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一、兵法原计假之以变,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限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注释:遇毒,位不当也:语出周易噬嗑卦 。爻辞曰:“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其意可参见诚斋易传噬嗑:“若腊之坚而难噬也,噬之则遇毒而伤齿矣此弱于齿而噬夫坚者也,故曰位不可当也。 ”这里转意为:如果敌方贪得无厌,便让他们以为得到了好的腊肉,贪恋而食,食而中毒,失去原来的地盘。译文:故意(露出破绽以)使敌人觉得方便(进攻我方) ,引诱他深入我方,然后截断它的后援和接应,使其陷入绝境。 (敌人抢腊肉而)中毒,便会失去原有的地盘。二、计名源出原文 1: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孙子
2、九地篇 )今译:将帅向军队布置作战任务,要像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一样,使军队有进无退。原文 2:(刘)备受后妻之言,爱子少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入地,言出子口,入于吾儿,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见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 。 )今译:刘备听信后妻的话,喜欢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常想向诸葛亮请教保全自己的办法,诸葛亮总是加以拒绝,没有替他出谋划策。 (一次, )刘琦领着诸葛亮游览后园,一同上了高楼,饮酒之间,刘琦让人将楼梯搬
3、走,趁机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您口中说出,只进入我的耳中,可以说了吗?”诸葛亮说:“您没有看到晋公子申生留在都城中遭到谋害,重耳逃亡在外却获得安全吗?”刘琦顿时感悟,于是便暗中策划离开的计划。此计是一种诱逼计,作法是:制造某种使敌人觉得有机可乘的局面(设梯与示梯) 。诱敌做某种事或进入某种境地(上屋) 。截断琦退路,使其陷入绝境(抽梯) 。逼迫敌人按我方的意志行动,或予敌方致命打击。三、中医运用此计指引诱敌方做某事或进入某种境地,然后截断其退路,使其陷于绝境,从而消灭之。既要“抽梯” ,必先“设梯” 。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为后世治疗热邪初入营分提供了
4、一条有效途径。其实就是应用了“上屋抽梯”之计。外感温热邪气常循卫-气-营-血的层次进犯人体。在邪热入营而未及血分时,使用一些气分药引导温邪由营分转出气分,再用大量辛寒清解之品将其歼灭在气分。方如清营汤:方中用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以透邪热、促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又用犀角、生地清营凉血养阴。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就象架在气分与营分之间的一把梯子,而后者清营养阴断邪热之后路。此正“上屋抽梯”之法。又如甘草粉蜜汤之治疗蛔虫病。 金匮要略第十九篇云:“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甘草粉蜜汤主之。 ”尤在泾曰:“甘草粉蜜汤者,诱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铅粉,能杀三虫,而杂于
