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77326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 技术,针灸基础教研室,尹改珍教授,西诊:三叉神经痛(中诊:面痛),教学目的,通过对三叉神经痛的概念、中医辨证分型及西医诊断标准的学习,明确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操作方法、关键技术环节、注意事项。,教学要求,掌握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及毫针技术操作步骤、方法、关键技术环节。熟悉三叉神经痛其他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三叉神经痛的现代医学认识。,教 学 内 容,1.概述 2.病因病机 3.中医辨证分型 4.诊断与鉴别 5.治疗方案,概 述,三叉神经痛是指一种原因未明的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突发的,短暂性的剧烈疼痛。 以三叉神经痛的第二支和第

2、三支受累最为多见,多为单侧,有两侧俱病者。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多。 初起每次疼痛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久则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疼痛程度越来越重,病情顽固,自愈者甚少。,病因病理,西医1.病因: 原发性原因未明确;继发性多肿瘤、血管畸形、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又分为中枢与周围两种。法国N病学专家根极据脑电图认为有超同步癫痫样改变。2.病理 N节内节C消失、炎性浸润、动脉粥样硬化、脱髓鞘改变;受损的髓鞘明显增厚,失去原有的层次结构,有的髓鞘破裂形成椭圆型颗粒,甚至粉末状。此外有的轴突变的扭曲不规则,也有退行型变甚至消失等。,西医诊断标准,1.1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痛的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区1

3、.2疼痛具有突然,剧烈,表浅,刀割或烧灼样1.3由触发区域开始,或者由某些日常活动进食,说话,洗脸或刷牙引起1.4在两次发作间歇期患者完全正常1.5没有神经系统任何缺损所见1.6需要时由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类证鉴别牙痛:一侧牙齿疼痛伴肿胀,呈持续,影响饮食、睡眠、工作,X片有助于鉴别。痄腮:感受湿毒,雍阻于少阳经脉所致,冬春季流行,以学龄儿童发病较多,一侧或两侧沿耳垂周围的腮腺肿胀,边缘不清,有疼痛压痛。下颌关节炎:多为局限性,持续性疼痛,且有关节部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表现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等,三叉神经麻痹症状,并呈持续性,常合并其他颅神经

4、麻痹,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中 医病 因 病 机,中医认为本病初起多因风寒之邪袭于阳明筋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 风热毒邪,浸淫面部影响筋脉气血运行而致面痛,张氏医通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 情志不调或外伤使面部气血经络痹阻,不痛则痛。,辨 证 分 型,风寒证多有面部受寒因素,痛处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风热证多在感冒发热之后,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白,脉浮气滞血瘀者可由情志因素而诱发,见痛处不移,舌黯或有瘀斑,脉细涩。,针 灸 治 疗,治法: 疏通经脉,祛风止痛。以手

5、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穴: 按国标方案标准取穴。,处方主穴,额部痛:攒竹 阳白 头维 率谷 合谷 解溪上颌痛:四白 颧髎 上关 迎香 合谷下颌痛:承浆 颊车 下关 翳风 内庭 夹承浆,随 症 加 减,风寒或风热表证者 加风池。,气滞血瘀者, 加太冲、三阴交。,基于三叉神经痛的病机, 该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运用毫针操作技术等,疏通面部经脉的经气,祛寒清热,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数面痛患者,因病程较久,遭受长期的剧烈疼痛折磨,饮食睡眼减少,精神紧张,而呈现消瘦、多汗、短气等虚弱证候操作方法,此时针刺应采用静以久留的补法

6、,以扶正法邪。,针刺补泻法,体位:采取端坐位,体弱或怕针者可取侧卧位。消毒:进针前先于施术部位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然后行针刺操作。进针:面部宜采用斜刺,选用1寸(25mm)长毫针,胖人刺入0.8寸,瘦人刺入0.5寸。上、下关及合谷可直刺,选用1寸(25mm)长毫针,胖人刺0.5寸,瘦人刺入0.3寸。行针:行针时均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手法;以泻法为主,提插为辅的手法。行针时根据针刺部位,上下提插幅度为0.30.5寸,向前向后捻转角度在360度以内。一般向下插时拇指向前,向上提时,拇指向后,对敏感者上述动作操作3次,一般患者操作56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在得气基础上采用提

