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有 10682262 人(2000 年),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山东、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与汉族杂居。满族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贵族所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三百年,晚清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闭关锁国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直至今日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满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巨变,满族服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也有自己发展变化的轨迹。满族及其先世的服饰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众所周知
2、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在近现代已被国人普遍接受,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从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饰的形制,在中国历史服饰中最为庞杂、繁缛,规章制度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清代服饰是以满族贵族、八旗子弟为主要穿着群体的宫廷官定服饰,主要体现着满族先祖女真人的服饰文化特征;清代满族民间服饰显示出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与吸纳的文化特征;近现代的满族服饰则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和变化着。一、满族先祖服饰 服饰可以说是人类物质文化水平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标志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水平就标志着这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民族文
3、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一个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一种区别的标志,对于本民族而言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集结的纽带。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传承发展的“本能” 。形成某种民族服饰的原因是复杂的,满族的服饰首先是出于实用,然后才有美的追求。它不仅受地理环境、经济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等主观因素的约束。仔细研究分析满族先祖服饰的文化遗产,能使我们对于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传承的服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发现清代及今天的满族服饰文化同其先祖的服饰文化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满族是公元前 16 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一个民族,
4、它的名称是在明代末年(17 世纪初) 才出现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可上溯到三千年前的肃慎人。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生活在商周时期的肃慎人(公元前 16 世纪 公元前 3 世纪),就是满族的最早先人。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晋 )、勿吉(南北朝) 、靺鞨(隋、唐)、女真(辽、宋、元、明) ,是肃慎的后裔,也是满族的先人。满族作为一个新生的民族,并不完全等同于他们的先祖,她是从肃慎到女真,经过多次分化与融合形成的民族。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满族无可选择地继承了其先祖的文化传统。满族服饰与女真人的服饰是一脉相承的,与肃慎到女真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但又不等同于女真时期的服饰文化。她不仅仅继承了女真服饰文化,且在满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变化着。在满族服饰文化中,可以找到许多从他们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痕迹,其中一些内容已成为满族服饰文化发展的基因和核心,服饰文化的种子从先祖那里就已经种下了。满族先祖有火葬的习俗,加之在金代以前,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存在,年代距今过于遥远,服饰尤其是织物质料远不及陶器、铜器那样久存不朽,相对来讲资料比较少,只得借助于器皿纹饰、文献中的只言片语等资料以及依据他们当时的社会性质、社会经济、政治、与中原的往来、社会生产与风俗、同期的中原服饰的发展等方面来研究它的发展轨迹。(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时期的服饰在
