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摘 要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无论是各个地区的汉族服饰还是少数民族服饰,无不反映着一定的地理环境,研究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各地区服饰的起源、分布、发展规律,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各地区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加深对当地民族的认识与文化的了解。本论文主要探讨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全文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先介绍了服饰文化的含义和内容,以及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先从整体上把握本文要讲述的内容;其次具体讲述南方、北方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介绍北方地区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时,从地域上划分为黄土
2、高原地区和北方东部平原地区,分别进行阐述;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特点与地理环境关系时,又将少数民族地区按地区分布划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分别具体介绍。在整个论文中列举了很多地区和民族服饰文化的实例,以丰富论文内容,增加说服力。关键词:服饰文化;民族服饰;地理环境;南方服饰;北方服饰前 言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参照物 1。服饰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也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等人文因素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成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人类可以通过服
3、饰与所在、所去地域的地理环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种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服饰文化。所以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其次也装饰美观。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无论是各个地区的汉族服饰还是少数民族服饰,无不反映着一定的地理环境,研究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各地区服饰的起源,分布,发展规律,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
4、各地区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加深对当地民族的认识与文化的了解;同时近些年来研究服装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文化地理学分支服饰地理学得到关注,使服饰的起源、服饰景观等内容成为研究的对象。如果能够运用地理学的观点去透视服饰的经济文化现象,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同时对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拓展 2。1 服饰文化的含义、内容及地理环境的概念、分类1.1 服饰文化的含义、内容服装是作为社会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的,它既是一种物质的外壳,同时也是人的自我意识 3。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与服饰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服饰文化的内涵要远比服饰丰富和复杂得多。为了
5、更好地理解服饰文化的内涵,有必要先对服饰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服饰,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释义是,“服:衣服、衣裳。”“饰:装饰、修饰;装饰品。”“服饰:衣着和装饰。”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服饰文化则可以概括为人类在服饰方面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中可以看出,服饰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服饰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实质两个方面。服饰文化既包括生产服饰的各种材料、技术工艺等物质构成,也包括服饰的精神构成,如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泽爱好、文化心态等,都会积淀于物质的服饰之中,丰富服饰文化的内涵。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生态环境错综复杂、历史悠久、文
6、化积淀深厚,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服饰文化。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历来就享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勤劳的中国人民不断丰富其内涵,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使中国服饰文化呈现异彩缤纷的景象。 1.2 地理环境的概念、分类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位于地球表层。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住行。地理环境根据其特点又可划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根据其所受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的差别,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指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
7、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人为环境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方;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经济结构,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等关系,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2 我国南方、北方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1 我国南方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指中国东部
8、季风区的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因为这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热,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供各种服饰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为形成南方特色服饰提供优势条件,也形成了南方人特有的地域文化。其表现在服饰上因季节而变,因人而变,因爱好而变,服饰有共同点,同时又有一定的差异。南方人比较注重单衣的穿着,且多为不易吸热的浅颜色,衣服形制多为短衣和裙类。南方服饰的特点:首先是在服装的用料上,多是以棉布为衣料,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的质料,大多是自织麻布和土布,这种状况在古代最为明显,究其原因是其舒适及吸汗透热的性能能够满足特殊环境下的需要。
9、其次是看形制,南方许多地方时兴穿裙装,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更是离不了裙服。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比较温和,雨水多,人们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是在农田里劳动,且要经常下水,因而穿裙子比较凉快、方便和美观。上衣多具有无领、开襟、短袖、紧身等特点,富有热带,亚热带的情调。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流行以布裹头,即戴头帕(也叫包头帕)。仡佬族人早些年代不论男女都是用长帕包头,妇女盘大发髻。贵州扁担山布依族妇女的头饰依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少女时戴绣花头帕;结婚后戴一种里面是竹笋壳,外面用一丈余长青布和一块绣花头帕裹成宝塔形状的“假壳”;到了老年,就简单些,仅用一丈二尺青布包头;哈尼族叶车支系的女子,不论居家还是外出,头上
