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外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3学生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2、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2学生分组观
3、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
4、状的。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让我们再来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4)学生自由发言。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1)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2)谈话: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
5、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四、拓展活动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
6、,还是失败的;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教学过程设计一、自己动手做酸奶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 (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待牛奶冷却到 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
7、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_:_教师讲述:大约保温 8 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学生交流自己做酸奶的感受,并画好心情曲线。(在坐标横轴方向上设立几个时间段,让孩子们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我的心情曲线,等孩子们的酸奶完全做成了再找一个时间交流他们的感受)二、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
8、度,保持在 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5学生阅读教材第 6 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6教师小结: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三、认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9、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7教师小结: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病菌,许多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四、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学生猜测。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5学生交流。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10、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知识与技能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微生物;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块馒头,想办法让它长毛,你们做了吗?(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准备情况)
11、2提问:你们知道馒头上长的是什么吗?3学生回答。4教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是馒头长毛就是馒头发霉了,那么,霉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1出示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填表。颜 色 形 状肉眼观察 放大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2学生充分观察后,填写表格,进行集体交流。3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相互补充。4教师小结:霉也是一种微生物。霉有多种颜色,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它。三、组织学生阅读资料霉的功与过1谈话:关于霉,大家或许还想知道更多。那就请你们阅读教材第 9 页上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霉菌的知识并进行交流。2
12、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宽对霉菌的了解。3提问: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提醒他们留心观察生活)4谈话:同学们对霉菌有了一定的了解,关于霉,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一起研究呢?(小组内交流问题,集体汇报,选择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5小结: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都想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这一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究霉产生的条件。四、研究霉的产生条件1提问:你认为霉的产生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师生共同选择比较恰当的因素。2组合条件:把学生们认为霉产生的因素分成几种条件,并把这几种条件排列组合,形成几种不同的条件组合情况。
13、3提问:那么,霉的形成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与其中的一个因素、两个因素还是三个因素都有关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只有经过实验才可以知道其中的秘密)4教师小结:下面我们就根据每种条件组合的要求,来确定出合适的实验方法,研究霉的产生条件。5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控制变量实验。(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修改,得到比较合理的、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案)6交流方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补充,之后再修改,使各自设计的方案更加科学。7小结: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五、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及其中的道理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霉也经常
14、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便和损失。通常我们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呢?2学生交流自己会用的一些办法。3提问: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可以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呢?4教师结合教材,再作具体的介绍。(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知识与技能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
15、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引入课题1谈话:小时候大家都玩过搭积木吧?这是一个小朋友搭建的城堡,这座城堡是由什么搭建而成的?2提问: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3学生猜想。4谈话:怎样证实你的猜想?你需要老师哪些帮助?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
16、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4学生汇报、交流。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6学生汇报。7教师小结:你们做的真好,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知道了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二、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1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知道些什么?说说吧!2学生交流。3教师谈话:关于细胞
17、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 12 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4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5学生回答。6教师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7学生认识不同形状、大小和功能的细胞。 (如红血球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等)三、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 ,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
18、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 ,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 ,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3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表演给全班同学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搜索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验证假设;能够运用类比和搜集数据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可以反复论证;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
19、推动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认真观察,处处留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体会合理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爱地球,探索地球的兴趣;意识到科技的进步有助于科学结论的得出。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地球是我们赖于生存的母亲,那你们知道地球母亲的形状吗?地球母亲究竟有多大呢?2学生回答。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不知道为了得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索过程呢?二、引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谈话:最初,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想2播放人类探索地球过程的课件。3讨论:人类为了证明地球
20、是圆形的,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4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想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吗?5交流汇报。三、认识地球的大小1谈话: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数据填入表格。3活动:计算、飞机、汽车、轮船或人步行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4整理:根据学生提供的相应资料把地球有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建立相应的体系图。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制作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能根据实际景物画出简易的轮廓图;能根据地图想象实际的地形,学会使用简单的地图。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