5、甘草白蜜中,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而患乃除。 ”既要“抽梯”杀虫,必先“设梯” ,投予甘草、白蜜,此又一“上屋抽梯”之法。 “蛔得酸则静” ,乌梅丸中乌梅与本方甘草、白蜜用意相同。这就好似小儿哭闹得糖果而嘻一般。四、医案赏析案一 发热鄂某某,女,19 岁,工人。患者 7 天前曾微有畏寒发烧,疲乏无力。3 天前去游行回来,觉口干苦,饮冷水后,当晚有寒战高烧,体温 39.6不降,1976 年 10 月 23 日以高烧待查收入住院。查体温 39.8,神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软,心界不大,心率 120 次/分,率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腹部平软,右上腹
6、有压痛,肝在右肋下可及,神经反射正常,舌苔白厚腻,脉象弦数。化验:血白细胞 7600/立方毫米,中性 68%,淋巴32%。住院 1 周内,体温呈弛张型,最高为 3940.4,服退烧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但23 小时后又上升至 39以上。查疟原虫(一)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165284 单位;肥大氏试验,入院后第 5 天查“H”1:80, “O”、 “甲” 、 “乙”阴性;再隔 4 天查“H”1:320, “O”1:80, “甲”1:80, “乙”阴性;再隔 4 天又复查,未见继续增高;血嗜伊红细胞直接计数 2 次均为 220 个/立方毫米;胸片(一)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培养;有金黄色葡
7、萄球菌。尿及大便培养 3 次均为(一) 。在治疗上,1 周内曾用过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症状未见减轻,体温仍在 39.5而转我病区,乃停用抗菌素,亦未输液,单纯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初起有寒热,舌苔白腻,脉象弦数,有湿热见证。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大渴喜凉饮,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 1 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苔褐根部黄腻,舌质红绛。证属伏暑,系夏令感暑湿之气,至秋复加新凉而发。观其病程变化,苔由白腻转为黄褐,乃暑湿化燥之象。身热面赤,口干唇燥,渴喜冷饮,乃是气营两燔,治当气营两清,方从温病条辨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细生地、玄参方加
8、味治之,少佐苦寒以燥湿。处方:生石膏 60 克,知母 12 克,玄参 12 克,细生地 24 克,麦冬 18 克,淡竹叶 9 克,银花 30 克,连翘 12 克,黄芩 12 克,黄连面(冲)3 克。服药 2 剂后,体温退至 38,汗出、饮冷等症好转。小溲转清,大便通畅,精神转佳,苔由黄褐转为薄黄,舌质由红绛变为淡红,脉来细数,此属营热转气,病有缓解之势,乃投白虎汤加减,增入解肌之柴葛及辛凉之品,以图清泄气分之邪热。处方:生石膏 60 克,知母 12 克,葛根 12 克,柴胡 9 克,薄荷 6 克(后下) ,淡竹叶 12克,银花 30 克,连翘 30 克。上方服 3 剂后,体温降至 37。又投三
9、剂,体温为 36,病向告愈,惟伏暑之邪伤及胃阴,治当益胃养阴,虑及余邪未尽,尚有复发之变,辛凉之品应当酌情增入。处方:银花 15 克,连翘 15 克,淡竹叶 9 克,麦冬 9 克,沙参 9 克,细生地 24 克,苡仁30 克,扁豆 12 克。服上方 5 剂后,热未再发,纳谷大增,二便畅通,夜寐亦酣,精神舒畅。血培养(一) ,住院共 19 天,痊愈出院。门诊复查肝功能正常。 (新医药学杂志6:14,1978)按语:患者身热而赤、口干唇燥、渴喜冷饮,舌质红绛,乃暑热之气血两燔之证。首诊方中气分之药占 7 味之多,营分药只有 2 味之少,且未用犀角、羚角等咸寒之品,却收到较好的疗效,何也?关键在于竹