10、总是包着一条洁白的尖顶头巾 4。其他如白族、苗族、瑶族、羌族、傣族等,都是用布裹头,形制五花八门,各具风味。南方的一些民族更是对草鞋情有独钟,如白族支系那马人常年穿草鞋。那马人穿的草鞋分为两种,一种是送给兄弟亲友的,这种草鞋只有两只鼻(系在脚尖那一段)。另一种是作为定情之物专门送给情人,有四只鼻。南方除穿布鞋、草鞋外,穿木屐的也很多。中国南方气候温暖,特别是夏季雨水多,人们为了便于在水田里耕作,常常打着赤脚或穿着草鞋,头上戴着草帽或斗笠,大晴天可以遮档阳光的暴晒,休息时可作扇来扇凉,下雨时又成了遮雨的雨具,非常便利实用。南方的广大地区,如湖南等地的农村妇女中,流行围围裙,保护衣服整洁,又起到了
11、装饰美化作用,特别是江南水乡,妇女们的围裙上绣着各式各样的图案,非常漂亮。2.2 我国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北方与南方相比,温差较大,气候较凉爽,而且冬天气温较低,天气寒冷,所以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服饰形制多为长衣或者袍类,衣料的颜色多采用易吸热的深色,以厚、重为特点,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北方地区具体可分为黄土高原地区和东部平原地区,以下分别介绍这两个地区服饰文化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2.1黄土高原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北
12、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多风沙,这种气候影响着该地服饰文化的形成。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饰。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之所以形成这种服饰文化的特点,是与该地区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而且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极易发生泥石流等
13、地质灾害。也因为降水不均匀,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人们冬天穿的老羊皮袄不仅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且也因为这里生态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人们以放羊为生,所以选用羊皮做其材料,而头上的白羊肚手巾也是为了防风沙,体现了当地的淳朴的民风。夏季这里炎热又多暴雨,穿着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颜色不易吸热,让人感觉清爽凉快。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饰另有一番情景,使其服饰文化独具特色。2.2.2 北方东部平原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方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指华北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等地区,这里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
14、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服饰与其他地区民族服饰相比较简单,又因为这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温差大,所以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调适着装。北方东部平原地区,在一年之中,夏季和冬季的时间较长。每逢夏季,这里的人们一般着短装,穿短衣,短裤,清爽凉快;衣服的颜色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质地多为的确良或其他易吸汗的布料;农忙时,农民们在田地里耕作,为了遮阳,常戴草帽。冬季这里天气寒冷,而且经常刮风,为了保暖御寒,人们一般穿厚实的棉衣棉裤,脚上穿棉鞋或棉靴,外出时头上戴棉帽,手戴棉手套;而且东北地区与华北相比,纬度更偏北,所以冬季更寒冷,这里的冬季服饰更要厚重或者为皮制服饰以遮风驱寒。这
15、里春秋季节在四季中时间相对较短,服饰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以单衣为主。另外,由于这里的民族以汉族为主,服饰较简单,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服饰越来越时装化,时尚化,使该地区服饰也别具特色。2.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身着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社会进步程度差异大,历史遗留服饰极为丰富,故少数民族地区服饰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深受研究者重视 5。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民族服饰各具特色,总体可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
16、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我国少数民族按地区分布大致可分为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具体又可以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以下分别介绍各个地区的服饰文化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3.1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东北地区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等地区,范围相当于我国寒温带和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范围。这里的少数民族服饰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装有明显区别为主要特色,已普遍使用毛皮,多穿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为主要风格。其原因是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如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东北是满族的
17、故乡,满族的先人大多生活在长白山及黑龙江流域等高寒地区,因此满族的服饰习俗的御寒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6。下面以满族为例来研究地理环境与民族服饰的关系。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人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中国东北白山黑水的广袤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各江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富庶的山间盆地,茂密的原始森林,适于满族的捕鱼狩猎生活。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属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和寒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夏季短暂炎热,冬季漫长寒冷。北部年降雨量不高,无霜期短;南部由于受海洋影响,年降雨量较高,无霜期较长。白山黑水的平原地区土
18、地肥沃,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矿藏丰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适应长期寒冷的气候,袍装作为满族的民族服装。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的服饰,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袍褂,颜色是青、蓝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2.3.2 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等地区。在北方草原大漠上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地域主要以大漠戈壁、宽大盆地谷底、高原、平原为主。大漠草原特殊宏伟辽阔的地理环境,形成了
19、北方服饰审美取向是粗犷豪迈和宽身肥袖的外观风貌。属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蒙古、藏、哈萨克、裕固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为适应四季分明、寒冷、干旱、风沙大等气候条件,其服饰的区域性特征为:冬装多以禽的皮毛或经过不同程度加工的毛织品为原料;夏装多以毛织品或棉织品为原料,手工制成宽松肥大、保暖实用的以袍式为主,靴鞋、袜、帽、头巾皆备的服装。服装的色彩较为多样,制作的工艺也较为精细,不仅注重服装的实用性,而且也较多地注意到了服饰的审美功能。西北地区属于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维吾尔、土、撤拉等少数民族,大