6、满族先人肃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服饰只是起到遮体护身的作用,人们依社会生产方式来获得服装的材料,服装的形制也比较简单。服装面料主要来源于猪皮、猪毛、貂皮等兽皮。夏季,人们就地取材,身上围的是野兽的皮毛。围披皮毛就是古代服装的形制。肃慎人用猪皮做衣服,以御风寒,且已懂得用(猪)毛来织布,用经尺余的布来蔽前后。 “肃慎人,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以为布。有树名雒常,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俗皆编发,以布作襜,经尺余,以蔽前后” 。 “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 。到了后期,肃慎人已经有了最初的手工纺织技术,能将毛皮纺成线,织成布,皮毛以猪
7、皮和貂皮为主。左袵是肃慎时期服装的特点之一。史料记载中原地区称胡服皆左袵;冬季他们用厚厚的猪油涂在身上抵御寒冷。由于北方地处寒带,穿皮衣、戴皮帽是肃慎人依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穿着习惯;发式则“俗皆编发。”挹娄是古代肃慎族的后裔,古代肃慎在汉魏时期称为挹娄。挹娄人已经会用麻来织布,但普遍的还是用猪皮做衣服。赤玉是用来做装饰品,好貂皮主要用来做衣服,冬天御风寒是用猪油涂身,夏天基本上是裸体的,承袭了肃慎人的习俗。这一时期出现了袍即清朝旗袍的前身左袵、窄袖( 便于狩猎和活动 )、交领,领、袖、下摆处以沿边装饰 (主要是毛边)。出现了单层夹衣、短袖衫、短上衣。 勿吉的族称,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始见于魏书
8、 。 “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 ”勿吉,是肃慎族继肃慎、挹娄之后的又一称呼。勿吉族的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状况、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与肃慎、挹娄大体相同,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为进步,但在大多数领域还只是量的增加,尚未达到引起服饰变革的程度。勿吉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承袭了先人肃慎和挹娄的服饰习俗,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服饰,服饰开始讲究起来。勿吉人不单单是利用兽皮来制作衣服,还进一步用植物纤维来纺线和织成布帛,增加了衣服的面料品种。 “妇人则布裙,男子衣猪犬皮裘” , “头 插虎豹尾,善射猎” 。 “裙”和“裘”在款式上已不是仅仅满足于实用,已经萌生了对美的追求;将虎尾、豹尾插于头
9、上,一方面是显示他的善战勇猛,另一方面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品,说明随着勿吉族社会经济、政治、生产的发展,服饰也随之发展而变化。靺鞨是勿吉在隋唐时期的转称。黑水靺鞨的服饰习俗基本上是在勿吉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妇女穿布衣,男子穿皮衣,衣料主要以猪狗皮为主。 “妇人服布,男子衣猪狗皮。”黑龙江省宁安县东康二号房基址,发现了骨锥、骨针、骨纺轮。由此可见,靺鞨人的“服布” ,是有相当一段历史了。从“男子衣猪狗皮”来看,皮服还是主要的。后因和汉族接触渐多,渐随中原风俗,但仍保持着民族特色。头饰主要用野猪牙、野鸡的尾插在头上作为一种装饰品。 新唐书黑水靺鞨载:“俗编发,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自别于诸部” 。
10、 “善射猎,土多貂鼠、白兔、白鹰” 。靺鞨人是一种前剃后辫的发饰,编发即辫发。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是满族先祖建立的第一个民族政权,它为后来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清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服饰更是深受其影响,这时渤海人的服装已与唐朝服装十分接近了。1980 年发掘的渤海贞孝公主墓( 公主死于公元 792 年)壁画,说明当时的渤海人穿各色圆领长袍、腰束革带、足着靴或麻鞋。惟一与唐朝服饰不同的是头饰,即除了戴幞头的外,还有梳高髻、扎抹额的男子,幞头的样式也与唐幞头略有不同。渤海国也有百官的章服制度,规定三秩(相当于唐之三品)以上服紫、牙笏、金鱼; 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六秩七秩浅绯衣、八秩(九秩)绿衣
11、、皆木笏。靺鞨时期,服装面料已经由最初的毛皮、麻布,发展到了毛、柞蚕丝。纺织业相当发达。渤海境内盛产细布、布和白拧,显州(今吉林和龙一带) 的麻布颇富声誉。沃州(今朝鲜咸镜南道) 以织绵著称,龙州( 今黑龙江宁安)则以织绸闻名。有锦罗、绸、缎、纱、绢等,向唐朝进贡的“鱼牙绸” “朝霞绸”相当精美。纺织技术进一步细化,麻布分粗布和细布两种,细布颇为精好,曾作为地方特产贡献于后唐,是与契丹交易的主要产品。 (二)女真时期的服饰女真族称初见于 903 年( 唐天复三年) ,其族源与靺鞨,与前面的肃慎、挹娄、勿吉乃一脉相承。女真族主要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辽女真时期,女真族还是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服
12、饰上主要承袭前代的习俗,仍采用毛皮、麻布及少量的丝织品作为服饰的主要原材料。 “衣服是用麻布或皮制作。贫者用牛、马、猪、羊、猫、犬、鱼、蛇的皮,或以獐、鹿、麋皮做袴做 衫。 ”“富人春夏以纻丝绵为衫裳(也用细 布),秋冬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辽女真人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没有桑蚕,因此很少丝绸。贵贱仅以布的粗细为区别,在服饰上已经有贫富等级的差别。辽女真时期的男子服饰为短而左袵,圆领,窄袖紧身,四开气。女真族妇女则着左袵长衫,系丝带,腰身窄而下摆宽,成三角形。妇女上衣称大袄子,短小形式,无领,至膝以上或至腰部,对襟侧缝处下摆开气,袖端细长有袖头,衣身较窄小。颜色以白、青、褐色为主。此时袖端
