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中后期-河南农大郭天才.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788890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中后期-河南农大郭天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中后期-河南农大郭天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中后期-河南农大郭天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中后期-河南农大郭天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中后期-河南农大郭天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中后期麦田管理技术要点,郭 天 财(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2014.3.14.郑州,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小麦在中国是口粮消费量最多、贸易量最大、单产增速最高的最主要粮食作物,在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春季是小麦一生中变化最快、矛盾最多、管理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时期,

2、此期管理好坏直接决定最终产量高低。,一、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性,小麦从播种至成熟要经历不同的生育阶段,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各生育期管理的主攻方向不同,要重点抓好“两个基础”, “一个 关键”和“一个保证”。,小麦高产栽培应抓好的关键环节,1、 打好“两个基础”,即播种基础和冬前壮苗基础,播种至冬前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其中,播种基础是牵动全局性的关键措施,打好这个基础,年前就可以培育壮苗,并为全生育期争取主动。因此,一定要高质量整地播种,奠定好基础,促苗健壮生长,实现 “冬壮” ,保苗安全越冬。,2、抓好“一个 关键”,即春季管理这个关键。 春季小麦的根、茎、叶、蘖、穗等器官进入旺盛生长阶段,不

3、仅对水肥需要量多,且反应异常敏感,此期小麦生长很快,“过时不候”,错过了关键管理时期,难以弥补。所以,春季是小麦一生中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壮秆、多成穗、成大穗的关键时期。 小麦春季生长具有“生长发育快(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挑旗)、气温变化大(温度忽高忽地,常出现倒春寒)、矛盾多(地上与地下、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于生殖生殖)、苗情转化快(管得好,弱苗和旺苗可转为壮苗;管得不好,壮苗会转成弱苗和旺苗)的特点。,春季麦田管理上一定要处理好春发与稳长的关系(“春稳”) ,即高产麦田应先控后促,促麦苗稳健生长,促穗花平衡发育,促两极分化集中明显,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尤其是拔节期管理很关键

4、,后期出现的许多问题均由此期形成。,小麦一生矛盾多,要想管好靠科学。弱苗管好苗变壮,壮苗不管苗变弱。,因此,必须通过科学水肥管理,处理好春发与稳长、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和水肥需求临界期与供应矛盾,搭好丰产架子。, 春管是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但能否实现高产目标,还要看后期管理这个保证。“有千斤长相,没有千斤产量”就是后期保证没有做好造成的(后期亩穗数、穗粒数基本定型,生长中心转入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植株同化物大量向籽粒中转移),此期时间短(40天左右,回旋余地小),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保粒增重(“夏不早衰”) 。 高产麦田标志是穗层整齐,平均单穗粒重高且差异小。此期自然灾害多(病虫害、

5、干热风、送殡雨等),要实现保粒增重目标,必须”两手抓“,一是尽量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和根系活力;二是抓好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即搞好一喷三防,养根护叶延缓衰老,促进灌浆增穗重。,3、抓好“一个 “保证”, 即后期管理是夺取小麦高产保证,小麦产量=亩穗数穗粒数粒重 麦田管理要围绕产量构成三因素,促蘖增穗,促花增粒,防衰增重。 亩穗数形成与调控:亩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组成,分蘖包括冬前和春季分蘖,冬前分蘖从播种后半个月开始,冬前停止生长结束;春季分蘖从返青开始,拔节前结束。 穗层整齐是高产麦田特征之一。高产麦田第一个分蘖高峰到来较早,第二个分蘖高峰较小,最大茎蘖峰值相对较低,无效分蘖比例较

6、小,群体通风透光和有机营养合成条件好,加之地力较高,两极分化适当推迟,对争取中分蘖迅速发育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有利。播种时应适当控制基本苗数,降低群体起点,为单株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培育冬前壮苗;春季通过肥水等措施调控,返青起身期抑制无效分蘖过多滋生,拔节孕穗期促分蘖两极分化,保麦苗稳健生长和大分蘖早发快长,缩短两极分化时间,苗脚利落,茎蘖动态结构合理,株间通风透光良好,以提高其分蘖成穗率,促穗层整齐。,返青至开花期决定每穗粒数。冬小麦小花发育具有“分化时间长(130天左右)、数量多(可分化180朵左右小花),退化时间集中(退化高峰期为57天)、退化数量大(占小花分化总数70%左右)”的特点。小

7、麦幼穗各期发育状况均影响最终结实粒数,其中,单棱期至二棱末期决定每穗小穗数多少,药隔形成期是争取小花数关键时期;药隔形成期到四分体时期是防止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科学肥水调控,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使小麦植株能够合成足够的碳素营养,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并加速其向结实器官的运转,促各花位之间均衡发育,从而形成较多发育较完备的成熟小花,是减少小穗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争取穗大粒多创高产的关键。,穗粒数形成及其调控,7,8,10,小花分化期(末),雌雄蕊分化期,雌蕊小凹期,凹 期,大凹期,柱头突起期,柱头伸长期,柱头羽毛突起期,羽毛形成期,小花退化高峰期,10,

