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校本化”的实践探索.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793010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目标校本化”的实践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目标校本化”的实践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目标校本化”的实践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目标校本化”的实践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目标校本化”的实践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再实践:教学生学 减负提质“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次推进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邓树栋笔者自 2008 年以来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率领学校教师团队完成了适合本校学生的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堂导用25 册;以“教学目标校本化:年段分解,底线上移”为题撰写论文,发表在中小学管理1,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2008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这些产物是我对新课程实验4 年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果。接着的 5 年内,我和我的团队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成果推广工作和再实践研究。进一步研究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虽然我们成功的把“教学目标校本化:年段分解,底线上移”的原则承载到了课堂导

2、用 ,即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结构、层次的目标设计,但没有控制好设计的量,对不同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够,个别基础差的学生依然负担过重,进步效果不明显,并且设计的内容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人文和科普素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终身发展。鉴于以上问题,我们考虑把“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些” ,即“教学生学,减负提质”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推进的重点。1、思想:“教学生学,减负提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2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现实中,学生学得很苦,甚至拼了命,但总是自己、老师、家长不满意。由此我就想到,学校在“教学目标校本化”完成后, “教学生学”让

3、学生学得有效率、有兴趣、有信心是我们下一步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关于“减负” ,我主张“减负提质”而不是“减负增效” ,目前是“考负” (高考科目负担)过重严重挤占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时间,如体育、音乐、美术等,抹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只让学生死背、超量做题而不教给学生知识的由来,造成学生负担严重失衡。我们要改变的是减轻学生“考负”加大其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的内容和时间投入。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虽说有好多文件但执行情况很不好或说文件没法执行,国家虽然提出“一标多本” (一部课程标准多本教材)但实际情况是教师依然看重甚至依赖手中教材,把手中教材和教辅作为教学的抓手。20

4、12 年, 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一科一辅”后,学生手里的一本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影响会更大。考虑到以上现状,我们就把“教学生学,减负提质”作为下一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的思想。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要把握、执行好“教学生学,减3负提质”思想,让其接地气,必须从实际出发树立两观:学生质量观。根据美国质量协会定义, “质量是符合要求” ,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没有缺陷;“质量是适用” ,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质量就是满足顾客期望”甚至“超越顾客期望” ,能让顾客感到惊喜;“质量是优于竞争对手”2。此定义用到教育上, “没有缺陷

5、” 、 “预期目的” “感到惊喜” “竞争”等不是单纯指学生掌握的知识,而是满足个性、兴趣等满意度。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而今我们对“提升质量”的理解不会是十年前单纯的知识提升而是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更加宽泛的质量。学生发展观。我非常赞同宁夏回族自治区原主席王正伟在第 27 个教师节座谈会上讲的一句话:“一个地区,不能只看 GDP,但也不能不要 GDP,一个学校,不能只看升学率,但也不能不要升学率。 ”作为家长可能非常看重高考的升学率和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这无可厚非,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不能事事只盯住高考升学率,而要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终身发展上。长期学校管理经验

6、告诉我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高升学率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的。笔者在实践中还感悟到,把自己主张的思想承载到教材和教辅中呈现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执行是一种有效的“渗透式”的思想落实方法。42、载体:精讲精练 。我校 2008 年开始“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时,将“教学目标校本化:年段分解、底线上移”作为原则,并承载到课堂导用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家课程校本化”再推进时,我们为了更有效地把“教学生学,减负提质”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决定将原来的课堂导用改版为精讲精练 。 课堂导用关注对象是学校该年级学生,这可以叫“以校为本” ,而精讲精练关注对象是学校该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可以叫“以校不同

7、层次为本” 。这就是我们贯穿的一个理念:国家课程校本化走向个性化。“教学生学” “减负” “提质”关键词是通过增设以下栏目来落实到精讲精练中的:“学法指导”栏目。每节课前都特设了“学法指导”栏目,要求用 100 至 200 字教给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便于学生掌握和总结。“本人感悟”栏目。每节课后特设了“本人感悟”栏目,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学习本节内容的心得,或总结的方法,或生成的新想法等。本节开头“学法指导”与结尾的“本人感悟”首尾呼应,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兴趣阅读”栏目。大家都知道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但是往往缺乏具体的设项或引导的内容而停留在5纸上谈兵。