13、的袖头即为后世旗袍箭袖的最初形式。下身穿锦裙,裙去左右各阙二尺许,以铁条为圈,裹以绣帛,上以单裙袭之。窄袖衣是当时妇女较为流行的一种便服,对襟,交领,左袵,窄袖,衣长至膝。领襟上加两条窄窄的绣边装饰。妇女的裙前后有四幅、六幅等,前后左右开叉,便于行动。女真人两耳垂金、银环作为装饰。发式和契丹人不同,男人剃去头顶前部的毛发,仅留脑后发,梳成辫,用色丝系之。 富者还用珠玉加以装饰。妇女则“辫发盘髻” 。中国服饰文化在公元 11 世纪至 14 世纪这段时间,又一次出现了胡汉合流。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内涵丰富的汉族文化在不断地碰撞、摩擦和递进,先是互相排斥,再互相融合,然后在融合中得到发展,不可逆转地
14、形成了一些全新的文化元素。金代女真服饰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继承和发展与融合的。金代女真人的服装逐渐趋向于汉化或辽化,即趋向于繁奢。金代规定的常服是辽服,辽服并不是契丹固有的服装,而是入主中原后,融合汉族服装而形成的。 “辽的衣冠制度,有他本族的服饰,又 采用汉族的服饰。 ”由于金代作为一个朝代载入历史史册,加之近些年来不断出土的金墓、绘画(壁画、石崖摩刻)和出土的砖俑等考古文物,为研究金代服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金代的女真服饰在民族服饰,尤其是在满族服饰发展的历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服装的款式到色彩,从面料到佩饰,从冠服到常服都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审美意识和宗教等
15、,体现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对后世服饰的深刻影响。金代女真服饰发展的脉络:建国后服饰基本上承袭辽制,服装仍较为朴素; 进入中原地区后,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渐趋奢华,逐渐汉化。总的说来,金代女真服饰既有本民族自己的特色,又融合了汉族和契丹族的优秀成分。金代女真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为后来的后金、清朝的服饰奠定了基础,培育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种子。金代女真服饰主要分为冠服和常服两种。冠服为官员所穿用,有等级制度的规定。金代官服的基本款式为窄袖、盘领、缝掖、即掖下不缝合,前后襟连接处作折裥而不缺胯。上自皇帝
16、的冕服、朝服,皇后的冠服,下至百官的朝服、常服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百官参加朝会,则依品级,分别着紫、绯、绿三种服色,文官加佩金、银鱼袋,卫士、仪仗则戴幞头,形式有双凤幞头、间金花交脚幞头、金花幞头、拳脚幞头和素幞头等。男子常服主要有四种:带、巾、盘领衣、乌皮靴,此为金代男子服饰的通制,从大量金墓壁画和阿城齐国王墓出土的服饰实物就可以得到证实。带也称吐鹘,是男子袍服的腰间束带,带上所嵌之物为:“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銙周 鞓,小者间置于前,大者施于后”;15 巾以皂罗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重于后,巾又称幞头,沿袭宋代之物。在金代官服中,仪卫中多见各式黑色罗纱幞头;金代男子袍服用盘领、
17、窄袖、左衽,其服长至小腿部位,以便于骑乘;金代人所穿鞋履为乌皮靴。在反映金代服饰制度的史料中,亚沟石崖摩刻、山西岩上寺金墓壁画,金代张瑀所作文姬归汉图中的人物形象中都有穿乌皮靴的遗迹。妇女常服为上衣着团衫,直领而左衽式,在腋缝两旁作双折裥。用黑紫或黑及绀诸色。前长至拂地,后裾则托地余尺,用红绿带束之,垂至下齐。金代妇人大多喜爱金和珠玉首饰,常戴羔皮帽。一般妇人首饰不许用珠翠钿子等物,奴婢只许服絁(shi 二声)、(chou) 、绢布、毛褐等。金代妇女服饰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制, “妇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金枝花,周 身六襞积。 ” “裳曰锦裙,裙去左右各阙二尺许,以铁条为圈,裹以绣帛,上以单裙
18、笼之” ,实际上是以铁条圈架为衬,使裙摆扩张蓬起的裙子,虽与欧洲中世纪贵妇所穿铁架支衬的部位不同,但是,从河南焦作金墓壁画中的妇人服饰图像和阿城齐国王墓中出土的服饰来看,它体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服饰美,即金国试图通过服饰款式的改变,来达到华丽的目的,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是十分独特的。金代女真人妇女发饰为辫发盘髻,男子是髡发,辫发垂肩,与契丹的样式不同。 元朝建立后,女真族由统治民族转变为元朝统治下的东北民族之一。由于元代史书中关于女真族的记载较少,有些问题只能根据金代、明代有关女真人的记载进行推断。按照文化变迁的传承性的规律来看,元代女真人仍采用传统的皮毛作为衣料,夏季用麻布。服装形制基本
19、承袭了金代民间女真人的服装式样。 在明代,汉族的经济文化对女真族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传统的皮料仍然是明代女真人主要服装面料的来源。此外,明女真通过朝贡和马市获得了新的服装面料,绢、布、缎均成为新增添的面料之一,明代建州、海西女真“善缉纺” ,是满族先祖传承下来的手工工艺,这为后来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织蟒缎、帛子、补子、金丝、缂丝、做精细闪缎都有了生产与提高。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袍子的领子为盘领状,因此称“盘领衣” 。窄袖,衣长至膝,领袖下摆均有缘边;大袖衫的式样为盘领式对襟,衣襟宽三寸,用纽子系结衣襟;长袄、长裙的式样为盘领、交领或对襟,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结。 二、