20、都通过对土地的耕作来获取更丰富的粮棉桑麻油等生活资料。为适应较为湿热的气候的需要,服装季节变化不大,其服饰的区域性特征是: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土布为主要原料,并以单薄、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样式繁多,并绣有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服装的色彩更加丰富,工艺性也更加突出。下面以维吾尔族为例,来研究西北地区地理环境与民族服饰的关系。维吾尔族分布在在中国西北边陲,这里天气干冷,所以他们的衣服有御寒的作用,而且较厚。又因为历史上是游牧民族,所以穿靴。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7。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男性讲究黑白效果,粗犷奔放。因为干冷,
21、所以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的是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而且起到装饰的作用。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长外衣、长袍、短袄、上衣、衬衣、等,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
22、福。 2.3.3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特点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秦巴山地以及云贵高原大部,因为青藏高于地区地形复杂,气候独特,在后面将单独介绍。西南地区地形地貌极为复杂,高山大川多,坝子盆地少,既有热带雨淋气候,又有亚热带季风气候,还有不少寒燥的高原气候,多半属“一山有四季”的立体气候 8。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服饰受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类型、历史源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生活在高原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厚重,没有季节的显著区别。滇南河谷地区,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
23、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服饰特点质地轻薄,款式短窄。内地平坝区受汉族影响较大,服饰简约实用,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基本与汉族相同。西南地区的民族服饰类型多样,包括袍服、长衣、贯头衣、上衣、坎肩、披毡、斗篷、裤子、长裙、短裙等多种,装饰风格多姿多彩。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 多为蓝、青、白三色。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的短上衣,下身筒裙。这些衣服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
24、人的形体轻巧灵活。下面以傣族为例,来了解地理环境与服饰文化的关系。傣族,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在思茅市的孟连、景谷 ,玉溪市的元江、新平等县也有聚居区。由于生活在我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边疆傣族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适应较湿热的气候要求,傣族妇女服饰款式简单明快,四季变
25、化不大。料质柔软单薄,特别是白、红、黄等主要基调色,与周围青山绿水、芒果飘香、田畦成片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一致,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傣族妇女浓郁的生态意识。而生活在内地的傣族,由于受到多变气候和地形、地势、海拔高度等错综复杂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服饰相对较为复杂,如上衣分内外多层,外披软甲。裙子质地较厚,多条重叠,而且色彩以青黑为主,饰于五彩,充分反映了傣族妇女以农耕生活为背景的文化习性和生活情趣。同时,为适应内地的生活和劳作,由长裙发展为短裙,为防寒和防蚊虫叮咬,妇女们还创制了绑腿。由此可见,傣族妇女服饰结构的变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制约下服饰文化的自觉调适,在她们的意识和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
26、着装的形态、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2.3.4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青藏高原地区位于中国西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这里地势高,属于高寒气候,辐射强烈,气温低,温差较大,日照多,因为这种独特的气候,形成了该地特有的服饰文化。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其右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青藏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着这里的民族服饰文化,因为这里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下面以藏族为例,来研究地理
27、环境与服饰文化的关系。高寒的高原气候不仅决定了藏族服饰的基本样式,也决定了藏族服饰质地。藏族服饰的面料朴实,厚重,粗犷,温暖,让人们能够体会到面料当中蕴含的自然激励美感,尤其是原始的风趣 9。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夜晚气温极低,中午却又温暖,就在一天里,也经常有风雨雪晴的变化,所以形成了特殊的服饰藏袍。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藏袍的袖子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气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藏袍的腰襟较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可以当铺盖,和衣而眠。另外,藏袍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人放牧、干活、耕作、遇天气多变,需要调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弯腰干
28、活也十分方便。因此慢慢形成了习惯,即在气温正常时,藏族人穿藏袍一般也只穿一只袖。藏袍,宽领敞口,腰肥袖广,右侧掩襟,缝缀扣襻或襟带,长可着地。用毛皮、 氆氇以及各种呢、绒、缎、麻布、棉布等为衣料,制成单、夹、棉、皮长袍。在衣领、袖口、下摆等处,镶有细毛皮或花氆氇及诸色绒、布宽边。藏袍因地区不同稍有差异,牧区藏袍多不挂袍面;中部农区和东部一些地区居民所穿藏袍有的没有袍袖。 结 论通过以上对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了解,知道,气候特点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服饰穿戴,可以说服装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共同的结晶 10。各个地区的民族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审美心理,民族文化等因素,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服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讲,每个民族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服饰;从人文环境方面讲,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因素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特点的服饰。由此,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服饰不仅保温御寒,同时也装饰美观,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研究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服饰及服饰文化,加深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开阔视野,为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尽一点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