8、依据雌蕊形态特征将小花发育划分为10个时期,小花退化的高峰期是柱头羽毛伸长期,冬小麦分化的小花数180朵左右,不同花位小花能否均衡发育是小花能否成粒的重要原因。实施春管后移,在小花退化高峰前追施氮肥保证了小花发育的氮素营养的需要,提高了完善小花的比例,增加穗粒数,并为粒重提高打下基础。 多数年份河南省中部地区小花退化高峰期出现在4月5日前后,即在小麦开花前20天左右。但半冬性品种晚于弱春性品种,早播比晚播的小麦退化高峰略早。 在小花退化高峰前的10-15天,给予小麦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小花发育有充足的养分供应,对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有重要作用。,粒重 开花至成熟阶段形成。粒重有1/3是花前贮

9、存光合产物转移而来;2/3是花后光合器官制造。黄淮冬小麦籽粒灌浆期短(35天左右),管理回旋余地小,且籽粒灌浆期间气象因子变化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发生频繁、危害重,调控技术难以奏效,常使同一小麦品种粒重地域间差异大、年际间不稳定(同一品种同一年份不同地区间相差37克;同一品种不同年份相差36克)。 据我们研究,早期粒重(花后11天或5月5日的粒重,28.8% )与后期粒重(花后11 天到成熟时所形成的粒重,52.9% )和最终粒重(成熟时粒重)关系极为密切。要稳定提高粒重,就必须在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培育壮苗基础上,采用适宜的促控措施,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为后期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小麦抽穗后,以扩

10、大光合面积,提高光合强度,延长光合时间为目标,采用合理的肥水管理等措施,养根护叶、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提高灌浆速率,增强灌浆强度,并尽可能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粒重。,粒重形成及其调控,二、2014年小麦生产有哪些特点?,1、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品种,各级领导对发展小麦生产极为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进一步发展小麦生产的环境氛围很好。2、我国小麦生产连续几年遭遇极端不利气候条件影响,各地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抗灾夺丰收的经验和有效应对技术,加之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实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去冬河南抗旱种麦

11、浇水面积达5484万亩次,是近年来种麦浇水面积最大的年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的集成应用,加之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和高产创建的示范引领,科技对夏粮生产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有利因素分析,3、汲取前几年教训,各地大力倡导“七分种、三分管”,特别是去年秋作物成熟收获早,腾茬整地时间充足,去年秋播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施肥等关键增产技术落实到位率高,整地播种质量较往年明显提高,且主导品种较为突出、搭配品种更趋合理。4、冬前苗情总体较好。麦播结束后干旱及越冬后期的温度偏低,对早播和播量大麦田有抑制作用;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0日和2014年2月5

12、-7日、16日-18日4次大范围降雨(雪)缓解了旱情,有效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据河南省农业厅2013年12月20日农情调度,全省小麦一、二、三类苗及旺长苗比例分别为55.5%、30.5%、11.3%、2.7%,一、二类苗合计占到86%。与常年同期相比,其中一类苗增加4.5个百分点,二类苗减少5.7个百分点,旺长苗比例比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2月以来气温变动起伏大,出现多次降温过程,上中旬气温低于常年,部分地区小麦返青推迟35天,但2月下旬以来气温回升快,温度总体高于常年,生育进程基本赶上来。,5、目前我省小麦从北向南已进入返青起身期,从监测结果来看,全省麦田土壤墒情总体适宜。 据河南省气象

13、局2014年3月11日050cm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83个测站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大部地区墒情适宜,不旱站点比例达83.1%。仅豫西、豫中部分及豫北、豫东局部存在轻中度旱情,干旱测站共14个,占总测站数的16.9%,其中仅范县、鹿邑2个测站为中旱,比例为2.4%;其余12个测站为轻旱,比例为14.5%。与上一旬监测结果相比,豫北、豫东个别地区旱情略有发展,其它大部地区墒情无明显变化。,(二)不利因素分析,1、今年河南小麦生产是在11连增的高基数、高起点基础上进行的,再继续增产难度增大。且一些地方认为粮食生产的问题已经解决,产生了盲目乐观和松劲麻痹情绪。 还有一些地方只抓高产创建,忽视了对大面积生产

