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设计者:杨金钟 海兴县香坊中学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教学目标课标的细化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重点难点教学难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情分 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在前面已认识,知道了力有方向性。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掌握,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教学方法1.演示法:演示法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教学方
2、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眼、脑、手共同参与下自主获取知识。2.讲授法:利用实验现象及其多媒体展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理解知识。3.讨论法:通过小组及其集体讨论活动获取、深化本节所学习的知识学习方法1.练习法:在学生亲自参与下,经过自己的尝试、体验掌握知识的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观察分析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器材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教学过程
3、新课引入提出问题: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现,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得出结论:Fs=Gh说明: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这个物理量定义为“功”学生探究学生在做此实验前,应让学生考虑怎样才能省力?怎样才能省距离?如:上仙公山的路盘旋而上。如:扳手扳螺丝等等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应巡视,并启发学生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出课题:做功了吗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怎样才算做功了呢?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做了功?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做功了吗?吊车的作用力使货物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功了吗?小孩用力推车,
4、满头大汗,车却未动,小孩做功了吗?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子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汽车的牵引力做了功吊车对货物做了功小孩没有做功重力与支持力没有做功教学过新课教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讨论得出: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学生讨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老师与学生对照做功的两个条件共同分析右边的实例做功情况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联系实际,举例生活中做功的例子,讨论做功情况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
5、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得出“功”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程 学利用多媒体对“功”的定义进行分析分析“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力F距离S它们的方向在演示多媒体时,先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并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验证因课件内容较大,在这里只粘贴一个版面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焦耳,简称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焦,用符号J表示,1J=1N.m例题讲解问题1:足球运动员用400N的力将足球踢出50m,问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问题2:某同学用
6、50N的力将重力为100N的物体推进10m,问该同学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解答在课件中有演示,因而在教案中没有详细解答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一些力做功的大小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学生思考教 学生课堂习题 学生练习,学评估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 动了2米。(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
7、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2、 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4)做一次引体向上。并板演,教师巡视,最后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板演,给予指正和肯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及改进,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在对功的原理的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充分实验讨论交流。学生对功的原理的理解没有直接的感受与认识。作业 P164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