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重耐药及防控措施一、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 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多种耐药菌有哪些?医院感染常见多种耐药菌有:(一)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三)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细菌(四)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五)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六)多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三、几种耐药菌株名称缩写MRS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VISA耐万古霉素金葡菌/万古霉素中敏金葡菌VRE耐
2、万古霉素肠球菌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MDR/PDR-PA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CON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PRSP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ESBLS超广谱 内酰胺酶四、多重耐药菌管理与处置流程1.检验人员:一旦检测多重耐药菌后,按危极值报告,在多重耐药菌登记本上做好登记并且及时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医生及医院感染管理科。2.临床医生: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电话报告后,下达实施“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并记录。3.临床护士:参照接触隔离要求,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并做好记录。4.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先行到检验科核实多
3、重耐药菌的菌种名称、耐药情况;再到报告所属科室,了解管床医生对病情的介绍以及科室接触隔离执行情况等。多重耐药菌管理与处置流程微生物室检出多重耐药菌在多重耐药菌登记本上做好登记并且及时电话报告临床临床医生下达长期医嘱:接触隔离执行接触隔离措施记录五、如何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1、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2、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3、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4、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
4、药菌的监测1、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 2、正确掌握病原学标本采样时机,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六、病房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后如何进行消毒隔离?采取以下消毒隔离措施:(一)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无条件单间隔离时,须作好床旁隔离。(二)床头设立醒目的蓝色“接触隔离”标志,病历夹及检查单左上贴上“接触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防止多重耐药菌的交叉传播。(三)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四)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
5、和保洁人员,查房、保洁等活动应该在其他患者之后进行。(五)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要求。(六)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及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液消毒双手。(七)病人所用医疗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应在每次使用后消毒。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B 超)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八)病人需离开隔离病室进行检查、治疗或转诊等应先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九)患
6、者的区域应固定使用保洁用具,物体表面、地面应加强清洁与消毒。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输液泵、病人床挡等,每班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不耐腐蚀的精密仪器可用 75%酒精擦拭) 。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立即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按规定消毒处理。(十)病室定时通风,每日 2-3 次,房门随时关闭。(十一)感染患者更换下的床单、被服等统一打包注明标记;医疗废物需双层黄袋打包,注明标记。(十二)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环境污染相关时,对环境物品表面、公用设施进行采样培养。(十三)病人出院或转出后进行彻底的终末处理。(十四)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七、细菌耐药的预警规定根据目标细菌耐药的程度,进行的一系列临床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