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2017年高考物理备考学易黄金易错点(解析版).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3775212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5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2017年高考物理备考学易黄金易错点(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15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2017年高考物理备考学易黄金易错点(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15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2017年高考物理备考学易黄金易错点(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15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2017年高考物理备考学易黄金易错点(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15 分子动理论 气体及热力学定律-2017年高考物理备考学易黄金易错点(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多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A一定量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100 J,同时从外界吸收 120 J 的热量,则它的内能增大 20 JB在使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r10 9 m)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势能不断增大C由于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液体表面存在张力D用油膜法测出油分子的直径后,要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只需再知道油的密度即可E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时,空气中水蒸气压强越接近同温度水的饱和汽压,水蒸发越慢。(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 A 变化到状态 B,再变化到状态 C,其状态变化过程的 pV 图像如图所示。已知该气体在状态 A 时

2、的温度为 27 。则:来源:学,科,网 Z,X,X,K该气体在状态 B、C 时的温度分别为多少 ?该气体从状态 A 到状态 C 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是多大?该气体从状态 A 到状态 C 的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的热量是多少?(2)状态 A:t A300 K ,p A310 5 Pa,V A110 3 m3状态 B:t B? pB110 5 Pa,V B110 3 m3状态 C:t C? pC110 5 Pa,V C310 3 m3A 到 B 过程等容变化,由等容变化规律得: ,代入数据得:t B100 K173 pAtA pBtBB 到 C 为等压变化,由等压变化规律得: ,代入数据得:

3、t C300 K27 。VBtB VCtC因为状态 A 和状态 C 温度相等,且气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之和,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U0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U Q W,因为 U0故:QW在整个过程中,气体在 B 到 C 过程对外做功,所以:WpV110 5(3103 110 3 ) J200 J即:Q200 J,是正值,故在这个过程中吸热。答案:(1)ACE (2) 173 27 0 吸热 200 J2(1)(多选 )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D扩散现象在气体、

4、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2)如图,一粗细均匀的 U 形管竖直放置, A 侧上端封闭,B 侧上端与大气相通,下端开口处开关 K 关闭;A 侧空气柱的长度 l10.0 cm,B 侧水银面比 A 侧的高 h3.0 cm。现将开关 K 打开,从 U 形管中放出部分水银,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 h110.0 cm 时将开关 K 关闭。已知大气压强 p075.0 cmHg。()求放出部分水银后 A 侧空气柱的长度;()此后再向 B 侧注入水银,使 A、B 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求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2)()以 cmHg 为压强单位。设 A 侧空气柱长度 l1

5、0.0 cm 时的压强为 p;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 cm 时,空气柱的长度为 l1,压强为 p1。由玻意耳定律得plp 1l1由力学平衡条件得pp 0h打开开关 K 放出水银的过程中, B 侧水银面处的压强始终为 p0,而 A 侧水银面处的压强随空气柱长度的增加逐渐减小,B、A 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也随之减小,直至 B 侧水银面低于 A 侧水银面 h1 为止。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1p 0h 1联立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l112.0 cm。()当 A、B 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时,设 A 侧空气柱的长度为 l2,压强为 p2。由玻意耳定律得plp 2l2由力学平衡条件有 p2p 0联立

6、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l210.4 cm 设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为 h,依题意得h2(l 1l 2)h 1联立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来源:Z*xx*k.Comh13.2 cm。答案:(1)ACD (2)()12.0 cm ()13.2 cm3 (1)(多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小,在液体分子的撞击下越容易保持平衡B荷叶上的小水珠呈球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C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D当人们感到潮湿时,空气的绝对湿度不一定较大E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先经等容降温,再经等温压缩,压强可以回到初始的数值(2)如图所示,用两个质量均为 m、横截面积均为 S

7、的密闭活塞将开口向下竖直悬挂的导热气缸内的理想气体分成、两部分,当在活塞 A 下方悬挂质量为 2m 的物体后,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此时、两部分气体的高度均为 l0。已知环境温度、大气压强 p0 均保持不变,且满足 5mgp 0S,不计一切摩擦。当取走物体后,两活塞重新恢复平衡,求活塞 A 上升的高度。(2)对气体分析,初状态的压强为:p1p 0 p03mgS 25末状态的压强为:p 1p 0 p0mgS 45由玻意耳定律有:p 1l0Sp 1l 1S解得:l 1 l012对气体分析,初状态 p2p 1 p0mgS 15末状态 p2p 1 p0mgS 35由玻意耳定律 p2l0Sp 2l 2S

8、l2 l013A 活塞上升的高度 l(l 0l 1)( l0l 2) l0。76答案:(1)BDE (2) l0764. (1)(多选 )对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 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B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C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来源:ZXXKD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就一直减小E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2)如图所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内径均匀的玻璃管,管长 L100 cm,其中有一段长 h15 cm 的水银柱把一部分空气封闭在管中。当管竖直放置时,封闭气柱 A 的长度 LA5