14、。种粮效益低,农村没劳力。2、去年秋季和越冬期长时间持续干旱高温(10月9日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导致小麦播期拉长(从9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历时50余天),小麦苗情类型多、差异大(河南18个市越冬前有10市一、二类苗比例均高于90%;但洛阳、三门峡、郑州市三类苗分别占56.3%、55.6%、34.1%),增加了麦田管理难度。,据3月10日262个墒情监测点监测:全省87监测点土壤墒情适宜(020cm、 20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为72.63%和71.03%),豫南、豫东和豫北部分地区以及豫西个别旱地墒情不足(土壤相对含水量在39-58)。,3、自秋播以来全省气温正常偏

15、高,虽有利于病虫发生,但长时间干旱则对其发生流行不利;今年麦田群体大,加之10月至11月上旬三次大范围降雨和今年2月份几次大范围降雨雪,土壤墒情适宜,加之麦田越冬病源、虫源基数大,春季和后期爆发流行可能性大,部分地区纹枯病、黄矮病、红蜘蛛等病虫害发生比较普遍。同时,随近期气温升高,麦田杂草发生面积大杂草较多,防控任务重。 4、冬小麦生育期长,跨越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小麦生育期间自然灾害发生具有类型多、频繁高、强度大、范围广、危害重和难以准确预测的特点,且呈现“提早、增多、加重”的发生趋势,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对小麦生产也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一是前期旱:去年夏秋至10月30日和11月25至2

16、月4日70余天无有效降雨,影响小麦播种和培育冬前壮苗;二是部分麦田播期晚:全省麦播结束在11月10日,而往年10月25日全省麦播结束;三是苗情类型复杂: (1)部分麦田因表墒差探墒播种,以及秸秆还田、旋耕播种麦田未耙耱压实,导致播种过深,深播弱苗面积较往年扩大; (2)部分麦田因麦播时干旱、表墒不足等原因,尽管播量普遍加大,但缺苗断垄现象仍较为严重;,今年小麦生产突出特点,(3)小麦播量普遍增大,部分麦田播期偏早、基本苗偏多的麦田冬前旺长,为麦苗安全越冬留下隐患(据统计,全省越冬期旺长苗比例达2.7%,比上年同期增加121.4万亩);(4)部分无水浇条件麦田等雨播种播期偏晚,11月上旬全省18

17、0万亩小麦未播,400余万亩晚播麦田未形成冬前壮苗,越冬期单根独苗,可能影响最终分蘖成穗;(5)部分无水浇条件麦田,麦播时底墒不足,整地粗放,加之前段时间降雨雪偏少,土壤失墒快,可能因分蘖成穗不足而影响产量(3月10日与2月20日监测结果对比,全省监测点020cm、 2040cm土层相对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下降7.96和5.13个百分点。, 春季是小麦一生中促弱苗转壮、控旺苗稳健生长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调节合理群体结构,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保穗数增粒数,并为粒重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期麦田管理好坏,对最终产量影响很大,且田管时效性强。 尽管今年各地苗情总体较好,但部分麦田仍存在干旱、旺长等不利

18、因素,特别是“倒春寒”、病虫害等威胁较大。 针对今年越冬期河南小麦苗情类型复杂、差异大的特点,春季麦田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动态监测,强化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控旺苗稳长保蘖增穗,促弱苗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防控病虫草害,实现返青期促根系增分蘖,起身期壮分蘖保穗数,拔节期稳穗数攻粒数,夯实夏粮丰收基础。,三、2014年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种不种粮看市场,增不增产看天气,增多增少看科技!, 、镇压控旺,增温保墒,促苗早发稳长。开春后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对各类麦田,尤其是对群体偏小、个体偏弱的麦田和和秋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且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及时进行镇压划锄,一般应先压后锄,以踏实土壤,弥

19、实裂缝,保墒提温,促根壮蘖,增强抗旱防冻能力,促进麦苗早发稳长。 、科学运筹肥水,促苗情转化升级 今年小麦的苗情类型极为复杂,且差异很大,分类管理至关重要。(1)对亩头数在80万左右、地力水平较高的一类麦田,春季前控后促,可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一般麦田,可在拔节初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以保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 (2)对亩头数在70万左右的二类麦田,可在起身期或拔节初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促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3)对亩头数在60万以下的三类苗麦田要以促为主,在返青期亩追施尿素8-10公斤;拔节期结合浇水,再亩追施尿素5-7公斤,

20、以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对目前叶色和生长正常的晚播麦田,要控制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气性而影响麦苗生长;对底肥施用量不足、叶色发黄的晚播麦田,可配合浇水酌施速效氮肥,以促苗早发快长。 (4)对100万以上旺长麦田以控为主,早春一般不再浇水,可在返青至起身期采用镇压、深锄或喷施“壮丰胺”等措施进行控制,肥水管理推迟到拔节中后期两极分化结束时亩追尿素15公斤,防止旺苗脱肥转弱。 (5)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春季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划锄,提墒保墒,抗旱保苗;对群体偏小、个体偏弱麦田,可趁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耧或开沟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配施适量磷酸二铵,保冬前分蘖成穗,促春

