跟道德、人性无关 引领社会的文明,我们都期待这样的社会行为心存善念,恪守道德底线,按需自取的同时,把更多的便利留给更需要的人“硬币自取”不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了便利,也是考验社会诚信度的测试,希望每个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都能守规则讲信用,让你的信用更有价值!人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岂可凭几个硬币下结论?作为自媒体,提高关注度、扩大影响力固然重要,但不能用营销绑架公益,别把公众的正能
5、量当成自家广告工具,以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此类闹剧,可以休矣【素材锐评】“道德测试”中往往没有“道德”不是所有在公共场合上演的商业策划,都应该被抨击。这次的“硬币自取”测试,客观说,也没有明显的负外部性,不管是知情还是不知情,参与的人也没啥损失。但若将这样的测试结果当真,将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道德水平的衡量依据,甚至上升到“温暖一座城”的高度,显然就有点牵强了。从多个城市的测试结果看,确实都是极其相似,似乎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策划公司成功引爆了话题,一座座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准至少看起来成功通过“测试” ,一些自媒体收获了爆款文只是,要说这种测试的意义,可能也仅仅止于此,它并没有太大
6、的公共价值。如果将之再升华为“市民道德水平的新注脚” ,就更该慎重了。近些年来,类似的街头道德测试实验并不少见。有测试扶不扶的,有测试能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还有无人商店测试等等。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测试场景下,结果并不一致。比如有的地方无人菜摊成功运行多年,极少出现不给钱的现象;而有的地方推出“餐费随便给”的餐厅,最终却难以为继。果真是不同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准相差这么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说到底,这些测试都忽视了,道德表现本身是具体场景下的产物,完全撇开客观条件谈道德就有虚蹈之嫌。试图拿一种测试来衡量一座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不仅结果容易失真,也是对道德的浅薄认知。类似的测试之所以层出不穷,
7、除了商业因素的驱动之外,更是对当前社会非黑即白的二元式道德观的迎合。比如,这次硬币测试,它就预设了这样一种隐性的道德观:少拿、不拿是道德的,而多拿则是非道德。但退一步想,若真有急需,拿六块硬币的人与没有需要而拿两块的人,在道德水准上,真有那么大的区别吗?所以,靠这个方法来测试道德,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不仅无法检验出拿硬币者的真实道德水平,更可能强化人们的二元式道德观。对种种道德测试的迷信,本身或也是社会道德焦虑的一种现实表征。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测试就能够对于社会道德状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如对于很多社会事件,人们往往倾向于在第一时间给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而对于道德的自省与复杂一面少有反思。当然
8、,这次的测试仅仅是一家公司的策划,这决定了它本身的目的就并非是为了测试社会的道德水准,所以不管测试出什么样的结果,都能够成功导向舆论话题。靠这种方式来测试道德与人性,终究是不恰当的,也无法测出一个社会真实的道德发育状况。玩玩即可,当真就上当了。以阳光心态看待“硬币自取”出门在外,谁都可能有急需用钱的时候。如果有一箱硬币从天而降,写上:“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 3 元。 ”你会怎么做?类似“硬币自取”测试风靡全国,经证实,背后有公司当推手。近日,荆州街头也出现了“自取零钱盒” ,测试 1 个半小时,箱子里还多出20 枚硬币。 (荆州新闻网 8 月 5 日)众人微薄之力,解燃眉之急,新形式,暖新
9、闻,正能量,也难怪“硬币自取”能刷屏。看着人们纷纷往纸盒里投钱的样子,内心会不自觉涌上暖意,充满希望,觉得我们所在的城市处处美好。所以,当大家发现, “无人看管”的零钱盒,其实有人策划录像的时候,难免会有失落。有网友直接说:“如果没有镜头,恐怕整箱被拿走。”批判的话语,却传达着强烈的愿望。说到底,大家不希望这样的事是炒作,盼着就算没有摄像头,大家依然能诚实守信,互帮互助。但是,带有营销元素的测试,就不能传播正能量了吗?也不尽然。即便大家顾及摄像头,不从箱子里顺钱,但不投钱也无可厚非吧,但从视频上看,投钱的人还不少。就算是有人发现了镜头,带着点虚荣心,或是为给自家孩子做榜样,才投钱献爱心,那投进
10、去的钱,不也是实实在在的吗?至少,我相信那些自发或在家长引导下投钱的孩子,是心地纯粹,没有杂念的。 自发的守信和友善,当然是闪光的品质,而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感受,也是值得认可的德行。如果相关公司策划此活动,只是想扩大影响力,不是出于直接的商业目的,这套路走走也无妨,就当是生活小插曲,提醒我们关注周围,助人为乐。但前提是,策划就得做足功夫,如涉及公开募捐,就必须与有资质的公益组织对接,该走的程序要走,该拿的审批要拿,否则一旦涉及违法, “小确幸”就都没了。 不过,街头“零钱箱”也给了城市一个提醒。的确,很多人有赶时间、换零钱的需求,目前的零钱兑换点,似乎不够方便快捷。解决这一问题,不能指望一时的“献爱心” ,需要进一步普及移动支付,或在公交站、商业区等地,设置零钱兑换机,给市民提供便利。对于参与或围观的普通人来说,与其无谓地定下道德标准,衡量复杂人性,不如从中收获阳光心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身边的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个“零钱箱”装不下那么沉重的道德标准,但是你敞开怀抱,就能拥抱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