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走袁家村薛雷这次是我第三次来到袁家村,心情总是不能平静。第一次去袁家村,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外地工作的我,对故乡总有一丝牵挂。所以,回到老家后,总喜欢到处走动走动,寻找一下过去的足迹。同学问我:“你去过袁家村吗?”。是呀,袁家村是 陕 西省先进模范村之一,成为陕西首个万元村。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红遍全省、享誉全国的礼泉县袁家村,在沉寂十多年,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近年来却焕然一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又一次被人们津津乐道,似乎在提醒大家关注她沉寂后的再次辉煌。地处家乡,我却几次擦肩而过,未能与她谋面。于是,在几位老同学的盛情邀请下,我与袁家村有了第一面,虽然没有细加品味
2、,却是让我倍感亲切。第二次去是在五一放假的时候。袁家村游客爆满,场面甚是壮观,连上次所见的废旧工厂的院落也成了停车场。我的本性是喜欢安静的,所以也只是粗略地转了一下。唯一欣慰的是,约了几个同在延安工作的老同学在这里相聚,熟悉的乡音、共同的记忆,给这座名村平添了一份情趣。短暂的参观,让我对故乡的思念更加强烈。或是上天的怜悯,让我有了第三次亲近袁家村的机会。当我踏入袁家村时,不由地放慢了脚步。虽然不见了昔日热闹的景象,却也给了我更多的品味时间。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袁家村” 和 “关中印象体验地”几个字。仔细一看,“袁家村” 这 几个字竟然是原国家 领导人 华国锋的笔迹。袁家村的正门,没有高
3、楼大厦,只是过去关中常见的那种瓦房,青砖夹杂着“胡机” (用湿土夯成的建筑材料)砌成的墙面。村子的门楼是虽然精美的雕饰,却是充满沧桑感, “康庄” 两个字深切地表达了袁家村的理想。门楼的大厅坐立着一尊佛像,神态自然,面露笑容,似乎更像是一位长者。进入存在的大街,只见青砖铺就的街道只有两米多宽,左边一条人工修筑的小溪潺潺流动。街道两旁是关中常见的大瓦房。大街上商铺林立,特色鲜明。青石铺就的街道。道路一侧的水沟中,不知从何处引来的清澈泉水在缓缓的流淌。青灰色的砖、青灰色的瓦,传统式样的窗棂,质朴而凝重,愈发衬托出墙上玉米的黄,屋檐下灯笼的红。右边第一家是炸蝎子的,因为对蝎子心里非常恐惧,所以就没敢
4、跨入店内细看。第二家是香油店,门口就有扑鼻而入的香味。只见店家将芝麻用机器磨碎成粉,再将芝麻粉倒在大铁锅中摇晃,只见香油就漂浮起来。第三家是磨面房。里面的一切对于现在的城里人来说都很陌生。店内的小麦用草席圈起来的容器放着,既有石磨,也有小时候农村才有的小型磨面机。工人将小麦倒入磨面机内,不加任何添加剂,开动电闸,就有小麦面粉从管子里流出。这种传统磨面工艺,面粉不含添加剂,增白剂,低速研磨,低温加工,避免了高温高压,有效的保留了面粉中的营养成分,面粉纯净自然,光滑细腻,色泽微黄,口感筋道,麦香纯正,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吸一口气,还有淡淡的麦香味。对面是年画和卖土布的地方。原来知道户县的农民画不错,
5、却不想故乡的农家人也很厉害,儿时劳动的场景都被画得出神入化。穿惯了成衣的我们,在看到织布机的时候或许真的有些惊呆。随行而来的朋友是城里人,他是不曾见到。我却不但见过,而且小时候穿的衣服、垮的书包都是母亲用这种木制的手工机器织成的布缝制而成的。礼泉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也是土织布文化的一个集中地,据史载,西汉时,该地区的土织布,就曾作为贡品谨献给宫廷,成为宫廷御用之物。土布大体要经过八道工艺:一是棉籽拧成皮棉弹成棉花;二是制成捻子,纺成棉线穗子,用拐子绕城线圈;三是染成各种颜色的线;四是浆线,打筒经印;五是穿缯子,穿绳齿;六是上机织布;七是用锤布石锤布,使不柔软舒适;八是制成床单及其他布制品。由
