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效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知识建构的辩证统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准确、及时的因势利导。这里用小孩学走路来打个比方。小孩刚开始学走路时,大都是被大人双手紧紧的箍住身体,在大人的推动下走,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大人不用再箍得那么紧,可以放一个手,扶着小孩走;第三阶段,大人只要在旁边看着,指挥怎么走,彻底放手让小孩自己来走。 如果和我们的课堂引导相对应的话,第一阶段,显然是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虽然这种方法有时也需要,但如此不放心,长此以往,学生就谈不上发展了
2、,这种情况其弊端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普遍认同,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效得到了遏制。第二阶段,就是所说的“牵引”,教师开始放心,但始终放心不下,总是害怕出乱子,难收场,所以在引导的同时,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一有不合教师思维的地方,一手就拽了过来,名为放手,实际上抓得可紧咧!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们现在要说的“导”是学步的第三阶段,放手但不放眼,让学生自主探究,但不失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但不失方向。只要是正确的,学生可以有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可以不跟着固定的思路走,这就是“创新”。这样的“导”是“引导”,是尊重学生主体的导,是教师把握住了“度”的导,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所需要的“导”。课堂教学的引导
3、策略可分为启发式引导、规范性引导、科学性引导、点拨性引导、发展性引导。一、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引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在讨论问题卡壳时,由于准备不足,或者由于对新课程教学理解不到位,怕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2有的教师往往绕着问题“走”,或者避而不谈。我们认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是“放而不导”,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凸显个性的同时,及时给予足够的、恰当的、到位的启发式引导。如在教完草船借箭之后,老师提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色?”看到学生一片沉寂,老师马上把问题换成:“你对文中哪个人物感兴趣?能简单说说吗?”这么一改,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在有效课堂教学问题对话
4、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换一种说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进一步解决问题,继续探究创新。二、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弗达。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给予规范性引导。如教学景阳冈,学生读到武松打死老虎时老师问:“你们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如果我是店家,武松打死老虎立了功,他所得到赏银的一半应该分给我,因为我的十八碗老酒功不可没。”面对这样出乎意料的独特体验,老师请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关店家的描写。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信息。
5、“店家筛酒,只筛三碗,怕客官喝醉。”“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出了店门,店家叫他回来看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官司榜文。”有了这些,学生很快就感悟到:“从这些描写中,我感受到店家非常注意顾客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很有职业道德。”这个感悟与要分一半赏钱的感悟相比,思想境界上明显高出许多。在问题对话中,如果学生由于未能全面把握课文有关内容,感悟出现偏向时,教师要准确把握问题对话的核心问题,在对话方法与思路方面给予正确、规范的引导,让学生回归文本,通过文本细读,把握文本的相关信息,在正确理解词句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从偏狭、肤浅走向对课文的全面深刻理解。三、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引导3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
6、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在言语解读中出现偏向、出现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的老师在学生出错时,为了保持课堂对话的热烈氛围,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忽视对问题的引导。我们认为,在新课程问题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不怕出错,学生的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所以,当出现问题对话错误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地给予科学性引导。一位老师在教学“赛跑”一词时,问学生:“什么叫赛跑?”有个学生很有把握地回答:“赛跑就是拼命跑。”老师接着问:“一个人拼命地跑叫赛跑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有了问题,补充说:“两个人或几个人一起跑才叫赛跑。”老师进一步追问:“几个人一起慢慢地跑能叫赛跑吗?”这时学生争着说:
7、“几个人一起跑,看谁跑得最快,才叫赛跑。”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监控、修正,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只有平庸的教师才把真理奉送给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善待错误,让其成为走向正确的起点;机智纠错,让其折射出教学的智慧。四、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引导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秩序“活”起来,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问题对话中来。我们有的老师也希望课堂“乱”起来,“乱”得越彻底越好,说明学生的投入程度高,问题探讨更加深入。但是,我们不怕“形乱”,要小心“神乱”。当学生讨论问题思路混乱时,教师要给予条理性、点拨性引导。在学习白杨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几棵小树”发生了争议。有的说
8、:“沙漠里绿色植物多了,几棵小树不一定是小白杨。”有的却认为:“课文一直在讲白杨,这里又写道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所以几棵小树一定是小白杨。”面对学生的不同理解,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回答:“这两位同学的分歧在哪里?”等学生找到分歧点后,让学生说说同意哪个同学的意见,看到学生的回答意见不一时,老师又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争论这一部分和上文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课文就是在写白杨,而且把白杨比喻为4边疆建设者。现在,爸爸正在担心孩子们是否能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看到了小白杨当然会产生联想了。学生通过读、思、议后,较好地解决了分歧。运用点拨,可促使学生将零碎的知识集成点、连成线、组成面、构成体,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
9、认识。如学生对知识掌握无序,可以通过“理序”点拨,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条理性;如学生对知识掌握散乱,可以通过“联系”点拨,以求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整体性;如学生对知识头绪不清,可以通过“比较”点拨,以求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五、问题深入时,给予发展性引导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有机统一的,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好体现。在问题对话中,当学生讨论问题兴趣很浓,问题解决到新的层次和高度时,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教师要找准问题的关键,给予递进式、发展性引导。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他的孩子找吃的。他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
10、很高兴。”不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与课文大相径庭。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干吗不到窝里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他”;有的说:“这时窝里的小乌鸦肯定会呱呱大叫,急着要妈妈喂食,乌鸦妈妈怎么能有心思去跟狐狸聊天?”显然,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情况。一个何不让大家来改课文的念头产生了,便顺水推舟地说:“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课文是人写的如果不妥当,当然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样改才合理?”于是,孩子们更来劲了,多数意见认为,可以改成“乌鸦飞累了,半路上停歇在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教材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错误。狐狸和乌鸦虽然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
11、逻辑,合乎常理。从教学状况来看,的确学生所言凿凿,合情合理,面对这样的“意外”,教师一方面要尊重文本,同时也要勇于超越文本,凭借自己良好的语言积累,作出妥善的判断,顺着学生的思路为教材提5出合适的修改意见,而没有必要为维护所谓的“权威或者尊严”,而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是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代疱”;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得当、得法、得理,才会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轻松快乐,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探讨问题的欲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