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一边华丽转身,一边阵痛自从武汉宣布要以 300 亿巨资打造世界第三高楼后,这座城市就立刻被舆论包围了。拍手叫好的似乎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冷眼旁观,尤其是武汉当地人,自豪之余多的是忐忑世界第三,中国第二高楼究竟能为自己平凡的生活带来几多福祉?纵观这几年武汉城市规划,当地政府对于超高楼建设情有独钟。虽然目前,汉口新华路的民生大厦仍然凭借 336 米的高度占据着华中第一高楼宝座。但 2008 年 4 月,汉口范湖地区的葛洲坝国家广场开工,总部大楼民生银行大厦将高达 350 米;2009 年 9 月,汉口江汉区王家墩的“武汉中心”动工,完工后将高达 428 米;加上现在 606 米的绿地中心
2、,武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九省通衢之地,武汉是东西南北、水运陆路的必经要塞。可以想象,当人们坐着轮船从长江大桥下穿过时看到一栋栋高楼巍峨挺拔、直入云霄该觉多么震撼。但是,超高建筑的实用价值多大?大举建设这类建筑的潜在风险又该由谁承担?据相关资料显示,超高建筑的建造投资和管理投资比基本为 1:3 ,有人将之比作“资本黑洞”。就拿绿地中心来讲,本身300 亿投入已经蔚为可观,后期运营和维护又将是一个长期往里砸钱的大坑。其次,超过 300 米的建筑已经失去了节约土地的意义,也可能给周边建筑带来采光难题。从安全、耗能角度上考量,超高建筑不仅在电梯和安全通道设置、防火抗灾设计、车辆
3、停放等方面难度比普通建筑大,而且对水电等能源供应有更高需求,其实并不符合绿色环保建筑的趋势。加上我国的建筑寿命普遍偏短,至今还是25-30 的平均水平。而每年 20 亿平方米新建面积里也包括了这样的摩天大楼,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否确保其“有效寿命”抵得上那巨额资金投入和大量的水泥钢材消耗呢?从实用角度衡量,潜在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对于这类项目,政府负责规划招商,大企业负责注资建设。可是搭台容易唱戏难,热火朝天的干劲背后,谁又是它的终身负责人?说到底还是政府。那万一最后超高楼真的被证明行不通呢?负责“赡养”其终身的恐怕还是当地百姓了。除了建筑本身的实用性,整个城市的经济和规划也要有很高的依托能力。上世
4、纪 80 年代至本世纪初,武汉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衰落明显。京广铁路与长江干流在此交汇,西接成渝,东连长三角,南北嫁接环渤海与珠三角,这些本应成为武汉得天独厚的优势,却似乎没有给这个经济要塞插上腾飞的翅膀。二十几年里,全国步步推进沿海战略,这个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力度不大。无论是利用外资的能力,还是进出口增长率,武汉与第一梯队城市都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较慢,也缺乏重点品牌和大型知名企业。伴随近几年国家的战略转移,武汉意识到加快招商引资的重要性,绿地、SOHU 等大企业火速抢滩核心地段也就是政企合作开发的表现。从滨江商务区的定位我分明看到了浦东陆家嘴的影子,但是武汉的经济水平能
5、不能为那么多高楼提供坚实的依托当地的消费水平逐年提升,工资上涨却“举步维艰”。普通白领月薪 2000-3000 元,更多的人还维持在 1000 元出头,那么绿地、SOHO 等几大高端城市综合体建成后,能长期对应的消费市场又有多大?另外,在 8+1 武汉经济圈进一步明确后,政府更希望武汉能迅速崛起并辐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等地区。所谓“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加快基础建设速度。但就在本月初的某天,当我到达武汉后很快就被这个城市铺天盖地的工地和尘土震惊了。后来得知,在这个拥有 900 万人口的武汉,光是城区就有约 5000 处工 地同时施工。城市交通规划滞后、市政基建工程集中上马、补旧账
6、抢工期等多种因素叠加,致使大武汉着实成了一个“体无完肤”的大工地。其中涉及到市政规划的就超过了 200 个,相伴而来的是令人胸闷的堵车现象。比如地铁二号线的施工地位于街道口,是来往长江大桥与光谷主干道上的枢纽。每天 1万次以上的巨大车流量使之成为了令武汉人最头疼的“堵霸”。武汉后湖一带更是因工地密布而成了“光灰之城”,激起数十万当地居民的愤慨。虽说城市建设都有“阵痛期”,但现在的武汉很难让人相信它曾经入选中国宜居城市,反倒让人质疑起了城市综合规划的科学性。再加上武汉三镇隔江鼎力,一直就发展不平衡。汉口有百年外滩的经济基础,汉正街小商品集散中心发展迅速;而武昌则典型是工业重地,承载着武钢、武锅、
7、武船、武车等一系列“武”字头企业。2004 年武汉市战略规划实施时,两院院士提出打造城市核心商务区时要集中精力,这样不然会损害中心功能。但是现在,汉口和武昌已然打起了 CBD暗战。与绿地所在的武昌滨江商务区隔江相望的是汉口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后者的开发建设已经超过 11 年。武昌后来者居上,采取了同样的杀手锏建高楼。然而,一个现实是,武汉目前已有 74 家世界 500 强公司进驻,进驻的地点大多都在汉口而不在武昌。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入住了王家墩商务区,已使这里初具商务氛围。那规划中的滨江商务区的粘性会有多大?城市规划的连贯性在这里也被打上了问号。武汉可能太急于重拾中部霸主的地位了,却不料这一切恰恰凸显了城市综合规划的薄弱。大兴土木建高楼一定意味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载体、城市功能开发的新亮 点吗?一边渴望着华丽转身,一边经历着不轻的“阵痛期”,这可一点都不美。武汉似乎忘记了昔日贵族常有的无奈-块头大,底子好,却容易在日新月异 的时代变迁中略显冲动,难有创新,搞不好可能就是伤筋动骨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