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67741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就业问题并非易事,任务十分艰巨。研究我国失业的特点及其成因,探讨解决失业、扩大就业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特点 失业与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我国

2、的失业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凸现出来的,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隐性失业显性化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时,指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对劳动力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绝对增加,于是出现过剩人口;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口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所以资本主义不可能消灭失业。可见,资本主义必然存在失业,这是由制度决定的。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为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证,不会存在失业问题。出于这种观念,认为“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消灭过失业,但也未如实承认存在失业,长期以来 “失业

3、人口“与“失业率“在我国的统计中一直表现为“城镇登记待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待业率“。直到 1994 年,国家统计局才把“城镇登记待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待业率“的称谓改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和“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改变,表明我国公开承认存在着失业现象和失业人口,使得过去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了。2.就业和失业人口都呈上升趋势1978 年以来,我国创造了 3.3 亿个就业岗位,其中创造非农就业岗位 24 678 万个,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国家。19801999 年期间世界总劳动力人数增加了 8.59 亿人,其中我国增加了 2.12 亿人,占世界新增劳动力总数的 24.7%。从 1990

4、 年至 2001 年,我国从业人员规模从 6.5 亿人扩大到 7.3 亿人,增加 8 300 万,就业规模的扩大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速度上都是相当可观的。但与此同时,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失业率也在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 1993 年为 540 万人、1995 年为 746 万人、1997 年为 1 030 万人。全国城镇失业率 1993 年为 2.6%、1996 年为 3.0%、1998 年为3.1%、 2001 年为 3.6%、2002 年 9 月底为 3.9%。这说明我国就业总量和失业人数都在增加,并且幅度很大,但要求就业的人数增加超过了就业岗位的增加。3.实

5、际失业率高于统计失业率 按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失业人员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而且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目前,我国统计失业率远低于实际失业率。主要原因是:(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仅限于城镇,不包括农村的失业人员。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比较突出。(2)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未计算在失业之内,如未能及时安置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3)失业率的统计只限于公开失业,企业内的不公开失业即通常所谓的“下岗“和“富余“人员没有统计在内。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中的下岗职工以及出

6、了“中心“依然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现在共有 600 多万人,如果把他们和失业人员一起计算,失业率为 7%。4.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并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失业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显然有悖于传统经济理论。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是与经济增长呈反方向的,即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就会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会恶化。但我国却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与失业同时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即总量型失业;另一方面我国失业人员生成的原因是

7、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力自身素质不能满足需求,这属于以结构性为主的综合类失业。后一种类型的失业突出表现是在大量的人没有工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空缺,而失业人员不能胜任。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将继续存在。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成因造成我国失业的成因是多方面的:1.人口总量相对过多,生产力不够发达就业问题的产生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在我国首先是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首要障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

8、 年末我国大陆人口为 12.65 亿,十年来人口平均增长率下降了4 个百分点;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的增长还是相当可观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带来从业人员总量的增长。我国的从业人员总数已由 1978 年的 40 153 万人增加到 2000 年的 71 150 万人,共增加了 30 99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2.63%;劳动力供给年均增加 800 万人以上。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不能与人口尤其劳动力人口的高速增长相适应。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计算,中国以世界上 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

9、%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接投资,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科学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3%的国际资源(指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版权和专利收入、版权和专利支出)来为世界上 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2.产业结构变化引发的失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并进,由此会引发失业问题。(1)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户籍管理、粮食供应和

10、计划招工所形成的城乡屏障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不能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向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自由流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这一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从业人数比重由 70.5%下降到 50.1%,二十多年间有 2 亿多劳动力转移出来,其中有 1.3 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农村工业即乡镇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要转移出来,但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减弱,这样使得农业劳动力的失业便变得极为突出。 (2)技术进步使得吸纳劳动力相对减少从长远看,技术进步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科学技术的进

11、步促进了社会分工,产业和部门越来越精细化,并且以加速度的方式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收新的劳动力就业。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机器的推广还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拓宽就业的领域,如技术进步可以使原来不能开发的资源得以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对就业量的扩大更多地表现为开发、研制、维修机器的劳动力在大量增加,以及为培养各类人才的各类学校、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增多上。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会对劳动产生替代作用。先进技术的推广或应用,先进的设备代替落后的设备,机器代替了人更多的职能,节省了人力。当技术替代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超过技术进步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必然产生失业。我国处于工业化中