10、叶、银花、连翘 3 味。其一可清气分热,二可使营分热邪透转气分。故 2 剂便收营热转气之效,舌质也由红绛转为淡红。次诊中减营分药,加入柴、葛透表之品,使气分热能从表而解。案中银花、连翘、竹叶及次诊中的柴胡、葛根实为引热外出之梯。案二 热入血室黄姓妇。主诉:患温热病,周身赤疹布达时,经潮忽至,神昏谵语,耳聋脉数,热度骤增,而疹点亦呈异色。辨证:此系邪热陷入血室,淤热交凝。治法、处方:拟小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加入丹参、赤芍、归尾、桃仁、楂肉、丹皮、益母草等。上方药服 2 帖,神清,而疹点复转红润,经尽热减。越数日,疹靥肌和,病渐就痊。(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周筱斋医案 )按语:此案当属热入营血
11、之证。 伤寒论曰:“妇入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 ”与本例似相符合,宗仲师旨取小柴胡汤设梯和解枢机,为邪热提供清解之途,邪热得清,则热瘀不相搏结。再以丹参、赤芍、桃仁等活血之品,去有形之瘀,故能退热神清,疹靥而病愈。案三 倒经蔡某某,女,25 岁,未婚。初诊:1975 年 12 月 17 日。主诉:患者 13 岁月经初潮后,周期基本正常,但有痛经史。自 23 岁始,偶有几次经前鼻衄,几滴而止,诊为“倒经” ,经服中药而愈。1975 年 9 月 25 日(经前)下夜班午睡后,突然大量鼻衄,从口鼻涌出,色鲜红夹有血块,即到广州某医院急诊。一昼夜中经注射药
12、物和填塞鼻腔处理未能止血,入该院五官科住院。检查所见:“鼻中隔左侧前下方有糜烂面,有多量血液涌出。 ”内科会诊认为鼻出血与内科关系不大。入院后 6 天,并鼻衄约2000 毫升,输血 600 毫升。住院 18 天鼻衄暂止而出院,出院诊断为“倒经” 。出院后不久来我院妇科门诊治疗。自诉从 9 月大量鼻衄后至今未愈,月经周期不定,经量减少,经色深红,痛经。诊查:昨天下午少量鼻衄,月经现未净,量不多。睡眠欠佳,纳差,疲倦,面色晦黄,唇黯,舌黯尖红,边有瘀斑,苔白微黄厚腻,脉弦滑。辨证:此为经行吐衄,输肝郁化火,火气上逆,兼有脾虚湿郁所致。治则:引血下行为主,佐以健脾化湿。处方:丹参 12 克,淮牛膝
13、15 克,丹皮 9 克,赤芍 9 克,生地 15 克,佛手 12 克,山楂肉 15 克,黑栀子 9 克,藿香 6 克,绵茵陈 15 克。3 剂,每天 1 剂。二诊:12 月 27 日。服药后胃纳转佳,睡眠好,头晕。月经 12 月 25 日来潮,暗红色,量与前次相等。舌黯红稍淡,苔薄白,唇黯,脉滑略弦。脾湿稍化,除继续引血下行外,并兼养血和肝。处方:丹参 12 克,淮牛膝 15 克,黑栀子 12 克,干地黄 25 克,白芍 15 克,山楂肉 15克,赤芍 9 克,云苓 20 克,桑寄生 20 克,香附 9 克,4 剂。三诊:1976 年 1 月 14 日。月经 9 日来潮,现未净,12 日衄血
14、20 毫升左右。面色仍稍晦黄,唇黯红,舌有瘀斑,苔白微黄腻,脉弦滑。仍守前法,并加强舒肝之品。处方柴胡 6 克,白芍 12 克,云苓 25 克,白术 12 克,黑栀子 9 克,丹皮 9 克,丹参 12克,淮牛膝 12 克,桑寄生 15 克,3 剂。四诊:1976 年 2 月 11 日。末次月经 2 月 6 日至 10 日,量较前几次稍多,色暗红,有血块。经期中仅有少许血丝从鼻孔流出,心烦不安,胃纳欠佳,舌尖红,边有瘀点,苔白略厚,脉弦滑。治则如前。处方:淮牛膝 15 克,丹参 15 克,云苓 20 克,淮山药 20 克,白术 12 克,黑栀子 9 克,白芍 12 克,佛手 12 克,桑寄生 1