9、0 cm。现把开口端向下插入水银槽中,直至 A 端气柱长 LA37.5 cm 时为止,这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已知大气压强 p075 cmHg,整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试求槽内的水银进入管内的长度。(2)对 A 部分气体,由玻意耳定律有:pALASp AL ASpA 60 cmHg解得:p A 80 cmHgpALALA 605037.5对 B 部分气体有:pBLBSp BL BS而 pB95 cmHg p Bp 0 75 cmHg解得:L B 27.6 cm753595hLL AhL B19.9 cm。答 案:(1)ACE (2)19.9 cm5. (1)(多选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 a

10、开始,经历等温或等压过程 ab、bc、cd、da 回到原状态,其 pT 图像如图所示。其中对角线 ac 的延长线过原点 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_。A气体在 a、c 两状态的体积相等B气体在状态 a 时的内能大于它在状态 c 时的内能C在过程 cd 中气体向外界放出的热量大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D在过程 da 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小于气体对外界做的功E在过程 bc 中外界对气体做的功等于在过程 da 中气体对外界做的功(2)一氧气瓶的容积为 0.08 m3,开始时瓶中氧气的压强为 20 个大气压。某实验室每天消耗 1 个大气压的氧气 0.36 m3。当氧气瓶中的压强降低到 2 个大气压时,需重新充

11、气。若氧气的温度保持不变,求这瓶氧气重新充气前可供该实验室使用多少天。(2)设氧气开始时的压强为 p1,体积为 V1,压强变为 p2(2 个大气压)时,体积为 V2。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1V1p 2V2重新充气前,用去的氧气在 p2 压强下的体积为V3V 2V 1设用去的氧气在 p0(1 个大气压 )压强下的体积为 V0,则有p2V3p 0V0设实 验室每天用去的氧气在 p0 压强下的体积为 V,则氧气可用的天数为N V0V联立式,并代入数据得N4(天)。答案:(1)ABE (2)4 天 6 (1)(多选) 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气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B对气体做功可以改变其内能来

12、源:ZXXKC理想气体等压膨胀过程一定放热D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E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状态确定的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达到热平衡(2)在水下气泡内空气的压强大于气泡表面外侧水的压强,两压强差 p 与气泡半径 r 之间的关系为 p,其中 0.070 N/m。现让水下 10 m 处一半径为 0.50 cm 的气泡缓慢上升。已知大气压强 p01.010 5 2rPa,水的密度 1.010 3 kg/m3,重力加速度大小 g 10 m/s2。()求在水下 10 m 处气泡内外的压强差;()忽略水温随水深的变化,在气泡上升到十分接近水面时,求气泡的半径与其原来

13、半径之比的近似值。(2)()当气泡在水下 h10 m 处时,设其半径为 r1,气泡内外压强差为 p 1,则p 1 2r1代入题给数据得 p 128 Pa。()设气泡在水下 10 m 处时,气泡内空气的压强为 p1,气泡体积为 V1;气泡到达水面附近时,气泡内空气的压强为 p2,气泡内外压强差为 p 2,其体积为 V2,半径为 r2。气泡上升过程中温度不变,根据玻意耳定律有p1V1p 2V2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1p 0 ghp 1p2p 0p 2气泡体积 V1 和 V2 分别为V1 r 1343V2 r 2343联立式得3 (r1r2) p0 p2gh p0 p1由式知,p ip0,i1,2,故可

14、略去 式中的 p i项。代入题给数据得 1.3。 r2r1 32答案:(1)BDE (2)( )28 Pa ( ) 或 1.3327(多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 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他元素E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每一个分子热运动的速率一定都增大易错起源 1、分子动理论 内能及热力学定律例 1(多选) 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在此过程

15、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力先增大,后一直减小B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C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D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E分子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解析:选 BCE 分子力应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所以 A 选项错;分子力先为引力,做正功,再为斥力,做负功,B 选项正确;根据动能定理可知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保持不变,所以 C、E 选项正确,D 错误。【变式探究】(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放出热量,其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增大B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但它可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

16、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D第二类永动机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E某气体的摩尔体积为 V,每个分子的体积为 V0,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NAVV0【名师点睛】1估算问题(1)油膜法估算分子直径:dVSV 为纯油体积,S 为单分子油膜面积(2)分子总数:N nN A NA NAmMm VVm注意:对气体而言,N 。VV个(3)两种模型:球模型:V R 3(适用于估算液体、固体分子直径)43立方体模型:Va 3(适用于估算气体分子间距 )【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2反映分子运动规律的两个实例(1)布朗运动:研究对象: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小颗粒。运动特点:无规则、永不停息。相关因

17、素:颗粒大小、温度。(2)扩散现象产生原因: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相关因素:温度。如诊断卷第 2 题第(1)问,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不是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或液体对流形成的,故 B、E 均错误。3对热力学定律的理解(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只叙述一种改变方式是无法确定内能变化的。(2)热力学第一定律 UQW 中 W 和 Q 的符号可以这样确定:只要此项改变对内能增加有正贡献的即为正。(3)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热量可以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也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全部转化为功,但不引起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易错起源 2、固体、液体和气体例 2(多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块晶体敲碎后,得到的小颗粒是非晶体B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些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光学性质C由同种元素构成的固体,可能会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成为不同的晶体D在合适的条件下,某些晶体可以转变为非晶体,某些非晶体也可以转变为晶体E在熔化过程中,晶体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也保持不变【变式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故液体表面存在张力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会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运动是分子热运动C把很多小的单晶体放在一起,就变成了非晶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