21、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典型的几种地形,如高原、海洋、平原、湿地、峡谷等地形等;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常用的地图图例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有耐心地画出地形轮廓;能自觉地在生活中提高自己使用地图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2质疑:你认为地球的表面可能是什么样的?你们能说一说吗?(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有关大气、水、岩石的图片及课件等)3学生讨论后汇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二、认识地球表面的物质构成和地形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停地在发生变化,
22、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地球表面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2播放录像。 (教师适时作补充讲解)3谈话:虽然地球表面就是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构成的,但是地球上表面各个地方的地形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岩石多,你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吗?(学生回答)4出示图片,并讲解高原、海洋与岛屿、沙漠、平原、湿地、峡谷等地形的特点。三、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正是这些不同的地形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如果可以,你一定非常想去这些地方看一看的吧?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有关地球地形地貌的资料,谁愿意来描述一下。 (学生交流)2提问:说说你最喜欢一种地形的特
23、点?3学生汇报。4指导学生制作地表模型。(1) (出示材料)讲述:下面我们三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形模型。(2)布置要求。(3)分组讨论设计图并进行交流。(4)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5)待模型稍干一些后,给模型上色。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上节课同学们精心制作了自己喜欢的地表模型,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 ,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 (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二、指导学生画模型1谈话: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2讲解制作要求:(1)演示如何
24、用玻璃将地形的轮廓画下来。(2)发放方格纸,引导和玻璃上的方格进行对比。(3)讨论如何把玻璃板上的地形轮廓画到方格纸上。(4)分组活动。3学生描图,上色。 (教师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4谈话:现在,我们把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师生讨论)5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真正的地图要画很大的地方,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我们把书翻到 18 页,你们看这里的方格图就比我们的明胶片小了很多,你能把我们的地图正确地画到这儿吗?该怎么画?6讨论交流。7在书上
25、制作地图。三、了解世界地形1谈话:刚才我们学习制作简单的地图,了解了地图的制作过程,但是地图里面的知识是很多的,要真正学会使用地图,还必须掌握很多知识。2出示地形地球仪,提问:在这个地球仪上最多的颜色是什么?它代表什么?3师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上所表达的意义。4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南极应该在哪里?北极应该在哪里?5学生回答。6教师小结:我们的世界一共有七大洲、四大洋,海洋在地球上占到了大部分,陆地上又是高原多,平原少。有句俗话说“三山六水一分田” ,就基本概括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情况。我们的家乡地处长江下游,这里属于平原,和世界上很多大江大河的下游
26、一样,这里也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努力学习,长大了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四、总结全课。谈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3 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来解释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探究地球的乐趣;体会在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 (出示三个装有不同物体的盒子)提问:在这三个盒子里分别放有不同的物品,不打开盒子,你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装有什么?2学生回答。3谈话
27、:那地球这个“大盒子”里都装了些什么?你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内部” 。 (板书课题)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1提问:你刚才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什么启发吗?2学生讨论、汇报。3提问: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儿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证据?4学生讨论。5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内容播放相应的多媒体资料)6介绍地球内部构造及人类对它的认识程度。7讨论教材上的问题:将铁水注入炸开的大裂缝中是否可行?8讨论:你认为地球会同意这项计划吗?9教师小结。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利用各种方法推测出来的,现在你能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够“打开
28、的地球”吗?各小组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制作?2小组讨论:(1)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个圈层?(2)怎样确定各个圈层厚度?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4分组制作。5交流、展示、评价。4火山和地震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书刊、网络或者其它方式收集、查阅有关火山喷发和地震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并会处理信息;能做火山喷发实验,并对现象进行解释;注重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大胆推测。能设计地震形成的实验,并记录有关的现象。知道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锻炼与别人交往获得资料的能力,能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原因。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知道火山喷发和
29、地震的成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运动的产物;知道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之一;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对人、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自然灾害,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地震强弱和地震中心等概念;知道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和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知道自然的巨大力量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学生的防灾自救意识;愿意与他人沟通,与他人合作学习,乐于探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关注身边科学,关心和热爱养育人类的这片沃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教学过程设计一、观看课件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火山喷
30、发的录像。2小组交流看完画面后的心情,并讨论火山喷发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课题)结合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交流。4教师介绍法国火山学家卡蒂娅喀夫特和摩希斯喀夫特夫妇的事迹。5学生交流,听了他们的事迹后,有什么感想?6谈话:到底火山有着什么样的神秘魅力,使科学家们甘愿付出宝贵的生命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7板书课题。二、认识火山喷发现象1火山喷发模拟实验。(1)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将它塑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山顶端”挖一个小洞。(如果没有铁盒可以用半截易拉罐代替)(2)往洞口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并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密
31、封的土豆泥的厚薄将直接影响实验的成功与效果。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学生分组实验。(4)组织学生搜集实验喷发物,研究他们各自代表什么?桌面喷发物质 代表实际物质 (5)思考:桌面的番茄酱是从哪里来的?它与火山爆发时的岩浆有什么联系?2组织学生讨论:由模拟实验出发,小组讨论推理火山爆发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推理以下问题:地壳深处的岩浆怎么会上来的?(地球内部有巨大的压力作用)地壳深处的岩浆走什么路上来的?(地球内部有缝隙,岩浆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火山喷发的区域有什么特点?(岩浆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喷发)这个问题回答不出,可以在后面交流。
32、梳理学生思路的生发过程,在学生充分发言交流的基础上总结。3指导学生看“火山构造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会有火山喷发的现象,有的地方却没有?三、认识地震1认识历史上的唐山大地震。(1)播放录像资料,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2)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3)学生交流。2谈话:地壳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这就是地震。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3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1)谈话: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地震的形成吗?(2)学生讨论。(3)交流方法,提出改进意见。(4)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楼房”倒塌情况。(5)交流实验结果。(6)提问:什么位置倒塌情况比较严重?为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地震,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7)学生大胆猜想。(8)教师小结,介绍 1976 年其它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