7、插捻转泻法操作。可结合耳针和穴位注射。,操作步骤,关键技术环节,选取穴位要准确。 掌握针刺深度,行针时根据针刺部位,上下提插幅度为0.30.5寸,向前向后捻转角度在360度以内。一般向下插时,拇指向前,向上提时,拇指向后,对敏感者上述动作操作3次,一般患者操作56次。 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避风寒。,针刺前一定要安慰患者,使其放松。操作中,若患者有情绪波动,需安慰、休息后方可操作。患者若年龄大、体质弱,针刺手法要轻柔,刺激力度要小。因该法以针刺面头部腧穴为主,医者在操作时-定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防止出血。,注意事项,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若

8、病人体质较差,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饥饿,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手法过重,在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患者可出现晕针,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疲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医者必须立即停止针刺,将己刺入之针全部迅速起出,令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白糖水饮之,一般症状很快消除而恢复正常。但若经上述处理后,仍不见效,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人事不醒,呼吸细微,脉

9、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不良反应,本疗法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从未出现因治疗而导致的意外情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如果发现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临床症状不但不减轻,反而加重,即不要再盲目治疗,因为该病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如有的合并感染,或继发他病等。因此,一旦遇到此种情况应进一步检查,尽快确诊,以选择其他疗法或综合的治疗方案。,电针,三叉神经痛 取穴:风池、翳风、足三里、合谷。第一支者加攒竹、阳白;第二支者,加四白、颧醪;第三支者加夹承浆、颊车、下关。每次选24个穴位,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通电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埋线疗法,取

10、穴:主要疼痛点,每次选择46个点。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用9号腰穿针作套管,把针芯尖磨平,将00号羊肠线剪成1厘米长短,先向外拔出针芯约2厘米,把羊肠线从针管口置人,在穴位或距皮损边缘0.5厘米处,与皮肤约成45度角刺入,针尖至皮损根部上下提插,得气后,将针芯向内按,针管向外提,将羊肠线置于皮下,拔出针管,针孔用无菌纱布按压,检查羊肠线断端无外露,无出血后,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三天内不要着水。每周1次,3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周。第二次埋线要避开第1次埋线的部位,一般两周后即可在原部位继续埋线。,耳穴压籽法,压籽法:指选用质硬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或药丸等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称压

11、豆法、压丸法,是在耳毫针、埋针治病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简易方法。不仅能收到毫针、埋针同样的疗效,而且安全、无创、无痛,且能起到持续刺激的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此法适用于耳针治疗的各种病症,特别适宜于老人、儿童、惧痛的患者和需长期进行耳穴刺激的患者。压籽法所用材料可因地制宜,植物种子、药物种子、药丸等,凡是具有表面光滑,质硬无副作用,适合贴压穴位面积大小的物质均可选用,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莱菔子、六神丸、喉症丸、绿豆、小米等的植物药物种子和小药丸。操作方法是先在耳郭局部消毒,将材料粘附在 05 x 05 cm大小的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都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一般

12、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流,3天1换,也可两耳同时贴压。在耳穴一般选面颊、颌、额、神门等。贴压期间,应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每穴12分钟。使用此法时,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耳郭局部有炎症、冻疮时不宜贴压;对胶布过敏者,可缩短贴压时间并加压肾上腺、风溪穴,或改用毫针法;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临床应用中,也有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一些药液将王不留行籽或其他压耳的种子浸泡,可起到压耳与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以提高疗效。,水针法,水针法:即药物穴位注射法,是用微量药物注入耳穴,通过注射针对耳穴的刺激及注入药物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注射药液,所用针具为 lm

13、l注射器和 26号注射针头。将抽取的药液缓慢地注入耳穴的皮下,每次 13穴,每穴注入0103 ml,隔日 1次,710次为一疗程。,腧穴敷贴,腧穴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腧穴敷贴法既有穴位剌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衰老稚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腧穴敷贴药物:红矾9克,荜拨6克,白介子3克,研为末,另将红辣椒3个,透骨草9克,分别用75%酒精浸泡24小时,取上清液调上药为糊状制成药饼,每日点贴1-3次。选穴太阳,四白,下关,颊车,阿是穴。,简答题:,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的治法和处方分别是什么?请简述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特点。,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