20、清代服饰制度清朝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阶段。清朝上承明朝中晚期封建社会强劲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急剧加强,经济领域出现崭新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全面巅峰之后的社会转型。清朝在其相对短暂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业绩。因此,服饰作为清朝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呈现出由初期发展到鼎盛时期再到走向衰落曲线发展的一种状态。清代服饰以浓郁的满族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装饰风格,曾经盛行近三百年时间,并对近现代服饰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我国服饰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从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饰的形制,在中国历史服饰中最为庞杂、繁缛,条文规章也多于以往
21、任何一代,是中国服饰沉淀、固化的时期。而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又采纳了汉族服饰的某些服饰元素发展起来的,清代服饰中的满族成分大于其它任何民族,也是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清代服饰文化的产生与满族形成的历史及清入关前后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清代服饰制度主要指由满族贵族建立起来的清王朝统治者,包括皇帝、皇后、王公大臣等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中所穿用的服饰。因其服饰制度的制定是以统治者的主导思想为主,而清代统治者又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因此,清代的上层服饰可以说是以满族服饰为主要特点,融入了汉族(主要是明代的服饰)及其他民族( 以蒙古族为主要对象) 的服饰元素而建立的服饰制度,是封建服饰
22、制度融汇、创新与发展的阶段。清代服饰制度的确立,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 的历史过程,从 17 世纪初叶开始(天命元年),至 18 世纪中叶( 乾隆三十一年 )皇朝礼器图校勘完成,整整花费了 150 年时间,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经过 6 位皇帝的不懈努力才算大功告成。就时间而论,清代冠服制度形成于入关以前,创立于顺治之初,确定于康熙、雍正年间,至乾隆朝日臻完备,直到清末无大的改动。顺治时期,在天命、崇德定制的基础上,清统治者对王公文武百官的冠服做了进一步的调整。据顺治元年(1644 年)10 月开始至乾隆三十二年,共更定和增定王公大臣、各级官员及后妃等衣冠制度,达 3
23、3 次之多,而且所定范围之宽、内容之详、品级之显著,都是前所不及的。清代服饰制度的发展脉络来看,服饰的等级规定主要体现在:服式上,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服式的衣服;服装色彩上,按照礼制,有尊卑贵贱的区分; 纹饰的不同是统治阶级衣服外在区别的主要标识;衣料质地讲究档次。三、清代官定服饰清朝是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同时它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终结并与近代历史开端融贯一体的重要时期。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赋予了清代社会生活以浓郁的汉族与各民族之间文化相互交融的鲜明特色和风习时尚多元、多变的风格品韵。清代统治政策的适时调整,客观上也对满汉文化合流产生了促
24、进作用,进而影响着服饰风俗逐步形成了彼此融合、互为渗透的格局。融合的结果又导致文化风尚的丰富多彩与多样统一,故而清代的服饰风尚在前代基础上,又顺理成章地表现出既因循承袭又因时而变,既多元竞采又尚美趋同的多样统一的特点。官服即官定服饰。清代的官服自上而下有皇室、皇太子、皇子及亲王以下至奉恩将军、公主等的夫君如固伦额驸(汉族称驸马)等皇族的宗室及戚属。此外异姓封爵的有民公、侯、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的官员等等。他们的冠服,都按级别等差穿用。因其清朝的统治阶层主要是由满族贵族组成,所以清代的官定服饰也体现着满族统治者的思想,反映着满族的民族特征和特色。同时清朝也存在汉族官员在清统治阶层占有一定的比例,清朝官定服饰也同时是汉族服饰的一种体现。因此,可以说,清朝的服饰制度是满汉结合的最好例证。虽然在制定的过程中有过激行为,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民族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交流是一个永远不变的主调。继承与创新、融合与再生是贯穿满族服饰的一条主线。清代服饰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按等级划分,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君臣有别贵贱分明,同时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等级制在服饰上的一种体现。(一)冠饰清代官定服饰中的冠饰主要分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冠几种,根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