6、于采用脚踏木质斜梁织布机,手工穿梭纺线使得粗布制品柔软而平整,与肌肉亲和力强。老街酒吧,这里还有酒吧,真是长见识了。走进酒吧,里面和城里的酒吧决然不同。这里酒品不但有各种洋酒和中国白酒,还有后面一家小酒厂自酿的白酒。这里的老街酒吧非常有特色,集古典与时尚相结合,酿造出旅游农家风味的纯粮食酒,特别推出有十里香、女儿红两种酒,桌子是木头的,装饰都是充满古朴色彩的农家用具。能将时尚和乡土融合的这么自然的,恐怕就是这里了。顺着“小溪 ”继续往前,旁 边有一家商铺 招牌为老油坊德瑞恒,店内同样是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里面有堆放如山的菜籽,可以看见晒干菜籽进行过筛、石磨破碎菜籽、蒸锅高温蒸菜籽、包胚压榨菜油
7、和反复压榨成纯正食用油的过程。传统压榨工艺,保证产品的营养, ,纯正和健康,不含任何添加剂,油品清澈呈亮,香味浓意,油质醇正。油坊的对面是醋坊,招牌上书:“五味斋” 。屋内满满一大堆醋缸。醋糟盛放在一米多高的大翁里。有几个醋缸下面插着一小管子,不时流出带着淡淡香味的醋汁。醋坊的旁边又是豆腐坊,我们可以看见一颗颗颗粒饱满整齐的新豆。经过浸泡、磨碎、过滤、煮浆等工艺流程后,立即放出浆水加入酸浆水,搅拌均匀直至让豆浆变成豆花,待其冷却后,进行压榨滤水后出售。尝了一碗豆汁,的确是美味佳品。卢先生家做豆腐的手艺是祖传的,如今是第三代。做豆腐工艺很讲究,选用颗粒饱满整齐的新豆,用浆水点出来.。让我更加称奇
8、的是袁家老窖。在店内到处都是酒坛子,上面用一小块红纸写着“礼泉醇” 、“十里香” 和“ 女儿红”。对于当今难得一见的真粮食酒,我倒是兴趣很浓。在店家的热情招待下,我连着喝了几口不同口味的酒。当朋友质疑其酒品时,酿酒的老师傅执意让我们参观了一下酒窖。在院内的二层小楼的地下室,灯光昏暗,里面正是电视里宣传白酒的场面。几十大缸子的酒糟,在阴湿的底下默默地发酵,最后经过蒸馏而形成醇美的酒浆。老师傅看着我们惊奇的神态,更是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白酒的酿造过程。顺手将蒸馏好的 65度原浆酒给我们品尝。虽然有些烈,却是回味无穷。童济功茶楼这是一座戏楼建筑,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他是从异地迁移过来后又加以修建
9、而成,后边又加盖了一座小二楼,还未完工但已初具规模,是一座标准客房建筑,楼上楼下全是回廊,有独立卫生间,不过他的床是一个大大的火炕,冬天一定会是烧得暖暖的。茶楼现在几呼全是沿用泡茶的形式喝茶,但这个茶楼还保留有煮茶的形式来喝茶,也就是把茶叶一定要煮沸后再喝,更是古老的烧开水方法,还是用一个大风箱拉风吹火,上边放着几把大壶,看起来又是一种民风。在音乐声中,风箱的师傅怡然自得,将拉风箱的节奏和音乐的节拍和在一起,让品着大铜壶煮出的茶水的游客掌声不断。音乐声停的时候,几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就开始喉起碗碗腔。戏文用关中方言演唱,外地人似懂非懂。我却是尽情享受。看着他们拉着板胡的姿态,悠然的神情,自是品味到
10、现代人听着流行歌曲所不能品味到的文化气息。或是时间关系,或是兴趣所限,袁家村里的蜂蜜店、中医店等地方我便是无暇欣赏。只得加快脚步,尽快迈入小吃街。小吃街里,我们先后品尝了礼泉麻花。店家将面团揉成条状,然后搓成藤树一样的形状,放在纯菜油的锅内炸,就形成了香脆可口的麻花。礼泉的豆腐脑名气很大,店里老两口一个制作,一个销售。豆腐脑用直径较宽的坛子盛放,老太太用铁片制成的专用勺子往出舀,舀在碗内,乳白色的豆腐脑,在各种调料的调和下,有着豆香的诱人味道。礼泉的略面估计应属一绝。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 ,一声)” ,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更是美味绝伦。眼看着天色已晚,由于晚上还要到咸阳住宿,所以,也未曾品尝袁家村的农家乐,就急匆匆驱车而去。但是,这种注重关中生活文化,营造关中风情的“ 体验” 氛围一直让我心旷神怡。回来后,脑海中那古井的辘轳,磨面的磨盘,茶炉旁的风箱一下子就打开儿时尘封的记忆,似一坛坛好酒,越久越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