8、精讲精练中我们增设了“兴趣阅读”栏目,首先用一点篇幅把老师积累的与本节或本章内容相关的引起人学习兴趣的科普文章、探秘等介绍给学生,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兴趣文章、东西等。“随堂练习” “章节练习”设立层次要求。课堂上往往出现的问题是,统一内容的 5 分钟随堂练习,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3 分钟完成 2 分钟没事干,而基础差的学生只能做一部分,往往稀里糊涂的过去了。章节练习也是一样。我们为了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得到的最多,分“必须要求”“尽量要求”和“力争要求”三层次,让学生自己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部分。我们的理念是:“每个学生取得最大收获”是我们根本的追求。“观察思考”栏目。学生

9、把自己观察到与本节内容相关联的现象、生活体验、社会调研等记录下来,并配有自己的看法或思考等。“减负” ,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提质” ,构建核心知识和能力是关键。我校规定,编制每个模块的精讲精练总页码必须控制在 100-120 页以内,内容要精练、丰富,反对重复练习,给学生一个较适合的量和高质量的内容。3、方法:学生需要;反思。(1)明确再次开发的最主要依据是学生需要。 精讲精练所承载的有三个方面因素:课程标准 、教材和学6生需要。然而,由于我们首次实践时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校本化” ,很好地解决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把学生的需要应作为落实“教学生学,减负提质”的重要方

10、面。以下是精讲精练开发关系以及开发侧重点示意图:对教师而言,蕴含 着教师对知识的再创 造、对学生的再认识。 也就是说,综合开发 后形成的精讲精练不单单是教材 的补充,还弥补了 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缺陷,更弥补了学生个性需要。呈现给学生的有教材还有精讲精练 ,教材具有基础性、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而精讲精练力求学生适用性。精讲精练不同于市面上的参考资料,前者强调我校教学目标的分解和达成,强调我校、我班学生和学生个体的适合和进步,而后者更强调普遍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概念和规律。课程标准 教材 学生需要教师(编者)的理解载体:精讲精练综合开发7(2) 、反思作为再实践的主要方法。 “人是在反

11、思中成熟与前进的” ,课程开发也是如此。再实践,是在课程标准 、教材和学生需要之间往返运作,完善载体,使载体更加适应学生。一轮结束绝不意味着“实践”的终止,下一轮将在此基础上“实践”将在此基础上持续展开。推进实践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反馈。实践中我们认为,反思和反馈的侧重点应放在以下几点:一是量的控制,即设计的层次是否不同学生能真正完成;二是内容难度是否超出高考大纲的要求;三是内容的广度是否涉及到了提高学生兴趣、素质的有关方面。“国家课程校本化”再推进中,给教师、学生传递了一些正能量:一是变被动使用现成的教辅资料为主动研发自己的教辅,成就了一批科研骨干和新课程推进中的忠实执行者;二是

12、以学生需要为依据编写的“教辅”某种意义上讲变为了“学辅”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思想;三是随着精讲精练的开发与使用,教材绝对权威被打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把教材、 精讲精练作为并行的学习资料编者(教师)理解精讲精练学生反馈教师反馈编辑、成书、完善运作图表课程标准 、教材、学生需要理解指导8对待。推进中,出现的最大阻力就是高考阻力。由于高考指向明确,老师、学生、家长即使懂得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也会迫不得已屈服于追求高考。参考资料1邓树栋. “教学目标校本化:年段分解、底线上移” 。中小学管理2008.6。2杨小微.“基础教育改革再聚焦:均衡权利质量” 。中小学教育2013.8。笔者电话:0951-7861006 13995280996笔者 QQ:10255652292013 年 11 月 14 日投稿:中小学管理 新课程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