12、后期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GDP 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不断下降,20 世纪 80 年代 GDP 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 0.32 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 0.1 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能力的减缓,加大了就业压力。 3.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形式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由国家计划调节和控制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到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由市场统一配置资源的转变。由于这些转变,隐藏在传

13、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失业有两种:一是下岗型失业,二是破产型失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冗员问题越来越突出,下岗分流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19952001 年期间,全国城镇下岗职工累计 4 500 万人左右,其中约有 2/3 左右实现了再就业,但依然有 1 000 多万下岗人员没有找到就业岗位。 破产型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企业因种种原因可能会破产倒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便被抛到失业队伍中,这一类型的失业在我国总失业人口中的比重比较高。这些破产企业向社会分流出的大量职工,与

14、企业排放出来的富余职工和社会上新增加的劳动力共同形成了巨大的失业源,加大了就业压力。 三、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意义和政策思考1.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意义减少失业、扩大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增长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珍贵的资源,只有人力资源发挥作用,其他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又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资源,由于人作为生命有机体有生命周期,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都具有时间方面的限制,人力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不可弥补。并且人

15、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即使它不被利用自身也要消费其他资源。因此,比较多的失业人员的存在,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扩大就业即使从纯经济的角度看,对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研究了失业率与 GDP 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理,即失业率每上升 1 个百分点,实际 GDP 的增长率就下降 2 个百分点。 (2)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目标,又是现实的历史过程。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

16、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离不开就业。一方面,就业是人们获取报酬、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就业人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3)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我国的失业很大一部分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十六报告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做好这一结合点工作,就要积极扩大就业,把失业控制在一定程度,并不

17、断提升就业结构,使人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2.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政策思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 13 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把促进就业作为长期战略已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当然由于中国失业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就业还必须调整就业结构、形成完善的就业机制。(1)减少劳动力供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控制人口增长。实现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合理增长,形成比较合理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第二,降低

18、就业参与率。主要是根据现代化进程调整就业政策和就业管理体制,延长青年人的就学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劳动培训年限。同时要制定从事劳动就业的基本条件与法规,完善继续教育和劳动服务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在既定人口的条件下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这需要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增加劳动力需求第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它们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紧密相连的,要促进就业就要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二,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我国由经济

19、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尤其我国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并进的方针,使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因此,考虑到就业压力,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合作,扩大就业空间。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却是劳务输出小国,劳务输出只占世界劳务输出总量的 0.22%。在促进就业方面也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市场,以拓展就业空间和范围。(3)优化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地

20、区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的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等。就扩大就业来说,注重的主要应该是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第一,就业的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主要是排放劳动力;第二产业即使有很大发展,就业增加容量也很有限;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第三产业内部行业较多,劳动密集与技术、智力密集型行业并存,因而可容纳各种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九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年均为 3.03%,远高于第一产业(0.06%)和第二产业(0.48%)的水平。“九五“期间全国从业人员共增加 3 203 万人,第三产业吸收了其中的

21、84.8%,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发挥第三产业就业主渠道作用,一方面需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拉动,因为现代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延伸,是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广义服务业;另一方面需要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包括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生活服务业。 第二,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19902001 年,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就业人员总量增加了近 3 000 万人,相当于同期城镇新增就业的

22、40%以上。从未来发展看,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中将占主要地位。一方面因为体制改革,公有制经济需要剥离富余人员;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吸纳劳动力相对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相当一部分又是吸纳劳动力比较多的部门。所以,要扩大就业,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就业的企业规模结构。现代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有两个趋势,一是大企业的兼并和集团化,另一个是中小企业的并行发展。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几年来,美国每年增加的就业者中,有

23、 62%的人是在中小企业工作。19781999 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的 2 亿多劳动力,绝大多数在小企业就业;工业部门和服务业新增加的约 2.5 亿从业人员,85%以上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就业。中国要积极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又要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多条腿走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4)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制度完善就业制度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就业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择其要者有:促进全国统一的、公平的、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打破身份、户籍、城乡等限制,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网络;完善劳动力市场

24、上的竞争机制,培育和规范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相关法制规范,改善就业服务,加强宏观调控;丰富就业形式,大力推行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时间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创业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阶段性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注重普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实施终身教育,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由于我国就业问题不仅表现为就业总量问题,而且还表现为就业结构问题,因而在解决失业、扩大就业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任务比较艰巨。比如,要妥善处理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失业者的再就业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者的关系,调整就业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以及劳动力素质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状况,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实践,必须把它放在战略高度上加以认识并认真抓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