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灣布袋戲,目錄,發展概況 P3主要傳承 p6音樂唱腔 p7布袋戲操弄 P8布袋戲聲口 P9布袋戲製作 P10P11布袋戲角色分類P12分類介紹 P13P19總結 P20,發展概況,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乃因為傳統的布袋戲較小,可以剛好套在手掌的緣故。台灣一般較習慣稱為布袋戲,據說最早演出的是一些跑江湖的藝人,為了演出方便,僅用一塊大布圍起來當舞台,人躲在裡面操作戲偶,看起來就好像一個大布袋似的;另外一個理由是戲偶套於手掌,就像是套著布袋一樣,所以大家都叫它做布袋戲。,主要傳承,閩南(漳州和泉州)以及粵東的潮州地 區大致在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約十九世紀中期)傳入台灣 日據以後,乃逐漸形成自屬的
2、表演風格,產生台灣布袋戲的味道,音樂唱腔,南管 北管 潮調 目前一般的傳統戲團多採用北管為後場,布袋戲的操弄,通常以食指控制偶頭,拇指及其餘三指各操控左右兩臂 大型戲偶多是一手支撐、一手牽動機關,布袋戲的聲口,一口五音 生、旦、淨、末、丑不同個性、不同類別的人物,都要有鮮明的口吻,而這都是由主演者的一張嘴所表現出來,如果能拿捏得宜,即能創造出劇中人物的個性,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重要角色。,布袋戲的製作,組成布袋戲偶的三個要素分別是頭冠、戲服以及木雕的頭與手腳 其中木雕部份是表現戲偶個性與角色的主要關鍵,地位最為重要 偶頭尤其是呈現戲偶風格最重要的部份,製作過程如下,1 構思造型,選擇適合的梧桐木
3、塊,先將其曬乾 2 在木塊上畫中心線、定中心點,再以各式雕刀刻出雛形,形成 粗胚 3 雕刻五觀細部,並將頸部挖空 4 整顏面、細雕、磨光 5打土底、陰乾。 6上粉底 7開眉眼、打花面 8透明塗料 9於必要戲偶裝配髮鬚,布袋戲偶的角色 分類,一般而言有七大行當,包括生、旦、丑三大行以及淨、童、雜、獸四大當。若再加以細分,則至少可分出六十種以上不同的角色。,布袋戲角色 生,指小生。有文生武生之分文生動作較為儒雅斯文武生的步伐動作較文生大,布袋戲角色 旦,旦就是女角的統稱細部有分小旦、花旦,布袋戲角色 淨,武將。動作狂放豪邁,布袋戲角色 末,指老生。老生步伐動作皆緩慢,布袋戲角色 丑,丑角。動作極盡誇張之態,百無禁忌,布袋戲角色 獸,布袋戲角色 雜,指僧侶。以往的角色區分只有前五種,對於僧侶角色並不歸類於上述幾種之類,所以又另闢一個雜的分類,總結,電視布袋戲裡,已經不再受限於傳統行當的分類,角色的出現無奇不有,人物的造型天馬行空,只要能夠想像,製作得出來,都可以拿來搬演,這其實也是開拓了戲偶的創造空間,豐富了演出的內容與形式,增加欣賞的趣味性與可看性。布袋戲是台灣偶戲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不但派別最多,分布也最廣。有傳統劇團的精緻演出,也有現代影視的奇幻呈現,可謂百技競呈、古今俱現,大家不妨親自去比較和欣賞,自有一番感受。,