21、生分蘖早发快长,争取穗数保产量。 (6)对稻茬麦区渍害较重的地区,要及时清沟理墒、排涝降湿,防止遇连阴雨造成麦田渍害,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倒春寒危害,干旱黄苗死苗,、加强监测预警,及早落实防灾抗灾技术措施。 小麦生育期长,生长期间气候多变,干旱、渍涝、冻害、穗发芽、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和病虫等生物灾害发生频繁,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因此,要立足于抗灾夺丰收,按照“灾前预防、灾中防控、灾后补救”目标要求,强化自然灾害、病虫草害的监测预警,重点抓好以抗旱防冻、控旺防倒、防病治虫为重点的应变栽培管理与灾后补救措施,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草害损失,确保小麦的安全生产,力争实现“大灾之年少减产,小灾之年保

22、稳产,无灾之年多增产”。,1971-2007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扩散变化(Piao et al. 2010,Nature),一是防冻害。历史经验表明,暖冬年往往会伴随早春低温冻害为害。由于越冬期气温明显偏高,生育进程较快,叶龄偏大,近期气温回升较快,部分早播小麦提前起身拔节,遭遇“倒春寒”危害的隐患大。各地要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流来临前,及时灌水补墒,预防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施肥浇水等补救措施,促小蘖赶大蘖,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减轻灾害损失。 二是防春旱。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发生春旱的几率高。各地要及早做好预案,对墒情不足,或整地质量差、土壤悬松的麦田要及时浇水,以踏实土壤,抗旱防

23、冻,保苗稳健生长。,三是防倒伏。今年多数麦田播量偏大,部分麦田播期偏早。对群体过多、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在返青至起身期采用镇压、深锄、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措施,控制生长,缩短基部节间,预防后期倒伏发生。,2 d,四是防病虫草害。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旋耕播种面积扩大,土壤病虫基数增加,危害加重。各地应加强预测预报,重点监测小麦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红蜘蛛和蚜虫等,选准对路药剂,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尤其是条锈病发生的源头区和重点流行区,要严防死守,防止扩散蔓延。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春季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及时进行化除,力争将病虫草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

24、体系报告:由于去冬温度偏高,冬繁区条锈病菌越冬量明显高于往年,特别近期随气温回升与降雨,条锈病病情发展较快。据四川省植保站统计,截至3月4日,条锈病已在21个市(州)、77个县发生75.26万亩,较2013年同期增加8个市(州)、38个县和58.44万亩,条锈病呈发病早、病点多、发病区域广的特征,且为同期近五年来最重的一年。目前在陕西宁强、湖北宜城等地条锈病开始扩展蔓延,逐步形成发病中心。对条锈病零星发生的区域,坚持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 的成功经验,严密封锁发病中心,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对早期点片发生地区,采取挑治和普防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发病中心进行防治,以降低菌源

25、基数消灭病点,打点保面,减少传播,遏止传播速度。,、适时浇好孕穗灌浆水 小麦籽粒灌浆期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供应,是延长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缓早衰,提高粒重的重要措施。一般应在孕穗至灌浆初期进行(小水细浇,避免大水漫灌,以防倒伏;若有脱肥症状,可结合浇水亩施5公斤左右尿素)。因后期土壤含水量过高会降低品质,强筋麦田后期如果不太旱一般不浇,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搞好”一喷三防” 小麦抽穗之后是多种病虫重发、叠发为害的高峰期,而且极易发生干热风等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加之其生理机能逐渐减弱,极易发生早衰,影响粒重与产量。因此,从小麦抽穗扬花期开始,要以预防干热风,防治赤霉病、条锈病、吸浆虫、穗蚜等病虫害为重

26、点,将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微肥混合,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即“一喷三防”,延缓植株衰老,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保丰收。小麦抽穗扬花期早控条锈病、白粉病,重防麦蜘蛛,科学预防赤霉病;灌浆期重点控制麦穗蚜,兼治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不同区域小麦病虫草害种类和发生特点,及时有效的防控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重大疫情不恶性蔓延,将小麦病虫草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防治目标: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病叶率控制在5以下; 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下; 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0以下; 土传小麦病毒病发病率控制在10%以下; 麦蜘蛛虫量控制在200头/市尺行长以下; 吸浆虫幼虫5头/小方以下,虫穗率25%以下; 穗蚜平均百穗蚜量控制在500头以下。,叶面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延长叶片功能期和保持小麦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叶面喷肥一般在孕穗至灌浆前中期进行,可用2%左右的尿素溶液(每亩用1公斤尿素兑水50公斤),或每亩用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谢 谢!,谢 谢!,力争 今年小麦再获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作新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