15、5 克,干地黄 20 克,4 剂。五诊:3 月 15 日。月经来潮,近日来自觉喉中有血腥味,但未见鼻衄,自觉胸翳和小腹胀痛,夜寐不宁,小便短赤。舌淡黯,边有瘀点,苔白略腻,脉弦滑。肝气尚郁,兼有瘀滞,治法除继续引血下行外,加强解郁行气化痰之品,以巩固疗效。处方:丹参 12 克,川牛膝 15 克,黑栀子 12 克,郁金 12 克,白芍 15 克,云苓 20 克,山楂肉 15 克,桃仁 12 克,丹皮 12 克,青皮 9 克,4 剂。六诊:6 月 12 日。末次月经 5 月 25 日,5 天干净,量中等,色深红,痛经减轻,无鼻衄,仅于经后自觉喉中有血腥味。舌尖红,质淡黯,苔白,脉细弦略滑数。守前法
16、为治。处方:丹参 12 克,淮牛膝 15 克,黑栀子 9 克,云苓 25 克,白芍 20 克,淮山药 15 克,车前子 15 克,生地 20 克,香附 9 克,5 剂。七诊:9 月 22 日。近几个月来已无鼻衄,亦无自觉喉中血腥味。痛经减,已无腰痛。精神好,胃纳可,月经正常。末次月经 9 月 16 日,量中等。面色已较红润,舌质淡黯尖稍红,苔白略腻,脉弦滑。处方:丹参 15 克,淮牛膝 15 克,黑栀子 9 克,云苓 25 克,淮山药 15 克,甘草 3 克,北沙参 15 克,女贞子 15 克,旱莲草 15 克,4 剂。 (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罗元恺医案 )按语:倒经证,中医学认为多是肝郁化热
17、,气逆上冲,不能下注冲任所致。如女科证治准绳说:“妇人鼻衄者,由伤动气血所致也。凡血气调和则循环表里经络,涩而不散。若劳伤损动而生热,气逆流溢入于鼻者,则成鼻衄也凡鼻衄虽多因热而得此疾,亦有因怒气而得之者。 ”医宗金鉴女科心法要诀认为“皆因热盛也伤阳络则上行为吐衄。 ”一般主张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化裁。本例衄血多而经量少,舌黯尖红,烦躁不安,脉弦滑,此为气郁化热之证。治当以疏导为主而不应强行止血。故处方始终以牛膝、丹参等设梯导血下行,以栀子、生地养阴清热以宁躁动之血,并佐以疏肝健脾之品,共收衄止经畅之效。案四 崩漏杨某某,女,38 岁。初诊:1979 年 3 月 15 日。主诉:胸胁疼痛,上腹胀闷
18、,大便干燥已半年多。近 2 个月来,月经不调,经行初来两天,经量较多,后则淋漓 10 天左右方尽。今因月经量过多而急来此治疗。诊察:脉弦滑,舌质微红,苔薄黄。处方:白术 15 克,茯苓 18 克,枳壳 12 克,青皮 12 克,油朴 15 克,香附 12 克,桔梗12 克,郁金 12 克,火麻仁 12 克,郁李仁 12 克,胖大海 9 克,降香 12 克,砂仁 9 克,红蔻 9 克,柴胡 12 克,当归 12 克,檀香 12 克,莱菔子 12 克,广木香 12 克,车前草 5 棵。2 剂,水煎服。二诊:3 月 18 日。服上方药后胸闷腹胀已缓解,大便顺畅,经量减少。脉弦细,舌质微红,苔薄黄。处
19、方:柴胡 12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桔梗 12 克,郁金 12 克,青皮 12 克,枳壳12 克,油朴 15 克,香附子 12 克,砂仁 9 克,红蔻 9 克,降香 12 克,广木香 12 克,车前草 5 棵,当归 12 克,檀香 12 克,2 剂,水煎服。三诊:3 月 20 日。腹胀胸闷已解,月经方尽。脉弦细,舌质正常,苔薄黄。处方:当归 15 克,白芍 18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柴胡 12 克,甘草 3 克,生姜 2片,大枣 6 克,丹皮 12 克,栀子 12 克,黄苓 12 克。2 剂,水煎服。观察 3 个月,月经正常。按语:本计的关键在于巧妙地安放梯子,诱敌深入,断其援应,然后再一举歼灭敌人。本例患者因肝气郁滞而致上腹胀闷;气郁化火,内热壅滞而致大便干燥,月经量多,漏下淋漓。方中用车前草设梯引热下行,使肝气疏达,用桔梗开提肺气,胖大海等润肠导滞通便断其援应,使邪热无所依附,则最终使内热得去,崩漏自止。方中除用疏肝理气、宽中润肠、导滞通便、凉血止血之品外,还用了和胃之剂,因肝木之病势将影响脾土,故应防治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