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67925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河南省 洛阳市瀍河区东新安街小学 任燕燕小学教学课堂教学系统主要是由教材、老师、学生三个要素组成的整体,当教材一旦确定之后,教师和学生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双边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是我们进行课堂改革的重要课题。荷兰教育家佛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发展出来,提高学生的

2、参与意识,使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成为学生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教学质量就会有所提高。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常常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的数学问题,探索性和开放性都比较差。而我们学校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发挥学生自己的特长为目的,实施教学改革,学校领导专门组织我们学校老师走出去学习。总结经验,改掉缺点,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模式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地位变了,数学问题的性质也变了,学生学习的

3、态度也变了。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式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教师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每一节课都设计了探索性和开发性很强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画三角形。给出三条边长为 6 厘米,4 厘米和 3 厘米的线段画出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一个具体的三角形必须知道三条边的具体长度。2、设置“陷阱” ,教师给出三条边分别为 5 厘米,2 厘米,1 厘米的线段,让学生画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不能画出来,感到迷惑不解,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三条线段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画出三角形呢?然后分组讨论用小

4、棒摆一摆,哪一组能搭成三角形?其余的两组呢?为什么?仔细思考 3 根小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6、4、5;3、7、8;5、4、6;)(6、4、1;3、7、3;8、4、2) (6、4、2;3、4、7;5、2、3)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组能搭成三角形,后两组不能搭成三角形,从而得出结论 3条小棒中任何两条边的长度的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否则不能成为封闭图形,可以推导出三角形任何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创造”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参与这一特点,教师则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创设情境,激发矛盾,使学生主动投入活

5、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到结果,并进一步把这“结果”数学化,从而“创造”了数学知识。上述教学是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研究完成了认识的全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一、 “主动”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广泛性。要使小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教师从数学知识本身所存在的趣味因素出发,利用小棒,橡

6、皮筋,让学生通过操作,搭成围成图形,在动手操作中学,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发展兴趣激发求知欲。第二、 “主动”是发挥学生潜能自主探索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教学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应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上述教学教师从创设情境着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三角形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

7、第三条边这一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促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潜能,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求,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成功的喜悦。第三、 “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处理好形象与思维的关系,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贯穿始终。通过事物实物教具学具或实例,使学生在动手、动脑抽象等思维活动,完成形象直观向抽象概括的转化,解决

8、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动态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直观的支持,有利于激发思维活动,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像上述教学中学生是通过实践思考比较发现的。这种发现尽管前人早已发现,但因此主动探究知识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渠道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在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发挥主体与主导的最佳功能和效应,培养创造型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空间。第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上下工夫。对于概念和规律(包括法则、公式、定理、数学思维方法等)的教学,不

9、能笼统把现成的定义和规律教给学生,而应当注意启发原型,提供足够的有关原型。例如:提供具体事例、原有的知识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类比等进行猜想,抽象、概括出概念的含义及总结归纳出规律。2、在解题思想方法上下工夫。有些同学学习一贯用功,却很吃力,成绩也不理想,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教师忽视了解题思想方法的教学,只重视题型教学,限制了学生教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思维的独创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例、习题教学的契机,在启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思路中,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3、在培养猜想能力上下功夫。高尔基说过:“没有大胆而放肆的猜想,就谈不上科学的发现。 ”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数学来说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知识形成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总之,培养数学思维是个长期的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知识形成过程中解题教学两条线,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